1、中西方古今建筑比较景观 092 考维政 200903156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有着鲜明的对比,在建筑风格、建筑用材、设计思维以及建筑空间划分组合的理念上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都是由东西方所处的文化背景与生活风俗的不同来决定的。分析中西方古今建筑的不同之处,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首先,介绍一下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建筑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三千多年的变迁与发展,沉淀了雄厚的中华文化的内涵,以风格优雅、结构灵巧、外形庄重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其主要特点是以木制结构为主,由若干单体结合成宏大的组群,突出表现建筑群体的平面布
2、局。用中国特有的油彩、装饰和五彩缤纷的琉璃屋面,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有两个代表时期:汉唐风格和明清风格。但是,由于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接受的是儒教思想的教育,无意识中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使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和展现 ,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和清真寺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在这一点上,欧洲的建筑就比我们丰富了很多。从整体上说,中国的古代建筑特色是在封建社会中慢慢的发展成熟并逐渐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中国古代的建筑物是以木制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
3、分布地域最广、风格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而且中国的古代建筑对于我们邻近的周边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日本、朝鲜和越南,后来逐渐影响到欧洲,而中国的现代建筑是在欧洲当代建筑风格的影响下,中国人自己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及当地的地区环境,逐渐产生的新型建筑风格,根据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建筑师根据自己对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的理解,从而让使得中国现代的艺术特点产生与众不同的类型。再来分析一下西方建筑的发展:从古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洛可可式到巴洛克式建筑,是整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人文发展的体现。尤其是哥特式建筑更体现了欧洲人对宗教追宠的狂热,并将这种狂热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巴洛克式建筑
4、又给人们展示了欧洲人自由奔放、个性突出的民族特点,以强大的渲染力度构成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外古代建筑差异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
5、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 ,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 ,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
6、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中国的传统建筑除了大部分是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框架,而且它也不是特意突出某一建筑的个体,而是将院亭、围墙、建筑组合起来,以虚实相结合的方式搭配从而产生建筑的群体效果,而西方建筑都是以石材或砖作为建筑的承载体,它们的形状可能因地区、民族或宗教
7、的不同而多中多样,但是它们的建筑风格总体上都以构图严密的单个建筑体为中心。而且中国建筑一般只造一两层,但多沿着地面向四周铺得很开;而西方建筑基本上都建造的高大雄伟,而且在垂直的方向上一般还会加以扩展和强化,以高耸的穹隆、钟楼和尖塔来渲染艺术特性。正是由于中西方不同地区和民族不同的文化环境、民族的性格以及价值观念等众多因素,造就了中国与外国建筑的奇光异彩,然而现在我们却逐渐的摒弃了我们民族自己特色的东西,一味的去模仿别人,慢慢的丢掉了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中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以及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产生的,同时也能反映出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意思形态、思维方法以及
8、审美境界上的差别 。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以群体的美感与凝重平和的宗法思想体现了这个民族深沉与厚重的文化底蕴。从建筑发展的角度上看,中国的建筑是保守的,可以说几千年没有太大的变化,它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没有大起大落、离奇怪异等不可理解的形象。从建筑的价值观来看,中国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伦理、经济价值取象和儒教思想的和谐同一,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俗定思想作用下的另一个侧面。 西方建筑的主要材料是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中世纪欧洲的教堂等。因此相对于我们中国以砖木为主的建筑;它的寿命就要长
9、很多。从建筑空间的设计上看,他们与中国的设计理念有着极大的区别,主要是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比如,北京的故宫和法国的卢浮宫它们建造的年代很相近。故宫是以数千计的单个建筑组成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一条主轴线平铺展开。而卢浮宫是以大体量向上扩展、垂直叠加、形成巨大而富于变化的空间形象,够成雄伟壮观的整体。还有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都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这一特点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由于东西方的建筑所采用的材料不同,以及建筑理论和价值取象的差异,在中国古老优秀的建筑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大自然逐渐侵蚀毁坏或消声匿迹的时
10、候,而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体形象演绎着他们自己的文化。从简单的中西方建筑的对比中不难看出,由于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资文化的不同,将会对这个民族的未来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的重情知理的人本主义与西方的神文化的哲学形成显著的对比,同时在建筑上形成了明显的风格差异。中国传统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渗透在中国的几千年社会生活之中,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容器必然在各个方面强烈的体现着这种精神,从建筑布局,功能使用,空间环境到尺度比例,装饰家具等都侵染着人本主义的精神追求,同时这种人伦主义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必然会对人的观念起约束作用,使人的实体视野变小而不开放。而在西方古典文
11、化的对神灵以及精神寄托者的 崇拜思想影响下的西方建筑特色则别具特色,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那神秘的端庄的形象仿佛屹立在西天的边缘向人们诉说了神灵的伟大和无私还是清真寺里那柔和的蓝光独有的静寂,肃穆以及巴黎圣母院那高大向上的追求与渴望, 中国人对建筑的理解是独特的,把建筑物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建筑中就如同在自然界中。无论是中国的万里长城还是日本的茶亭都不是独立出现也不是刻意的,人们用最恰当的形式放在最恰当的位置而成为自然界的一道风景,这是东方建筑所追求的独有特色。 通过对比可看出东西方由于传统文化的差异而影响的建筑风格的不同,古往今来建筑艺术以传统文化为基地,各族人民依照自己的信念用灵巧的双手精心的雕琢,努力创造发展形成了人类建筑史,也同时造就了又一向人类艺术建筑艺术,各风格之间没有高低,没有对错,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们还会不止疲倦的为不断满足物质精神需要而运用聪明智慧去谱写一页又一页的辉煌与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