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学院 会计 102 卢少华 学号:1023200221第七题1.当前我国耕地资源逐年减少,土地粗放利用,城市盲目扩张,在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我国目前土地的现状是,人均土地资源稀少,现有的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这个问题也正日益严重地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再加上我国的城市用地规划不合理,存在许多大量浪费耕的现象。需要肯定的是,土地不能够被我们所创造,所以我们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合理利用土地,解决好用地的矛盾,最后实现土地资源的利用以在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上满足整个人类的需求,针对我国耕地利用与城市盲目扩张,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有:(1)、建设用地乱占耕地,导致耕地逐
2、年减少。(2)、建设用地没能进行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增长速度高于城市发展速度。(3)、土地的法制建设和土地管理体制有待改革。(4)、城市征地补偿不到位,导致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会不稳定。(5)、土地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没能协调好,矛盾日趋加深。(6)、耕地没有得到确实的保护,土地肥力不足,导致土地农业生产能力下降。2.你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何看法和建议?在土地管理上:(1)、遵循节约和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在城市化道路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占一补一”规定。(2)、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指标,考虑实际规划用地大小,不得夸大用地,要讲究经济效益,尽可能不占用或者少用耕地。(3)、城市化过程中的各个
3、部门要统筹兼顾,讲究效率与公平,科学地利用土地。(4)、 城市规划进程中,有关部门对有益行为进行奖励,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达到比较好的行政控制效果。在土地利用上(1)、切实保护现有耕地,必须大力宣传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应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全面推进耕地的保护、开发和整治,为了加强土地法制建设,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耕地保护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2)、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主要应在切实保护既有耕地的基础上,致力于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即将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3)、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对于土地要扬长避短,对于农业用地依靠科技进
4、步,增加土地投入,发展节地型农业;对于建设用地,实事求是,规划符合实际情况。第八题1. 目前我国在耕地在补充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哪些问题?在耕地数量上:(1)、虽然按照 “占多少,补多少 ”的原则,由于技术有限,测量和调查在数量上容易造成不精确,导致耕地补充数量的不平衡。(2)、异地占补平衡难以仅仅在数量难以得到应有的耕地补偿。(3)、现有的建设项目一般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补充耕地,补充耕地的完成时间可能差距很远,跨年度的土地变更不一样,若口径不变持续进行也会形成耕地数量减少。在耕地的质量上:(1)、补充耕地的区位条件变得恶劣,补充耕地在质量评定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形成重面积,轻质量的形式。(2)
5、、补充耕地的土壤贫瘠化,已经不能像原先的土地一样高产出,导致粮食减产。(3)、补充耕地出现耕作层厚度变薄、有机质含量减少,同时农田水利设施、灌溉保证率不够完善。(4)、即使耕地质量水平再提高,但是补充耕地的气候,光照,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耕作水平有差距,无形中造成耕地质量的不均衡。(5)、补充的耕地与原来的耕地比较存在道路之争,即两者之间存在空间距离上的差距,这一点很难补充回来。2、谈谈当前我国进行耕地整理,补充耕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至 1998 年国家土地管理法正式提出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建设单位必须要补充相应的耕地,以保证耕地不减少,其实质是保护中国的
6、耕地,耕地占补平衡与城乡建设、工业建设、水利建设、生态保护、粮食安全等密切相关,今年来国务院,国土资源部等陆续出台耕地保护政策及具体管理办法,集中反映国家对我国耕地保护与占补平衡的关注程度。此外,当前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审议中发出这样的呼吁,并提出了进一步保护耕地的意见: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守住亿亩耕地红线。二、是加强对土地“占补平衡”的管理,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保证新补充耕地的质量。三、是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严格限定在试点范围内。但是虽然国家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补充耕地方面还存在上述的耕地数量与 质量的许多的问题,我觉得国家应该多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增强全民保护耕地意识。二、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在耕地保护方面空白,增强法律对耕地保护的严肃 性, 启动耕地质量管理立法,如确定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等。三、确立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加强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四、加强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建设,明确耕地质量建设的主管部门以及各相关的分工,提高土地执法质量。五、科学管理、合理使用耕地保护方面资金,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的科技支撑,切实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六、科学挖潜存量土地,补充后备耕地的存量。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耕地保护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