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956483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0关于昭通地区的文化摘要:昭通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独特的昭通文化。昭通属民族杂居区域,全市共有 23 种少数民族。各民族文化汇集昭通,丰富了昭通文化。关键词:艺术;民间工艺;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昭通属民族杂居区域,全市共有 23 种少数民族,其中人口在十万以上的有苗族、彝族。从大量的调查资料可以看到,在昭通各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还保留着许多宝贵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另外,明、清以来的大量汉族移民,带来了多样性的异域文化,并流传至今。从一定程度上说,今天的昭通,是云南保留汉族民间传统文化最多的地方。传统艺术舞蹈有彝族民间舞蹈和苗族民间舞蹈。彝族民间舞蹈有以“喀红呗”为代表的祭祀

2、性舞蹈,以“阿说喀”为代表的风俗性舞蹈,以“撒麻舞”为代表的生产劳动舞蹈,以栽花舞为代表的节庆舞蹈。喀红呗是流传于镇雄、彝良等县彝族村寨中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性舞蹈。又称“跳脚”、“拐脚舞”、“拽脚舞”、“铃铛舞”等,是指 4 个男舞者手持铃铛在守灵时跳的舞。舞蹈由“拽脚步”、“甩铃步”等基本动作连接技巧动作,一个或两个基本动作加上一种技巧动作组成一个套路。表现的内容“蛤蟆晒肚”、“老牛擦背”、“猴子爬树”、“毛狗钻洞”、“四马追羊”、“岩鹰展翅”、“野鸡钻篱笆”等。阿说喀印汉语“酒礼歌”,是彝族婚礼仪式中的系列歌舞。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民间音乐有彝族和苗族的,其中,彝族民间音乐有酒礼歌、山歌小

3、调。苗族民间音乐有古歌,又叫“酒歌”。苗族古歌根据演唱的内容和场合,大体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称为“开天辟地歌”,也称“创世史歌”,主要内容包括“磨天碾地”、“制天造地”、“犁天耙地”、“夯天拍地”、“铸日造月”、“射日杀月”、“斩雷擒龙”以及五谷,金银铜的来源等。第二部类称婚姻嫁娶歌,主要唱述苗族婚姻礼制的形成以及与嫁娶有关的传说、生活等。大致的内容有“迎亲歌”、“回土神歌”,“天黑歌”、“洗脚歌”、“吃新娘饭歌”、“天明歌”、“起程歌”等。苗族的器乐,除了传统的标志性乐器芦笙外,还有箫筒、口弦、木叶、号角、大鼓唢呐、通花笛等彝族的器乐有月琴、唢呐。汉族民间艺术:寺庙文化及民间演艺活动。据调

4、查,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昭通城及近郊,所存寺庙会馆有 60 余处。寺庙虽然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寺庙反映不同的社群信仰和风俗。各种各样的寺庙及其活动,实际上也反映了昭通汉族移民和传统文化的多元性。若大致排列,昭通的寺庙、会馆有如下这些:江西庙、广东庙、陕西庙、川主庙、禹王宫、黑神庙、财神庙、土主庙、文庙、武庙、城隍庙、三官庙、张王庙、鲁班庙、吕祖庙、苏祖庙、老君庙、火神庙、小红庙、妈祖庙、梅葛庙、灵官1庙、天后宫、文昌宫、玉皇宫等,另外还有善福堂、天主堂等外国人修的教堂,至于冠以姓氏的家族宗庙如李家祠、马家祠等则是数不胜数。昭通唱书,为云南汉族独特的一种曲艺形式

5、。至今有 150 多年的历史。昭通唱书的演唱活动一般在农历正月春节和农闲季节。闲暇和婚丧嫁娶也有唱的,但内容和唱腔有严格区别。办婚事时多唱歌颂美好姻缘和坚贞爱情方面的内容;办丧事时多唱忠孝节义、伦理道德,唱腔悲切忧伤,专曲专用,称孝歌。昭通唱书的形式简便,一人讲唱,以唱为主,无须乐器伴奏。昭通扬琴,曾经流行于昭通等地的古老曲种,现已断代,濒于消亡。昭通扬琴是一种坐唱艺术,在说唱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唱为主兼有说白,演唱者自己打扬琴伴奏。洞经音乐也是昭通民间文化中的古老形式。据调查,昭通洞经音乐的源头在四川梓潼,同时,昭通洞经音乐又是云南的源头之一。旧时,昭通城内比较著名的洞经学社有四个,即:“

6、敦义学”、“伦理学”、“述孝学”和“普缘社”。昭通洞经学社,由于不拘于任何一个教派,其活动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关帝庙、孔庙、文昌宫、老君庙的各种“会火”活动都参加,而民间求雨,丧葬度亡等法事道场也参加。昭通解放后,洞经学社解散,洞经音乐无人演奏,濒于消亡。近来,昭通一些有识之士和热心人自发组织了昭阳洞经乐团,致力于恢复和发扬光大,又初见雏形。形式多样的“龙灯舞”:昭通流传着多种形式的“龙灯舞”。包括舞火龙、水龙、小彩龙,板凳龙等。“牛灯”、“狮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称“牛王节”,镇雄、盐津等地的农民还有敬牛,耍牛灯的习俗。昭通“狮灯”主要流传于永善、绥江、盐津等县,由外地汉族移民带来,南狮、北

7、狮齐聚,“高台狮”、“地狮子”和“杆杆狮”都有,技艺高超,精彩动人。打鼓草:流行于金沙江、朱提江和白水江沿岸,农人们挥锄薅草,一挎鼓之人在人群中击鼓扬歌,一唱众合,满山遍野歌声、鼓声、笑声荡洋漾,于是人们乐而忘返,提高了劳动效率,这种劳动中的歌鼓就叫打鼓草。四筒鼓:流传于昭通市的昭阳区和鲁甸、永善县,是农村汉族丧葬祭祀中的一种舞蹈这种伴随丧葬而存在舞蹈,形态较为原始。舞蹈时,舞者身挎自制的直桶形木鼓,合以锣、钹、镲等响器,顶腰大奖赛胯,扣胸梗脖,显得粗犷朴拙,极有韵味。舞蹈本身以套路为结构单元,以模拟动物形态和游戏为内容,套路动作多达 80 余个,如“喜鹊登枝”、“犀牛望月”、“老牛擦背”,“

8、黄龙三转弯”、“猫拿耗子”等,非常丰富。昭通端公戏与傩文化:昭通傩戏由乡俗间的端公(巫师)所为,俗称端公戏,最早于明朝初期,由江西等地的汉族移民传入,延续至今已有 600 余年的历史,并且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形态,具有戏剧活化石意义。曾经在昭通市的大部分县(区)流传过,现仅保留在镇雄、彝良、大关、威信的一些偏僻乡村。民族民间工艺木,石雕刻: “龙家祠堂”、“卢家祠堂”、“李家祠堂”、“陕西庙”、“陇家花园”等旧时建筑中的木刻、石雕都可视为昭通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品。而威信县观斗山的石雕堪称昭通石雕艺术的精彩篇章。观斗山的石雕艺术,人物的造像,形神皆备,栩栩如生;龙,凤,狮、豹、麒麟,蟾、蛙等动物造像,

9、构思奇特,雕凿细腻,颇具匠心。2竹,藤工艺:昭通竹类资源非常丰富。昭通的盐津、大关、彝良、巧家等县,竹编生产和生活用品仍在普遍使用,背篓、箩筐、提篮、竹沙发、竹椅子、竹床、竹枕、凉席等。这些竹制的生产生活用品,由于工艺精巧,有很多已成为实用的工艺品,彝良县的牛街镇的背篓,堪称昭通一绝。这里的背箩,用青篾编制,做工细腻,结构精巧,适当饰以红、绿线条,既适用又美观,供不应求。作为物质的竹以已潜移默化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形成了特殊的“竹文化意识”。藤编制品也是昭通的传统手品制品,具有悠久的历史,享誉滇、川两省。昭通民间的藤竹桌、椅、床、凳、造型独特,经久耐用。龙氏家祠:龙氏家祠始建于 1930

10、年,竣工于 1942 年,祠堂坐南向北,由祠堂、宅院、碉楼组成。主体部分包括正殿、过厅、厢房、耳房、影壁等,两进院落,中轴线上有两个大天井,四角有四个漏角天井。如加上周围的空地部分,整体占地面积 26.23 亩。祠堂建筑群坐南向北,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组成。前院由照壁、东西大门和东西厢房组成,其中前院的正前方为三叠水式一字影壁,影壁两端与祠堂的东西大门相连接,东西大门属典型的欧式门楼,门额上分别书有“源远”“流长”。 中院由过厅、东西厢房和东西跨院组成,其中过厅为单檐硬山琉璃顶,明间前檐下悬云南民国时期大书法家陈荣昌手书“龙氏家祠”直额,下设深浮雕五龙捧圣御路石,御路石石雕技艺精湛,属云南民国时

11、期石雕精品。龙氏家祠是云南省近代祠堂和家宅建筑的优秀代表作,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体现了同时代建筑的特点,建筑风格上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中西合璧又兼具地方民族特色,装饰精美,各种木雕、石雕和彩绘生动传神,技艺精湛,代表了当时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同时,祠堂承载着部分乃至全国近现代历史信息,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知名度。民族服饰民族服饰:包括苗族、彝族,汉族的服饰。苗族服饰中,大花苗的蝴蝶式花衣,款式独特,色彩鲜艳,似古代的铠甲;白花苗的服饰,集纺织、蜡染、挑花、刺绣于一身,工艺复杂。威信苗族妇女的蜡染百褶裙,风格独特, 昭通苗族的服饰备受服饰专家的青睐,在中国美术馆等均有收藏展

12、示。彝族“擦尔瓦”即彝族披毡,是金沙江流域彝族人的生活必须品,又是一种装饰品。属手工制品,以青色为主。昭通彝族的擦尔瓦,尤以永善县锦屏等地妇女制作的为上品。在昭通出土的东晋霍承嗣墓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头挽“英雄结”,身披擦尔瓦,腰佩环首刀的彝族形象,这也是迄今为止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彝族形象,说明早在 1700 年前的东晋时期,居住在今昭通的彝族人民,就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集实用和美饰于一身的擦尔瓦。汉族的披毡,居住在昭通高寒山区的人,无论男女老幼,普遍使用一种羊毛披毡。这种羊毛披毡,打开可当床垫,吸潮保暖,把领口的绳子拉紧,也就成了褶皱细密的披毡,抗风挡雨。民间剪纸艺术:剪纸是昭通民间流传广泛的

13、一种技艺,存于彝族、苗族、汉族中。彝族剪纸,图案多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以及自然崇拜的“神物”为题材,龙、凤凰、游鱼、飞鸟、彩蝶、虎、喜鹊是最常见的图样。汉族剪纸主要是提供给别人刺绣、围腰、背衫、鞋帽的纹饰苗族剪纸中。威信县双河乡的3杨廷芝剪出的各种人物、动物、花草、图案精美,民族特色浓郁。镇雄县文化馆的严隆成是昭通剪纸艺术的集大成者。其剪纸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刺绣:是昭通民间流传甚久,甚广,而且至今仍普遍存在的传统工艺。从品种来看,有妇女饰用的绣花围腰,绣花鞋、袜底、鞋垫;有小孩穿戴的虎头帽,虎头鞋、兔子帽、兔子鞋、猪鞋等;还有生活用品多用壁挂,补花帐沿、桌布、手绢等。昭通的刺绣,多以花

14、为图案,故称为“绣花”,也有动物、人物的图案,常用的图案花样布:枣花、牡丹花、石榴花、莲花、十二百荷花、桃花(又分歪桃和喜桃)等,动物有喜鹊、龙、凤、虎、鸡、羊、猴、狗等。民族节日 彝族火把节:“火把节”庆祝共三天: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

15、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跳起“朵洛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骏和阿什嫫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

16、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1)火把节歌调 彝族地区流传着十分丰富的火把歌调,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调,由于彝语方言发音不同,大小凉山彝族称之为“都则朵洛嗬”,“都则”即祭火,“朵洛”意为祝愿,“嗬”即为歌;云南楚雄彝族诺苏支系称为“朵则朵额”

17、,“朵则”意为祭火,“额”则是“玩”的意思。彝族的火把节历来最为隆重,并逐渐衍成了成套的节俗歌调。 在楚雄彝族的这一歌种中,包括有烧火歌、送火歌、招魂调、同乐调、火把节对歌、火把节祭歌等等。演唱这些歌调的时间、地点和歌者亦各有所殊,如烧火歌由合户家长率领阖家在自家屋檐下的4“节日火堆”旁围圈齐唱,以示庆贺;招魂调则由各家主妇独唱,同时手托祭物(粮、盐、酒、肉),直向自家菜地或粮田走去,边走边唱,当返回时,便采一株庄稼苗,示意已将人魂、畜魂和庄稼魂一并接回家来共度火把节,同时象征迎来人丁清吉、六畜兴旺和五谷丰稔之年;火把节对歌仅供本寨人们聚会寨边坝场对歌时所唱;火把节祭歌由生产和畜牧、献酒、除祟

18、、稻场祭经四部分组成,由祭司毕摩在火把节当夜进行祭祀时诵念的歌调,反映了彝族以火除祟、祈神求福的原生宗教观念。 楚雄彝族的火把歌调,唱词多属传统相沿,五字韵句,词头句尾有相对固定的衬格,填以“哦伙嘀哩伙”、“阿伙喔、噢来”等类的虚词演唱,其中部分歌调有较长的虚衬词乐段,有独唱、齐唱、对唱加和腔,一般不用乐器伴奏。各歌调以五声徵调居多,羽调次之。在其徵调式歌调中,常出现徵、宫二重调式音韵交错的现象,大多以上下乐句为主题演化成中、小型歌体和少量叙事歌体,采用二、三拍子,尤突出“”式节奏,总体上看,这类火把歌调情感开阔,歌腔质朴,富有力度,民族特色浓郁。苗族花山节:花山节是昭通市苗族传统节日,但因方

19、言(支系)不同,节日活动的时间也不同。白苗的 花山节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花苗的花山节为每年农历五月 初五,即端午节。节日到来之前,花山主办人就要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高高地竖起一根木杆,称为花杆。在离杆顶一米左右的地方,挂有红、黄、蓝、白色彩带,以及象征喜庆和将要奖给爬花杆优胜者的芦笙、糖果等。花山节不论是哪个民族,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主办人准备一些酒,招待前来采花山的客人。花山场上,举行武术、斗牛、赛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赛活动。获胜者由主办人挂红戴花,给予物质奖励。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寻爱寄情,互订终身。过去,花山节往往由无嗣求子者筹办。现在,各地政府为发扬民族文化。每年都拨专款资助,各地

20、花山场日益兴旺。近年来,大关境内的苗族“花山节” ,很少有筑城仪式,大多以文艺表演,足球、篮球、射弩、骑马、绩麻等项目为主;有的已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如对歌比赛,苗族服装展示等。花山节的来历(1) 在古老的部落时代,黄帝是汉族的首领,蚩尤是苗族的首领。黄帝和蚩尤原先很友好,后来,双方发生了争执,矛盾越来越大,两人互不相让,后来,双方发生了大战。这场战争相当激烈,打了很长的时间,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尸横遍野,大地一片凄凉。最后,蚩尤被打败了,苗族被迫四处流落,成了一个四分五裂的流亡民族。为了能让苗族团聚起来,重建家园,让苗族生存下去,蚩尤心如焚烧,他废寝忘食地冥思苦想。他想:汉族不会吹立箫和

21、芦笙,只有苗族才会吹。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派人去砍下竹子做成立箫和芦笙,让法师到山顶上去吹奏,同时,在山顶上竖起花杆来。流落在四方的苗族忽然间听到了他们最熟悉的芦笙的声音,于是顺着这个声音走去。走着走着,他们又看到了高高的花杆,大家就向竖花杆的地方汇聚、汇聚终于,苗族又团聚了,大家高兴得又唱又跳,庆祝这重建家园的喜庆日子。从此以后,每年的这段时间,苗族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舞活动,苗族的花山节(注)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花山节的来历(2) 5在很早的时候,有一对苗族夫妇,结婚好多年了,直没有儿女。这时夫妻就出门去寻医问药,他们走呀,问呀,什么结果也没有。走了很久,有一天,他们突然走到了天庭,这对

22、夫妻就去叩问天帝。天帝告诉他们:你们俩回去后,到山顶上去竖起两根花杆来,代表你们夫妻二人。两根花杆要分开立在两个山包包上,取名“花山” 。花杆立好后,要邀请面方八方的人都来耍花山,到时,男方要烧香,女方要点蜡。耍花山,从正月初一起,耍到桃花结籽时,耍完花山,你们就可以生儿育女了。夫妻俩向天帝致谢后,欢欢喜喜回家去了。 这对夫妻回家后,就按照天帝告诉的办法,在正月初前立起了两根花杆,并邀请四面八方的人们正月初来耍花山。当时的花山热闹非凡,锣鼓、唢呐、芦笙的声音震天动地,冲破云霄,天帝就派神仙下凡去查看,发现连雷神、龙王都下凡来耍花山了。天庭无人行云布雨,天下已经大旱,秧子枯死,五谷不生。天帝听到

23、这个情况后,就召回雷神和龙王,并派神仙去把花杆扯掉。花杆扯掉后,又从地下冒出来,个劲地朝上长,一直长到天上去。天帝又派神仙用金箍去箍花杆,箍节花杆缩短一节,箍到只剩丈二尺时,就用十二道金箍箍住花杆,然后拔出来,丢在块大岩石下,到第二年的春节前,苗族又把花杆运到家中,到除夕夜,就把花杆运上山去立起来,为了不影响农业生产,耍花山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九就结束了。当时耍花山,主要是祈求生儿育女,花杆要做两根,只能做到丈二尺高。以后,花山节就成了苗族的盛大传统节日。回族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的译音,原意为“供献、牺牲” ,中国回族又译有“禋祀节” 、 “牺牲节” 、 “忠孝节”等名称。在伊斯兰历 12 月

24、10 日,即全世界朝觐的最后一天举行。其缘起,根据古兰经记载,古圣贤易布拉欣受到安拉的启示,要以他心爱的儿子易司玛伊为“牺牲” ,以表示对安拉的忠诚。易司玛伊从小就具备圣心,忠于安拉,孝于父亲是他的天性和品格,便欣然同意了。临动刀前,宰布依勒奉安拉之命赶到,嘉许易布拉欣父子的忠诚,并牵一羊以易子。后世伊斯兰教信徒为学习这种忠诚、孝顺的精神而形成重要的宗教礼仪。届期,除进行“尔德”的仪式外,有能力的人家七家人合宰一头牛,若一家人则可以宰一只羊。宰后,将牛肉分送给贫困人家。近来,昭通回民多半在清真寺举行会餐,绝大部分肉食则用冰柜存储起来,供中阿学校的师生长期食用。2000 年古尔邦节昭通清真古寺宰牛 28 头,就是用上述办法来处理的。以上这些民族民间文化的东西,至今仍在各民族每年的各种民族节日中广泛地生存着繁衍着,有着十分旺盛的生命力。昭通各民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主要有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回族的“古尔邦”节、汉族的春节、二月八等。由于这些民族节日文化活动的很好开展,使昭通民族民间文化像一朵朵艺术奇葩在乌蒙高原绽放。参考文献:彝族火把节的风俗习惯,跟着你来,http:/ ,Victoria,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