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米芾“研山铭”的真伪有了实物证据 从海外归来的“研山铭”其研山铭部分应是真迹。这要从米芾的两座南唐砚山谈起。 翁方纲在宝晋斋研山考中,对南唐研山有清楚的考证:1、米蒂只有两座研山,都是南唐的。其一是米苏研宅相易的研山,也称山砚(所谓海岳庵研山) ,有研墨功能。其二是跟薛绍彭相易的研山(所谓宝晋斋研山) ,无研墨功能,不得名山砚。说明这两座南唐研山,一座是山砚,砚台,一座是奇石。2、高下凡六峰的研山,是易给薛绍彭的那座(所谓宝晋斋研山),而吴仲圭为图者实既此石。吴仲圭画的研山图毁于兵。后来又倩好手补图,以补仲圭之迹。又邀诸君子为诗。遗憾的是:1、从翁氏宝晋斋研山考中看出,他考阅了大量的古人著录
2、,但翁氏并未指明米蒂的两座南唐研山的真名:其一是“芙蓉”研山(所谓海岳庵研山,易给苏氏的那座研山) ,其二是“小翠峰”研山(海岳庵研山易给苏氏后的第十六年,既崇宁元年八月又把“小翠峰”研山,既,所谓的宝晋斋研山,易给薛绍彭) 。这时米蒂手中再无研山了。所以米蒂才在诗中说:“研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 。所谓“宝晋斋”和“海岳庵” ,未见米芾时代有把“芙蓉”研山,和“小翠峰”研山更名为“宝晋斋”和“海岳庵”的记载。 “宝晋斋”和“海岳庵”研山,应是后人对这两座南唐研山的俗称。所以“宝晋斋”研山上的宝晋斋字样应是后人伪作。铁围山丛谈载:江南李氏后主宝一研山。被米老元章所得。时东坡公也曾作一研山,米老
3、则有二,其一曰“芙蓉”者,颇崛奇,后上亦自为二研山。 南村辍耕录载:中美旧有诗云:研山不易见,移得小翠峰。米蒂作云:研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这些记载清楚的表明:米蒂只有两座研山,其一是“芙蓉” 研山易给了苏氏,是山砚,砚后面的上方为左右两个砚池,左右两个砚池各伸出来一阜坡陀。非是翁氏考证的中间凿一个砚池。而是每阜坡陀的中间凿为研池。这才出现左右则引两阜坡陀之说。“芙蓉”研山易宅基后,又得到了“小翠峰”研山(中美旧有诗:研山不易见,移得“小翠峰” ) 。2、翁氏并未指明,米芾的诗作“研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惟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 ”此诗作的右侧就是米芾笔想成图的小翠峰研山图。 (辍耕录中记载右
4、此右是南唐宝石) 。3、只字未提米芾的“研山铭” 。更不会提示“研山铭”就是为“海岳庵” (既“芙蓉”研山)所作。 “研山铭”内容描述的应是有研墨功能的研山,而宝晋斋(“小翠峰”研山)无研墨功能,不得名山砚。所以“研山铭”只能是为“芙蓉”研山(所谓“海岳庵” )所作。我有家传歙石研山一座,应该就是所谓“海岳庵”研山。黑色,形状,特征与铁围山丛谈 、 避暑漫抄 、 秋宜集 、 岳氏法书赞中,对南唐砚山的描述皆相合。我自幼受文玩知识的熏陶,也对文玩进行收藏与研究。经过对史载的考证,我认为,我家藏歙石研山,应是唐代的所谓“海岳庵”研山(实名“芙蓉”研山) 。我已年过花甲,钱财对我无用,只为给回归的“
5、研山铭”真伪一个公正,还米芾研山一个清楚明白的真相。因此不会编故事的。 “昔江南李后主宝一研山,径长尺逾咫,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中隔绝涧,东南有飞蹬横出,方平二寸许,凿以为研,其左右则引两阜坡陀,而凿研处在其中央。江南国破,流传数士人家,为米元章所得,苏米竞相易,研山归苏氏,时东坡公亦曾作一研山,米老则有二,其一曰“芙蓉”者,颇崛奇,后上也自为二研山。我家藏研山的特征确有三十六个山头以上,径长逾咫(古代中妇手掌为咫)中有绝涧,把群山分成两部分,既两阜坡陀 。 每阜坡陀对着一个砚池。形成了左右两个砚池各引出一阜坡陀之状,一高一低两个砚池成台阶状,又处在砚后面的山顶上,不正是飞磴横出吗。当然
6、后上的两个砚池,也正应了“后上也自为二研山” 。 在圆形砚池内,有银白色连续并错落有序的四道卧蚕眉横穿,像是一道闪电,其旁边是一片渐浓渐淡的色彩,像是一片乌云。马蹄形砚池墙外有一条横卧的怪龙,龙身三弯,非常形象。两个砚池中间的公共砚墙上,有几道甲痕眉子,像是一群芦雁在飞,马蹄形砚池内还残存着红色的朱砂痕迹,圆形砚池内也残存着墨迹。砚山的外轮廓像手掌,除砚池外其它地方都是天然形成。看上去就是山脉的缩影。山顶上的双砚池注上清水,确是五色之状。米芾“研山铭”中的描述和形容,都在我家藏砚山上应验了:五色水漂浮在以昆仑山为缩影的山顶上,潭在顶(砚池就在山顶) ,出黑云(乌云就在圆形砚池内) ,挂龙怪(像
7、龙非龙的怪龙就在马蹄形砚墙外) ,烁电痕(圆形砚池内一道银白色卧蚕眉横穿砚池像是一道闪电) 。由于有了上面的景色才有了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我家传歙石研山,应该就是米芾的南唐“芙蓉”研山(所谓“海岳庵”研山) 。它不但形状、特征、大小,皆与古人著录完全相合,而且跟“研山铭”描述的形态也皆相合,因此,它和米芾的“研山铭”应该是:互正为真。相传,米芾的研山上,有米芾的留名字迹等,这是指小翠峰研山而言。米芾爱石如命,已到了痴的程度,怎么舍得在这奇石上留名呢。况且此石经诸多名人之手,如果古人在其爱物上有签名习惯,那么研山的命运可想而知了。至于米芾的“研山铭”我认为应该是米芾用研山换宅基建“海岳庵” ,在未建成之前所做,它应是三次完成的,一次作到“下震霆” ,二次又作了“极变化,阖道门 ”,最后又添加了“泽厚坤” 。同时这是他的自赏作品,也是纪念品。联系电话:13602011982(附照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