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休闲需求理论.ppt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7941849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休闲需求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休闲需求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休闲需求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休闲需求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休闲需求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Chapter 4 休閒需求理論,張家銘 博士 大仁科技大學,休閒需求理論,休閒需求之重要性 休閒需求的概念與理論基礎 分析休閒的需求分類 休閒的相關理論 探討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的關係 回顧休閒需求的相關研究,休閒需求之重要性,休閒活動為人類之基本需求之一,透過休閒活動的進行,可幫助人們發洩壓力、放鬆心情、增廣見聞等。而休閒事業相關人員若能了解顧客之休閒所需,則可提供相符的服務與設施。,休閒需求的理論基礎,基本上,休閒是人們需求的一部分,人們都有著不同之需求,各項休閒活動的產生乃是符合人類內外在需求的方式之一。如欲了解人們的休閒需求,需從人類的基本需求來分析,而最常作為探討人類需求的理論,則是

2、Marslow(1943, 1970)的需求層次理論。,根據Mar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人類有五種層次的需求,而這五種層次又可區分為七種的需求: 一、生理的需求:這是最強烈的需求,也是維持人類身體運作的需求。這些需求的產生,係個體感受到強烈的驅力,例如饑餓、口渴、睡眠、性慾等。 Marslow認為這些生理上的驅力是最強烈的,它們優先於任何其它的需求。舉例來說,當您感到饑餓、口渴時,您必需吃些食物來填飽您的肚子,口渴時需喝些水,才不致於使您感到痛苦難過。當然這些需求被滿足後,人們就會產生愉快的感覺 。,因此諸如生理上的滿足都會讓人感到愉快,當然不止於生理需求時,有時人們也會藉由食物、性、

3、感官刺激等,來滿足生理上的需求,並不是因為滿足生存的需求。 Marslow認為雖然這是人類最低層次的需求,但是他強調這並不是人類唯一的需求,唯有更上一層的需求,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快樂。,二、安全的需求,此需求包括安全感、穩定性、秩序與在社會環境中的人身安全。 在人們的生活中,對於安全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包括其它的生物亦是相同。在人們生活的社會中,總有許多事情要去學習或克服,恐懼感常存在於人們的心中。例如社會治安敗壞,青少年飛車搶劫頻傳,這些人不僅搶劫且又傷人,這讓許多婦女外出形成一種恐懼感,因此安全的需求也就更加的迫切。,三、愛與歸屬的需求,包括社交、情感、愛與被愛和與他人建立密切的關係。 M

4、arslow認為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我們都喜好與人交往並熱愛他人;相對的我們也希望他人以同樣的態度來對待我們,並且建立起不同的關係。 基本上,人們都有參與或隸屬於某一團體或數個團體的強烈需求。當生理與安全的需求已部分被滿足時,個體所關心的就是否為人所接受、所熱愛,或受到歡迎等等。,四、受尊重的需求,當個體被人愛且愛人的需求已適當滿足後,這些需求的力量將會減弱,轉而代之是尋求自尊的需求。 Marslow把自尊的需求分為兩種:自我尊重和對他人的尊重。前者包括個體之勝任、自信、成就、獨立自主等;他人對自我的尊重,包括受他人稱讚、賞識、注重、地位、名譽等。,五、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高級的需求,當上述

5、四種需求達到滿足之後,這種需求會轉趨強烈。 自我實現包括實現自已的潛能,充分發揮自已的能力等,因為每一個人都會有著不同的天賦、潛能,為達成自我的潛能、天賦,每個人會盡其本能達到他的潛能、天賦的最高點。,六、知識與理解需求,Marslow將人們求知的能力,視為是一種需求。人們總是會對週遭事物詢問為什麼?並且存在著高度的好奇心,想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並建立起其知識與價值體系。,七、審美需求,此類需求是追求系統,追求結構,追求完善,以獲得美感經驗的需求。雖然此類需求或許並不全然存在於人類基本需求中,不過Marslow堅信,人們都具有他有謂的審美需求。,小結,從Marslow的需求理論而言,人們既然

6、有著以生理需求為基礎的生理上驅力,這些生理上的需求例如饑、渴,係來自於個體內在的基本需求,雖然這些是人們的基本需求,但是在不同情況影響下都有可能發展成為“休閒需求”(Mannell & Kleiber, 1997)。 有關休閒需求在Marslow需求層次而言,在Csikszentmihalyi & Kleiber(1991)的文獻中即認為休閒扮演著促進自我實現的角色,不過他們也認為這樣來定義並不是非常洽當。,Cordes & Ibrahim(1999)認為休閒在於審美與認知的需求層次上,所以可發現休閒需求在於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受尊重的需求之上,因此休閒活動對於人們的各種需求的滿足有著重要的

7、作用。 研究者認為西方人的價值觀中,自我實現往往意味著克服萬難,達到發揮自我潛能,得到自我成就滿足之境界,而休閒活動形式頗多,例如看電視是大眾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如以此來推論休閒是一種自我實現或許太過於牽強,而且離Marslow所提之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太過於遙遠且不合實際。也因此Torkildsen(1999)質疑Marslow需求層次對於解釋休閒需求是否洽當。,另外一個常用來解釋休閒需求則是Bradshaw(1972)的社會需求理論,其認為人們之社會需求可區分為: 規範的需求(normative need):較屬於社會文化層面。 感覺的需求(felt need):是一種尚未付諸行動的潛在需

8、求 。 表達的需求(expressed need):是將感覺的需求付諸為行動,即個別實際參與活動的外在行為。 比較的需求(comparative need):是指個別或是團體對於休閒機會的提供,明確知覺的能力,並可來使用這些休閒機會。 因此表達的需求與比較的需求較具實質的意義,而且可有效的來測量出,休閒需求的分類,有關休閒需求的分類,Tillman(1974)根據Marslow的理論觀點,建構並驗證與定義10個決定人們休閒需求的重要因素,這10個需求因素如以下所示(引自Torkildsen, 1999):,1.新的體驗像是冒險; 2.鬆弛、逃避以及幻想; 3.察覺以及認同; 4.安全免除饑渴與

9、各種身體不適; 5.支配來支配其他人或是控制這一個環境; 6.反應以及社會互動; 7.心理的活動知覺以及了解; 8.創造性; 9.服務其他人從需求達到滿足需求; 10.身體性的活動以及體適能。,London, Crandall & Fitzgibbons(1977)亦依據Marslow的理論觀點分析休閒需求的內涵,結果將休閒需求因素分為: 1.回饋(feedback),即了解自已在活動中的表現; 2.喜好(liking),對活動喜好的參與程度; 3.正向的人際的涉入(positive interpersonal involvement),例如影響他人的生活和健康、感受到自已的重要性等等。 不過

10、從研究結果來看,London et al對於休閒需求的解釋,似乎過於單調而無法完全解釋人們參與休閒的動機,或是人們對於休閒之需求程度(Beard & Raghed, 1983)。,從動機需求的理論而言,人們產生休閒動機期望藉休閒來滿足需求,所以休閒對於人們具有利益的(Driver, 1977),尤其當從事休閒於自然的環境中。 在1960年代,Driver與同事開始探討有關於選擇水域與森林的休閒活動,與人們的參與動機,他發現人們參與戶外休閒活動有以下幾個理由(引自Russel, 1996, p.86):,1.社交性:社會認可、家庭成員聚會、與朋友一起、接觸新的人們、共同參與的體驗; 2.個人的發

11、展:成就感、增強自我印象、能力考驗、探索、學習、發展體適能; 3.體驗的:感官刺激、取得冒險、平靜、懷舊、考驗極限; 4.自然欣賞:欣賞風景、接近自然、尋求私人的開放空間; 5.改變:休息以及自壓力、例行公事、擁擠、氣候中逃避。,之後,Driver與他的同事繼續從人類需求的概念中擴大研究主題,其研究發現休閒活動可滿足人類的需求,其將休閒遊憩的需求分為18項(Driver, Tinsley & Manfredo, 1991): 1.喜好大自然、發展體適能;2.降低緊張情緒;3.逃避身體上的壓力;4.戶外學習;5.與他人以及朋友共享相似的價值;6.獨立;7.促進家庭關係;8.自我反省;9.獲得人們

12、體諒;10.成就刺激;11.身體上的休息;12.教導領導他人;13.獲得冒險;14.降低危險;15.接觸新的人們;16.創造性;17.懷舊;18.適合的溫度。,Tinsley, Barrett & Kass(1977)根據相關需求研究文獻,以45種休閒需求作為休閒動機之依據,結果發現這45種需求能廣泛地運用在休閒需求的分析中。 之後Tinsley & Kass(1979)以因素分析的方式,將45種需求分析成10個因素,分別為自我實現、友誼、權力、補償、智力提昇、社會服務、運動、自尊與自我控制。,Iso-Ahola & Allen(1982)研究大學生參與籃球賽後的需求差異情況,其根據相關研究將

13、休閒需求藉由因素分析後,將需求因素分為:人際控制、個人能力、逃離日常例行公事、正向的人際投入、娛樂鬆弛、人際能力、與異性相處。,從動機需求理論來探討需求,亦是了解人們對於休閒的需求為何之方式。 Crandall(1980)研究人們參與休閒的動機,結果將動機分為:1.享受自然、逃避文明;2.逃避日常例行公事與義務;3.鍛練身體;4.具創造力;5.釋放;6.社交;7.接觸新的人們;8.接觸異性;9.家庭交際;10.獲得地位;11.社會權利;12.利他主利;13.尋求刺激;14.自我實現;15.成就感、挑戰、競爭;16.打發時間、避免無聊;17.知識性的唯美主義。,Beard & Raghed(19

14、83)根據先前的研究文獻與理論,將休閒動機分為:1.學習有關於自我的週遭事物;2.滿足我的好奇心;3.探索新觀念;4.認識自我;5.擴展我的知識;6.探索新事物;7.更具創造力;8.充分運用我的想像力;9.建立與他人的友誼;10.與他人互動;11.發展親密的友誼;12.接觸新的以及不同的人們;13.面對他人展現我的思維、感覺或身體的技巧;14.使社交能力更加熟練;15.獲得歸屬感;16.獲得他人的尊敬;17.挑戰自我的能力;18.獲得成就感;19.增進做事(如工作、課業)的技巧與能力;20.更具活力;21.擴展身體技巧與能力;22.保持身體健康;23.充分運用我的身體能力;24.擴展身體適應能

15、力;25.減緩生活步調;26.避開孤獨;27.獲得身體上的舒暢;28.獲得心理上的舒暢;29.消除日常生活中的忙碌與慌張;30.獲得休息;31.釋放壓力與緊張;32.避開責任與義務。,Witt & Elliss(1989)根據相關研究文獻,將休閒需求區分為:鬆弛、剩餘能力、補償作用、淨化作用、最適合的焦慮、合群性、地位、創造性的表達、技巧發展、自我意像。 劉文菁(民82)研究台北市家庭休閒生活,在家庭休閒生活方面,其發現家庭之休閒需求可分之為學習與社交、家庭精神生活、鬆弛、有益健康四類。 Mercer(1973)認為休閒需求是一種複雜和相對的概念,時常會隨著情境、時間而所改變 。,小結,基本上

16、休閒之需求亦可從三個角度來探討: 經濟的角度,例如個人的收入。 心理的角度,例如逃避文明、享受大自然、放鬆等。 社會的角度,例如隔週休二日的實施,閒暇時間增加,整個社會各層面對於休閒的提倡等,都可能促進人們休閒需求的產生。,Ellis的最適覺醒需求理論,人們雖然有著與生俱來滿足生理上的基本需求,但是這些以生理上滿足的需求,並不能完全概括人們所有的內在需求,因為人們還有為維持中樞神經系統為最適覺醒的需求,這些包括了追求新奇、變化以及改變的基本需求(Mannell & Kleiber, 1997)。 此最適覺醒之需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動機,對於休閒的探索意義重大(Iso-Ahola, 1980)。每

17、個人都擁有最適的、理想的或是心理上舒適的覺醒程度,而且每個人都有尋求及避免的連續過程與環境互動,來維持最舒適的程度,如圖3-1所示。,從圖3-1中顯示我們行為與活動的選擇在任何給予的動作中,可從活動能力的部分來探究出不同程度的覺醒。 如果當時這個人的覺醒程度在最適覺醒程度之下,他就可能尋求外部的機會,使他的覺醒程度增加至最適覺醒的程度。 如果一個人當他的覺醒程度在最適覺醒程度之上,他就可能尋求外部的活動來降低他的覺醒程度,或者是回到最適覺醒的程度。 最適覺醒過高或過低,就如同不愉快的體驗一像,於是減低或提昇覺醒達到最適覺醒的程度,就會到愉快的體驗。,因此,活動與環境會伴隨著一個人來維持或是調整

18、他的覺醒程度,會朝著最適的覺醒程度,如此將會有著滿意的體驗。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處於覺醒之下,他就可能尋求外部新的休閒活動、挑戰或是冒險(例如徒步走新的旅途、玩不同高難度的電視遊樂器、聽新的更複雜的音樂等)。 更多的新奇、不一致、挑戰或是不確定的投入結果,會朝著更高覺醒程度發展。,舉例來說,渡假者為尋求高度的覺醒需求,將會更加可能尋求外部的機會來探險、冒險以及新奇的事物,而那些低度需求覺醒將會有興趣於高度結構與可預知的體驗(Wahlers & Etzel, 1985)。 如果一個人在覺醒程度之上,他就可能尋求外部的休閒活動或熟悉、釋放身心及可預知的環境。,Iso-Ahola的需求理論,休閒需

19、求在定義上是當人們他們有某種需求時,期望透過他們的休閒活動來滿足這些需求。研究者在調查通常會詢問休閒參與者或是列出理由(休閒需求)讓他們填寫,以及尋問他們參與不同的休閒活動,這些活動的重要程度,這些有時就稱之為表達性的休閒需求(expressed leisure needs)(Mannell & Kleiber, 1997)。,Iso-Ahola(1980)使用三角點理論來解釋,如圖3-2所示,並指出表達性休閒需求只是動機型態的一小部分,獲得時是當人們記錄為什麼他們從事休閒活動。 因此在探討人們休閒需求時,在研究上除應廣列有關人們要以休閒活動來滿足各種需求,更應討論有社會環境的情形,或是以長期

20、研究的方式,來了解人們在不同時間的休閒需求變化。,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之關係,在先前休閒需求概念與理論的敘述中,可發現人們參與休閒活動都有著不同的需求;如果人們未參與休閒活動,可能是有某種阻礙影響他們無法參與休閒活動。 實際上人們未參與休閒活動,並不是代表著他們未來不會或是繼續參與某項休閒活動,因此欲理解有關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之關係,我們可從Jackson & Dunn(1988)的模式來分析。,在Jackson & Dunn的模式中,其引用Wall(1981)所提之遊憩需求的概念作為基礎,其將遊憩需求分成:(1)實際需求(effective demand):係由人們實際參與中表現出;(2)潛在

21、需求(potential demand):表現在係由人們他們想要參與,但是需要他們的經濟以及社會環境情況來促使他們參與;(3)延緩性需求(deferred demand):表現在人們他們能或是可能來參與,但是未參與的理由是缺乏設備,或是缺乏知識等,詳如圖3-3所示。,休閒需求相關研究,施清發(民88)研究老人的休閒參與程度與休閒體驗中自由感、無聊感及休閒需要間之關係,其發現老人的教育程度、自評健康狀態、經濟狀態及工作情形均在休閒體驗中之休閒需求上有顯著差異。,李世昌(民89)研究同儕對休閒活動影響,在休閒活動需求部份其發現: 動機方面:專科生從事休閒活動之主要動機僅與性別及家長之教育程度存在顯

22、著性差異;其餘各變項背景則無顯著性之差異存在; 考慮因素方面:專科生從事休閒活動之主要考慮因素僅與家長之職業背景存在顯著性差異。其餘各變項背景則無顯著性之差異存在; 訊息來源方面:專科生從事休閒活動之主要訊息來源,在所有不同變項背景間均不具顯著性之差異。,韓惠華(民86)研究高雄地區電子業女性勞工休閒參與及需求滿足之相關,結果發現電子業女性勞工整體休閒活動參與程度與六類型休閒活動(知識與運動型、手工型、戶外遊憩型、家庭閒逸型、社交閒逸型、藝文型)參與程度,都與八項需求滿足(自我表現、友誼、權威、安全感、社會服務、智能發揮或審美表達、獨自參與)有正向的相關;研究者認為此結果表示電子業女性勞工休閒活動參與程度愈高,其需求滿足程度亦愈高。,Iso-Ahola & Allen(1982)研究大學生參與籃球賽後的需求差異情況,結果發現性別以及休閒體驗的在需求方面有顯著差異存在。 Tinsley & Eldredge(1995)研究分析休閒活動與休閒需求的關係,其將休閒需求分為11類,將休閒活動以集群分析方式歸為12類;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的休閒活動對於休閒需求的相關情形均不相同,例如動作類的休閒活動,能滿足發揮與挑戰的需求,新奇類的休閒活動則可滿足補償、發揮的需求等。,作業,請說明休閒需求之中要性為何? 請簡單說明您較認同之休閒需求理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