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组织胚胎学.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7940651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胚胎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组织胚胎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组织胚胎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组织胚胎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组织胚胎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组织胚胎学部分) 绪 论基本内容: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技术。一、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1、概念动物组织学是研究正常动物有机体微细结构及功能关系的科学;动物胚胎学是研究动物个体发生及发育规律的科学。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正常动物有机体的微细结构、功能关系及发生规律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动物组织学与动物胚胎学两大部分。解剖学和组织学两者均是研究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前者研究宏观结构,后者研究微观结构。微细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微细结构包括:光镜结构(显微结构):是通过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LM)观察到的结构,电镜结构(超微结构):

2、是通过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 ,EM)观察到的结构。2、研究内容21 动物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学、基本组织学和器官组织学三大部分。细胞:是一切有机体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组织:由一些形态相似和功能相关的细胞群及细胞间质构成。细胞间质是细胞在生命过程中产生的。新概念: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规律组合成不同形状并执行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系统:由功能密切相关的器官组成。机体的系统主要有: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被皮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感官等构成。22 动物胚胎学的研究内容:胚前发育:两性生殖细胞

3、的发生和结构。胚胎发育:包括受精到胎儿娩出的过程。胚后发育:动物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到性成熟的过程。本教材的胚胎内容介绍:家畜胚前发育,胚胎早期发育,家禽胚胎发育特点,胎膜与胎盘。二、.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在动物医学学科中的地位本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是解剖学的延续,与后继课程家畜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为今后学习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繁殖学、遗传学、家禽学等课程奠定必备的基础知识。三、学习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局部与整体的关系3、动态与静态的关系4、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四、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1、 描述组织学和描述胚胎学2、 比

4、较组织学与比较胚胎学3、 定量组织学与定量胚胎学4、 实验组织学与实验胚胎学5、 分子胚胎学五、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技术1、光镜技术:石蜡切片术:基本程序为:(1)取材与固定(2)脱水与透明(3)浸蜡与包埋(4)切片与贴片(5)染色与封固:常用的染色方法有: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简称 HE 染色法。染色的结果为:苏木精为碱性染料,它使细胞核和细胞质内的核糖体呈现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细胞质及细胞间质呈现红色。嗜酸碱性:易于被碱性或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分别叫嗜酸性、嗜碱性。中性:与酸性或碱性两种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的性质称中性。2、电镜技术21 透射电镜术22 扫描电镜术3、组化技术31 免疫组

5、织化学技术32 原位杂交术4、放射自显影术5、图象分析术6、细胞培养术和组织工程第一章 细胞(cell)基本内容:细胞的概念、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的完整性、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是动物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真核细胞:遗传物质有膜包裹,形成完整的细核。 细胞包括: 原核细胞:遗传物质无膜包裹,不形成完整的细核。 细胞间质:是位于细胞间的物质,多由细胞产生。有纤维和基质两种,对细胞有支持、营养和保护等作用。纤维有三种: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结构绝大多数均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细胞膜 基质:液态水、无机

6、离子、蛋白质、糖、脂等细胞 细胞质 细胞器 膜性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LY、微体、环孔板非膜性细胞器:核糖体、中心粒、微管、微丝、中间丝、微梁网内含物:具有一定形态的营养物质或代谢产物:糖原、脂滴、色素颗粒等细胞核1 细胞膜(cell membrane,CM)1.1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及电镜结构(1)化学成分: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构成,此外还有少量糖类。(2)电镜结构:细胞膜是包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总厚度 710nm。单位膜:电镜下,可见有三层结构:内、外两层电子致密度高,深暗;中间一层 电子致密度低,明亮。各层厚约 2.5nm,具有这样三层结构的膜称之“单位膜”。单

7、位膜不仅存在于细胞膜,而且也存在于某些细胞器的细胞内膜,细胞膜和细胞内膜统称为生物膜。细胞内凡具有单位膜的结构统称之“膜相结构” 。12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目前公认的是“液态镶嵌模型”学说。在细胞膜的外表面,糖分子可与蛋白质分子或脂质分子相结合,形成糖链,糖链常突出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形成致密丛状的糖衣,叫细胞衣。13 细胞膜的功能(1) 界膜作用(2)物质交换:完成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有以下几种方式:被动运输:是指物质顺着浓度差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运输。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差由低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高浓度的一侧运输。这种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即 ATPADP+能量。胞吞作用

8、和胞吐作用:细胞膜从外界摄入物质的过程称胞吞作用(入胞) 。内吞物质为固体称吞噬作用,为液体称吞饮作用。细胞膜向外界排放物质的过程呈胞吐作用。胞吞和胞吐作用均需消耗能量。(3)参与信息传递(4)参与细胞识别(5)参与免疫反应2、细胞质(cytoplasmc,Cy)细胞质包括基质及悬浮在基质中的各种细胞器和内含物。基质呈液态,透明无定型的胶状。内含物指: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的营养物质或代谢产物。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特定生理机能的微小“器官” ,根据其有无单位膜包裹,可分为膜相结构及非膜相结构两大类。膜性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体细胞器 非膜性细胞器:核糖

9、体、中心粒、微管、微丝、中间丝、微梁网21 线粒体(mitochondria,Mi):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胞内。(1)结构:光镜下呈短杆状或颗粒状,长约 12m,直径 0.51.0m。电镜下是由双层单位膜包裹而成的封闭囊状叠套结构。外膜光滑,呈封闭状,内膜向腔内折叠形成板层状或小管状线粒体嵴。内外两膜之间有膜间腔(外室) ,内膜所围成的腔隙称为内室,内室中充满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含有一套遗传系统,能合成少量蛋白质(占自身蛋白质的 10%) 。(2)功能:具有能量转换和供应作用。当细胞需要能量时,ATP ADP + 能量。22 核糖体(核蛋白体,ribosome,Ri)(1)结构:由 rRNA 与蛋白

10、质结合而成的椭圆形致密颗粒,大小约 1525nm,外无单位膜包裹。每个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多个核糖体可由 mRNA 串联起来形成多聚核糖体。多聚核糖体若游离于胞质内,称游离核糖体;若附着于内质网的外表面上,称附膜核糖体。(2)功能:合成蛋白质。23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1)结构:由单位膜构成的互相通连的扁平囊及小泡小管,可与核膜、质膜、高尔基复合体相通连。根据其表面是否附有核糖体,可分为粗面内质网(有核糖体附着)和滑面内质网(无核糖体附着,多为小泡、小管状) 。(2)功能:粗面内质网(RER):合成分泌蛋白。滑面内质网的功能较为复杂,因其内含不同的

11、酶而具不同的功能,如:合成类固醇激素,解毒、胆汁生成、糖脂代谢等。24 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G)(1)结构:光镜下成网状,多位于核附近,因此亦有内网器之称。电镜下由单位膜包裹构成的扁平囊泡、小泡和大泡三部分组成。扁平囊略弯曲呈弓形,凸面朝向核,称形成面,小泡位于此,小泡由 RER 出芽而来,其内含有由 RER 合成的蛋白质,并将其运送到扁平囊泡,故称转运小泡;凹面朝向膜,称成熟面,大泡位于此,有浓缩分泌物的作用,又称浓缩泡。(2)功能:与细胞内某些合成物质的浓缩、积聚和分泌有关。25 溶酶体(lysosome,Ly)(1)结构:为膜性囊状小体,d=0.250.8m,内含有

12、多种酸性水解酶。其标志酶为:酸性磷酸酶。依其是否与作用底物结合,可分为两种:初级溶酶体:是新生 LY,仅含有水解酶,无作用底物。次级溶酶体:由初级溶酶体与作用底物结合形成。根据底物来源又分为 3 种:自嗜溶酶体:作用底物为内源性细胞退变、崩解的成分。异嗜溶酶体:作用底物为外源性的,即细胞内吞的细胞外异物。混合溶酶体:其作用底物既有内源性的又有外源性的。当溶酶体的消化作用完成后,其中含一些不能再被消化的剩余物,如:脂褐素等,这种次级溶酶体叫残余体。(2)功能:具有消化分解细胞内各种大分子物质的作用。26 过氧化物酶体:又称微体,为圆形或卵圆形小泡,外包单位膜,含多种酶,标志酶为过氧化氢酶。27

13、中心粒:光境下呈颗粒状,电镜为 9 组三联微管构成。作用:参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参与鞭毛与纤毛的形成。28 环孔板:是带有环形小孔的平行排列的膜性扁平囊泡。29 微管:是一种中空的管状结构,以三种形状存在,单微管、二联微管、三联微管。功能:构成细胞骨架。210 微丝:存在多种细胞内。功能:构成细胞骨架。211 中间丝:又叫中等纤维,介于粗肌丝和细肌丝之间。功能:构成细胞骨架、传递信息。212 微梁网:参与构成细胞骨架。3、细胞核(nucleus,N)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外,所有细胞均有核。一个细胞通常为一个核,但亦有双核甚至多核(骨骼肌细胞) 。其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但也有呈杆状、分叶状等

14、。细胞核均由核膜、核基质、核仁和染色质(染色体)和核内骨架组成。31 核膜(nuclear membrane,NM):电镜下可见由内、外两层单位膜构成,两层膜间有2040nm 的间隙,称核周隙。核膜上有许多核孔,是一组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布而成的复杂结构叫核孔复合体。在内核膜的内表面,有一层纤维状的蛋白质纵横整齐排列,整体观为笼状,叫核纤层。核内骨架、核纤层、核孔复合体相连构成核骨架。32 核仁(nucleolus,Nu):多数细胞核有 1-2 个核仁,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仁大而明显。其化学成分: RNA、 DNA 和蛋白质。其中的核仁内的染色质又叫核仁组织者,是分布在核仁周围的染色质

15、伸入到核仁内的部分,属常染色质,内含 rRNA 基因。功能:合成 rRNA 和组装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前体。33 核基质:亦称核液,内含水、各种酶和无机盐等,是核行使各种功能活动的内环境。34 染色质(染色体) (chromatin ,chromosome):染色质是间期核内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结构,其化学组成:DNA、R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在分裂间期,着色浅,处于伸展状态、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称常染色质;有的部分呈浓缩状态,着色深,不转录或转录不活跃的染色质称异染色质。染色质的结构单位:是核小体。当细胞进入分裂期,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变粗变短,在光镜下为短线状或棒状结构,称染色体。可见染色质和

16、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的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着丝粒、着丝点,着丝粒和着丝点所在的区域染色体缢缩变细,称主缢痕。有些染色体除主缢痕外,还有特别细窄的区域,称次缢痕。在次缢痕的远端连着一个球形小体,称随体。染色体核型:染色体可按长短、结构、着丝点位置等特征进行分组编号,组成染色体组型。分裂中期,可见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借着丝粒连接,称之为姊妹染色单体。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出现(2n) ,其中一条来自父本,另一条来自母本,称同源染色体。其中有一对与性别有关,称性染色体,哺乳类:XX-XY,禽类: ZW-ZZ。其它染色体均称为常染色体。染色体的数目:猪 38,人

17、 46,牛 60,鸡 78,鸭 80。二、细胞的整体性 每个细胞都是一个功能整体,各部分即独立且又相互联系,功能上相互协调,互相制约,它们均不能脱离细胞的整体而独立存在,必需相互协同作用,才能维持整个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三、细胞增殖与分化1、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通过细胞分裂来实现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11 分裂间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开始之间的过程。(1)DNA 合成前期(G1 期)(2)DNA 合成期(S 期)(3)DNA 合成后期(G2 期)(4)G0 期细胞:有些细胞在进入 G1 期后并不立即转入 S 期,而

18、是暂时转入休止状态,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增殖活动,这种细胞叫 G0 期细胞。12 分裂期(M 期)有三种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1)有丝分裂(间接分裂):分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2)无丝分裂(直接分裂):细胞质和细胞核一分为二。(3)减数分裂:仅出现于生殖细胞的成熟过程中,是由连续两次的成熟分裂组成。同源染色体配对,互换基因,然后相互分开,分配到子细胞中。姊妹染色单体进入两个子细胞中。两次分裂过程只经过一次 DNA 复制。意义:同源染色体互换基因,使其后代接受双亲的遗传信息。形成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比前减少一半,精卵结合后恢复原来的二倍体结构。2、细胞分化细胞分

19、化是指多细胞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分裂的基础上,彼此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在体内,有的细胞已高度分化,失去了分化成其它细胞的能力,称高分化细胞;有的细胞保持有较强分化成其它细胞的能力,称低分化细胞(如:间充质细胞) 。一般来说,分化低的细胞增殖能力强,分裂速度快;分化高的细胞增殖能力差,甚至失去增殖能力,分裂速度慢。三:细胞的衰老与死亡1、细胞衰老: 是指细胞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能力降低,并以形态结构和生化改变为基础。2、细胞死亡:是细胞生命现象不可逆的终止。细胞死亡分为两种:细胞坏死和细胞编程性死亡。21 细胞坏死:是由外界因素如:贫血、损伤、

20、生物侵袭等造成细胞急速死亡。22 细胞凋亡:细胞自然死亡,自己结束其生命。第二-五章 基本组织学组织(tissue)是由许多结构和功能密切联系的细胞,借细胞间质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胞集体。根据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分为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第一节 上皮组织基本内容:被覆上皮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分布规律、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腺上皮和腺定义: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ET)简称上皮,由紧密排列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构成。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细胞多,间质少细胞排列有极性,上皮组织的细胞具有极性,即细胞的两端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别。上皮细胞的一端朝向身体

21、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称游离面;与游离面相对的另一端朝向深部的结缔组织,称基底面。上皮组织中没有血管。上皮组织内神经末梢丰富。上皮组织功能: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分类:根据上皮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分布不同,将其分为五大类:被覆上皮:覆盖于体表,衬贴于有腔器官的内表面或某些器官的外表面;腺上皮:分布于各种腺体内;感觉上皮:分布于感觉器官。生殖上皮:分布于卵巢表面、曲细精管;肌上皮:分布于腺泡基部。一、被覆上皮根据上皮细胞层数和细胞形状分类,由一层细胞组成的称单层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的称复层上皮。内皮:心、血管、淋巴管的腔面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及器官表面其它:肺泡壁、肾

22、小囊壁层、肾髓袢降支单层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和小叶间胆管等单层柱状上皮:胃.肠、子宫、输卵管、胆囊等腔面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附睾管、输精管等腔面 被覆上皮 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腔面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皮肤、口腔、食管、反刍兽前胃、阴道、肛门 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1、单层上皮的形态结构及功能11 单层扁平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由一层扁平的多边形细胞组成,从表面看,细胞呈不规则的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彼此间相互嵌合;核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胞质少,细胞器不发达,侧面观细胞呈梭形,核椭圆并外突。 内皮:衬于

23、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被覆上皮。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及器官表面的上皮。功能:内皮簿而光滑,有利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液体流动和物质交换,间皮表面光滑湿润,坚韧耐磨,有保护作用。12 单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表面呈多边形,侧面呈立方形,细胞核呈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分布 :肾小管、外分泌腺的小导管、甲状腺滤泡。功能:具有分泌和吸收等功能。13 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由一层棱柱形细胞组成。在肠管的柱状细胞间,有许多散在的杯状细胞,其形态似高角酒杯,胞质内充满黏原颗粒,胞核呈三角形,位于

24、细胞基部。杯状细胞是单细胞腺,能分泌黏液,具有润滑和保护作用。功能:具有吸收和分泌作用。14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由形态不同、高低不等的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体形细胞组成,侧面观似复层,但细胞的基底端均附于同一基膜上,实为单层上皮,故称假复层。分布:各级呼吸道黏膜。功能:保护、分泌和排出分泌物等。15 变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细胞的形态和层数可随所在器官的功能状态而改变。器官收缩时,细胞瘦,有 5-6 层,扩张时,细胞矮胖,有 2-3 层。变移上皮的表层细胞

25、较大,胞质丰富,具有嗜酸性,叫盖细胞。游离面的细胞有防止尿液侵蚀和渗入的作用,叫壳层,中间层细胞呈倒梨形或梭形,基底细胞呈立方或矮柱形。电镜表明:表层和中间层的细胞下方都有突起附着于基膜,故为假复层上皮。功能;有收缩、扩张功能。2.复层上皮的形态结构及功能21 复层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又叫复层鳞状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紧靠基膜的一层为低柱状,中间数层为多边形,近浅层移行为扁平形。分布于皮肤表皮的复层扁平上皮表层细胞含角质蛋白,形成角质层,称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具有很强的保护和抗磨损作用。而衬在口腔、食管、肛门、阴道和反刍兽前胃内的上皮含角质蛋

26、白较少,不形成角质层,叫非角质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功能:耐摩擦,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并可防止外物侵入。22 复层柱状上皮(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上皮的表层为一层柱状细胞,中间为几层多角形细胞,基底层细胞呈矮柱状。分布:动物眼睑结膜和一些腺体的大导管。功能:保护。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及功能上皮组织细胞之间连接非常紧密,在细胞的游离面、侧面、基底面可形成一些特殊的结构以适应其相应的功能。这些结构在其他组织也存在。3 1 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细胞衣:附着于细胞表面的一层由复合糖构成的耸状结构。功能:粘着、识别、保护微绒毛:细胞向表面伸出微小的指状突起,内

27、含微丝。在光镜下可显示为纹状缘(小肠上皮)和刷状缘(近端小管上皮) 。功能:扩大吸收面积。纤毛:细胞向表面伸出能摆动的较大突起,内含微管。功能:能摆动,起保护和清洁作用。鞭毛:结构与纤毛基本相同,更粗壮,每个细胞仅有 12 个。静纤毛:类似纤毛的细长突起,内含微丝,不能摆动。功能:分泌、感觉。3 2 皮细胞侧面的特殊结构:紧密连接功能:连接、屏障。中间连接功能:强化粘连。桥粒功能:牢固结合。缝隙连接功能:物质交换、通讯。镶嵌连接功能:扩大接触面。3 3 胞基底面的特殊结构:基膜功能:固定细胞、物质选择性渗透。质膜内褶功能:扩大交换面积。如:近曲小管的基底纹、唾液腺的纹管等。半桥粒功能:强化细胞

28、固着力。二、腺上皮和腺1、概念11 腺上皮(glandular epithelium):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之腺上皮。12 腺(gland ):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器官称之腺。1 3 分类:外分泌腺、内分泌腺外分泌腺内分泌腺。2、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与类型21 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a 分泌部:由一层腺细胞围成腺泡,内有腺腔;b 导管: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构成,具有输送腺细胞分泌物之用。22 外分泌腺的类型管状腺 浆液性腺:细胞核圆、居中央,胞质嗜碱性。根据形态 泡状腺 根据分泌物的性质 黏液性腺:胞核扁平居基底,胞质泡沫状。管泡状腺 混合性腺:浆液性细胞呈半月形,称浆半月。第二节 结缔组织基本

29、内容:结缔组织的结构特征、疏松结缔组织中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是体内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类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结缔组织根据形态不同分为:疏松结缔组织固有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 血液和淋巴结缔组织的特点:(1)细胞数量少,种类多,细胞散布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 (2)细胞间质成分多。 (3)结缔组织内含有血管和淋巴管。 (4)分布极为广泛。 (5)不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 (6)各种结缔组织均是由间充质分化而来。间充质:是胚胎时期分散存在的

30、中胚层组织。间充质细胞:多突起,呈星状,相互连接成网,胞质弱嗜碱性,胞核大、色浅,核仁明显。可增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血管内皮、平滑肌等。功能: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防御、修复等。一、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亦称蜂窝组织,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器官之间乃至细胞之间。其特点是细胞数量少,但种类多,排列疏散。其功能具有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功能。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细胞 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疏松结缔组织 白细胞胶原纤维纤维 弹性纤维细胞间质 网状纤维基质1、细胞11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

31、成分。胞体长扁平形,多突起,呈星状,胞核较大,扁卵圆形,染色质稀疏,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内富含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胞质呈弱嗜碱性。当成纤维细胞机能处于相对静止时叫纤维细胞(fibrocyte):胞体变小,呈长梭形,突起少,胞核小,着色深,核仁不明显。功能:该细胞具有合成三种纤维和基质的能力。12 巨噬细胞(macrophage):是体内分布广泛的具有强大吞噬功能的细胞,分布于疏松结缔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histocyte)。其细胞形态多样,常有短而钝的突起(伪足) 。核小色深;胞质嗜酸性,该细胞由血液内的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分化而来。功能:趋化性和变形运动:细胞受到某

32、些化学物质的刺激可作定向运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的部位,这种特性称趋化性。这类化学物质称趋化因子。吞噬作用:非特异性广泛性。分泌作用: 参与免疫应答:巨噬细胞可将吞噬的病原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加工处理,并传递给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特异性) 。13 浆细胞(plasma cell ):胞体呈卵圆形或圆形,核圆形偏于细胞一侧,近核处有一淡染区,胞质嗜碱性,内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该细胞来源于 B 淋巴细胞。功能:浆细胞具有合成、贮存与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14 肥大细胞(mast cell):多沿小血管或淋巴管分布,

33、胞体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色深。胞质内充满异染性颗粒,颗粒内含有组胺、白三烯、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15 脂肪细胞(fat cell):多成群分布。胞体较大,呈圆球形,胞质内含有大量脂滴,使胞核被挤压至细胞一侧,呈新月形。功能:具有合成与贮存脂肪,参于脂质代谢。2、纤维(fiber)21 胶原纤维 22 弹性纤维。2 3 网状纤维3、基质:是一种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充满于细胞和纤维之间。二、致密结缔组织(dence connective tissue)是一种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的固有结缔组织,其结构特点:细胞和基质成分少,纤维成分多,纤维主要是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细胞主要是成纤

34、维细胞。可分以下三种:1.规则致密结缔组织2.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3.弹性组织三、网状组织(reticular tissue)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网状细胞呈星状多突起,突起彼此连接成网,核大色浅,核仁明显,网状细胞产生网状纤维,纤维细,分支多,成为网状细胞的支架。网状组织构成淋巴组织和骨髓组织的基本成分。四、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主要由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疏松结缔组织将其分割成许多脂肪小叶。分类:1、黄(白)色脂肪组织2、棕色脂肪组织五、血液(blood)血液是流动在心血管内的红色粘稠状液体,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当血液流出血管时,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解状态

35、的纤维蛋白,并网络血细胞形成血块,在其周围析出淡黄色透明状的液体,称血清。大多数哺乳动物全身血量约占体重的 7%8%,血浆约占血液容积的 55%,有形成分约占 45%。血液有形成分组成如下:红细胞(3501400 万个/mm 3) 中性粒细胞有粒白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细胞 白细胞(300030000 个/mm 3) 淋巴细胞无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血小板(1550 万个/mm 3)观察血细胞常用 Wright 和 Giemsa 染色方法。瑞氏染液中对亚甲蓝有亲和性的称嗜碱性,呈兰色;对伊红有亲和性的称嗜酸性,呈鲜红色。对酸性和碱性染料都没有亲和性的称中性,呈极浅的淡红色或淡紫色。血浆功

36、能:免疫功能、体液调节、血管扩张调节、参与血凝、体温调节、渗透压调节。(一)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大多数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呈双面凹的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 。骆驼和鹿的红细胞为无核的椭圆形,无核、无细胞器,禽类和鱼类、爬行类的红细胞有核和细胞器,禽类呈椭圆形,鱼类、爬行类为近似圆球形。红细胞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血中除了大量成熟红细胞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网织红细胞,其细胞内有残留的核糖体。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有结合与运输 O2 和 CO2 的功能。Hb+O2 Hb.O2 Hb+CO2 Hb.CO2血红

37、蛋白与 CO 的亲和力特别强,当空气中的 CO 含量超过一定量时,则易发生 CO 中毒。(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 )一般多比红细胞大,种类较多,数量较红细胞少,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光镜下,根据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分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1.有粒白细胞(granulocyte ):共同特征:分化程度高,无分化成其它细胞的能力;胞质嗜酸性,内含有特殊颗粒;胞核形状不规则,多呈分叶状。1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是白细胞中数量较多的一种,约 50%,胞体呈球形,核形态多样,有杆状、分叶状,分叶常为 25 叶,叶间有细丝相

38、连,杆状核细胞幼雅,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衰老。胞质染成粉红色,内有许多染成淡紫红色的细小颗粒。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代谢产物等具趋化性。当细菌感染时,大量新生的中性粒细胞首先增多进入血液,是杀灭细菌的主要防御者,此时会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变化,核左移:中性粒细胞的核多为杆状和两叶核特别多,表明是炎症的前期。核右移:中性粒细胞的核多为 45 叶,表明是骨髓的造血功能发生障碍。功能:趋化性、变形运动、吞噬和杀菌作用。12 嗜酸性粒细胞:(acidophilic granulocyte)占 35%,d 820m,呈球形,核常为 2 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颗粒内含有酸性磷酸酶、组

39、胺酶、过氧化物酶、芳基硫酸酯酶、阳离子蛋白等,因此是一种溶酶体。功能:有趋化性,能作变形运动,可抗寄生虫感染。13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数量最少,少于 1%,呈球形,d 1015m,胞核分叶或呈 S 形,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染呈蓝紫色,常将核覆盖。功能:具有抗凝血和参与过敏反应。2.无粒白细胞(agranulocyte):共同特征:分化程度低,可分化成其它细胞;核不分叶;胞质嗜碱性,内无特殊颗粒。21 单核细胞(monocyte ): 数量较少,13%,体积最大, d 1020m,胞体球形,核有椭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常偏

40、位,核内染色质稀疏,色淡,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染色灰兰。功能:具有趋化性、变形运动、吞噬性,参与机体免疫。单核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就分化成为巨噬细胞。22 淋巴细胞(lymphocyte):数量较多,3050%,呈球形,细胞圆形,核呈圆形或椭圆形,一侧常有一凹陷,核内染色质致密呈块状,色深,胞质很少,在核周围成一窄带,嗜碱性,染成天蓝色。形态相似的淋巴细胞并非单一的群体,根据其表面特征,发生部位,寿命长短及免疫功能不同,至少可分为 TC、BC、KC 和 NKC 四类。TC:由胸腺培育而来,亦称胸腺依赖淋巴 C。 BC:鸟类腔上囊(法氏囊)发育而来,亦称囊依赖性淋巴细胞,哺乳动

41、物由骨髓发育而来,亦称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KC:(杀伤性 LC):5%。NKC(自然杀伤性 LC):23%。(三)血小板(blood platelet)哺乳动物血小板亦称血栓细胞。是由骨髓内的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外包单位膜而成,呈双凸圆盘状,d 24m,内无细胞核有细胞器,其中央有蓝紫色颗粒分布,称颗粒区,周边呈均质弱嗜碱性,浅兰色,称透明区。禽类血小板呈椭圆形,内有核。血小板与止血和凝血有关。 人血小板:1040 万/l。禽类凝血细胞数:2 万10 万/ 毫升。(四)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1、血细胞的起源:起源于胚外卵黄囊血岛,以后迁移到肝、脾和骨髓,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2、血细胞

42、的发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造血干细胞) 、幼稚阶段(包括早幼期、中幼期、晚幼期) 、成熟阶段(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第三节 肌组织基本内容:骨骼肌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及收缩机理;三种肌组织的形态结构比较肌组织(muscle tissue,MU)主要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muscle cell,Mc )之间无特有的细胞间质,但有少量结缔组织及血管和神经分布。肌细胞可以进行舒张和收缩活动。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亦称肌纤维(muscle fiber,Mf) ,肌纤维的细胞膜称肌膜,细胞质称肌浆(质),肌浆内的滑面内质网称肌浆(质)网。肌组织分类:骨骼肌随意肌横纹肌 心 肌肌组织 不随意

43、肌平滑肌骨骼肌的活动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而平滑肌和心肌的活动受植物性神经支配。一、骨骼肌骨骼肌(skeletal muscle,SM)的基本成分是骨骼肌纤维,在每条肌纤维的周围有结缔组织包绕,称肌内膜,由数条或数十条肌纤维集合成束,外包较厚的结缔组织,称肌束膜。在整快肌肉的周围包着一层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称肌外膜。1、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细胞核椭圆形,异染色质较少,核仁明显,核可多达数百个,位于肌纤维周边,紧贴肌膜内面。肌浆内含有许多与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肌丝束,称肌原纤维。肌原纤维(myofibril ,My)呈细丝状,每束肌原纤维上都呈现明暗相间的带。暗带亦称 A 带

44、,长约 1.5m;明带亦称 I 带,长约 0.8m;在暗带的中央有一较明的窄带,称 H 带,H 带的中部有一色深的中线,称 M 线。在明带的中部有一色深的暗线,称为间线或 Z 线,相邻两 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一个肌节包括一个完整的 A 带和两个 12 I 带,它是骨骼肌纤维舒缩的基本结构单位。2、骨骼肌纤维的电镜结构21 肌原纤维:在电镜下,肌原纤维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I 带内只有细肌丝, H 带只有粗肌丝, A 带既有粗肌丝,也有细肌丝。 两侧细肌丝连接面形成 Z 线,粗肌丝中部增粗形成 M 线。22 横小管(transverse tubule,T 小管):它是

45、肌膜向肌纤维内凹陷形成的小管,其走向与肌原纤维长轴相垂直,故称横小管。23 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SR):是位于相邻两横小管之间,纵向包饶在肌原纤维周围的滑面内质网。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膨大汇合,称终池,横小管连同两侧的终池合称为三联体。3、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机理目前广泛认为肌丝滑动原理。当肌纤维收缩时,粗肌丝和细肌丝的长度不变,而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向 M 线方向滑动。由于细肌丝滑入 A 带内,导致 H 带和 I 带变窄,甚至消失,A 带宽度不变,Z 线靠近,肌节缩短,即肌纤维收缩。收缩结果:A 带长度不变,I 带和 H 带同步缩短,使相邻两 Z 线靠近,肌节缩短

46、,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乃至肌纤维的缩短。二、心肌心肌(cardiac muscle,CM)主要分布于心脏,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不受意识支配,是不随意肌。1、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特点心肌纤维呈短柱状,有分支,长 50100m,d 1020m, 。横纹不如骨骼肌明显。每个心肌纤维一般只有一个细胞核,偶见双核,较大,呈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心肌纤维的分支相互吻合成网状,在细胞连接处,肌膜分化成特殊结构,称闰盘。2、心肌纤维的电镜结构特点2 1 两端相邻接的心肌纤维的细胞膜彼此伸出许多突起,相互嵌合,形成闰盘。22 横纹不如骨骼肌明显。23 横小管位于 Z 线水平。24 肌质网稀疏,贮钙能力较低,肌质网与横

47、小管多形成二联体。三、平滑肌平滑肌(smooth muscle ,SM )主要由平滑肌纤维构成,不受意识支配,是不随意肌。1、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平滑肌纤维呈细长梭形,长约 100m,d 约 10m,每个细胞一个核,呈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相邻肌纤维的粗部与细部相嵌合,使其排列紧密。平滑而无横纹结构。2、平滑肌纤维的电镜结构平滑肌纤维内有三种肌丝:粗肌丝、细肌丝和中间丝(d 10 nm) 。第四节 神经组织基本内容: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分布、分类、功能;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神经末梢的形态结构、分类及功能神经组织(nervous tissue,NT)是构成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

48、胞组成。神经细胞亦称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组织中的辅助成分,数量多,无传导功能,对神经元有支持、保护、绝缘、营养等作用。一、神经元神经元(neuron)是一种有突起的细胞,其形态多种多样,但结构都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突起分树突和轴突两种,每个神经元有 1 多个树突,而轴突只有 1 条。1、神经元的结构11 细胞体:又叫核周体:包括细胞核和周围的胞质。 (1)细胞膜:为单位膜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及传导神经冲动。(2)细胞质:位于细胞核周围的细胞质称核周质。内含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等特征性结构。 尼氏体(Nissl body,嗜染质):是光镜下所见胞质内呈颗粒状或斑块状的嗜碱性物质,电镜下见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分布于其间的游离核糖体组成。 虎斑:脊髓腹角的运动神经元的尼氏体数量较多,呈斑块状分布,如虎皮花纹,习惯称。尼氏体只分布在核周质及树突内,不分布在轴突或其起始部轴丘内,光镜下以此区别树突、轴突。神经原纤维:光镜下观察银染切片,见核周质内相互交织成网的棕褐色的细丝,并深入到突起内。(3)细胞核:只有一个,大而圆,位于胞体中央,常染色质多,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12 突起(1)树突:形如树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