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辣椒及其露地栽培技术一、植物学特征 辣椒有明显的主根和很多的侧根及根毛,主根受伤后侧根发生较快,故移栽成活率较高。茎上不易产生不定根。果实呈羊角形,长525 厘米,鲜椒青绿色,成熟后呈红色或鲜红色,从定植到始收 35 天。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 温度。发芽适温为 25,低于 15发芽困难。植株生长期白天适温为 2228,夜间为 1520,低于 15或高于 35时,开花授粉不正常,常造成落花落果。2. 光照。属短日照作物,在每天 1012 小时的光照条件下,开花结果早而正常,但对较长的日照也能适应。要求中等强度的光照,光照不足会降低坐果率;强光直射,植株生长减缓,果实易发生日灼病。3. 水分。
2、根系较弱,既不耐旱也不耐涝,需经常供应水分才能生长良好。但田间不能积水,田间积水少时植株就会萎蔫,严重时成片死亡。4. 土壤。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甚严格,砂土、壤土、黏壤土均可种植。但在贫瘠的土壤条件下栽培的辣椒植株小而紧凑,结果少而集中,其椒果色泽浓,辣椒素含量高,品质好。高山区以选择地势较高、耕层深厚、透气性好、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好,避免选择低洼积水的地块,忌与茄科作物连作。整地应达到“地平、土碎、墒足、畦齐”的标准。连畦带沟宽 1.2 米,垄面宽 90 厘米,沟宽 3040厘米、深 25 厘米,高低误差不得超过 5 厘米。三、栽培技术要点1. 育苗移栽。育苗时间春栽在春分至清明
3、,夏栽在清明至谷雨。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育苗,苗龄 3045 天。在幼苗 2 片真叶和 4 片真叶前后各间苗 1 次,留苗标准是 34 厘米留苗 1 株,每平方米留苗600 株左右。苗高 56 厘米后要逐渐通风炼苗,控制秧苗高度,提高抗逆性,保证移栽成活率。苗高 1012 厘米,67 片真叶,花蕾显现时开始移栽,春栽在谷雨节至立夏节;夏栽时间宜早不宜迟,早栽的产量高,屏南高山区以 6 月 1 日前栽完为宜。移栽前将辣椒田深耕 30 厘米,整平耙细,每亩施入优质厩肥 4000 千克、过磷酸钙 3040 千克、硫酸钾型复合肥 50 千克,厩肥均匀施入田内,磷肥、复合肥集中施于移栽沟内。行距 45 厘米
4、,株距 40 厘米,每亩栽 15002000 株。辣椒苗怕伤根,起苗前苗畦要浇透水,起苗要尽量多带土,栽后立即浇定根水,浇后覆盖地膜或农膜。2. 田间管理。在不盖地膜、农膜的地块,辣椒缓苗后即应连续锄地 34 次,以提高地温促根下扎。门椒开花前后将门椒以下的老叶和分杈全部去除,以利田间通风透光和防止对椒以下分杈。雨季来临前应培土扶垄,以利排水。视墒情及时浇水,雨后及时排水。辣椒生长以施基肥为主,当基肥不足需追肥时,应在培土前进行追施,每亩用 250千克打碎的土杂肥拌入 2530 千克硫酸钾型复合肥、500 克复合硼锌肥,刨小穴施在植株一边,盖好压实,应注意尽量不伤根系。3. 病虫害防治。主要病
5、虫害有青枯病、炭疽病、脐腐病、病毒病和红蜘蛛、烟青虫、棉铃虫。 青枯病。发病初期用 72%农用链霉素或 20%叶青双 800 倍液浇根,或用康地蕾得(0.1 亿 cfu/克多粘类芽孢杆菌细粒剂 )可湿性粉剂1.5 千克/亩药液灌根,每株浇 250 毫升左右,隔 35 天再浇 1 次。出现病株时应及时拔除,并在病窝周围撒入适量生石灰,防止病菌蔓延。 炭疽病。在初花后用 11160 波尔多液预防 ,每隔 710 天喷1 次。发现病斑后,可喷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防治。 脐腐病。辣椒落花后开始喷施 0.1%高硼钙,避免氮肥过多,多施
6、腐熟有机肥;植株不要留果过多,避免果实之间对钙的竞争; 从幼果期开始,喷施 0.1%的硝酸钙、硼砂、硫酸锌、硫酸铜并加入爱多收6000 倍液,510 天喷 1 次,连喷 35 次。 病毒病。应以预防为主,在及时防治蚜虫、灰飞虱等传毒媒介的同时,于辣椒苗期和定植后及时喷施 20%病毒 A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20%病毒克星 400600 倍液防治,每隔 57 天喷 1 次。 红蜘蛛(螨)。要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枝落叶,消灭虫源。发生初期用 40%金螨扑( 绝螨一号) 或 15%哒螨灵乳油 3000 倍液喷雾,每隔57 天 1 次,连喷 23 次。 烟青虫、棉铃虫。可用糖醋液、黑光灯等诱杀,化学防治应在幼虫孵化高峰至 2 龄期施药,将幼虫消灭在蛀果之前。药剂可选用 20%劲彪、杜邦“康宽 ”4000 倍液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或 1.2%苦 烟乳油 800 倍液。4. 收获。辣椒可多次采收一直到霜降节前,如遇干旱年份,收获时间可提前到秋分前后,应掌握在辣椒变红后再采收。采后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自然风干,然后分级、包装、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