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李长军) 作者:管理员 点击数:0 时间:2008 年 03 月 04 日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既互相竞争又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复杂多变的世界。适应未来世界的建设者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乐观、奋发进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有专家预言, 21 世纪心理健康问题将是人类的一大祸害。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我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对未来的时代充满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和心理素质能否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会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体制要有未来的建设
2、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中学德育大纲对德育的内涵作了如下界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同时, 中学德育大纲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实施途径等方面对心理教育作了相应的规定。学生心理素质,作为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决定着其他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最终是否成才。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需进行心理教育。随着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学生中存在的如厌学、懒惰、说谎现象等,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思想品质问题,其中大量的是心理问题,是因不具备良好心理品质而导致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
3、教育的挑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 青少年处在从儿童成人发展的过渡阶段 , 这就决定了他们最基本的心理特点是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状态。他突出表现在青少年从心理到行为存在许多矛盾和冲突:他们追求独立,却没有能力自立自足,还需要依赖成年人;他们渴望被人尊重和认可,但由于知识、阅历和思维的局限,难免出现错误的言行;他们的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常常崇拜和迷信权威,害怕被人批评,容易轻易地否定自己;他们有远大的抱负和充沛的热情,但情绪容易动荡,意志较为薄弱,行为倾向于失控;他们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充分开放自己的头脑和心灵,但往往忽视了比较和鉴别,结果反而陷入困惑和迷茫,行为变得混乱
4、和自相矛盾。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障碍的易发期、初发期或多发期的年龄段是 13 至 18 岁。在我国,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忧,其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本世纪 50 年代,我国 15 岁以下的人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只有 5% ; 70 年代为 7% ; 80 年代已达到 13% ;进入 90 年代,中小学生中竟有 15% 左右的人存在心理障碍。 新华社最近报道: “ 目前 35% 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 5.3% 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 ”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得出结论: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
5、问题的占 28% ,中度的占 3.9% ,重度的占 0.1% 。 王极盛 教授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对学习影响非常大。如,有的学生患有强迫症状,明知自己不该做的事也不由自主地去做;明知自己一道题已经作过,还是一次次去做或检查,这大大影响了学习效率,严重的只能退学。 还有更严重的例子,天津医科大学学生马小明因学习成绩不好,对其父和祖母的批评不满,在北京家中用铁锤将 2 人打伤致死;清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刘海洋用硫酸伤熊的事件;优秀美籍华裔基因科学家 38 岁的 黄谷阳 博士,在美杀人后自杀,当年高考,他在上海 23 万考生中名列 11 , 1986 年赴美,用 6 年获得生物学博士。 学生产生
6、心理问题从客观讲有以下原因 : 1 、由于父母百般满足物质需求,学生生活优越,逐渐养成贪图享乐、互相攀比心理。有的想不付出劳动就牟取暴利;有的甚至想一夜成为富翁。这些观念,使一部分同学追求享乐,缺乏责任感,不思进取,无心向学。 2 、大部分家长忙于经商,无暇过问孩子学业,造成孩子生活上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很孤独,由于缺少家庭关心,结果有的学生学业不良、行为不端。 3 、家庭变故给学生成长带来负面影响。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再婚,造成单亲家庭或被抛弃,这些孩子常表现出固执、多疑、情绪不稳,甚至孤僻、胆怯、沉默、悲观、怪癖等不良心理。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游戏在青少年生活的影响越
7、来越大。中小学生长时间玩耍计算机游戏,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游戏,易产生自私、无政府主义、冷漠、易走极端、崇尚暴力等不良心理。 三、我校 德育工作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1 、我校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没有健康心理的教师,如何能培养有健康心理的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也可以培养教师的健康心理。班主任工作更应与最新的心理学成果相结合,不符合心理学的德育一定没有实效。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健康
8、心理一般有六个特征:其一是智力正常,这是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其二是情绪稳定,情感丰富,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其三是具有较为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其四是人际关系良好;其五是性格良好、有自制力;其六是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不乱猜疑等。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在工作中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首先,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许多学生,特别是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自尊心较差,缺乏自信,这时,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就意味着信任和鼓励,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其次,尊重学生
9、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这样,教师才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如春风化雨一般为学生所接受。为此,教师要建立这样的信念: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人人都是平等自由的。因此,要无条件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可以朝好的方向发展。 3 、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中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验表明
10、,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化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 7 、开展心理咨询,特别是宣传、利用好区德育研究室开办的“心语热线”的咨询。校内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青春期健康等问题,组织教师深入社区,对家长和学生面对面的咨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德育工作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针对学生身心特点有的放矢,力求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