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文阅读创新教学设计模式样例七下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创新教学设计大连市开发区中学 余 有【课文赏析】笔触细腻 细节精美学习从百草园到到三味书屋的笔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很好的可供写作借鉴的文章。从课文整体构思来看,它采用的是简明的“两块式结构” 。从标题可以看出,课文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从到”表现出的是一种比较清晰的“两块式”思路或结构。这既是一种常用写作模式,也是一种常用思维模式和常用口语表达模式。用这种结构模式写文章,有利于“精选”材料和“联结”材料:或将一段时间内的不同的经历、或将时间很长或空间距离很大的相关内容、或将若干从表面
2、看来完全不相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它们的抒写来表达一种情愫、一种情致、一种情思、一种情感。从课文的整体布局描叙来看,它运用了着重突现几个片段的写作策略。一是描写好一个角落:美好的生机勃勃的百草园。一是描叙好一个传说:神秘的让人觉得做人之险的美女蛇的故事。一是叙说好一次活动:冬天的百草园,充满乐趣的雪地捕鸟。一是记叙好一个故事:询问什么是“怪哉”时,先生不问答我的问题。一是描述好一个场景:先生在教室里入神地大声朗读的情形。在这些美好的片段之中,贯串着儿童眼中的一个“趣”字。从课文的写作笔法来看,可以用 8 个字来概括其特点:笔触细腻,细节精美。这个特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尤其值得初学记叙
3、文写作的同学们学习。所谓“笔触细腻” ,就是写得具体;所谓“细节精美” ,就是写得生动。具体而又生动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下面让我们从对“百草园”的描写来体会“笔触细腻,细节精美”的特点。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 栏,高大的皂 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 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 乌 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
4、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 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一段是非常美妙的语言组合,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景物描写层次分明、顺序恰当。更为美妙的是句式的运用。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像一条彩线,一层进一层地牵动了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读后给人一种乐而忘返的感觉。 “不必说也不必说”指的是美丽的景物;“单是就”指的是看来似乎单调的景物。连似乎比较单调的景物都有“无限趣味” ,那美丽的景物就更不消说了。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 ;“单
5、是就”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横生,整段文字表达生动,形容准确,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真情流露,富有诗情画意。再让我们从对“雪地捕鸟”的描写来体会“笔触细腻,细节精美”的特点: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 样了。拍雪人 (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 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
6、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 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 过夜的。 这段话 200 来字,是连续使用一系列动词来准确地描述一个活动过程的经典文字。文中除了写适宜于捕鸟的时间和场地之外,着重写的就是捕鸟的复杂动作。 “扫” 、 “露” 、 “支”、 “撒” 、 “系” 、 “牵” 、 “看” 、 “拉” 、 “罩”等词语生动简洁,富于变化,不仅准确、具体、细腻、逼真地描写出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捕鸟时的天真、专注、兴奋及惊喜之情。再让我们从对先生读书入神的场景描写中体会课文“笔触细腻,细节精美”的表达特点: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
7、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 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 窦大开” 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 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 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 到这里,他 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对先生的描写,文中已有一定的铺垫:“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8、 ”作者仅用 30 余字就勾勒出了先生的形象,写出了他的年纪、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可谓用语简洁,生动传神。而这里,则主要是对先生性情的描写,是对其陶醉神情的描写,是有形有声的动态描写,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是让人捧读不厌的场面描写,也是生动的群体活动的描写。活动的场面、人物的形象如在我们的眼前,很适宜我们写作上的学习与模仿。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笔触细腻,细节精美,在这样一些美好的片段之中,表达出来的是深情的回忆和美好的情思。【语言卡片】梳理整合1字形字音确凿(z o) 菜畦(q) 皂( zo)荚 桑葚(shn)油蛉(lng) 斑蝥(m o) 后窍(qi o) 臃肿(yng
9、)(zhng)珊瑚(shn)(h) 攒(cu n)在一起 收敛(lin) 人迹罕(hn)至 蝉蜕(tu) 人声鼎(d ng)沸 倜傥(t)(tng) 厥(ju) 土 拗(o)过去 锡箔(b ) 蟋蟀(x)(shui) 缠络(chn)(lu) 竹筛(shi) 觅(m) 食 纳(n)凉 脑髓(su )秕(b)谷 盔(ku )甲2雅词确凿:确实。菜畦:菜地。畦,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长方形田地。长吟:长声鸣叫。轻捷:轻快。臃肿: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攒:凑在一块儿。敛:收拢。鉴赏:鉴定和欣赏。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秕谷:长得不饱满的粒。无从:没办法。方正:正派。消释:溶解。宿儒:
10、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长久从事某种工作。蝉蜕: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沸,水开。拗:用力弯曲。高枕而卧:比喻思想上解除武装,放松警惕。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质朴:朴实,不矫饰。3一组描写百草园景物的词语形容词: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肥胖 轻捷 又酸又甜动 词:长吟 伏在 直窜 低唱 弹琴 喷出 缠络 4一组描写雪地捕鸟的动词扫 露 支 撒 系 牵 看 拉 罩5一组有特点的句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
11、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一啄食,走到来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句段品味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 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品味:看上去,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句子, “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表示不肯定的语气,因为相隔的时间已有七八年了,印象早已淡薄,
12、“确凿”是确实的意思,表示肯定的语气,因为作者追忆童年生活又历历在目,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这句话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2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品味:整齐的句式既描写出先生严而不厉,甚至可以说是严而可亲的形象,也反映出私塾教育管理方法的落后性。3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
13、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 缠络着,木 莲有莲房一般的果 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 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品味: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段落。儿时的生活中,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百草园里美丽的景色。一切都是那么光鲜,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写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从颜色上着墨,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金黄的菜花;从声音上描摹,有鸣蝉的长吟,有蟋蟀的弹琴,还有斑蝥“拍”的一声
14、;从形态上刻画,有石井栏的光滑,有黄蜂的肥胖,有皂荚树的高大,有何首乌的臃肿,有珊瑚珠似的覆盆子;从味道上点拨,有酸甜酸甜的覆盆子。有色美,声美,形美,味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受,有声有色有趣;有春景,夏景,秋景,与后文冬天的捕鸟构成四季的美丽图画。在结构上,文段采用了一个特殊句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顺序清晰,开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突现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先总说,后分说,先概写,后特写,先整体,再局部。在表达技巧上,长句与短句相互交替,比喻与拟人间隔使用,语言清新生动优美。在感情上,融情于景,景中有人,景中有情,描写景物的同时也在抒发浓郁的深情。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
15、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 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来竹 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品味: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冬天看上去很是无味,作者先以无味作陪衬,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冬天百草园的真正乐趣在于捕鸟。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精心刻画,十分传神,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从捕鸟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百草园真正成了我的乐园,儿童中的
16、记忆乐在其中。5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 了泥墙吧,也 许是因为将砖头 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 ,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品味:从段落的功能上看,这是一个过渡段;从段落的内容上看,很好地照应了文章的标题;从段落的表达技巧来看,运用了拟人、排比、反复的手法;从段落的语气来看,充满了疑问、猜测、无可奈何的语气;从段落的情感流露来看,表现了童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心情。【创新设计】创意说明本课的教学创意在于课堂主问题的设计。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语言清新、板块明晰,从文章题目即可看出,本文包
17、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所以教学时可抓住课文精髓,提炼出精当的教学内容,用两个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动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教学步骤一、导入本单元课文主题是成长,我们将陆续学习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长的文章。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伟人的成长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齐读课前导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明确:课文展现的是鲁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
18、乐。2.听课文朗读录音,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课文的理解。明确: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三、浏览课文,理清脉络1.技巧提示: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 ,是窥察文章的“窗口” ,它们或暗示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强化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观点等等。我们要善于抓住文题所透露的丰富信息来指导阅读。2.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明确:“从到” ,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3.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明确:课文 18 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19、,写百草园的生活;1024 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 9 自然段为过渡段。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四、研读课文,探究主题1.铺垫性问题:百草园是乐园,在三味书屋,少年鲁迅是不是就没有乐趣了呢?切入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书屋之乐。学生朗读、圈点、评议,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叙述时的感情。明确:“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与快乐自由的“百草园”童年生活一样,充满了童真和稚趣,感情的基调依然是欢乐的。“我”对“三味书屋”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从“我”问老师何为“怪哉”的奇思妙想,从“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 “人声鼎沸”的热闹读书场面,从先生“总是
20、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略带迂腐的神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味书屋的风趣和快乐。在三味书屋学习中的嬉戏和顽皮如爬上花坛折腊梅、攀上桂树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以及玩纸盔甲等都让人感受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仍然是充满了童趣和欢乐的,这与“百草园”的快乐自由是相连贯的。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
21、”而乐,作者至今仍是满怀留恋与依依之情的。小结:从这个段落里,我们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更欣赏到了散文“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至高境界。2.主问题: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时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引导学生用心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并自觉把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学生朗读、圈点、评议第一部分,教师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明确:作者对百草园是非常喜爱的。文章第一段直接流露出对百草园的无限喜爱之情,作者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概括了百草园给“我”童年带来的无限快乐。第二段通过描写把这种快乐具体化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
22、乎确凿” ,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 ,强化“那时”的感受。“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 “不必说” “也不必说”要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朗读时语速稍缓,语调柔和,要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 “短短” “无限”要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 (此处不妨多费点功夫,让学生逐句揣摩和朗读。 )“美女蛇的故事”气氛似乎有点阴森、恐怖,与前边的写百草园的春夏景色的欢快活泼的气氛不大一样,但也是在写百草园的乐趣。因为在“我”看来,这个
23、故事怪异、想象奇特,很有点剑仙侠客降魔伏妖的味道,听长妈妈讲这些古里古怪、鬼里鬼气的故事,也是百草园的乐趣之一。朗读这一段时要注意读出神秘、玄妙的语气,表现出作者玄妙的记述中表现出的儿童神奇欢乐的心理。“雪地捕鸟”部分,由细致的动作描写来表现童趣,朗读时注意体会作者对百草园热爱迷恋的感情。 (这两部分可让学生绘声绘色进行想象性朗读或讲故事表演,以体会作者情感。 )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叙述语调。小结:正是因为百草园里的景、物、人、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所以少年鲁迅才对它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才有了离别时的难舍。自由朗读第 9 自然段,领悟作者深情。明确
24、:这两个感叹句,简直就把百草园的这些小生灵当成自己的好朋友了,临别时难舍难分,还要与这些朋友道别。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出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某种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 ,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3.主题归
25、纳。 (参考课后练习一进行)明确:课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五、总结本课教学【备选创意】创意说明本文最值得学的是简洁质朴而饱含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后识记并学用其中的典型例子,对学习语言定会大有裨益。所以本设计定位在语言学用。教学步骤一、初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内容和语言特色三、语言体味,语言学用1 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自由地朗读。2 说说你喜爱的理由。教师注意及时点拨。3 你能仿照说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吗?学生自由发言后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文语言学用点:关联缀景,条理分明的摹形状物,惟妙惟肖的简笔勾
26、勒,形象传神的场景描写,渲染气氛的词句反复,表现深情的精彩用词,传达独特感受的动词连用,清晰交代过程的四、下发本文语言欣赏材料,自读体会【参读资料】在重读这篇美文时我惊讶地发现,鲁迅唤起我深深共鸣的却是:童年时期那无忧无虑、生机盎然的成长乐园对我们在现实重压下疲惫不堪心灵的抚慰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我在着手对鲁迅创作此文时的生命历程、情感历程作了一次整体性的回顾后,才注意到鲁迅创作此文,包括创作于这一时期后来收集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系列回忆性散文,其实都是他在身处残酷现实人生境遇中的一次美好的精神憧憬,试图以此达到自我修复、继续奋战的目的。 (摘自语文教学之友 2006 年第 1 期 王涛 何希凡
27、 残酷人生中的精神憧憬)因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对自然喜爱和对上学生活不满的描写,人们多认为文章是对旧式教育的批判,这也许只是皮相。事实上,这时鲁迅已经年过不惑,经历了无数的思想交锋,见过了众多的新旧学派。他自己的思想,正在蕴酿确证过程中。离开生活多年的北京,来到辽远的厦门海边,使他有时间安静思考。在返观儿童时视为是痛苦的学塾生活时,他怀有一种相当温馨的眷念之情。同时,他在描写儿童旧事时,对于现代世界也在作着隐隐然的比较和批判。 经历这么多,其心情也和当初离开家乡到了南京就新学一样,充满了复杂的心理反映吧!所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回忆性的少年的成长故事。 (摘自 语文建设20
28、02 年第 1 期 王家康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鲁迅写他的老师的笔墨也是幽默的。首先,说他是极“渊博的” ,而孩子问他“怪哉”虫时他却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层意味可以分析出来:1.是对先生“渊博”的讽喻;2.同时,也是对孩子以为“渊博”就是什么都懂的一种调侃;3.更深的调侃当然是对于先生的,孩子问他什么是“怪哉虫” ,他答不出,居然不高兴,而且脸上还有“怒色”了;4接下来的一段话,不能忽略:“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 ”这里明显是反语。因为,
29、文章明显表现先生虽然号称渊博、宿儒,答不出学生的问题,明显是先生不知道,可是作者却说,先生是无所不知的,只是不愿意说罢了,错误在于学生不该问。读者一眼便可以看出结论和理由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这矛盾,才显得好玩、好笑、有趣味,这叫做幽默,这种幽默,是一系列反语构成的。 ( 摘自语文学习2004 年第 12 期 孙绍振 人文性和幽默感从何而来解读教学角度:说读。主要教学步骤: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围绕课文标题,读出层次,读出重点,读出过渡。2美点荐读,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爱的语句或段落,推荐给全班集体朗读。3组织讨论,以“说”促“读” 。说读训练实施过程:1教师指导说读。阅读提示中说,打开鲁迅的童年
30、之窗,那里有另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要求学生围绕上述四个“景点” ,读一读,议一议,然后从中任选一个作为“话题” ,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2学生读课文,选择话题,准备发言。3学生按同桌讲、小组议、全班说三个层次进行发言。4学生模仿演说。 (1)运用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说一句话。(2)运用一系列动词,叙述一次活动的经过。 (摘自 中学语文2004 年第 1 期 郑文华 七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余映潮说明:这份材料所提供的仅仅是一种样式、格式而不是角度。如,语言卡片中的分类是可以不同的甚至是别出心裁的。如,有的创新设计中的内容是可以分课时进行的。总之是要灵活,要实用,要适用。所有的创新教学设计都要有自己的创新思考与表述。注意,本材料中的“句段品味”中的句段排列是无序的。大家的编写要有序。这份材料是我组合的材料,有一部分是我的, “创新设计”是弟子的。20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