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第四章第二节:讲义.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7906161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第四章第二节: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第四章第二节: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第四章第二节: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第四章第二节: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第四章第二节: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第一节 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的重大意义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虽然其中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的内在精神动力。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中国传统道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

2、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道德传统,这是他们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道路的重要基础。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充分说明,现代化的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但都不能推理自身的民族性。中国现代化进程,如果离开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而难以更好地推进。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

3、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4、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人总是在一定的道德环境之中成长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它像是一块永不会磨蚀的“胎记” ,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进力量。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2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

5、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公私之辩始终是一条主线。 “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已的私欲,这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

6、而献身的精神。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他们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 、 “先义后利” 、 “见利思义” ,主张“义然后取” ,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 。这种提倡“先义后利”和反对“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2、推崇“仁爱“ 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 ,强调要“推己及人” ,关心他人

7、。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施加于别人,以免别人受到伤害;我希望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能够达成。他认为, “克己复礼为仁”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旬子则强调, “仁者自爱” 。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 ,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

8、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秉承强不执弱、众不暴寡、富不侮贫的精神。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中华民族始终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形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事的道德要求。谦即自谦,虚以处已;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

9、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 “恭敬之心,礼也”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3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左传上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 , “不居功” , “择善而从”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 、 “自伐” 、 “自是”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烙守诚信。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祷于诚” 。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

10、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 。苟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是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为人思诚,信以行义,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然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理想人格的追求。要实现这

11、种追求,就应当明智。智,也作知,即理智、智慧。孟子把智看成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认为“是非之心,智也” 。在古人看来, “明智”则必须“好学” ,学习既包括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也包括学习伦理道德知识,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离开学将一事无成。 礼记中庸强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要求人们通过勤奋的学习,学以成德,学以成性, “变化气质”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12、。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认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远而不可达到的。人们应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吾日三省吾身” 。旬子认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 ,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此外,还有如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也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已经深入到全民

13、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4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计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

14、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内容。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 ,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的复兴来衍生出现代的科学和民主,即所谓“返本开新” 。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

15、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这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复古论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只承认其一般性、普遍性而否定其个别性和特殊性,把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的事物完全等同,这实际上是否定道德的历史和发展。虚无论则只承认中国传统道德的个别性、特殊性,而否定中国传统道德的一般性、普遍性,这实际上也就割断了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虚无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

16、注意科学辨析,自觉避免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四、大力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 1、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特点1919 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它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中的道德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 。2、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追求真理、热爱人民、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忠于职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革命精神。 今天,党和国家又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更需要有中国革命精神的支

17、持和鼓励。中国革命道德传统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当身体力行。讨论:有人认为革命时代的道德是战时道德,不适用于和平年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5为什么?五、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通过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合,是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文化演进发展的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当今任何民族或国家的文明发展和道德进步,都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或道德文明成果

18、的影响,都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世界上许多民族花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类文明都作出过贡献。西方历代思想家对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道德品质、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修养等进行的有益探讨,其中不乏超越时代、国家、民族乃至阶级界限的真知灼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并为我国今天的道德建设与道德修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的问题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全盘西化、机械照搬,又反对全盘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吸收,剔除其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糟粕,吸收其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今天有积极意义的精华。强调:1、优秀的民族道德具有普世价值。2、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合,是道德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例:古希腊“四主德”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美国流行的 “五条基本道德原则”生命价值原则、善良原则、公正原则、诚实原则、个人自由原则值得借鉴的西方道德传统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礼仪;经济伦理中的合理成分;人道主义思想的合理内核第二节思考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西方道德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