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十五、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及实践.ppt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900018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6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五、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及实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第十五、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及实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第十五、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及实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第十五、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及实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第十五、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及实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第十五、十六章,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因此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的。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通常有四种,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的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一、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1广义的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2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有

2、劳动能力愿意工作的人,老人、孩子以及由于这样那样原因放弃了找工作的念头的人,都不能算作劳动力。因此,劳动力不同于人口,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叫劳动力参与率。失业者是劳动力中那些想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3失业的常见类型,a磨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磨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b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c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d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3、。 e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4奥肯法则,无论什么原因的失业,都会给失业者本人及其家庭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带来莫大痛苦,也使社会损失了本来应当可以得到的产量。 一些经济学家就用所谓奥肯法则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奥肯法则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这个关系说明就业率与GDP成同方向变化,但就业率变化的速度要慢一些。,5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如果“非自愿失业”已消除,失业仅限于磨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空缺职位总额恰好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就是充分就业。 货

4、币主义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虽然各个学派对于充分就业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认为充分就业并不是百分之百就业。目前一般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而自然,此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二、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达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 常见的价格指数有CPI(消费物价指数)、PPI(批发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DP deflator)等。(第十二章已讲过了) 值得注意的是,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

5、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 经济增长和失业常常是相互关联的。如何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实现充分就业,是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四、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如何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第二节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 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及负债以便影响总需

6、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1政府购买,含义: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用品、机关办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 特点: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政府购买支出是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购买支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2政府转移支付, 含义: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特点:这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

7、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转移支付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它所作的仅仅是通过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全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变动。 即便这样,政府转移支付仍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它同样能够通过转换支付乘数作用于国民收入,但其乘数效应要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3税收,含义: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部分,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正因为如此,税收可作为实行财政政策的有力手段之一。,税收的种类,A、根据课税对象,分为: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 a财产税是对不

8、动产或房地产即土地和土地上建筑物等所征收的税。遗产税一般包含在财产税中。 b所得税是对个人和公司的所得所征的税。 c流转税则是对流通中商品和劳务买卖的总额进行征税。增值税是流转税的主要税种之一。 B、根据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税收可以分为累退税、累进税和比例税。 a累退税是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递减的一种税 b比例税是税率不随征税客体总量变动而变动的一种税,即按固定比率从收入中征税,多适用于流转税和财产税。 c累进税是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增加的一种税。如所得税多属于累进税。,4公债,含义: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 特点:公债是政府运用

9、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 分类: 短期债(一年以下) 中期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长期债(五年以上) 政府发行公债,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或紧缩起重要作用,影响货币的供求,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因此,公债也是实施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工具。,二、财政政策的分类,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来影响总需求,要视经济运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当经济萧条时,要采取刺激总需求的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要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1膨胀性财政政策,a减税。政府采用减税措施,给个人和企业多留下可支配收入,以刺

10、激消费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尽管此时又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使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受到一些影响、削弱一些减税对增加总需求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国民收入还是增加了。 b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一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一些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 c发行公债,d扩大政府购买支出。政府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多搞些公共建设,就可以扩大私人企业产品销路,还可以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尽管这样做也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从而使利率上升,影响一些私人投资,但总的说来,生产和就业还会增加。 e改变转移支付。增大向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力度,就会使消费增加、总需求增加。 f给私人投资以津贴,直接刺激私

11、人投资,增加生产和就业。 膨胀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1膨胀性财政政策,2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加大税收,减小政府购买支出,减小转移支付,都会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 执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时,会使IS曲线成向左下方移动。,1挤出效应,假定是增加支出g,则会使IS曲线右移到IS。 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里,假定利率不变化,则IS右移的距离是EE, EE是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即EE=Kgg,也就是说,一笔政府支出g能带来若干倍国民收入的增加, 在图形上,就是指收入从y0增加到y3,y0y3=y=Kgg。,IS,3,三、财政政策的效果,

12、但是在ISLM模型里,利率是变化的。随着IS向右上移动时,国民收入增加了,因而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但货币供给未变动(LM未变) 因而人们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必须减少,这就要求利率上升 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由于政府支出存在“挤出”私人投资的问题,因此,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E 收入不可能从y0增加到y3,而只能增加到y1,y1 y3部分就叫“挤出效应”。,E,LM,1,1,A、定义:所谓“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私人投资降低的作用。,B、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 乘数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

13、即“挤出效应”越大。 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的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交易需求)的增加也越大,因而使利率上升也越多,从而“挤出效应”也就越大。,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如果这一系数越小,说明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越多,因而对投资的“挤占”也越多。相反,如果h越大,则“挤出效应”越小。 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投资

14、的利率系数越大,则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就越小。,2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1)IS曲线斜率的大小影响财政政策效果,IS曲线方程: d: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 d越大,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越大(i=e-dr),IS曲线的利率的绝对值就越小,IS曲线越平缓;d越大,投资对利率敏感,如果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从而“挤出效应”较大,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得就越少,即财政政策效果小。,2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假定有两种情况:LM曲线相同,IS曲线斜率不一样, 起初的均衡的收入y和利率r也完全相同,政府实行膨

15、胀性财政政策,如果没有挤出效应,根据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其收入都应增加到y3,即均衡点应从EE;但有了货币市场以后存在挤出效应,在IS平缓(斜率小)时,挤出效应y1y3较大,财政政策效果小。在IS较陡(斜率大)时,挤出效应y2y3较小,财政政策效果大。,(2)财政政策效果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曲线方程: h: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 货币需求函数L=ky-hr; h越小LM曲线越陡,货币需求对利率较不敏感;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下图为有一条斜率逐渐变陡的LM曲线,划分为三个区域, 这时政府支出同样增加G,

16、使IS曲线右移同样距离;即IS1到IS2的水平距离等于IS3到IS4的水平距离,但国民收入增加的情况y1y2明显大于y3y4。,(3)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垂直而LM曲线水平的情况即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趋近于零,而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无限大,此时,政府支出“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而货币政府将完全失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4)古典主义极端情况,如果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零,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极大,此时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此时,“挤出效应”是完全的,即政府支出增加多少,私人投资支出就被挤了多少,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则极大。,四、

17、 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自动调节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有着自动地抑制经济活动的作用,即自动稳定器;主动调节指政府有意识地进行所谓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积极的财政政策。,1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在

18、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经济衰退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下降的幅度,从而可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 反之,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人们收入自动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可支配收入也就会自动地少增加一些,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自动地少增加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繁荣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高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里主要是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它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

19、加,这样就可以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 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 总之,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能起到稳定作用。它们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

20、定器和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究竟什么时候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什么时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应由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形势加以分析权衡,斟酌使用,相机抉择。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应采取刺激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措施,当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膨胀时,应采取抑制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措施。简言之,要“逆经济风向行事”。,斟酌使用财政政策的局限性,首先,时滞问题。认识到总需求的变化,各种乘数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 其次,

21、存在不确定性。 a、乘数大小难以确定。 b、政府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而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第三、存在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 最后,有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五、 功能财政和预算平衡,1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是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减税和扩大财政支出就会造成预算赤字。 2预算盈余: 预算盈余是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增税和减少政府支出,会产生预算盈余。 3财政平衡预算思想: 认为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必须平衡的一种观点。,年度平衡预算,

22、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通采取的政策原则。此原则后来遭到凯恩斯主义者的攻击。我们知道,衰退时,税收必然会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即政府的收入会减少。如果按照年度平衡预算的观点,政府收入减少了,为了维持平衡,只有减少政府支出或提高税率,其结果会加深衰退;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税收必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为了减少盈余,只有增加政府支出或降低税率,其结果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这样一来,坚持年度平衡预算只会使经济波动更加严重。,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

23、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 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整,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与程度,两者更不会完全相等,因此连预算也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平衡预算也无法实现。,4功能财政思想,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思想。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即存在通货紧缩缺口)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起初存在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如果起初

24、不存在盈余(存在赤字),政府也要坚定地实行扩张政策,哪怕出现更大的赤字。反之,当存在通货膨胀缺口时,政府有责任减少支出,增加税收。如果起初存在预算赤字,就应通过紧缩减少赤字,甚至出现盈余;如果起初存在预算盈余,不应担心出现更大盈余,而宁肯盈余继续增大也要坚定地实行紧缩性政策 。,总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出现赤字就赤字,出现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功能财政思想的优缺点,功能财政思想的预算目标是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与机械地追求政府收支平衡的目标相比,是一大进步。 然而这种政策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a、一方面由

25、于经济波动难以预测,经济形势难以估计。 b、另一方面决策也需要时间,效果也滞后。因此这种预算也难以凑效。,六、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1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原因: (1)财政政策的变动。即扩张政策趋向增加赤字,减少盈余,紧缩政策趋向增加盈余,减少赤字。 (2)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即经济趋向繁荣会使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经济趋向衰退会使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 所以,单凭从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还难以看出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还是紧缩的。更不能把预算盈余(赤字)简单地归结为是紧缩性(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2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潜在的国民收入

26、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它不同于实际的预算盈余,实际的预算盈余是以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的。因此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如果用t、 、 分别表示边际税率、既定的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用y和y*分别表示实际收入和潜在收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用BS*表示)和实际预算盈余(用BS表示)分别为 ,二者的差额为BS*BS=t(y*y)。 可见,如果y*(充分就业国民收入)y(实际国民收入),则BS*(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实际预算盈余),反之亦然。,(1)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可以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

27、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就能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并为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依据。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则财政政策就是紧缩的,反之,则是扩张的。 (2)使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 当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也存在缺陷,因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本身就是难以准确估算的。,3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提出的重要意义,七、赤字与公债,1弥补赤字的途径: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 2政府借债分类: (1)向中央银行借债:实际上就是叫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或者说增加高能货币,可称为货币筹资,其结果

28、是通货膨胀,因而它本质上是用征收通货膨胀税的方式来解决赤字问题。 (2)向国内公众和外国举债,可称之为债务筹资。一般来说,向国内公众举债,不过是购买力向政府部门转移,并不立即直接引起通货膨胀,因为基础货币并没有增加。然而,当政府发行公债时往往会引起利率上升,中央银行如果想稳定利率,则必然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债券,从而增加货币供给。这样一来,预算赤字增加也会引起通货膨胀。,公债作为政府取得收入的一种形式可以为预算赤字融资,使赤字得到弥补,然而,政府发行了公债要还本付息,一年年未清偿的债务会逐渐累积成巨大债务净存量,这些债务净存量所要支付的利息又构成政府预算支出中一个十分可观的部分。一国政府预算

29、的总赤字等于非利息赤字和利息支出的总和。因此,即使非利息赤字为零或不变,只要利息支出增长,总赤字也会增加。赤字的增长如果仍是通过债务融资予以解决,则利息支出又会增加,使赤字进一步增加。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赤字增长引起债务增长,债务增长引起利息负担增长,使赤字进一步增长,如此循环往复,使公债利息支出本身成为赤字和公债逐步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3公债利息支出本身成为赤字和公债逐步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4对于公债的不同看法,(1)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公债无论是内债还是外债,与税收一样,都是政府加在公民身上的一种负担。这是因为公债和私债一样要还本付息,这样就必须用征税和多发行货币的办法来解决,其结果必

30、然使公众负担增加。他们还进一步认为,公债不仅是加在当代人身上的负担,而且还会造成下代人的负担,因为老债往往是用发行新债来偿还的,因此,公债的债务负担会一代一代传下去。,(2)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外债对一国公民来说是一种负担,因为这必须用本国的产品来偿还外债的利息;但内债则不同,因为内债是政府欠本国人的债,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因而不构成负担。况且,政府是长期存在的,会用发行新债的办法还旧债;即使用征税办法来偿还公债,也只是财富再分配而已,对整个国家而言,并未有财富损失。至于公债对子孙后代的影响,他们认为也不构成负担。理由是发行公债可以促使资本更多地形成,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而给子孙后代带

31、来更多的财富和消费。只有公债的增加出现在充分就业时期而又没有相应的资本形成,或者引起私人投资下降,发行公债才会成为一种负担。,第三节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同的是,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这种直接作用是没有任何中间变量的,而货币政策则还要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因而是间接地发挥作用。,1、 货币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图中有两条IS曲线,IS0较陡峭,IS1较平坦,当货币供给增加使LM向右移动到LM时,IS较陡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少(y2y1),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小;而IS较平缓时,国民

32、收入增加较多(y3y1),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大。,一、货币政策的效果,原因分析:这是因为,IS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 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差(i=e-dr),因此,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大从而国民收入也不会有较大增加;反之,IS较平坦时,表示投资利率系数较大,因此,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时,投资和收入会增加较多。,2货币政策因LM曲线斜率而异,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图中IS0和IS1的斜率相同,货币供给增加使LM右移到LM,在LM曲线较平坦时,收入增加甚少(y2y1),而LM较

33、陡峭时,收入增加较多(y4y3)。,LM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使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 反之,若LM曲线较陡峭,h较小,表示货币需求受到利率的影响较小,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大,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3货币政策乘数,货币政策效果也可用货币政策乘数来表示和计量。 货币政策乘数是指当IS曲线不变或者说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均衡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的实际货币供给量的比率,用公式

34、表示为 由货币政策乘数可知,h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亦即LM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小;d越大,即投资需求对利率越敏感,亦即IS曲线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4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与凯恩斯极端情况相反,如果水平的IS曲线和垂直的LM曲线相交,就会出现所谓的古典主义极端情况,此时,财政政策就完全失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4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1)LM垂直,说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h0,对货币的投机需求等于零),就是说,利率已高到如此地步,一方面使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或者说损失极大;另一方面又使人们看到债券价格低到了只会上涨而不会再跌的程度。此时,人们再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

35、这时,如果政府推行一项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要向私人部门借钱的话,由于私人部门没有闲置货币,所以只有在私人部门认为把投资支出减少一个等于政府借款数目是合算的时候,政府才能借到这笔款项。为此政府借款利率一定要上涨到足以使政府公债产生的收益大于私人投资的预期收益。,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将伴随有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即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是完全的,此时,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没有使收入水平有任何改变,财政政策失效。,(2)IS曲线呈水平状,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达无限大 。 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投资大幅度变动(i=edr)。因此,政府因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而需要向

36、私人部门借钱时,利率只要稍有上升,就会使私人投资大大减少,使“挤出效应”达到完全的地步。因而财政政策失效。,而IS的斜率为零,投资对利率极为敏感,此时,如果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哪怕稍有下降,就会使投资极大地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有很大增加。因而货币政策完全有效。,5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第一、在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因为在经济衰退时,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特别是由于存在着流动性陷阱,不论银根如何松动,利息率都不会降低。这样货币

37、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非常微弱。在西方有些学者把货币政策制止通货膨胀的效果比喻为马用靽绳拉车前进,效果很好;把用货币政策来促进繁荣的效果比喻为马用靽绳使车后退,效果很差。,第二、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来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 比喻说,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需要紧缩货币供给,或者说放慢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然而,公众在繁荣时期支出会增加,而且在物价上升快时,公众不愿把货币持在手上,而希望尽快花费出去,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在一定时期内本来的1美元也许可完成2美元交易的任务,这

38、无异于在流通领域增加了1倍货币供给量。所以,此时即使中央银行把货币供给减少1倍,也无法使通货膨胀率降下来。 而在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流通会下降,这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也就可能会被下降的货币流通速度所抵消,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第三、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总是要通过利率的影响,再影响投资,然后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这中间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效果要受影响。 尤其是在此过程中,经济情况有可能发生了和人们原先预料的相反变化。比方说,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但未到这一政策效果完全发挥出来经济就已转入繁荣,物价已开始较快地上升,则原来扩张性货币

39、政策没有起到反衰退的作用,却为加剧通货膨胀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第四、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例如,一国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时,利率会下降,国内、国外资金会流出。 若汇率浮动,则本币会贬值,出口会受刺激,进口会受抑制,从而使本国总需求比在封闭经济情况下有更大的上升,此举收到了刺激总需求的效果,但最大的坏处就是使得本币贬值了。 若实行固定汇率,中央银行为使本币不贬值,势必收购本币,按固定汇率抛出外币,于是货币市场上本国货币供给就会减少,使原先实行的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二、存款创造,1、活期存款:是指不用事先通知就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 虽然活期可

40、随时提取,但很少会出现所有储户在同一时间里取走全部存款的现象。因此,银行可以把绝大部分存款用来从事贷款或购买短期债券等营利活动,只需要留下一部分存款作为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就可以了。 2、存款准备金 这种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数额,称为存款准备金。,3、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金 在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代表)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 正是由于这种比较小的比率的准备金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才使得银行体系得以创造货币。,4、货币创造乘数: 由刚才例子可以看出,存款总和(用D表示)同这笔原始存款(

41、用R表示)及法定准备率(用rd表示)之间的关系为:如果我们假定这笔原始存款是来自中央银行增加的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则中央银行所增的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原始所增货币供给量的倍。 这个 就称为货币创造乘数,用k表示,则,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5、货币创造乘数为法定准备率的倒数的条件,第一、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即商业银行得到的存款扣除法定准备金后会全部放贷出去。但是,如果银行找不到可靠的贷款对象,或厂商由于预期利润率太低不愿借款,或银行认为给客户贷款的市场利率太低,而不愿贷款,诸如此类原因都会使银行的实际贷款低于其本身的贷款能力。这部分没有贷放出去的款额就形成

42、了超额准备金,即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用ER表示)。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称为超额准备率(用re表示)。 法定准备金加超额准备金就是银行的实际准备金。法定准备率加超额准备率是实际准备率。当有超额准备金时,货币创造乘数就不再是 ,而是 ,即是实际准备率的倒数。,第二、假定了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进行。假若客户将得到的贷款不全部存入银行,而抽出一定比例的现金,则会形成一种漏出。如果仅把活期存款当做货币供给,则现金和准备金一样不能形成派生存款。若用rc表示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则有超额准备和现金漏出时,货币创造乘数就为:,6、广义的货币创造乘数,以上的分析我们仅把活期

43、存款当作货币供给,而实际上通货(含硬币和纸币)也是货币供给。 存款创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个人或企业)持有的通货,把这些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如果用Cu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Rd表示法定准备金,用Re表示超额准备金,用H表示基础货币,则有H=Cu+Rd+Re。这是商业银行借以扩张货币供给的基础。(用D表示存款的总和),则严格意义的货币供给M=Cu+D,即为通货和活期存款的总和,则有此即为广义的货币创造乘数,广义的货币创造乘数的影响因素,广义的货币创造乘

44、数与法定准备率rd、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当再贴现率上升时,表示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上升,这会促使商业银行自己多留准备金,从而会提高实际准备金率,而实际准备率提高,货币创造乘数就会变小)、市场借款利率及现金对存款的比率、非银行部门持有通货占活期存款的比率rc有关。 所有这些影响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变动的作用上来,因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中央银行正是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供给的。,注意二点: 1、以上所分析的银行存款的多倍扩大的连锁反应也会发生相反的作用。 2、这种多倍扩大或缩小,只有通过一国的整个的银行体系才能

45、做到。,三、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中央银行对货币的管理关键在于对准备金的管理。 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或减少货币的供给和信贷。降低或提高利息率的主要政策手段有三个:公开市场业务、调整贴现率和调整法定准备率。,1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又叫公开市场活动,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 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这样,一方面出卖债券的企业和家庭得到货币,把它存入商业银行,增加银行存款,通过货币创造乘数作用,使存款货币成倍增加,引起利息率降低;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还会导致债券价格提

46、高,而这又会引起利息率下降。利息率下降会引起投资增加,从而又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 反之,在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相反做法会抑制与消除通货膨胀。,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公开市场业务被认为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最重要、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其优点主要有: 一是可以及时地按照一定规模买卖政府证券,从而比较易于准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 二是可以及时地改变货币供给变动的方向,如变买进证券为卖出证券,立即就有可能使增加货币供给变为减少货币供给; 三是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来。如一旦买进一定数量金额的证券,就可以大体上按货币乘数估计出货币供给增加了多少。,2调整再贴现率,贴现是银行放

47、贷的办法之一,一般是票据持有人把商业票据卖给银行,得到现金。 现在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借款叫贴现,其借款利率叫贴现率。 商业银行拿着经过贴现得到的票据,或者把它持有的政府债券或者合格的客户票据,可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如果某一商业银行突然遇到一个大客户提款,自己的准备金就会临时感到不足,此时它就会去办理再贴现业务。)这样一来,中央银行就能够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调节金融市场。,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也是逆经济风向行事。 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采用降低再贴现率措施,可促使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从而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也鼓励了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刺激投资需求。 反之,在通货膨胀时,

48、中央银行就要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于是货币供给减少,利息率提高,抑制投资及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3调整法定准备率,货币创造乘数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法定准备率高,银行能够创造的货币少;法定准备率低,银行能够创造的货币多。因此,调整法定准备率会影响货币供给与利息率。 具体做法是:在经济衰退时,降低法定准备率,使银行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的扩大,收入、就业和价格都提高。在通货膨胀时,提高法定准备率,使银行减少可以创造的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压缩总需求,使得收入、就业和价格都降低。 调整法定准备率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不经常使用。,三、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以上三项政策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 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的相互配合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准备率政策。 除以上三项主要政策手段以外,还有道义上的劝告、“垫头规定”的局部控制、控制分期付款条件、控制抵押贷款条件等次要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