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896758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我区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社会蓬勃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我区制定了关于惠济区“十二五”期间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牢牢把握服务生态经济强区建设的中心任务,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发展战略,以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几年来,经过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不懈的努力,我区人才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才的专业结构、层次分布初具规模,人才总量有所增长,较好地为全区经济

2、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然而,我区人才资源开发仍存在的不少问题。如人才资源开发缓慢,人才资源开发仍未能跟得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总量不足,人才专业结构失衡;人才资源开发机制、薪酬分配激励机制与奖励机制尚未完善,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管理方法上,导致产生了吸引、使用以及留住人才的层层阻力。针对现状,应大力加强与改进人才培养工作。一、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人才观抓紧抓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适应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种种不合时宜的观念。1、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必须充分认识人

3、才的宝贵性、紧缺性和竞争性,进一步强化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招贤引才工作,像抓工业投入一样抓人才工作投入,真正把人才工作摆在第一位的位置来认识、来部署、来推动。2、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要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要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改进人才工作结合起来,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3、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

4、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引导人才的各项工作,又切实抓好使用、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干部要带头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用事业、感情、待遇留人,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知识分子、联系科研项目、联系科研院所制度,密切与他们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呼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破除人才归部门、属地所有的旧观念,树立“人才流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观念,采取加更灵活的人才政策和措施。二、构建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1、成立机构,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的协调配合。一方面,要成立区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挂帅,成员由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部署全区

5、人才规划和协助各部门人才规划的落实,监管和使用人才工程基金,制定人才合理流动的保障措施。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资源开发的协调配合。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也涉及到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要强化职能意识,加强协调与合作。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形成党委统一指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完善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和整合力量三项党管人才工作支撑体系。2、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要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

6、人才。要着力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以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千方百计做好发现、培养、凝聚人才的工作,真正做到唯才是举,广纳群贤,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各项事业中来,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局面。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履行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能,协调各职能部门和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支持和督促他们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整合开展人才工作的各种积极因素,形成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要制定和完善人才发展规划,根据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研究提出人才资源建设标准,改革教育培养的机制、内容和方法,实现人才培养总量目标、

7、结构目标和机制目标的有机统一;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的协调发展。3、探索、改革和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要着重完善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和整合力量三项党管人才工作支撑体系,对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探索,完善行之有效的机制,改革不适应人才队伍发展的制度障碍;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

8、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建立健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和需要,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三、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培养和开发人才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把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开发放在优先发展位置。1、优先发展教育,夯实人才基础。一要全面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优化学校布局,集中优势资源,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二要减员增效,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推进名师名

9、校工程,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三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积极鼓励、扶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区。2、突出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强高素质人才资源开发,引导各类型企事业单位,采取有效途径吸引和培养高尖人才,增强全区的综合竞争能力。要主动接受国内及周边地区的产业、技术转移,优化全区的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要通过完善和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人才的合理流动,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人才和资源的配置作用,鼓励企业充分吸纳科技人才,利用科技新成果,积

10、极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大力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成为科技研究、开发、应用、投入的主体,使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迅速成长壮大。3、内部挖潜,加快本土人才的培养。一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人才的培养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为更好地充分发挥人才的内在潜力,必须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加强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在内的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要改革人才培训机制,拓宽人才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公有、民办教育培训资源,拓展人才培训社会化服务领域,探索以电子网络为依托的培训等多元化渠道;要以行业、专业和人才层次为载体,以政府、单位和社会组织为主体,

11、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促进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应用相结合,促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升综合能力。二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和乡土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的各类型经济组织不断崛起,现代都市型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企业和乡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乡土人才队伍也逐步形成,已成为我区人才队伍的一支生力军。为此,必须加强对这支队伍的管理,引导他们与广大的专业人才一起,建立终身学习机制,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人才的自身素质,增强企业和农业生产的竞争力,为我区经济建设服务。四、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1、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步伐。要树立人才市

12、场意识,强化人才市场观念,使人才在市场中得到合理调节和交流,使人才流动适应市场经济并向这个机制逐步转化。要完善人才中心的各项业务功能,保证人才流动服务的可靠性;健全人才流动信息网络和软件开发,及时提供各种人才信息和各项功能服务;定期举办人才招聘会,保证提供各类人才;强化对人才中介机构管理,保证人才市场高质量、高效率运转,满足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必须加大人才市场建设力度,按照“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工作方针,探索和推进人才市场中介服务社会化服务领域,扩大人才流动平台,引导企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市场运行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