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保分滚动天天练20 语言基础+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888923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保分滚动天天练20 语言基础+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保分滚动天天练20 语言基础+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保分滚动天天练20 语言基础+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保分滚动天天练20 语言基础+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保分滚动天天练20 语言基础+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保分滚动天天练(二十)语言基础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分值:45 分)一、语言基础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一幅剪纸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可是个细致的手工活儿,手稍一哆嗦,就可能_。虽说难,但学生们乐此不疲,最后终于开心地向我秀出剪得千奇百怪的蝴蝶。十年,有人漂洋过海,定居国外,他却选择抛下一切,执意回国;十年,有人安于现状,乐享生活,他却心无旁骛,埋头研发;十年,有人_,退居一隅,他却执意进取,愈战愈勇。报复性涨价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高投机性的本质特点,这几乎已经伴随着调控全过程,并一次次使得调控成果_,毁于一旦。A半途而废 前功尽弃 功败垂成B前功尽弃

2、 半途而废 功败垂成C功败垂成 前功尽弃 半途而废D前功尽弃 功败垂成 半途而废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前功尽弃:以前的成绩全部废弃,指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不强调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只描述事实。半途而废:做事情没有完成而终止。侧重指主观上不能坚持,主动或被迫放弃。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不强调主观能动作用,而是陈述失败的客观现实。再者, “半途而废”突出“半”的意思,而“功败垂成”则是接近成功,突出“垂”的意思。 “前功尽弃”则不确定是刚开始,或“半途” ,或“垂成” ,只是讲到“前功” 。第句没有主观放弃的意思,也不能确定是“半途”还是“垂成” ,所以只能选

3、“前功尽弃” 。第句明显带有主观放弃的意思,所以选“半途而废” 。第句似乎也可以用“前功尽弃” ,但用“功败垂成”在语意程度上更符合语境。答案 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通过海丝之路走向海外的潮汕人,在一杯功夫茶之后,美美地回味那“九曲回肠、心旷神怡” ,故乡的一草一木也由此映入眼帘。B新广告法规范了原广告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了公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些广告乱象,在制度层面更加完善、健全、合理。C造成“提笔忘字”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造成“能识不能写”这一尴尬局面的2主要原因是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导致的。D阳光学校继承了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一

4、教育思想,于 2014年提出了“率性教育”的理念。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项,成分残缺。 “回味”之后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心旷神怡”后加上“的滋味” 。B 项,动宾搭配不当。 “规范了问题” “解决了乱象”这两处的谓语动词与其后的宾语中心词搭配不当。C 项,句式杂糅,可以删去“导致的”或者将最后一个分句改为“能识不能写这一尴尬局面是由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导致的” 。答案 D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_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_忽视质量的改善,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_竭泽而渔,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

5、破坏,_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_,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_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A 假设 / / 从而 因而 反而B 如果 而 甚至 从而 因此 否则C 假设 / / 因而 因此 否则D 如果 而 甚至 因而 因而 /解析 首先应明确语段的大致内容,其次要正确辨识前后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最后选用恰当的关联词将整个文段连接起来。此文段有两个句子。第一句对我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是个多重复句。空在第一句中与后面分句的关系,应为假设关系;空跟前句的关系是转折关系;空在第一句中与前面分句的关系,应为递进关系,可填“甚至” ;空跟前面的关系应是承接

6、关系,填“从而”较好。第二句与第一句是因果关系,空应填“因此” ;空在第二句中与前面的分句照应,从反面得出结论,应填“否则” 。答案 B二、语言运用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5 分)清新干净的空气、便捷通畅的交通,_。北京 APEC会议期间,人们对久违的蓝天无不表现出真诚的热爱与不舍,民声切切,民意灼灼,这也让城市管理者们开始论证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实施方案。消息一出,_,谁都知道,采取单双号限行这一“下策” ,会不会有效、3多久见效都说不准,但我们相信,政府动议限号政策的初衷应该不是为了政绩、口碑,而是实打实地为百

7、姓着想,_。解析 作答本题,要从整体上考虑,照顾前后语境。处横线前的“清新干净的空气、便捷通畅的交通”是一个名词性的联合短语,只能作主语,后面所填写的文字,从语法上说应当是谓语部分,前后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从内容上说应当谈“清新干净的空气、便捷通畅的交通”的意义。处横线,由“消息一出”可知,应当填写人们的反应,从下文内容看,此处应为有车族的不满。处横线应当填写这样做的意义,应扣住前文的蓝天来写。答案 是这个城市所有居民的福祉 立刻引发了广大有车族的不满 为了让城市的天空更美更蓝5右面是中国农民歌会的会徽,请写出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100字。(6

8、分)答:_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观察徽标,找出徽标的中心构图。其次要认真审读题干,要注意要求,写出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中国农民歌会的会徽,象征农民用优美的歌声,歌唱丰收、歌颂美好新生活的寓意一定要写出来。答案 会徽包含字母 N、M、G,分别是“农” “民” “歌”的拼音首字母,表明主题。会徽将乐符幻化成灵动的布谷鸟,将树叶演变成羽毛。欢唱的布谷鸟,寓意着农民用优美的歌声,歌唱丰收、歌颂美好新生活。(答出构图要素给 2分,答出寓意给 3分,句子通顺给 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67 题。(11 分)壬辰

9、寒食 王安石4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 乐,但欲老渔樵。注:王安石任舒州通判的当年,长兄宜州司户王安仁病逝,时年 37岁。这首诗是作者于次年皇祐四年(1052 年)回江宁料理长兄王安仁丧事时所作。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6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颔联以“倾” 、 “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因兄亡带来的哀痛之情。C颈联“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D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10、 E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解析 A 项,没有描绘春天美景,而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客思” ;D 项,尾联是因为作者对当官的前景不能预料,才产生的消极隐退的念头;E 项,客居他乡的哀伤错误。答案 BC 选 B给 2分,选 C给 3分。7诗的前两联是怎样写作者的“客思”和悲伤的?请简要分析。(6 分)答: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首联写“客思” ,颔联写“悲伤” 。写“客思”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思绪万千”就像春天的柳丝一样,突出了绵长、繁多的特点。写“悲伤”而流泪,泪水都要把冶城淹没了,突出了泪水之多,展示了因兄亡而带来的悲痛之情。答案 通过比喻写客

11、思之愁,用春风吹拂的千万条柳枝来写愁绪之多;通过夸张写寒食之哀,用倾泪可涨冶城之潮写出悲情之重。(修辞各 1分,分析各 2分)诗歌鉴赏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 ,他只得“窃食穷城” 、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本诗前两联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首联写“客思”就像春风中的千万条柳丝一样,突出思念的绵长、繁多。颔联写泪水能把冶城淹没了,突出了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写

12、自己目前的身体状态,现在自己头上已经生出了白发,脸色也变得苍白了,突出了自己的衰老的状态,这是自己在官场中劳累所致,也是因长兄早逝内心悲苦所致。长5兄的早逝让王安石对官场也产生了厌倦的心理,最后一联就是这种情感的直接抒发,最后一联表达了王安石想要终老山林,过着渔樵的隐居生活的愿望。本诗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四、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14 分)小山村沈祖连小山村,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鸟儿啁啾,晚有山雾缭绕。虽然远离城市,缺乏城里的物质文明,可他们也一代代地繁衍了下来。小山村是和谐的。小山村

13、有一个杂货店,这就是城里的百货商场、超市;小山村有个肉摊,这就是城里的菜市场;小山村有一个小酒馆,这就是城里的饭店酒家;小山村有间小屋,小孩在这里认字,这就是城里的学校;小山村还有一个卫生室,这就是城里的医院。而我所讲的故事,就是在这个卫生室里发生的。医生的拿手技术是治疗各种疼痛,凡腰痛腿痛手脚痛及各种无名肿痛,经他治疗,没有不好的,这是他祖上传下来的绝技。与其说医生的医术高明,不如说是医生的药物独特。凡此种种疼痛,医生总要使用一种很独特的草药,这种草药叫“一粒珍珠” ,也叫“一粒金丹” 。刚从土里挖出时,呈银白色,就像一颗颗珍珠,而经太阳一晒,便慢慢变成金黄色,活脱脱一颗颗金丹。看不出这小物

14、竟有神奇功能。病人痛得咧着嘴来,经过一番拨弄,多是笑着走出去的。据说医生的先祖当年游历海南,在五指山遇到奇人,才得此偏方。到了医生手上,已传了四代。几代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一家人始终住着那低矮小瓦房。不过小瓦房也没什么不好,小山村里的人全都住这种小瓦房。当然,作为小山村独家医院,只凭一个单方是不行的,见天有几个这样的病人?多数是感冒发热伤风咳嗽,于是,医生也就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每天不管看病抓药的人怎样,医生总是有条不紊地工作。他在门口设个排队处,那排队方式竟也独特,每人一块瓦片,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不规则形,上面也用瓦片写着一个号。瓦片做笔,瓦片做纸,写出的号码倒也清晰

15、可辨。每次进来一个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号码是不会错的,依顺序来,不挤不乱。来的都是本村本乡的人,再急也得排队,除非别人主动让你,否则还真不好意思插队。这天来了辆小轿车,贼黑贼黑的,一直开到了卫生室门口。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再打开右边的门,扶出另外一个人。被扶的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头发都变白了。看他一手支着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轻。医生正在给村人看病。门外集着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来人自然没有瓦片。坐在最外边的黎三问,是来看病吗?是啊,不看病跑来干什么?6是的,不看病来这儿干什么。说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瓦片,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支,塞到

16、医生嘴中,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一口喷出来的白烟,使得整个屋都香了起来。医生说,啥烟,这么香?香吗?那就留给你慢慢抽。那人将那包烟放到了桌上,告诉你,大中华,三块五一支。啊?那可不敢要啊。那算什么?我们路远,先帮个忙,让我们看吧。医生稍显为难地看了看外边手持瓦片的村人。村人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大概一刻钟,看好了,那人将一张大票留在桌上,问,够了吗?要不了这么多,我找钱给你。不用找了。说着便扶着男人往外走。那人走了,秩序又恢复了正常。过了几天,那人又来了。照样不用瓦片,照样留下一包好烟,照样先看,照样给了一张大钱。只是在走时,向医生要了这里的电话。好几天没见那人来了。这天

17、有人跑来叫医生到大队部去接电话。医生丢下了正在看的病人,出去了。好一会儿才回来,跟村人说,真对不起,我有点事得到城里一趟,明天回来。说着收拾东西,匆匆出门。村人便只好将手里的瓦片放下。反正也没啥大病,明天就明天吧。到了第二天,医生真的回来了,是那辆贼黑贼黑的小车送回来的,于是瓦片又派上了用场。又过了十来天,那辆贼黑贼黑的车又来了,是那个开车的单独来的。医生看看手拿瓦片的村人,虽然眼里掠过了一丝内疚,还是上了那车一溜烟地走了。从此,医生十天半月也不回来一次,回来也是匆匆地小住一夜,第二天又走了。村人也再不用瓦片了。半年之后,小山村里出现了一幢小洋楼,那是医生家的。小洋楼面对小瓦房,鹤立鸡群,自成

18、风景。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 (有删改)8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开头两段交代了小山村的环境,突出小山村质朴、和谐的特征,同时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B文中“与其说医生的医术高明,不如说是医生的药物独特” ,含有对医生的讽刺,为下文医生背弃医德做铺垫。C每天来治疗疼痛的没几个人, “于是,医生也就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 ,从中可以看出医生追求利益的心理。D开贼黑贼黑的小车的年轻人,办事不按规矩,对于其搞特权的行为,村民虽然心有7不满但还是默许了。E小说在看似平淡、没有冲突和对抗的情节中,揭示了现代人的价值观、物质欲

19、望对桃花源式的古老文明的侵蚀,发人深省。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含有对医生的讽刺,为下文医生背弃医德做铺垫”说法错误。C.当时村民多数是感冒发热伤风咳嗽,医生附设内科外科儿科妇科是为村民考虑,并没有刻意追求利益。答案 BC9小说的结尾很有深意,请简要分析。(4 分)答:_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结尾的“深意” ,文章结尾段落所写的是医生盖了小洋楼和村里人对医生的态度,从“小洋楼”与“小瓦房”的鲜明对比中可看出医生的变化,即医生变得富有,却丧失了医德。从村里人对医生的态度中可看出作者的态度,即对医生进行批判,对使医生发生改变的现代人

20、的价值观、物质欲望进行批判。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答案 “小洋楼”和“小瓦房”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医生的变化;村人每每路过眼睛是斜视的,表明医生被村人鄙视;通过居所的对比和村人的态度,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升华主旨;和小说开头交代的小山村的环境形成对照,发人深省。(每点2分,第点必答,其他三点任意答出一点即可)10小说中“瓦片”多次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 分)答: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瓦片”的深意和作用,从表面上看“瓦片”是村民排队看病的凭证,深入挖掘可知它象征“质朴、诚信、守规矩” ,然后分析“瓦片”在串联文章结构、暗示文章主旨和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即可。答案 “瓦片”是医生看病排号的凭证;“瓦片”是小山村人质朴、诚信、守规矩的象征;“瓦片”失去作用象征着医生医德的丧失;“瓦片”命运的变化构成文章的暗线,使文章的结构严谨;“瓦片”是在“一张大票”面前失去作用的,引发人们的思考,深化文章的主旨。(每点 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