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9讲 工业化与城市化.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886144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讲 工业化与城市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9讲 工业化与城市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9讲 工业化与城市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9讲 工业化与城市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9讲 工业化与城市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9 章 工业化与城市化 1引言工业化起源于西欧 18 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到 20 世纪中期,西欧北美等地的一些国家已经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二战以来,工业化和现代化成为 LDC 竞相实施的国家战略,但只有极少数国家已初步取得了成功,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仍在苦苦探寻工业化之路。9.0 课程理论回顾9.0.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模型、拉费模型、托达罗模型、乔根森模型9.0.2 产业结构的划分改革以后,中国对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划分情况是: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畜牧、副、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自来水、电力与煤气的生产。第三产业包括所有其他部门。第三产业又分为两个大部门:

2、流通部门(包括运输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储业)和服务部门(金融、保险、地质、房地产、公用事业、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技术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本课程中资本品工业与重工业、制造业同义,消费品工业与轻工业同义。9.1 工业化问题:理论与经验模式9.1.1 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industrialization)1.狭义的工业化定义 这种观点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为是农业的替代性产业,因此工业化(特别是制造业)就是工业的发展 ,表现为工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一个国家工业部门的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在国民经济中达到优势地位,就被认为是实现了工业化。“工业化是一

3、个过程。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重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重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意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刘易斯、库兹涅茨等人都持相同的观点。2.广义的工业化定义工业是一个广义的产业概念,既包括制造业,也包括农业和新的产业形式。因此,工业化并不一定是农业部门,实际上是指整个经济的现代化。张培刚老先生认为:所谓工业化,就是指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要素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各产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所以

4、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3.工业化的基本特征2(1)工业化首要的和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以机器(包括之后的电脑等日益先进的工具形式)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是一场生产技术革命,从而也使社会生产力的突破性变革,同时也包含着生产组织和国民经济结构各层次相应的调整和变动。(生产技术、生产力和经济结构)(2)工业化引起且包含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各部门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组合的变化,不仅表现为制造业及农业上机器的发明和应用,而且会引起现代工厂制度、市场结构及银行制度兴起等组织上的变革。这种变化将对农业、制造工业等生产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3)规模报酬递增

5、的产业或部门,无论是产值还是劳动力比重都将在国民经济中达到优势地位,规模报酬递减的产业或部门的地位则逐渐下降。(4)工业化必然能够引起整个经济体制或社会制度的变化,已经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文化素质的变化。比如落叶归根、传宗接代等封建小农思想将逐步消除。PS:现代化与工业化的联系。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作为推动力,导致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现代化应首先包含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才外还包括政治思想、生活观念、文化修养等许多方面的更新和进步。其中这些内容又是由工业化这一变革过程所必然引起的。9.1.2 工业化的经验模式(key)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条件、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等差异很大,因此工业

6、化实施道路也各有特色。根据工业化发动主体和资源配置方式,各国工业化模式可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1.演进型工业化模式(1)内容以消费品工业(轻工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通过轻工业联系带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从而推进国民经济工业化的进程。轻工业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轻工业规模小,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周转快,所以相对而言经济效益好,利润高,而且轻工业原料来源一般是国内的农业产品,粮食或经济作物(棉花)。(2)案例英国。 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在产业革命前是一个牧业为主的国家,因此很早就发展了毛纺织业。从国内外市场看,大多数国家未完成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

7、大生产未出现。所以需要的不是重工业,而是轻工业。美国。 殖民地时代和 19 世纪初的美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1776年 7 月 4 日独立。当时的非农产业基本是面向当地市场的小手工业和家庭制造业,如制鞋、织布等。美国的工业化一般认为是从 1807 年的“禁运”或18121814 年的英美战争结束后才开始的。1807 年,为避免卷入欧洲战争而颁布的禁运令,一方面使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重创;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美英战争结束后的 1816 年,为了抵制英国商品的倾销,保护本国工业,美国政府颁布了关税法,据此连续 3 年对棉纺织品征收了 25%3的关税。结果使轻工业特别是棉纺织工业获

8、得了较快发展。与英国相似,美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从棉纺织工业开始的。19 世纪 3070年代,美国制造业开始飞速发展。因此,罗斯托(W.W.Rostow,1959)认为,美国经济曾有过两次“起飞”:一次是在 18151850 年间,以新英格兰地区的棉纺织业大发展为代表;另一次是在 18431870 年间,是所谓“北方工业起飞”,以铁路修建、重工业发展为代表。1860 年,美国就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国家。到 1880 年,美国工业产值超过英、德两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1894 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相当于整个欧洲工业产值的一半。1890 年,美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 80%,重

9、工业的产值已与轻工业相当。所以,一般认为,美国工业化是在 18901920 年间完成的。如果从 1816 年算起,美国工业化约花了 100 年的时间。(3)主要特点A:工业化的发动主体是民间力量,即由个人或私人发动,与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相一致。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置,政府的作用仅是为了工业化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工业化进程总体上是渐进的。B:这种工业化的起步和进程大多是消费品(轻工业)发展导向的。例如,早期从纺织或食品工业开始,壮大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相对增加;第三阶段,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而资本品工业渐占优势

10、地位;C:这种自发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英国确立机器大工业体系花费了一百多年时间,美国和法国也花费了 70 年,日本 50 年。2.革命型工业化模式以重工业(制造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以此联系带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从而推进国民经济工业化的进程。代表国家,中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主要特点:工业化的发动主体是政府,它是由计划经济体制来保障,采用国有化、集体化和中央指令计划。这种工业化的起步和进程大多是重工业发展导向的。苏联斯大林:“他身前是个用犁耕地的俄国,他身后是个拥有核武器的世界第二大超级国家。”中国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协调轻工业。不到 30 年时间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3.混合型工业化模式

11、代表国家日本和德国。模式特点:第一,由政府和私人共同发动,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虽起主导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第二,政府和市场相互协调,政府投资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基本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民间着重根据市场需求发展消费品工业,再有轻工业到重工业循序发展。日本。 轻工业开始。得益于甲午战争后,中国赔偿的 2.3 亿白银。资本大量增加。9.2 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9.2.1 促进农业发展1.从需求方面说,工业的不断扩张增加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2.从供给方面来看,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农业投入品和技术条件。现代农业的增长表现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12、的持续增长。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靠现代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现代投入品的大量增加、农业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上。9.2.2 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人们对新产品和新品种的需求,又引起工业部门的持续发展。9.2.3 具有较强的联系效应linkage effect 是由美国 Hirschman 在 1958 年提出来的。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每个部门的生产活动对其他有关部门生产活动的影响。后向联系(backward linkage)指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的产业之间的联系。钢铁工业与采矿业之间的联系就是一

13、种后向联系;农业部门的后向联系部门是农业生产资料工业部门,纺织和食品加工工业的后向联系部门是农业部门。前向联系(forward linkage)指一个产业同吸收它的产出的产业之间的联系。例如,钢铁工业的前向联系部门是机械、汽车、造船等工业部门,农业部门的前向联系部门是食品加工和纺织工业部门。一个产业既有后向联系,也有前向联系。9.2.4 有利于资本形成发展中国家最缺乏的资源或要素是资本。储蓄并不等于是资本形成,只有把储蓄转变为投资,它才真正变为资本形成。农业部门对资本形成的贡献是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净剩余,表现为一定量的净储蓄额。这些储蓄是否能够转化为工业部门的投资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农民要愿

14、意把超过消费的收入存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第二,银行要愿意把农民存款贷给工业企业作为投资。工业企业(公司)一般能把公司储蓄几乎没有任何漏损地都用于生产性投资。企业储蓄来自于企业的保留利润。9.2.5 提高总量生产率和加速经济增长1.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很大。农业部门由于存在着规模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和专业化程度低,其劳动生产率在三个部门中是最低的;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由于人均资本占有量大和专业化程度高,其劳动生产率最高;在制造业中,重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又比轻工业高;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处于两者之间。2.随着经济的增长,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开始有扩大的趋势。因为工业部门的劳

15、动生产率由于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增长最快,农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由于农业人口的绝对增加和人地比例的下降而呈下降的趋势,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因赶不上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呈相对下降趋势。3.在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农业剩余劳动全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不仅相对甚至绝对减少。5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开始加速增长,甚至超过了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使得农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应地,工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趋于下降,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增长缓慢,因此,该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PS: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这种变化趋势可

16、以总结如下在工业化的初期,三个部门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差距,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最高。在工业化的中期,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最大,这主要是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增长所致。到工业化的后期,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又转而缩小,这主要是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增长的结果。9.2.6 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1.配第克拉克定理“制造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造业多得多”配第。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 2.库兹尼茨的观点农业产量和农业劳动力比重变小;工业产量比重变大、劳动力基本不变;服务业产量比重基本不变,劳动力比重变大。3.霍

17、夫曼系数 P187德国经济学家,研究非共产主义世界的各国经济结构数据。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9.3 工业化与工业发展阶段9.3.1 LDC 工业化的路径选择初级消费品工业(轻工业)资本品工业(重工业)在工业化初期,像食品加工和纺织之类的工业是满足人们最基本需要的部门。只有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有可能把更多资源投资于其他工业。其次,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资本、技术和熟练劳动力十分稀缺,而非熟练劳动力极为丰富。在这种条件约束下,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迅速地、大规模地发展资本品工业,因为这类工业需要大量资本、技术和管理人才。相比之下,消费品工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原料偏向的、只

18、需要较少的资本和技术,从而易于发展。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地只是发展消费品工业,它就永远也不可能站在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前沿,因为资本品工业技术远高于初级消费品工业技术,同时,资本品工业的发展更能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品工业的扩张和质量的提高只有在资本品工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成为可能,消费品工业成本的下降和效率的提高也只有通过使用现代先进机器设备才是可行的。9.3.2 LDC 工业化的三阶段特征工业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过程,而且也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一般认为工业发展过程正常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烟草、家具等工业是主要6工业部门,并且

19、比资本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在第二阶段,资本品如冶金、化学、机械、汽车、钢铁等部门工业增长加速进行,资本品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但这时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都仍然占主导地位。在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比消费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并渐占优势。9.4 工业发展战略9.4.1 大推动理论(The theory of the big-push) P81也称全面工业化战略,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于 1943 年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全面工业化战略是指在工业部门中的各个行业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求在短期内

20、起动停滞经济,迅速地推进工业化。9.4.2 部门优先发展战略1.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1)贸易条件恶化理论普雷维什和辛格于 1950 提出。主要内容:各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是极不平等的,发达国家形成了国际经济和贸易的“中心”,而欠发达国家则处于 “外围” (Periphery)。中心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外围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农产品和矿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较低,这些产品相对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长期呈下降趋势,即初级产品对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2)进口替代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通过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严格限制

21、制成品进口,尤其是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口,促进国内生产者创办企业和扩大规模,生产这些工业品来逐渐取代进口的工业品。通过发展这些工业部门来改变旧的国际贸易格局和推进本国的工业化。2.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1)主要内容。见革命型工业化模式 9.1.3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路体现在苏联经济学家费尔德曼于 1928 年为苏联计划委员会制订的发展计划中,故称为“费尔德曼模式”。 (2)客观原因。A:资本品工业的高投资虽然牺牲了短期的消费品工业的增长能力,但获得了长期的高资本品和消费品生产能力。B:低资本品工业投资或高消费品工业投资虽然使消费品工业在短期内增长较快,却相对降低了它们的长期增长率。因此,为了使经

22、济迅速工业化,必须要优先发展资本品工业即重工业,消费的暂时缩减是为了长期利益而必须付出的代价。(3)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该理论的再生产模式告诉我们,要想保持社会两部类的平衡增长,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增长必须要快于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增长。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以苏联为这一战略的最初实践者。1928-1937 年间,苏联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由 31%陡然上升到 63%,而轻工业比重却由 68%急剧下降到 36%。同期,资本品工业的总7投资达到 13%的年增长率,而消费品工业的投资却只有 0.8%,结果,消费在GNP 中的比重由 80%下降到 53%。虽然

23、这一战略使苏联人民的消费被压缩到最低水平,但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4)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批判。毛主席结合苏联和中国的经验讲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工业化阶段是生产资料生产生产资料。他说:“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斯大林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的缺点是过分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增长,结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略了。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我们实行的几个同时并举,以工农业同时并举为最重要。”工业化阶段是生产资料生产生产资料。现在是搞铁公鸡,当年希特勒就是搞铁公鸡。后来搞不下

24、去了,然后才发动战争的。现在德国的很多高速公路都是希特勒修的铁公鸡,投资短时收不回来,然后经济危机了。你修那么多路,也用不着,速度再快也用不着。都是靠提前透支投资,不修怎么拉动 gdp,靠消费率根本就要完蛋,所以只能把老百姓存银行的钱,拿出来投资。但是又短期内收不回来,于是肯定发生经济危机。希特勒是迫于这个才发动战争的,不是说他本人就这么好战。不过希特勒有个好,他投资铁公鸡让工人都上岗了,不是临时工,中国都是临时工农民工,所以工人也一直给他卖命。3.优先发展主导部门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是由 Rostow 提出来的。罗斯托指出,现代经济增长实质上是部门不平衡的增长过程。经济增长阶段的更替表现为主

25、导部门次序的变化。主导部门由于技术先进和其他方面优势而最先发展起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资本积累,扩大对其他一系列部门的产品需求,从而带动其他部门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一旦其先进技术及其影响扩散到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地区之后,它的优势就逐渐丧失了。这时就有新的主导部门代替旧的主导部门的地位。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不是孤立发展起来的,一个主导部门同与它有联系的若干部门一起构成主导部门综合体系。他曾列出二战后 5 种“主导部门综合体系”: (1)起飞前提条件阶段的主导部门体系,主要由食品、烟草、水泥、砖瓦等工业部门构成;(2)起飞阶段古典式的主导部门综合体系,主要由替代进口的非耐用消费品工业(如

26、纺织等)构成;(3)重工业和制造业综合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通用机械等工业部门;(4)汽车工业综合体系;(5)生活质量部门综合体系,如服务业和建筑业等。罗斯托指出,这 5 种综合体系基本上反映了“增长阶段”由低级到高级的主导部门变换的序列。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的主导部门属于第 1 种综合体系,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的主导部门属于第 2 种综合体系,改革前的中国和苏联属于第 3 种。战后西欧和日本的主导部门被列入第 4 种综合体系,而当前美国的主导部门被列入第 5 种综合体系,其特点是提供服务,而不是生产有形产品。9.5 城市化9.5.1 含义8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

27、、产业、资本、市场的集中过程;或者说,它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整个经济活动的集中过程。9.5.2 特征及最主要表现形式因为人口集中是城市化的最本质的特征,城市化水平常常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人口比重大,就说城市化水平高,反之,城市人口比重小,就说城市化水平低。 9.5.3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1.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当今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高;工业化水平低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低。2.城市化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决定的。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中,集中能产生集聚经济,从而能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1)比较成本优势由于地区之间存在着资源禀赋的差异,使得某些产

28、品的生产在拥有资源优势的地区比在没有这种优势的地区更节省成本,这种地区就是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地区,从而吸引这类产品的生产向这些地区集中,形成城市。如美国的匹兹堡地区,可以方便地从大湖区得到矿石和从西弗尼亚得到煤,具有发展钢铁工业的比较优势,因而成为美国的重要的钢铁城市。中国的鞍山、大庆、大同等城市也是利用资源优势而发展起来的。(2)规模经济A: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出现的递增规模收益。例如,当企业规模扩大一倍时,企业的收益增加一倍以上。企业规模的大小往往受市场规模、运输便利、基础设施、信息传播、原料和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才的可获得性、金融业的发达程度等因素影响。人口、企业等

29、在空间的集中能提供更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更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更好的水、电等基础设施、更发达的金融系统,更畅达的信息渠道、专业化劳动市场等,这些有利的外部环境是企业扩大规模的成本大大降低,从而能捕获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城市为创建大型企业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一切有利条件。这是企业为什么集中在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因。规模经济的存在引起了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在偏僻的山村里单独建立一个企业是不会有规模经济效益的。B:行业规模行业规模的扩大也能产生经济效益。行业规模的扩大依赖更多同类生产企业或同类经济活动企业在同一地区的集聚。同类企业的集中能够进行专业化协作,从而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此

30、外,同类企业的集中促进了竞争,加速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的扩散和采用。同类企业的集中还会促进技术教育的发展的专业化劳动市场的形成,为企业雇佣所需的劳动力提供了便利。各种不同类型的行业和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便产生了城市。C: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效益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比小城市能够建立更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如水、电、路、通讯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巨大的投资,城市规模过小是没有能力筹集这9样大资金的,而大城市筹资能力要大的多。完善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使企业经营和交易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第二,大城市比小城市有更大的市场(商品、劳动力、资本市场)、更发达的信息传播网

31、络,更完善的金融服务系统,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了更好的条件。第三,大城市能够建立多层次的、较为完善的教育系统和科技研究体制,从而使人口素质和劳动力技术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大大高于小城市。第四,大城市行业多,企业多,人口多,市场潜力大,发展机会多,这就为劳动者和企业家施展自己的才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愿意在那里发展自己和创业。第五,大城市的各种服务业、文化娱乐设施比较完善,公共交通发达,学校的教育水平较高,居住条件较好,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这一切吸引着有各种技术专长的人才流向大城市。人才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相反,小城市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小城市的生产率就没有大城市高。(3)循环累积因果关系(Cir

32、cle Accumulated Causality)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 1957 年提出。新的工业建立 就业人口增加 消费扩大 刺激经济 相关产业得到发展 税收增加 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科研) 投资者增加。案例:淮南矿业集团丁集煤矿。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加强的过程。当新的工业在某一地区建立起来时,该地区就业增加,总人口增加,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扩大,从而刺激消费品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进而又带来相关产业的发展;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地方财富和税收增加,从而有能力修建较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开展科技研究与开发;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日益提高的科技教育水平,优裕的生

33、活环境,又吸引着更多的工业家和创业者到此投资办企业,促进了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如此一波发展带来另一波发展,形成一系列的发展循环。工业与城市规模也就在这个循环累积过程中不断扩大。这种循环不仅具有累积效应,而且常常带来加速度,使增长速度不断加快(4)磁场效应 P192磁力理论来解释城市的集聚与扩散功能。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收制造厂商、管理人才靠近他。相关产业聚集于此。(5)最低临界值原理(阈值效应原理)新建一个工厂需要一个最低消费额。这个消费额体现在城市人口规模上,20-30 万。(6)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理 该原理是指一个城市的居民对未来所作出的决策,是以现在这个城市比必须提供什么为基础的。 9.5.4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问题1.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不仅在增长速度上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且在绝对量上也超过了发达国家。 2.城乡人口同时增长。 3.大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人口集中的情况日益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