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恶搞转载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下载整恶搞转载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下载整理) 2011年06月24 日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立即修改 | 关闭 恶搞转载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下载整理) 2011-06-24 12:06:56| 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地质类: 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均匀厚度35km,在大洋下均匀厚5km。地壳厚度差异很大。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2、。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均匀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各种元素丰度不一。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3、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言逗是由岩浆凝聚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自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1岩浆侵进活动侵进岩。2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言定火山言订 沉积言逗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
4、的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 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
5、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或: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
6、、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 构造运动其基本方式:可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 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以下又可各自细分。 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坳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间隔。基本形态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断裂: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破裂但破
7、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节理。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 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开释形式。火山喷出物很复杂,有气体、液体和固体。火山喷发形式有两类:1裂隙式喷发;2中心式(或管状)喷发。 火山喷发则形成火山,无一例外分布在大小板块边界上。 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开释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
8、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 板块:板块构造学说以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很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板块浮在软流层上,其内部稳定,边沿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 1扩张型边界(或增生型、拉张型、离散型边界):是新地壳增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岩浆涌出,形成新的洋壳,并伴随高热流值和浅源地震。 2俯冲型边界(或汇聚型、挤压型边界):见于两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汇聚、俯冲、消减的
9、地方。又分为海沟岛弧型(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和地缝合线型(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 3转换断层型边界(或次生型、剪切型、平错型边界):在这种边界上,没有板块的新生和消亡,是由于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于大洋地壳中。 大洋中脊:由于海底扩张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直通世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大洋板块新生的地方,是板块发散型边界。 地缝合线: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现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带,就是古特提斯海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线。 地质年代
10、:在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的组成、构造及外部形态不免经常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时间,可以清楚的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以地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和顺序,地质年代又有相对年代和尽对年代之分。 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最好的祛斑产品此法虽能分清地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 尽对年代法: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计算其尽对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 气象类: 大气气溶胶:大气中悬浮均匀分布的相当数目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如海盐
11、粉粒 、灰尘(特别是硅酸盐)、烟尘和有机物等多种物质,所构成的稳定混合物,统称为气溶胶粒子。半径10-2-10-8cm主要来源有自然源和人工源两种。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均匀高度11km。 1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空气对流运动明显。 2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气温?*露壬?叨?档停?让可?00m下降0.65。 太阳常数:在日地均匀间隔(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事实上,由于太阳光谱辐照度随波长的变化曲线而有年际变化,太阳常数并非保持恒定。 温室效应(花房效应):大气成分
12、,尤其是某些微量和痕量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却能强烈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因长波辐射而导致温度降低,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即大气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露燃敖?孛娲笃?露任?衷谝欢姆段?冢?允屎系厍蛏?锖腿死嗟纳?妫?庑?灞怀莆?率移?濉劝?匀淮笃?泄逃械腃O2、水汽、O3、CH4、N2O等成分http:/ 信风:低纬信风带是自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带吹送的气流,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为东熏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气压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称为
13、信风。特点是风向稳定,因其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也称贸易风。信风向纬度更低,气温更高的地带吹送,因此其属性比较干燥,有些沙漠、半沙漠就分布在信风带内。 海陆风:在沿海地区,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海陆风环流。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 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谷风);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山风),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山谷风环流。 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尽热直减率降温(1/100m),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聚,气温按湿尽热直减率降低(0.5-0.6/100m)
14、,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尽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这就是焚风。焚风效应对植被类型与生态特征、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都有一定影响。焚风在我国西南山地特别明显。 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铅直稳定度等物质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气团内部物理属性详尽,其天气现象也大体一致,因此气团具有明显的天气意义。按热力性质分冷气团和热气团。 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泡脚盆锋是占据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锋面两侧的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锋面坡度越大天气变化越
15、剧烈。 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热气团的替换情况,可分为冷锋、热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根据气旋产生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种类型。 湿度: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湿润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进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的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湿润程度。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由于丈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尽对湿度和相对湿度。*温度。 湿润系数:一地的年降水量反映该地
16、的水分收进状况,蒸发量反映水分支出状况,某地是湿润还是干旱,取决于该地降水量P与蒸发量E的对比关系,通常用湿润系数K表示,即K=P/E,PE,表明水分收进支出,属于湿润状况。 厄尔尼诺:为西班牙文,意为“圣婴”,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则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热现象,在有的年份,由于大气环流变异,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减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热水沉没了较冷的秘鲁冷流,海温升高,上涌还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和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开释大量H2S进进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流的这种变化,假如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月
17、以上,称为厄尔尼诺。 水分循环:由水分蒸发为水汽,再凝聚为降水,重新回到地表面的循环往复过程叫水分循环,由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四个环节来实现的。 水圈:地球上除了存在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深部岩石所封存的水分以外,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海洋是水圈的主体,陆地水相对来说少得多,但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洋:洋的主体应该是指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阔别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较少受大陆影响,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盐度均匀为35。水色高,透明度大。具有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系统。洋的沉淀物为钙质软泥、硅质软泥和红粘土。世界大洋分四部分(省
18、略)。 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域称为海。大洋的边沿因接近或伸进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分离的部分称为海。海从属于洋,或者说海是洋的组成部分。海的面积和深度都远小于洋。由于靠近大陆,有河流注进,海水的理化性质受陆地影响。基本上没有自己独立的洋流系统,也不具有洋那样明显的垂直分层。 边沿海:位于大陆边沿,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邻海相分隔,但直接受外海洋流和潮汐的影响。 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天气与大陆的影响。它是研究海水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有关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盐度=34.6+0.0175(E-P)。
19、还水运动使不同区域中海水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别减小到最低程度,因而其含量具有相对稳定性。 潮汐:由月球和太阳引力引起海面周期性的升降现象。根据潮汐的周期变化,可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 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活动。潮流也分为半日潮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三种类型。 波浪: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四个要素。 洋流:大范围的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活动,就是洋流(海流)。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
20、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按照成因,可分为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根据活动海水温度的高低,分热流和冷流。 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水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活动,这就是河流。其成因主要是地面水在本身重力作用下,不断腐蚀地面的结果。河流沿途接受不同级别的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这就是水系。水系形式是一定的岩层构造、沉积物性质和新构造应用场的反映。水系形式通常分为树枝状、格状和长方形三类。 流域:每一条河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流域一般包括上游、中游、
21、下游和河口等地理单元,涵盖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水是流域不同地理单元与神态系统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纽带。 流域特征包括: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流域外形、流域高度、流域方向或干流方向。 流域面积: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出口断面所包围的面积,在水文上又称集水面积,单位是平方公里。这是河流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大小直接影响河流和水量大小及径流的形成过程。 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单位是公里/平方公里。其大小说明水系发育的疏密程度。受到天气、植被、地貌特征、岩石土壤等因素的控制。 流域外形:对河流水量变化有明显影响。 流域高度:主要影响降水形式和流域内的气温,进而影响流
22、域的水量变化。 流域方向或干流方向对冰雪消融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河流的水情要素:为了熟悉河流的特征及其地理意义,描述水情变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水位、流速、流量、含沙量以及河流的温度和冰情等。 径流的形成可以划分为:停蓄阶段、坡面漫流阶段、河槽集流阶段。 径流模数: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上的产水量。单位m3/a“km3。在所有计算径流的常用量中,径流模数消除了流域面积大小的影响,最能说明与自然地理条件相联系的径流特征。通常用径流模数对不同流域的径流进行比较。 径流系数: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y与同期降水量x之比=y/x。径流系数常用百分比表示,降水量大部分形成径流则值大,降水量大部分消耗于蒸发和下渗,则值
23、小。 湖泊:由陆地表面的自然洼地形成宽广的水域称为湖泊。每个湖泊都是由湖盆、湖水和水中物质相互作用的自然综合体,受当地天气、径流等多种自然地理因素制约。湖盆是形成湖泊的必要地貌条件,水则是形成湖泊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沼泽:通常把较平坦或稍低洼而过度湿润或有薄层积水,生有喜湿植物并有泥炭形成或积累的地段称为沼泽。我国古代把水草丛生之地称为沮泽或沮洳。 地下水:埋躲在地面以下土壤岩石空隙(孔隙、裂隙和溶隙)中的水统称地下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表水的渗透和大气中水汽的凝聚。其物理性质有湿度、颜色、透明度、比重、导电性、放射性、嗅感和味感。 波美度:盐水的比重可用波美度来表示,一升水内含有10克N
24、aCl,则其盐度相当于1波美度。 岩石的水理性质:包括岩石的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 泉:当含水层或含水通道被揭露于地表时,地下水出露成泉;或者说泉是地下水的自然露头。在山区及丘陵区的沟谷与坡脚经常可以见到泉,平原地区很少见。 水的总矿化度:是指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及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通常以水烘干后所得残渣来确定,以克/升表示。总矿化度表示水中含盐量的多少,即水的矿化程度。 硬度: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这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当水煮沸时,部分钙、镁离子与重碳酸作用天生重碳酸钙、重碳酸镁沉淀,沉淀部分叫暂时硬度。水沸腾后仍留在水中的钙、镁含量即
25、为永久硬度,即是总硬度减往暂时硬度。 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经过堆积和变质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能自行活动的自然冰体。它随天气变化而变化,但不会短时间内形成或消亡。雪线触及地面是发生冰川的必要条件,故冰川是极地天气和高山冰雪天气的产物。 成冰作用:是指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是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 雪线:某地某一海拔高度上,可能存在年降雪量即是年消融量,这一高度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通称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叫雪线。 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是影响雪线高度的三个主要因素。冰川分布高度受雪线的严格控制,任何
26、地区假如地表没有高出雪线就不可能形成冰川。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风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地表夷平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某些风化产物还可形成风化矿床。 风化壳: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天气、岩性和构造条件。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
27、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明显。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地势起伏和缓较稳定,植被覆盖度高,地表流水腐蚀较弱,地下水活动明显且地下水位较低。 坡面重力地貌:是指斜坡上的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在其他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滑动和崩塌,而形成滑坡和倒石碓地貌。 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因此,坡体滑落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活动过程中,腐蚀地面,形成
28、各种腐蚀地貌,并将腐蚀的物质搬运到山前谷口,在河流下游或河口进行堆积,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凡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成为流水地貌。 流水具有腐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 流水的腐蚀作用:活动的水一方面腐蚀岩层,溶解岩石;一方面摩擦床底和两岸谷壁,同时又推动泥沙、石块,撞击坡面和床底,使岩屑崩解,为流水所运移。 流水腐蚀的方式有四种: 片状 腐蚀、下切、侧蚀和溯源腐蚀。 流水的搬运作用:流水携带泥沙和推动沙砾发生位移。其方式有悬移、推移、跃移和溶解搬运。 流水的堆积作用:当活动的水量减少,坡度变缓,流速降低或进进水流的泥沙增加时,其动能就减小,一部分物质堆积于坡麓、河谷、平原、洋盆、称为堆积作用。 流
29、水的腐蚀和堆积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过“搬运”这一纽带,把两者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同一的系统。三者受流速、流量和含沙量等因素制约。 溯源腐蚀:又称向源腐蚀,是指线状水流向分水岭方向的腐蚀。它是河流下切腐蚀作用的结果,是河床、谷地不断的向源头方向伸长。 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山口堆积而成的扇形堆积体。洪水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砾石搬运物,到出山口由于坡度急剧变缓、水流分散和下渗、水量减少、流速减缓,动能降低,因而大量的碎屑物散开形成以出山口为顶点,向外辐射状的扇形堆积体。 常年径流也可形成类似扇形地貌,称冲积扇。两者并无明显界线,主要是发育环境不同。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
30、、沙、石块和水混合的特殊洪流。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固体疏松物质储备丰富、坡面坡度和沟谷纵比降较大(谷深坡陡的地形),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泥石流是种地质灾难。其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泥石流沟谷、泥石流扇。 腐蚀基准面:河流下切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到某一基面的控制,河流下切到这一基面后,就不再向下腐蚀,这一基面称河流腐蚀基准面。海平面是控制外流河向下腐蚀的下限,这一控制河流下蚀的最低基准面称为终极腐蚀基准面。湖盘、干支流交汇处、坚硬岩坎甚至堤坝,也可以成为句地的或暂时的基准面。 平衡剖面:在河流长期作用下(老年河流),当河床纵剖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河流的腐蚀和堆
31、积作用达到相对平衡(即河床冲淤平衡),流水只把支流汇进泥沙全部搬运进海而床底纵剖面保持稳定不变,这时的河床纵剖面称为均衡剖面,它表现为一条近似平滑的凹形曲线。 河谷:是以河流作用为主,并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参与下形成的狭长形洼地,是一种常见地貌类型。河谷通常由谷坡与谷底组成。谷坡上常发育阶地。河流谷底则发育河床与河漫滩。 河漫滩:洪水期沉没平水期出露水面的河床两侧的河谷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 牛扼湖:河漫滩或冲积平原上,河流凹岸的腐蚀和凸岸的堆积持续进行,可形成自由摆动的河曲,灯泡型曲流河道的曲流颈,因河流侧蚀而变狭窄,最后在洪水期被洪水冲掘,河道取直,这就是曲流的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的河道,
32、比降增大,流速加快,腐蚀加强,而原弯曲河段流速变小,发生淤积,平水期河流走新的直道,残留下形如牛角的弓形河道转化为湖泊,称牛扼湖。 离堆山:由于地壳上升,弯曲的河流随之下切(切进河曲地段的基言订,自由河曲就转为深切河曲,若下切过程中伴有较强的侧蚀,导致曲流颈被裁弯取直后切穿,原弯曲河道被废弃,曲流颈与废弃河曲之间的山丘即成为离堆山。 河流阶地:较宽的谷底,尤其是河漫滩河谷,经河流下切腐蚀,原先的谷底部分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门路状沿河分布于谷坡上,即洪水位沉没不了的谷底部分称为阶地。阶地由阶面和阶坡组成。 形成阶地的原因有:地壳上升运动。腐蚀基准面下降。天气变迁。 阶地类型有:腐蚀阶地、堆积阶
33、地、基座阶地、埋躲阶地。 河流劫夺:一条河流溯源腐蚀使分水岭外移,导致一条河流夺取另一条河流上游河段的水流,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称为河流劫夺。被夺河上游改道,下游因失往源头而成为断头河。 河口三角洲:在河流进海(湖)地段,河流和海洋(湖泊)水体存在强烈的交互作用。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 三角洲可分为四类:扇形三角洲(尼罗河、黄河)、鸟足状三角洲(密西西比河)、多岛状三角洲(珠江、恒河)、尖头状三角洲(意大利的台伯河)。 准平原:是在湿润天气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假设一个原始面经过腐蚀和堆积,经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的地貌,就是准平原,也就完成了一个腐蚀循环,此后假如再度出现地壳抬升或基准面下降,便进进了另一个腐蚀循环。 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天气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导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基岩夷平地面。 转载长庆油田感悟 恶搞男儿 男儿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