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师大 人格心理学 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ppt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7862924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4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 人格心理学 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北师大 人格心理学 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北师大 人格心理学 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北师大 人格心理学 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北师大 人格心理学 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第一章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章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第三章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第四章 经典精神分析各理论的比较,第二章 古典精神分析,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起源 第二节 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第三节 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第四节 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测量与应用,第一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其人童年的经历使他对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出生及孩提阶段的经历;布雷尔谈话法;(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不能长久,特别是病人对他不断的提问产生不耐烦)他采用自由联想法;1900梦的解析关于精神分析的系统的理论著作;后期,人格理

2、论体系的完成和应用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思想渊源(一),柏拉图的无意识作用;莱布尼兹的单子的无意识 赫尔巴特的意识无意识心理学:把心理生活看作是在各种竞相进入意识的观念之间的一种竞争 . 沙可在应用催眠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一个脱离意识的心理王国; 人类的三次打击 哥白尼论证了人类并不生活在宇宙的中心; 达尔文证明了人类像任何其他动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 精神分析揭示出人类的自我并非他本身的主宰。,精神分析的思想渊源(二),近代物理学的影响: 能量守恒 生物学: 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布吕克的机械论和还原主义。 临床精神病学 皮奈尔、沙可、布雷德、让内等,第二节 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3、,一、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在正常条件下,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活动,要干什么,都是很清楚的。但是,一切比较复杂的活动都包含有部分不被意识的个别过程。人在每一个瞬间只能有一个意识的主要点,其他则为注意的边缘。,意识层次结构,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二、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

4、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一)本我 概念:Id,指人的动物性,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它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它同人的肉体过程相联系,将躯体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并且勿储藏它们和向自我、超我提供能量。凡本我的东西必然是无意识的,但无意识的东西未必是我的,即无意识包括本我。 人有两种基本本能,生的本能(埃罗斯)和死的本能(桑那托斯),它们幽闭在本我之中。 行事原则 本我唯一的目标

5、就是追求快乐,按“快乐原则”来行事。 本我用两种方式获得快乐(1)反射动作;(2)想象实现。,(二)自我 概念:人格中理智、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自我的力量来自本我,用来帮助本我而不是妨碍本我。它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自我是本我的执行机构。 行事:现实原则 马与骑手,(二)超我 概念: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超我有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父母关于什么是“好”的标准内化为儿童的自我理想;父母关于什么是“坏”的惩罚规则内化为儿童的良心,形成了超我。 行事:道德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

6、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批评本我谴责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

7、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三、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三种,即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三种焦虑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压抑 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 投射 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 退行 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8、 隔离 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 抵消 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 转化 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补偿 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 合理化 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 升华 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 幽默 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 反向形式 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第三节 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性心理发展的五个

9、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弗洛伊德的性欲假说把中心放在“伊底普斯”上。 口欲、肛欲和阴茎欲就称之为俄底普斯前期。俄底普斯后期分为三个阶段: 潜伏期从7岁左右到12岁期间,此时性心理活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一切童年早期的性幻想与性欲冲动都被压抑下来,而突出地表现为学龄期的勤奋和自我壮大方面。 青春萌动期1216岁,由于生理特别是内分泌的剧烈活动,原欲又重新被启动,产生各式各样的“青春期心理挫折综合征”。 青春后期系指16一20岁阶段性心理或性欲冲动基本上已达到成熟地步,性爱的对象以异性为主,性活动也以生殖器为主导。,第四节 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测量与应用,一、研究方法 1、自由联想法 2

10、、梦的分析 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梦有显像和隐意之别。分析家的工作就是从表面杂乱的显像中揭示伪装了的、变形了的梦的隐意。 无意识中的欲望与冲动一般以两种方式在显梦中表现出来:符号化和梦的制作。梦的制作机制(1)压缩(2)替换(3)把思想观念转化为视觉形象(4)反向作用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日常生活中的六类错误:口误;笔误;遗忘;遗失、误置与误取;误读与误听;多种错误的混合。,梦的运作,浓缩。即用隐意的个别元素代表全体,或把几种隐意的元素合而为一,如用胡须代替父亲,用乳房代替母亲等等。 转移。即用暗喻、谐音、仿同、近似等形式,通过由此及彼来表示隐意。如一个女人

11、经常牵着狗,即用狗的形象代表这个女子等。 象征。即某些代表其它事物的东西。如用国王和王后象征父母,用小动物或害虫象征弟妹,以及用手杖、伞等等征男性生殖器,用坑穴、房间等象征女性生殖器等。此外,梦的运作还有润饰、校正等手法。,二、人格评价:投射测验 投射测量的基本方式是向受测者提供预先编制的一些未经组织的、意义模糊的标准化刺激情境,让受测者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然后通过分析受测者的反应,推测受测者的人格特征。 投射测验主要有: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TAT)。 难以获得确切的信度、效度资料;技术复杂、难以掌握、难以获得数量化的资料。,三、精神分析的应用:精神分析疗

12、法 精神分析疗法最经典的技术有自由联想法、梦境分析法、移情分析法等。 优点:在移情关系基础上培养病人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缺点:花费很多经费、精力和时间。,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评价,(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贡献 第一 发现了潜意识 第二 发现了性机能在人格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第三 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是有科学道理的 第四 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局限 第一 贬低意识、理性的作用 第二 其泛性论是错误的 第三 过分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认为成年人格在四五岁 时就已基本形成 第四 以性欲区转移为依据来划分人格发展各阶段是不科学的,第二章 荣格的分析心

13、理学,一、荣格的生平 二、荣格的人格理论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动力论人格发展论人格类型论 三、评价,荣格生于1875年瑞士一个名叫凯斯威儿的村子里,在巴塞尔大学城长大。荣格日后关于内部经历的重要性的认识源于小时候的经历。童年时受到十分强烈的宗教影响。他一家就有九名成员是牧师,父亲及八个叔伯。荣格的父亲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他所信仰的宗教并没有给他代来任何的安慰。荣格和他父亲关系密切,但他认为父亲是一个软弱无能之人。他把母亲当作家中最有权威的人。尽管他认为母亲是一个非常反复无常的人,他曾疑虑母亲是否是同存一体的两个人。起初,荣格希望学习考古学,但是后来,步外祖父后尘,成为一名医生。1900年他在巴塞尔

14、大学取得医学学位。他第一次任职是在苏黎世大学的精神病诊所,在那里,他受到那位早期创造“精神分裂症”一词的著名精神病学家布鲁尔的影响。1902年完成了博士论文论所谓神秘现象的心理学和病理学,在这几年中,荣格进行了大量字词联想的实验研究,初步形成了他的“情结”理论。 荣格最初对弗洛依德发生兴趣是在他读了他的梦的解析一书之后。他开始在实践中运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最后写了一本题为早发性痴呆心理学(1907)的专著,总结了这些理论应用的实际效能。,1906年,荣格与弗洛依德有了通讯联系,1907年他们在维也纳第一次见面,两人长谈了足足13个小时。他们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当荣格回到苏黎世后,信件就随之纷繁沓至

15、,并延续了七年之久。 1909年,荣格随弗洛依德出游美国,在克拉克大学举办一系列讲座。大约就在这个时期,荣格对弗洛依德强调性动机的理论表示怀疑。然而他并非激烈地反对弗洛依德,因而他们仍然是好朋友。荣格仅仅向弗洛依德建议,若能降低性的作用,那他的理论就更能倾倒美国听众。弗洛依德把荣格的建议视为对科学伦理学的背离。 1911年荣格成为该协会的第一任主席。在这一时期,荣格对弗洛依德把力必多能量解释为原始性欲的观点表示公开的怀疑。1914年,当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和退出该协会后,他们从此完全断绝关系了。,与弗洛伊德决裂后,荣格陷入了深沉的自我分析之中,在大约六年的隐身静修里(1913-1919

16、),他集中精力体验和理解自己的梦和幻想。1919年,他从沉默中醒来,发表了著名的心理类型(1921),提出了人格向性类型说(八类型)。为了证明他的设想,他开始到世界各地进行广泛的游历和考察,先后到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美洲、肯尼亚、埃及、印度等国家的原始部落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亚洲文化和东方宗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中国的禅宗佛教、道家学说和易经等。这些都为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世纪30年代以后,他写了大量关于人的本性、原形、象征、神话、炼金术、宗教、人生哲学和心理学的著作,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命名为“分析心理学体系”。,荣格的主要著作: 潜意

17、识与心理学(1912) 心理类型学(1921) 分析心理学的贡献(1928)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1933)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958) 记忆、梦、反思(1961) 人及其象征(1964),人格结构理论 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人格(心灵或灵魂)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有机整体,又是一个层次分明、相互作用的人格结构。 人格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由各种成分或因素相加或拼凑的结果。个体整个一生都在完整人格的基础上去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样性、连贯性与和谐性,小心不让它分裂为彼此分割的、个性其是、相互冲突的系统,因为分裂的人格是一种扭曲的和变态的人格。心理分析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那些人

18、格分裂的病人恢复其失去了的完整人格。 虽然心灵始终都是一个整体,却包含着彼此相异且相互作用的不同因素或层次。,(一)意识意识伴随着生命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这四种心理机能的应用而不断增强。由于儿童并不是平均运用这四种机能,因而逐渐产生不同心理机能类型的儿童。内倾和外倾决定着意识活动的方向。外倾的心态使意识活动定向于外部客观世界,而内倾的心态使个体的意识活动定向于内部主观世界。意识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促进个体的个性化进程。所谓个性化就是一个人愈来愈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愈来愈富于个性、愈来愈不同于他人的过程。在个性化的过程中产生了“自我(ego)”这样一个重要的人格因素。自我是个体自

19、觉意识的心理组织,它由能够自觉到的感知、记忆、思维与情感等组成,它作为意识的门卫担负着重要任务。它通过对经验的选择与淘汰保证了人格的统一性与连续性同时它也在不断地充实、完善和发展。,(二)个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是一个经验的储存库,容纳了所有与意识自我不协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由于它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并和个体的经验相联系的心理内容,因此被称作个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情结就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包括观念和情感的)聚集在一起、缠绕在一起,形成的一族难以解开的心理丛或心理结。情结决定着个体人格的许多方面。当我们说某人有某种情结时,如自

20、卑情绪、性的情结、金钱情结、权力情结、完美情结等,是指他的心灵被某种“心理问题”强烈地占据了,使他无法思考任何其他事情,而他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荣格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病人解开情结,把人从情结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但荣格后来发现,情结并非只起消极作用,实际上它常常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特别是强烈的情结会驱使人去创造精妙绝伦的作品。荣格早期认为,情结起源于个体的童年经验,后来他发现情结最深层的根源是集体潜意识。,(三)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也是一个储存库,储存的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失无遗传倾向。例如,人对黑暗和蛇有恐惧的反应。它在每

21、一世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在弗洛伊德那里意识和潜意识通常都可以看成是来自于后天经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概念打破了这种严格的环境决定论,揭示了进化与遗传为人类心理的结构提供了蓝图。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遗传而预先确定了的,它决定了人以什么方式对后天生活经验作出反应。这样个体不仅与自己的童年往昔联系起来了,而且与自己的种族祖先连接起来了,从而确立了进化遗传在人格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形不是人生经历过的事情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表象,它没有一个清晰画面,而更类似于一张需要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片底片。最主要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和自身。

22、它们在人格结构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 人格面具(Persona)是个体在各种情况下角色面具的总和,是个人展示给公众的一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认可。它也可以被称为顺从原型。人格面具能使人在社会中获益,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人们佩戴着这一面具,按照社会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出现在人生舞台上,完成人生的各种经历。但它却可能和隐藏于其后的真实人格相背离,甚至完全相反。 假如意识自我和人格面具相互认同 假如二者不相一致 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异于人格面具而以人格面具自居时,被称为膨胀。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给个体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又

23、称男女两性意象。阿妮玛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妮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这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男女相互交往所得的经验而产生的。这种原型保证两性之间的协调和理解,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 要想使人格得以平衡,就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的男性方面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否则会怎样呢? 阿妮玛和阿妮姆斯可以解释人们在爱情中对所追求的恋爱对象为什么会做这样或那样的取舍,因为有个内在的原型在起作用。,阴影(Shadow)是指潜意识中负向的一面,或是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它包括人类在进化中所继承的动物本能,它比其他任何原型都更多地容纳着人的最基本的动物属性。也称同性原型,代表一个

24、人自己的性别,并影响到与其他同性的关系。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它寻求向外部投射,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因而有必要加以抑制。通过外在的社会法制与道德规范,以及内心的人格面具,一个人可以成功地压抑自己天性中的兽性一面。但是阴影不仅是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也是最好的东西的发源地,它生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荣格主张一个调节很好的人把善与恶结合进自己的整体中,否则就会将这些恶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自性(Self)是人格的中心,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它把所有别的原型吸引到自己的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

25、统一,使人具有稳定感和一体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性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那他将感到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就是自性的充分发挥和实现。自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我,通过自我尽量使人格的各个组成部分达到自我意识,使那些无意识的东西成为被意识到的,使人格获得充分的个性化。 中年以前自性原型可能根本就不明显。,人格动力论,人格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相对闭合的动力系统,它所需要的能量被称为心理能。荣格不同意弗洛依德将“里比多”解析为单纯的性能量。相反,他把“里比多”看作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后来,逐渐用“心理能量”取代了“里比多”。心理能运转的规则主要有两条: 等值原理如果精神的某个部分受到过分重

26、视,那必然以其他部分的损失为代价。 平衡(熵)原理热动力的第二原理,它说明在一个系统内存在着一种能量相等的恒常趋势。例如把一个热的物体和冷的物体并排放在一起,热能将从热体流向冷体,直到它们的温度相等。反相原则每种作用都存在着一种与之相反的对立概念。如内外,思维情感,男性女性,等。生活的目的就是在这些对立冲突中寻求一种均衡。,同样对精神的所有组成部分来说同样存在一种能量相等的趋势。例如,精神的意识和无意识部分具有相等的能量,因而在人的一生中表现机会相等。然而,这种精神的均衡是极难达到的,必须积极寻求。如果没有获得这种均衡,一个人的精神能量就会失去平衡,这样人格的发展将是不平衡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27、,1.童年时期(从出生到青春期)荣格认为本阶段应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指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儿童不具备意识的自我。他虽然有意识,但意识结构不完整。他的一切活动几乎完全依赖父母。到了后期,由于记忆的延伸和个性化的作用,他的意识自我逐渐形成,儿童开始用“我“来称呼自己,并且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2.青年时期(从青春期到35或40岁) 这一时期是“心灵的诞生“时期。此时个体的心灵正发生一场巨变。他面临人生道路的各种问题,如事业、婚姻、学习等。在矛盾面前,他们或许会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而导致精神失调或自卑感;或许会停留或固守于一种儿童的原型,而不愿意变得成熟起来。因而,这一阶段的人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意志

28、力量,是自己的心理和外部世界保持一致,在生活中作出正确有效的选择,克服面临的无数障碍,在世界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3.中年时期 这是荣格最为关注的时期。他发现许多中年人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显赫的成就,在社会上获得了令人羡慕的地位,有了美满家庭,但他们感到人生仿佛失去了意义,心灵变得空虚而苦闷。荣格认为这是在人生的外部目标获得之后所出现的一种心灵真空。他称之为中年期的心理危机。要使中年人振作起来,就必须找一种新的价值来填补这个真空,扩展人的精神视野和文化规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沉思和冥想,把心理能量转向过去所忽略的主观世界,由外部适应转向内部适应。 4老年时期 荣格认为,老年人和儿童一样,喜

29、欢沉浸在无意识之中。他们喜欢回忆过去,更愿意考虑来世生活问题。在这里荣格承认人死后的生命依然存在,认为这是心灵个性化过程的另一个时期,并在来世中获得自我实现。作为一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他不单纯从迷信的角度盲目地信仰灵魂转世,而是认为一种为世界上这么多人所深信的信念,一种成为许多宗教所信奉的教义,是不能被心理学研究所忽略的。,人格类型,荣格把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描述了八种不同类型的人。 思维外倾这种人喜欢分析、思考外部事物,生活有规律,客观而冷静,但比较固执己见,情感压抑。 情感外倾这种人多为女性,她们的思维常常被情感压抑,没有独特性,非常注重与社会和环境建立情感与和睦关系。 直

30、觉外倾这种人喜欢追求外部世界的新直觉,易变而富有创造性,有多种嗜好,但难以坚持到底,做事常凭主观预感。 感觉外倾这种类型的人多为男性。他们喜欢追求欢乐,活泼有魅力,对客观事物感觉敏锐,精明而求实。但易变成寻欢作乐的酒色之徒。,思维内倾这种人喜欢离群索居,独自追求自己的思想,常以主观因素为依据分析事物,待人冷漠,倔强偏执,情感受压抑。 情感内倾这种人沉默寡言,不易接近,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吸引力。但内心有非常丰富、强烈的情感体验。 直觉内倾这种人富于幻想,性情古怪。思想往往脱离现实,不易被人理解。常产生各种离奇的幻想和想象,体验奇奇怪怪。 感觉内倾这种人对事物有深刻的主观感觉。喜欢通过艺术形象表现

31、自我。缺乏思想和情感,较被动,安静而沉稳,自制力强。 荣格所划分的这八种类型只代表极端的情况。实际上每个人都会表现出某种占优势的性格类型,在他身上还有不占优势的第二种或第三种性格类型。其中有意识的因素,也有无意识的成分,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千变万化的人格类型。,心理类型的测量:迈尔斯布里格斯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共166项内容。该测验得分对选择职业有帮助。,不同人格类型的理想职业,对荣格理论的评价,荣格的心理学思想博大精深,他毕生致力于以集体潜意识为核心的心灵整体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心理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学思想。 1)集体潜意识理论扩展

32、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强调人格的整体性; 3)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 4)研究方法颇具特色,如字词联想法。 荣格的人格理论是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转化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同时,他的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开辟了人格的遗传进化论研究。,第三章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一、阿德勒的生平 (体弱多病、佝偻病、排行老二、自卑) 二、阿德勒的人格动力理论 三、阿德勒的人格特征理论 四、阿德勒的心理发展理论 五、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的评价,阿德勒的人格动力理论,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动力(或人格动力)并不是性本能,而是下列因素: 器官缺陷与补偿(早期1907) 自卑感(1910)当个人面对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

33、时,所表现出来的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态度,便是自卑情结。与器官缺陷、被娇纵、被忽略有关。 追求优越(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 社会兴趣(先天的合群利他的倾向,每个人都具有与人和谐相处的先天需要。职业选择、参加社会活动、爱情婚姻是社会兴趣的主要内容。 ) 一个人在克服自卑感和追求优越的同时,又被社会兴趣所驱动,两种动力交织在一起,驱使人们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共同幸福。,阿德勒的人格特征理论,生活风格:(人格特征的体现)与早期的社会环境影响和个人经验密切相关。 生活风格的类型: 两种:正确、健康;错误、病态 四种:(根据个体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 )1)统治-支配;2)索取-依赖;3)回避型;4)社会利益型

34、 错误生活风格的形成:1)器官缺陷 2)溺爱,娇纵 3)受忽视或遗弃 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1)出生顺序 )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分析,阿德勒的人格特征理论,创造性自我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而是会创造性地自由运用遗传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 人不是遗传作用和环境影响的消极接受者,人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遗传因素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活动程度 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的形式和水平,阿德勒反对把意识与无意识截然分割开,反对把梦的背景完全归诸与于性,并认为弗洛伊德的“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一命题也没有普遍意义 。 其一,你可以编造

35、一个梦,它完全与真实的梦一样好地反映你的生活方式及所面临的问题。 其二,强调梦同生活的联系,他说:“梦必定是生活样式的产品,它也一定有助于生活样式的建造和加强。” 其三,阿德勒强调梦的个体性,认为梦是个人生活样式的产品,是从他个人对他所处的特殊环境的解释中得来的 。反对用固定的规则释梦 。 人们现已普遍认为梦状态就其本质而言是入睡前思维的延续,而不是一种根本不同的状态,并且,梦具有适应的价值,它将帮助个体妥善处理他所面临的问题。,阿德勒的心理发展理论,创造性自我 人不是遗传作用和环境影响的消极接受者,人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遗传因素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活动程度 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的形式和水平,个体心理学简评,贡献 1)确立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向 2)不仅强调遗传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双重作用,而且重视意识自我的作用。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主导地位,对人格的发展持主动、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 局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