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纲要(5课打包·名校精品)(人教版).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7859054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纲要(5课打包·名校精品)(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纲要(5课打包·名校精品)(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纲要(5课打包·名校精品)(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纲要(5课打包·名校精品)(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纲要(5课打包·名校精品)(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第四单元16.化石吟作者简介张锋,当代科普工作者,诗人,其诗作被称为是“第三代诗歌”,反讽手法被广泛运用。代表作是小诗本草纲目,短诗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许多著名的意象进行了调侃式的借用,解构了其中悠然的韵味并对中国文化的阴柔缺乏阳刚之气表示不满的情绪。生平不详。相关知识(1)化石的形成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硬体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充填和交替作用,形成保持原来形状、结构或仅是印模的钙化、硅化、黄铁

2、矿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也有少数是由于特殊的保存条件而未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有时在岩层中还保存了古代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足印、爬迹、穴迹等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早在五、六世纪,我国古籍中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2)猛犸的故事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尽管它们生活的冰河时代距今已很久远,但科学家们对它那富有神秘色彩的生活习性仍怀有极大的兴趣。猛犸(又被称为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因而,从外形上看,猛犸的确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猛犸的尸骨残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发

3、现的。但在 1900 年以前,由于诸多原因,人类从未获得过完整的猛犸尸体。语言积累正音辨形奇幻(hun) 骸(hi)骨 潜(qi n)行 葱(cng)茏( lng) 裹(gu) 藏(cng) 幽(yu)雅(y) 海枯(k)石烂 猛(m ng)犸(m ) 引颈(jng)长吼 词语释义奇幻:奇异得让人不敢相信。思绪:思想的头绪。造物主: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乌有:虚幻,不存在。葱茏:(草木)青翠茂盛。腐朽:木材等含有纤维的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幽雅:幽静而雅致。叹服:称赞而且佩服。卓越:超出一般的好。思路结构化石吟引发读者的想像具体抒写遐想的

4、内容强调深化(1、2) (36) (7)总领 主体 总结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首尾呼应文章主旨这首叙事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写作分析1、前后照应,结构紧凑。诗歌开篇第一节以一系列问句开头,既是由化石引起的,也是由化石研究得到对远古状况的精略认识。诗歌藉由这些问句引发读者兴趣,领起全篇。2、把科学知识用诗的形式,通过丰富的想像传达出来,是大家更喜闻乐见的,比一般的科普文章更有感染力和教育效果。3、本诗的语言通俗易懂。虽是科普文章,

5、却用了亲切的儿童语言深入浅出,如把无颔鱼类说成“没下巴”的鱼,裸子植物说成“不开花”的植物,化石的痕迹说成“皱纹”,尽量避免使用科学术语;其次是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使“化石”更亲切、更生动。精读品析妙句涵咏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评点将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一句?评点之所以是“一串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评点“刻下道道皱纹

6、”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4、如何理解第三节中“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评点化石的存在否认了上帝创造万物之说,万物都是遵循自然规律,逐渐进化而来,这也为人类正确认识自然提供了有利的武器。5、最后一节中“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长眠”与“苏醒”是否矛盾?为什么?评点不矛盾,“长眠”是指化石沉睡的年代长,“苏醒 ”是指化石被人们发现。佳段欣赏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评点这一节转入现实。当你参观古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会作何

7、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颈长吼;当你站在重现的远古林木之中的时候,难道你不会赞叹大自然的高妙吗?“叹服的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至此,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读到这里,我们会突然感到,诗的第 1 节中接连四个问句是怎么引起的呢?可能是参观博物馆的时候生发的疑问。问题探究1.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解答诗中 3、4、5、6 节是化石说的话。意思是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

8、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同理,化石也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出发,生命的形成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当你参观古生物博物馆,面对复

9、原的恐龙、猛犸,你会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颈长吼;当你站在重现的远古林木之中的时候,难道你不会赞叹大自然的高妙吗?作者由衷地叹服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2.诗的第 2 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解答最后一节回应第 2 节,这样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3.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解答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4、题目中的“吟”是什么意思?文中有无照应的语句?若有,请指出。解答吟,本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称颂的意思。诗中第 6 节是作者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第 6 节写人们参观

10、古生物博物馆时想像出的古时的恐龙、猛犸引领长吼和一片葱茏的远古森林时会对大自然发出由衷的赞叹。作者写道“令人叹服的大自然”,这就表达出了作者的赞叹之情,而远古的自然情景,是通过对“化石”想像、复原而来的,故而对远古自然的赞叹,也就是对“化石”的赞叹。这种情感贯串全诗,第 6 节达到了高潮。习题指津一 思维展示这道题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想像,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是一道开放题。参考答案3 、4、5、6 节是化石说的“话” 。二 思维展示这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参考答案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 沉睡

11、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 节是对第 2 节的回答。三 思维展示这道题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并将有关知识写下来,锻炼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体验对话师问: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甲生:“逝去万载的世界”记载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化石”就是证明。远古的世界,地球上生活着原始动物,最早出现的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古脊椎动物鱼,以后又在此基础上进化而来了其他动物,如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鸟类动物、哺乳类动物等(大家可结合生物学知识具体回答,只要说明生物进化就行了)。乙生:那是远古的世界,地球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原始植被进化而来的原始森林覆盖

12、了陆地的绝大部分,那真是一个“葱茏、幽雅”的世界。思维点拨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想像,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大家可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回答,只要符合要求即可。17、看云识天气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作者简介朱泳燚 1940 年生于上海,1960 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几十年来,他先后在教师进修学院、中等师范学校、普通中学、重点中学任教,为特级教师。发表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方面的论文、文章近 200 篇;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于 1988 年获全国首届优秀教育图书评比一等奖。

13、背景材料1962-1965 年间,作者被江苏省教育厅借调到南京,参加了农业中学语文课本编写工作。除一般挑选课文、组织单元、编写注释、设计练习外,还负责编写了十几篇语言知识短文和说明文,其中就包括了看云识天气。语言积累正音辨形峰峦(lun) 点缀(zhu ) 一霎间(sh) 匀称(chn) 一霎(sh)间 绫纱(lng) 弥漫(m)晕(yn)头转向 月晕(yn) 崩塌(bng t)词语释义峰峦:山峰和山峦。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

14、尖的山,或连绵的山。崩塌:崩裂而倒塌。思路结构卷云阳光透过云层卷积云不会带来雨雪积云映着阳光高积云露出天幕卷层云天气转阴高层云要下雨雪雨层云雨雪连绵下降积雨云雷电暴雨日晕日晕三更雨月晕月晕午时风变大趋向晴好变小转为阴雨东虹东虹轰隆西虹西虹雨朝霞朝霞不出门晚霞晚霞行千里总说 分说 总说文章主旨本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气象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写作分析薄云厚云晕华虹霞云的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总起)看云知天气变化(总结)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15、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1.层次清楚,有纲有目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全文层次分明。在介绍云知识过程中每一段,段与段之间都是总分的结构。如第 1 段最后一句话是第 2 段的纲领。而接下来的 3、4、5 段又是以第 2 段为纲领的。这样的结构特点使全文思路清晰,结构紧凑。2、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文章细致地把云分成薄云和厚云两大类,又分别把薄云和厚云分成细致的若干种类,并形象生动地对各个种类的云进行细致的描绘,使读者能更细致、具体地了解云的形态和天气状况的关系。3、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如第 1 段概括介绍云的形状千姿百态,运用了比喻和排比。总写云的状态与天气状况

16、的关系时,运用比喻,把云比喻成天气的“招牌”,非常具体、生动、形象。分别介绍各种薄云、厚云时,也多次用到了比喻的修辞。而在介绍云的光彩时,多次运用引用的修辞,使读者亲切地感到云的各种光彩与天气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4、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文章通篇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全篇分两大部分说明云的状态、云的光彩与天气状况之间的关系。在说明云的状态和云的光彩时又分别分成厚云和薄云两大类别和晕、华、虹、霞四种光彩来一一介绍云与天气状况的关系。使文章脉络清晰,思路清楚。精读品析妙句涵咏1、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17、”评点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2、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评点这个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看云可以是识天气。3、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 ”评点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优美可爱。4、 “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评点运用拟人手法,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5、 “但是,天气的变化异

18、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评点 这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 、 “常常” 、 “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佳段欣赏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

19、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评点这段写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

20、也是被第 1 段中“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所涵盖的。作者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事物。按照云的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的光彩分为四种:晕、华、虹、霞。作者还把它们之间的差别作了介绍,这是比较说明。作者还引用了谚语,说明这是经过人民群众实践检验了的,是生活经验的总结。这一段的层次也很清晰。问题探究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吗?解答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 1 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 2 段是 3、4、5 段的“纲” :“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21、;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 展开的。第 3 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第 4、5 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第 6 自然段开始写“ 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 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 、 “卷积云” 、 “积云” 和“高积云 ”,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习题指津一 参考答案1.这道题检查学生把握中心句的能力。中心句是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解题思路是:本文主要介绍云和

22、天气的关系,第 1 段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云的千姿万态,最后一句话总结,点明中心,后面的文字是对它的具体说明。2.云的种类繁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设计表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云的种类,从而更加清楚地理解课文。解答这道题的思路是,先把云分成两大类:按照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的云和雨雪天气的云;再按照云的光彩分为四种。列表如下:晴天云简表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卷积云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很薄 无雨雪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 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

23、整齐2 000 米左右较薄 天晴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 兆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将下雨雪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雨雪连绵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雷雨冰雹云的光彩简表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 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 红 华环由小变大

24、,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 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 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二 思维展示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掌握(在形式上还应该是排比句)。解答此题主要靠想像和联想。从形状入手,既考虑静态,又考虑动态参考答案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三略。体验对话师问:看云识天气的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将各种云呈现在我们面前,你们也能写出让别人感动的景物吗?甲生:我写的是夕阳。夕阳给大地静静地罩上了一层金色的余晖,河边的柳条随阵阵送爽的凉风翩翩起舞。夕

25、阳慢慢地钻进薄薄的云层,刹那间染红了西边的天空。金灿灿的晚霞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河面上,闪动着万点金光。这时,不但天空、水面、大地,就连我自己也都变成金黄的了。乙生:我写的是月亮。月亮在山后悄悄地露出了头,像负着重托似的正在努力向上。最后,它终于跳出了群山,升上了天空,由杏黄变得皎洁柔和了。月光如水,静静地撒在地上,整个山村像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银纱。丙生:我写的是晚霞。晚霞,红红的晚霞,映红了半边天。一片又一片,像马,像人,像红的旗帜。远远的云彩,薄薄的一片,淡淡的一缕,也被晚霞映照得分外美丽,晚霞越来越红,越来越亮,像跳跃不定的火焰,时高时低时有时无思维点拨 大自然展现给我们的总是那样的美丽,只要

26、我们开启慧眼,挥动妙笔,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出各种美丽,绘出美景。18.绿色蝈蝈作者简介法布尔(18231915),是法国近代杰出的昆虫学家,也是蜚声世界的科普读物作家。他写的昆虫的故事(又译作昆虫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引人入胜的内容赢得了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世界各国青少年的喜爱。这部书从 1878 年开始写起,直到 1907 年完成,耗费了法布尔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共有 10 大卷。这部书是作者观察昆虫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是引人入胜的科普散文集。课文就选自这本著名的科普读物。作品简介昆虫的故

27、事是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手法通过艰苦创作写成的,文体基本以散文为主,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一位饱经沧桑、追求不止的昆虫学探索者的优势,在这部著作中得到充分发挥。全书十卷二百二十余篇,工程艰难可见一斑。法布尔写昆虫的故事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最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给这部普普通通的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使这部描写微小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

28、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制。语言积累正音辨形篝火 gu 狩猎 shu 窸窣 x s 喑哑 yn 静谧 m 气氛 fn 篡夺 cun 螽斯 zhng 莴苣 w j 嗉囊 s 喙 hu 吮取 shn 撇开 pi 低劣 li 妒忌 d j词语释义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和权力) 。悬殊:相差很远。狩猎:打猎。 静谧:安静。 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 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惊惶失措:害怕慌张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思路结构文章主旨作者用生动活泼的

29、笔法,详细地介绍了蝈蝈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浓厚炽热的感情,表现出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写作分析1、文艺笔调本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尽量生动感人。比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这些语言都很传神。3、拟人手法的运用用蝉的休息引出蝈蝈(12 段)蝈蝈的叫声(3 段)对蝈蝈的观察、蝈蝈的习性(4 11 段)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

30、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像“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酷爱甜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等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加了可读性。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精读品析妙句涵咏1.“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评点用拟人手法写蝈蝈,流露出浓厚炽

31、热的喜爱之情。2.“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评点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3.“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评点 “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4.“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 ”评点这段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

32、蝈的习性。 佳段欣赏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

33、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评点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精彩,是因为:(1)用词准确。词语“被活活咬”“一跳”写出了蝈蝈很凶狠;“一同从树上掉下来”写出打斗过程很激烈;蝈蝈的“勇敢”“纵身追捕”,蝉的“惊慌失措”“逃窜”,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2)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比喻:写了进攻者蝈蝈和被进攻者蝉,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对比:将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进行对比。(3)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问题探究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解答 课文第 1 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

34、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 2 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解答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 4 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 8、9、10 三段

35、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 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习题指津一思维展示要学生抓住文章的基本内容来回答。参考答案1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2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3“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

36、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二 略体验对话师问: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生动活泼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你能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昆虫吗?甲生:小螳螂全身绿色,头呈三角形,有一对又大突出的翡翠般的眼睛。触角像头发丝状,胸部细长,内外翅两对,内翅呈粉紫色,外翅绿色。它的脖子又硬又长,相当于身长的二分之一。肚子胀得鼓鼓的,上面还有几条横道道。两只前腿像镰刀似的,为此,我们也叫它小刀螂。乙生:蚂蚁是一种小昆虫,身体很小,就像一粒黑芝麻。它有三对细小的足,还有一对如同发丝却十分灵敏的触角,这对触角主要是用来侦察敌情,通风报信的,就好比人的一双眼、一只鼻、一张嘴。别看

37、它个儿小,本领可大着呢。丙生:三月下旬的一个傍晚,我路过一块油菜地,听见地里有嗡嗡声,啊,是小蜜蜂!出于好奇心,我走进油菜地。我蹲下身子,只见有只幼小的蜜蜂从一个花房出来,转入另一个花房。它的腿一蹬一蹬的,它的屁股一动一动的,它那金黄色的身子一纵一纵的,它的头不时地在里面转来转去。我想,它这时正在使着蛮劲,想把花房的花粉采完呢。约摸过了半分钟光景,它又转入另一个花房不大一会儿,它就爬遍了几十朵花。它的腿上已全是花粉,它抖抖翅膀,准备满载而归了!思维点拨 昆虫也是大自然的一员。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了解,就能发现:它一样可爱。上面同学的回答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19.月亮上的足迹作者简介朱长超 当代科普

38、作家。最近出版的20 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一书,多学科、多方面地介绍和评述了刚结束的一个世纪内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做出这些发现的有关工作者,共分“科学开拓着世界”“科学智慧的光芒”“科学精神的丰碑”等六章共 54 篇。本文选自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该书广寒宫嫦娥迎佳宾中的一部分。背景材料美国于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初组织实施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和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

39、成就。工程开始于 1961 年 5 月,至1972 年 12 月第 6 次登月成功结束,历史约 11 年,耗资 255 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 2 万家企业、200 多所大学和 80 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 30 万人。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1)确定登月方案;(2)为登月飞行作准备的 4 项辅助计划;(3)研制“土星”号运载火箭;(4)进行试飞;(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语言积累正音辨形即使(j) 石碑(bi) 液体(y) 铁锹(qio) 足迹(j) 羽翼(y) 领域(y) 欢畅(chng)词语释义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

40、畅谈:尽情地谈。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思路结构文章主旨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指出登月活动的重大意义。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写作分析1、叙述完整、生动。首先是渲染。文章的 1、2 段进行了渲染,描述月球的遥远、人们长期以来的登月愿望、此次登月的重大意义,引起读者的兴趣。其次是明晰的时间线索。从第 3 段的“这一年的7 月 16 日”开始,作者把登月的全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作了详

41、细交代,甚至连几分几秒都写得清清楚楚。这就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2、语言生动形象。恰当的描述。在写到火箭发射前的景象时,作者写道:“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作者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行驶。它飞过了 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这样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用数字说话。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了一系列的数字,它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因为这些数字都是富有吸引力的。3、叙述中有议论。在记叙文中恰当穿插一些议论的句子,可以起

42、到深化理解、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第指出这是里程碑引起下文(12 段)登月经过(316 段)登月意义(1718 段)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4 段中作者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再比如第 11 段中:“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种记叙中加议论的写法对读者进一步理解文章,突出文章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精读品析妙句涵咏1.“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评点这一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飞船飞行时的状态。“孤舟

43、 ”暗示了人类第一次飞行。2.“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顿中饭,甜甜地睡了七八个小时。”评点“小心翼翼”表明了宇航员工作十分认真谨慎。“ 美美地”“甜甜地”等词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宇航员高兴、快乐、欣慰的心理。3. “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评点“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佳段欣赏地勤人员

44、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 5 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发射后 2 分 42 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达到 182 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 6.8 公里。离地 9 分 5 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此刻,“阿波罗 11 号”飞船的高度为 2650 公里,速度为每秒 7.67

45、公里。评点这一段按时间顺序记叙了飞船发射进入地球轨道的经过:检查点火发射火箭加速第一级火箭脱落第二级火箭脱落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进入轨道。这一段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火箭的飞行情况。问题探究1.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解答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登月前,介绍宇航员来到发射架下,进人狭小的指令舱。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两级火箭自动脱落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先绕地球飞行,飞行状况正常。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进入登月轨道。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它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

46、开始降落,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第二阶段:登上月球。登月舱打开了舱门,宇航员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开始作业,3 个小时后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第三阶段:返回地球。登月舱发动机起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入预定轨道,与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罗 11 号”飞船对接成功。丢弃登月舱,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飞去。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下降到 4000 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 “阿波罗11 号”飞船溅落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2.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

47、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解答文章中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更科学,体现了纪实报道的特点。3.登月有什么意义?解答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在此之前,人类曾幻想过登月,但从来没真正到过地球以外的星球。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人类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再局限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 (此题没标准答案,能将登月活动与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及趋势联系起来即可)习题指津一 思维展示此题激发学生想像。

48、只要能按照时间顺序画出示意图就可以。解说性的文字要简练。二思维展示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登月活动重大意义的理解。在此之前,人类曾幻想过登月,并产生了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但从来没有真正到过地球以外的星球。“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再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可以让学生尽情回答,此题没有“标准答案”。三 思维展示此题主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教师对学生的想像不要加任何限制,文字要尽量生动。体验对话师问:想象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想象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甲生: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