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条谚语成语绝杀马哲高频考点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4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
2、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7有志者,事竟成: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3、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9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12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
4、兔”等亦属此类。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15揠苗助长: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
5、此类。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18量力而行: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
6、事求是了。20相反相成: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2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24对症下药:
7、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25对牛弹琴: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26画龙点睛: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27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
8、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28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29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30本末倒置: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
9、不分”等,亦属此类。20 句诗歌绝杀马哲高频考点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说明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有: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的基本范畴,告诉我们要用因果关系的哲学道理分析问题,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唯物辩证法的现象与本质的基本范畴,告诉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4横看成岭
10、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说明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6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句诗说明了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
11、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意思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8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诗说明了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包含的哲理是: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12、红杏出墙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诗句也是这个道理。1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说明了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
13、开:这句诗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3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首诗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1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17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18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
14、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首诗体现的哲理有: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19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句诗句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诗体现了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18 句列宁原话绝杀马哲高频考点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2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15、)4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5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6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指导作用)7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动力作用)8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诱导作用)9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
16、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价值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10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1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12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13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4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
17、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一般与个别的关系)15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现象与本质的统一)16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18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26 句中国古代名言绝杀马哲高频考点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这句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18、,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典型句子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水是万物的始基”、“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2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 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
19、等。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的这句话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
20、“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例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等都是这个道理。7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8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段
21、话蕴涵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认识主体在反映中具有创造性。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0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句话说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11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的是对立统一而反对绝对等同;“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强调的是相反相成并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并产生新生事物。1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22、“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失败乃成功之母”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1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4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15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荀子的这段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16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句话的意思是,检验言
23、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17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18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19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的这段话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
24、观。20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阳明提出的这个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即被感知”、“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命题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21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苏轼的这句话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2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的这句话表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23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25、。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有: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和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因此,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定要在困难面前坚定理想和信念,要有自信心,看到光明的前途。24人或加讪,心无疵兮: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别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它所蕴涵的哲理是: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奉献是人生的真正价值。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之所以问心无愧,就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之奋斗,自己没有任何私利。25兄弟虽
26、有小忿,不废懿亲: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有: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要求我们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矛盾具有特殊性,其主要情形之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统一。这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看问题。26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的这一段话体现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14 句西方名言绝杀马哲高频考点1: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解析:列宁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实践作为一种客观
27、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模式,如逻辑格式等。2: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启膀上。解析:牛顿的这句话表明了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4: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解析:这句话表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这句话里的“基础” 指的就是实践。5: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解析:列宁的
28、这句话说明了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 这句话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6: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7: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解析:这种命题的是错误的,因为它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又如,“有用即真理”、“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等都是主观真理论。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一切唯心主义都
29、否认真理的客观性。8: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9: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10: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30、,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 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解析马克思的这话说明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11: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2)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3)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12: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解析: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13: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解析:这句话表明:(1)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14: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解析:黑格尔的这句话体现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