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1.农学(广义):农学是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农业生产技术(实践) 的一门综合性学科。2.农学(狭义):指研究作物生产理论提高作物生产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3.农业:指人类依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和自然力,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环境的物质生产部门。4.我国作物发展面临的问题? 如何解决? 答,(一) 人多耕地少,人口压力大1. 我国耕地逐年减少,开发难度大2. 人口压力最突出的问题是造成粮食需求危机(二) 农业经营规模小,设备差,农业经济落后(三) 农村经济地区差异大(四) 资源分布不均匀,自然灾害频繁解
2、决方法:(一)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二) 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1. 提高复种指数. 2. 提高作物单产(三) 调整粮食发展战略. 1.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2. 开发新的食物源.3. 立足自给,适当进口.(四) 发展可持续农业 1. 自然生态观与人工生态观. 2.持续农业.3. 国外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 4. 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 . (1)耕地用养结合(2)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善资源与环境(3)增加必要的物质、资金与能量的投入(4)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第二章1.植物的分类:(一)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 1. 耐寒作物 2. 喜温作物 3. 热带作物(二)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性 1.
3、 短日照作物 2. 长日照作物 3. 中间型作物(中日照作物 ) 4. 定日照作物(三) 按作物对光强的适应性 1. 喜光作物 2. 喜阴作物 3. 耐阴作物(四) 按作物对 CO2 的同化特点.1.C3 作物.2.C4 作物.3.CAM( 景天酸代谢途径作物)2. 三种重要粮食作物:1. 禾谷类作物 2. 豆类作物 3. 薯芋类作物3.生命周期或称作物的生活史,是指作物从受精卵发育开始到个体死亡为止的整个过程.4.生育期:生产实践中,将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收获的整个过程称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期.5.生长:是作物体积和重量的的量变过程,即作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在数量、体积和重量上的不可逆的增加。发育(
4、转变):是指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由营养器官的分化转到生殖器官的分化这一质变过程,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6.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分枝(分蘖) 的生长7.生殖生长:作物生殖器官包括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8.作物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划分常以(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为标志.9.分化:这种由同一受精卵或遗传上同质的细胞转变为形态、机能及化学构成上异质的细胞的过程.10.作物的繁殖方式 1. 有性繁殖:指用种子或果实繁殖后代的方式2.无性繁殖:是指利用作物的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等繁殖新个体的方式。无性繁殖的后代,其遗传物质与母体完全相同,有利于保持优良品种的特性。
5、11.无性繁殖分为(一般的无性繁殖方式)和(植物组织培养)12.种苗:无性繁殖方式的材料。包括:根、茎类作物繁殖,压条,扦插.13.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利用植物某一部分的组织或细胞,通过人工无菌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再诱导分化成完整的植株,或产生人类所需要的有效物质.14.愈伤组织:是指植物细胞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无一定结构的组织团块,在适宜的条件下,愈伤组织可再分化,形成芽、根,再生成植株。15. 种子萌发过程的 3 个阶段吸胀。是指种子吸收水分达到饱和,贮存物质如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通过酶的活动,分别水解为可溶性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物质的过程。萌动。是指胚的生长过程。胚的生长最早是胚
6、根,当胚根生长突破种皮时,萌动过程结束。发芽。在这一阶段,胚继续生长,直到幼芽或子叶露出。16.水分、温度和氧气是种子发芽的三个基本条件。17.根据根的形态和特性分为须根系和直根系两种类型。18.直根系:是指由一条发达的主根(可明显分出)和各级侧根构成的根系。如双子叶作物的根系。19.须根系:是指主根不发达或早期停止生长,由种子根和茎的基部生出的节根(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如禾谷类作物的根系。20.根系的功能:(1)固定功能(2) 输导功能(3)贮藏功能(4)合成功能(5)吸收功能21 双子叶作物的根系:双子叶作物的根属直根系。如豆类作物、麻类作物、棉花等作物的根系。由主根和多级侧根构成。直根系
7、的特点是,主根和侧根都有加粗生长的形成层,因而在生长过程中能不断加粗,有些作物的主根进行剧烈的次生加粗生长而使侧根变得很小,如胡萝卜、甘薯等。单子叶作物的根系单子叶作物根系为须根系,由种子根(胚根) 和节根组成。如禾谷类作物的根系。种子根在作物幼苗期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在生育中期甚至到成熟期,仍有吸收作用。节根是根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们是从基部茎节上长出的不定根,数目不等。次生根发生的顺序由下位节移向上位节。由地表节位长出的根称支持根或气生根。22.双子作物同禾本科作物茎的异同相同的地方是两者均为茎节上的腋芽在适宜的条件萌发而成。不同的地方表现在分蘖是地下茎节上的腋芽萌发而成(禾本科特有)
8、;分枝是作物地上部茎节上的腋芽萌发而成。分蘖有自己的根系,可脱离每株长成新的植株;分枝则没有自己的根系,脱离植株后就会死亡。23.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覆盖的叶片面积。叶面积指数反映了作物群体截取光能的能力24.最适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的净同化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叶面积指数。25. 肉 穗 花 序 : 玉 米 的 雌 穗 小 穗节 片穗 轴、 黑 麦穗 状 花 序 : 小 麦 、 大 麦二 次 枝 梗一 次 枝 梗枝 梗 朵 小 花 构 成至小 穗 : 由穗 轴玉 米 雄 穗 、 高 粱 、 粟圆 锥 花 序 : 稻 、 燕 麦 、花 序 的 类 型 3226.作物的生育期:是指作物从播
9、种至收获所经历的时间。27.作物的生育时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期中其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个时期。28.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干物质量。29.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30.经济系数也称收获指数,是作物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值。31.作物的品质:是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即目标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经济价值。粮食作物的品质包括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等,经济作物的品质包括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等。第三章1.培育品种改良的途径和方法: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在育种中
10、的利用。 (以下是详细的)a.引种 :广义的引种指把外地或国外的新作物、新品种或品系,以及研究用的遗传材料引入当地。狭义的引种是指生产性引种,即引入能供生产上推广栽培的优良品种。b.选择育种 :指以品种内的自然变异为材料,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单株,从而获得新品种或改良原有品种的方法。包括大田选株(穗) 、株(穗)行试验和产量比较 3 个环节。c.杂交育种 :用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为亲本,通过有性杂交,经基因分离、重组创造异质后代群体,从中选择优良个体,并进一步育成新品种的方法。d.诱变育种:指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诱发作物产生变异,然后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e. 杂种
11、优势利用 :杂种优势指 2 个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F1) ,在各方面比其双亲都表现优越的现象。为了利用这种优势,人们制定了各种选育、制种的程序和方法.f.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组织培养技术 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对植物的原生质体、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离体培养,并控制其生长发育的一门技术。2.良种繁育的程序:按原原种、原种和良种 3 级程序进行。原原种。是指育种专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品种或亲本的最初一批种子,其纯度为 100%。它是繁育推广良种的基础种子。原种。是指用原原种繁殖的 13 代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其纯度在 99.9%以上。良种。
12、常说的良种有两层含义:一是优良品种;二是优良种子,即优良品种的优良种子。具体地说是指用常规种原种繁殖的种子,其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四项指标均达到良种质量标准的种子3. .加速良种繁育的方法 :(1)是提高繁殖系数, (2)是加代繁殖。第四章1. 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主次作用效应:即诸因子中的主导因子和副因子。互换作用效应:即多因子中各因子的作用效应的累加现象。阶段作用效应:即不同生育阶段对同一生态组分的不同反映和同一生育阶段对不同生态季节的不同反应。直接效应:如光、温、水、气、土壤直接参与作物代谢活动。间接效应:如纬度、海拔等通过影响光源、温度进 而影响作物代谢活动。 2.生态因子气候因子
13、, 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代谢活动和形态变异,决定作物的地理分布。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代谢活动和形态变异,决定作物的地理分布。气候因子与其它生态因子密切相关,例如:随地理经、纬度和海拔而变化;随植被类型和人为变化而变化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理化性状、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结构及活动现象。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代谢活动,决定作物的地理分布。生物因子人为因子3. 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生存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实际生态环境节律的吻合程度。4. 生态型:即经自然和人工选择分化形成不同基因型类群。5. 生活型:即经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的适应于相近环境条件的作物类群。6.作物经济产量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光合时间消耗分
14、配利用7. 光周期现象:为作物对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8 类型:短日照 长日照 日中性9.引种注意的问题:a.同纬度内引种容易成功、不同纬度 间引种趋向不易成功。b 控制花期c.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10.温度三基点; 最适温度:作物生长发育最快要求的温度最低温度:作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起点温度(低限)最高温度:作物生长发育所能承受的高限温度 11.作物积温:作物一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所要求的热量总量(一般以逐日平均温度之和计) 。积温一般以生物学零度(三基点最低温度)为起点温度。12.活动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13.有效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
15、内逐日平均温度大于生物学零度部分之和,即(逐日平均温度生物学零度)累积之和。14.积温的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a 界定区域性热量资源,规划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b确定区域性某个作物的生育进程。15.寒害:亦称冷害,零度以上低温对作物造成的伤害。16.冻害:零度以下低温对作物造成的伤害。17.春化作用:经过低温诱导促使作物开花的作用。18. 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19. 作物对水分逆境的防御:a 选用抗旱性强或耐涝的作物与品种;b 应用合理的耕作及培肥技术,改良土壤通透性结构,增强土壤的蓄水及渗水能力;c 配套科学的沟畦排灌体系,维持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地下水 d位和地面排水速
16、率;e 实行节水栽培 技术,增强 抗旱锻炼;f 应用抗旱试剂,增强作物抗旱性。20.提高二氧化碳的途径:a 改善群体冠层内的通分条件,加速空气 CO2 与群体度的交换速率。b 土壤增施有机肥料或碳酸氢铵,土壤 CO2 释放量以提高冠层内 CO2 浓度。21. 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常有一个对某种营养元素需要量虽不多但又很迫切的时期,称为作物的营养临界期。2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有一个养分需求量很大、施肥增产效率最好的时期为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23.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土壤能经常不断地、适量地给作物提供调节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养
17、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24.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是土壤中各种有机物质的总称.25.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a 增施有机肥料b 种植绿肥c 作物秸秆还田d 合理轮作,用地与养地结合第五章1.种植制度: 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熟制与种植方式。2.复种是指一年内同一田地上收获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3.耕地复种指数()=全年收获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4.间作: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的方式。5.混作
18、: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混合种植的方式.6.套种:在前作物的生长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7.单作:在同一田地、同一季节种植同一作物的种植方式.8. 间、混、套种增产原因a .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叶面积系数,提高光能利用率; 1.充分利用光能b .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发挥作物丰产性能; 2.充分利用地力c. 利用不同作物间分泌物的互利作用; 3.边行效应d. 充分发挥水分、养分的平衡作用,使用地养地紧密结合; 4.作物间互利关系e .利用不同作物的抗逆能力,稳产保收。 5.增强抗灾能力9.连作:即连年在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或同一复种方式。10.轮作: 指
19、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种不同类型作物的种植方式。11.复种轮作:在多熟制条件下,轮作是由不同复种方式所组成,叫复种轮作。12.轮作的增产原因1. 提高土壤肥力2. 合理利用土壤养料3. 防除病害杂草4. 有利调节肥料的余缺13.连作的危害:这是一种落后的种植制度,容易造成地力消减,病虫杂草滋生,产量降低,品质变劣。14.复种技术l. 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和品种2. 采用套作3. 育苗移栽,缩短本田生育期4. 缩短农耗期5. 推广新技术(少耕免耕、地膜覆盖、再生栽培等)15.少耕免耕: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犁、耙、镇压器、锄和中耕机等一整套土壤耕作机械。16.少耕: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
20、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17.免耕: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18.土壤耕作:是根据对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特性,应用机械方法改善土壤的耕层结构和理化性状,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消灭病虫杂草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耕作措施。19.播前种子处理:1.种子清选2.种子处理(1) 晒种(2)消毒(3) 浸种催芽(四) 茎的生长* 茎起源于种子内幼胚的胚芽,有时加上部分胚轴,茎的侧枝起源于叶腋的芽。作物的茎由数个到数十个节和节间组成。在茎的生长方面,单子叶作物与双子叶作物存在较大差异,简述如下。 1. 单子叶作
21、物的茎 生长特点单子叶作物茎的生长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茎顶端生长锥在营养生长阶段不断分化出节和节间,使节和节间的数目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节间基部的居间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细胞不断伸长和体积增加,使节间得以伸长增粗。禾本科作物地下部近地表数个节间不伸长,密集于近地表的土层内,称为分蘖节。地上部的节到一定时期节间开始伸长,称为拔节。拔节前的茎为假茎,因为这时茎是由叶鞘相互包裹而形成的,并非真正的茎 (3)分蘖。分蘖是指禾谷类作物的分枝,在上部茎节上很少产生,主要集中在接近地面几个节和节间密集在一起的分蘖节上。禾谷类作物每个节都有一个分蘖芽,一般分蘖节上的蘖芽能正常萌发形成分蘖,分蘖从分蘖节上发生。从主
22、茎上直接长出的分蘖为一次分蘖,从一次分蘖上长出的分蘖为二次分蘖,以此类推。* 2. 双子叶作物的茎* (1)组成(2)生长特点双子叶作物的茎由数个到数十个节和节间构成。茎的生长主要靠茎顶端组织的不断分化增加细胞的数目以及分化出来的细胞体积不断增大。节部的腋芽可萌发形成分枝。不同作物形成分枝的能力及其利用价值有所不同。如花生的分枝能力强,对产量的构成作用大。麻类作物以收纤维为栽培目的,分枝对纤维的品种和产量不利,因此采取措施抑制其分枝的发生。烟草、向日葵等作物也是如此。 * (3)双子叶作物茎的生长类型* 单轴生长。主茎无限生长,由侧芽发育成分枝。这类作物如向日葵等。* 合轴生长。主轴生长一段时间后停止生长,由顶芽下方的侧芽代替主轴形成一段主轴,以后又由其下方的侧芽所代替。如有限结荚类型的大豆、棉花果枝的生长等。3.双子作物同禾本科作物茎的异同双子作物的分枝同禾本科作物的分蘖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两者均为茎节上的腋芽在适宜的条件萌发而成。不同的地方表现在分蘖是地下茎节上的腋芽萌发而成(禾本科特有) ;分枝是作物地上部茎节上的腋芽萌发而成。分蘖有自己的根系,可脱离每株长成新的植株;分枝则没有自己的根系,脱离植株后就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