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学概论作业.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8234028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学概论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农学概论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农学概论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农学概论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农学概论作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学概论作业第一章 绪论简答题:1.简述农学(广义、中 义、狭 义) 的含义。答;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可以理解为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中义: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学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狭义: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2.简述农学的特点。答:农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2)农学技术的实用性, (3)农学基础的广泛性。3.简述作物生产的特点。答:(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作物

2、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3)作物生产具有有序性(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 (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论述分析题:1.试析我国作物生产发展的出路。答:(1)提高作物单产一是要增加投入改善作物生活条件,二是培育高产新品种,三是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2)减少生产中消耗。第三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名词解释1.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 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简答题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大田作物分为哪些类别?答:一般可分为 3 部份 9 个类别。一、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 (2)豆类作物, (3)薯类作物。二、经济作物, (1)纤维作物,

3、(2)油料作物, (3)糖料作物, (4)嗜好作物,(5)其它作物如:桑、漆、橡胶等。三、饲料作物。2、简述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答: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有纬度、海拔、地势、地貌影响到光照、温度、降雨等气候条件。3、例举出我国种植业的 10 个一级区域。答:1、东北大豆春玉米甜菜区,2、北部高原小 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 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6 华南双季稻甘蔗区,7、云南高原稻玉米烟草区, 8、川 陕盆地稻米薯类柑橘桑区,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论述分析题1.试述主要作物的分布及生产概况2.试述世界 10 大农区的特点

4、第四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名词解释1、作物的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通常用大小、轻重和多少来度量。2、作物的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3、营养生长:是指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4、生殖生长:5、作物生育期:指作物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或从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所经历的天数。6、作物的生育时期:指在作物一生中,外部形态特征、结构功能发生显著变化的各个时期。7、作物的温光反应:是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

5、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8、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9、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土地面积的比值勤。10、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11、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12、经济系数:是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生物产量。13、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产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即全株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干物质14、经济产量: 是指所收获 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15、光合作用

6、:利用自身的叶绿素将可见光转化为能量(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驱动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16、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块地上的作物个体群。17、源:制造营养并向其它器官提供营养的器官或部位都是源18、库:消耗利用或储藏营养的接受器官或部位是库。19、光能利用率: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 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20、作物品质:是指作物生产中目标产品的质量,具体包括其利用质量和经济价值。21、形态指标:是指根据作物产品外观形态来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包括形状、大小、长短、粗细、厚薄、色 泽、整齐度等。22、理化指标:是指反映经济产品的化学成

7、分,是根据作物产品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评价产品质优劣的指标。23、营养品质:主要是指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物 质的含量。24、食用品质:是指蒸煮、口感和食味等特性。25、工艺品质:是指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特性。26、加工品质:是指不明显影响产品质量,但 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27、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28、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所接受的光照强.29、长日照作物:是指作物在一生当中要求日照连续超过 12 小时以上时,才能通过发育阶

8、段正常开花结实的作物。如小麦、油菜等。30、短日照作物:是指作物在一生当中要求日照连续在 12 小时以下,才能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实的作物。如水稻、棉花等作物简答题1、简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答:(1)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并进的阶段,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关系。2、简述作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的关系答:作物的根、茎、叶在营养物质的分配上是互通有无、相互 联系的。根供给地上部分水分、无机盐、同时根还合某些有机物和激素(细胞分裂素)供地上部分需要。面地上部分又根系提供光合产物和维生素、生长素等生理活性物质。 “

9、根深叶茂”就充分反映这种协调关系。3、简述产量的概念及产量构成因素答:作物的产量包括生产量和经济产量两大部分,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产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即全株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干物质。经济产量是指所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产量构成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单株产量。即产量=单株产 量 X 单位面积株数。4、简述影响作物品质形成的因素答:影响作物品质形成的因素有:1、遗传因素。 2、生态因素。3、作物栽培技术。 4、作物病虫防治技术。5、简述长日照、短日照作物的概念,并各列 举两种作物 类型。答:长日照作物在一生当中要求日照连续超过 12 小时以上时,才能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

10、实的作物。如小麦、油菜等。短日照作物在一生当中要求日照连续在 12 小时以下,才能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实的作物。如水稻、棉花等作物。论述分析题1.试析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答:(一)、作物的产量潜力,通过人为措施克服某个或几个限制作物 产量因子,提高作物产量。 (二)、提高作物光能利用效率 1、提高光能利用率目前高产田的年光能利用率只有 1%2%之间,中要提高光能利用率就能提高作物产量。2、提高光利用效率(1)选用高光合效率的品种。 (2)提高栽培技术增加光合面 积,如合理密植、改变株型。 (3)延长光合时间,如提高复种指数,延长生育期等。 (三)、降低作物消耗。 (四)、提高 经济系数。第五

11、章 种植业资源与生产调节技术名词解释1、三基点温度: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2、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3、活动积温: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 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把大于等于 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4、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做有效温度5、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是指在二氧化碳、水分、地壤肥力农业技术措施全部适宜的条件下,由当地辐射和温度所决定的最高作物产量。6、田间持水量:指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

12、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7、土壤萎蔫系数:当土壤供水不能补充作物叶片的蒸腾消耗时,叶片发生萎蔫,如果再供水时,叶片萎蔫的现象不能消失,即成为永久萎蔫,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是土壤萎蔫系数8、作物需水量:在正常生育状况和最佳水、肥条件下,作物整个生育期中,农田消耗于蒸散的水量。9、蒸腾系数:是指植物制造 1 克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它是蒸腾比率的倒数。10、需水临界期:作物对缺水特别敏感的 时期。这个时期缺水对产量影响较大。临界期的概念简答题1、简述调节温度的农业技术措施答:灌溉措施对温度的调节,耕作措施对温度的调节,复盖对土壤温度的调节。论述分析题1.试析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答:

13、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实现农田水分的高效利用, 2、利用 农艺措施提高产量,减少消耗。 (1)建立与区域水资源相适应的种植制度, (2)选育抗旱强的品种, (3)发挥自然降水的生产潜力, (4)培肥地力, 实现水肥耦合, (5)化学制剂保水节水技术,3、建立节水灌溉制度。第六章 种植制度名词解释1、作物布局:指农作物在一定的地区内及不同地区间的地域分布,也包括一个生产单位( 如农场)种植作物的种类、面积与田块配置。2、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3、复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4、间作

14、: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 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5、混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种在一块田地上的种植方式。6、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 、 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7、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8、连作:一年内或连年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的种植方式。9、茬口:是作物在轮作换茬中给予后茬作物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的泛称。10、茬口特性:是栽培一种作物后所表现出影响后茬作作生长的土壤生产能力是由栽培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管理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15、茬口的特性是作物轮作换作的基本依据。简答题1、简述种植制度及其功能。答: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它包括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 轮作与连作等内容和技术是解决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怎么种等种植业生产中的重要决定问题,是对一个生产地区或生产单种植业生产的全面按排。2、简述衡量合理种植制度的标准。答:一个合理的种植制度,应做到因地制宜、 趋利弊害、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合理利用社会经济资源,促进种植业与畜牧业、林业、 渔业、副业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耕地面积年生产能力。保护和改善资源和环境,持续增产、稳产,并提高经济效益。3、简述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

16、上的意义。答: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一、作物布局是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二、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三、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与组成部分。4、简述作物布局的原则。答:作物布局的原则是 1、生态适应性是基础, 2、社会需求是目的,3、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是重要条件,4、经济效益是要本动力,5、用养结合、综合平衡,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5、简述复种的意义。答:1、有利于增加播种面积与作物年产量, 2、有利于缓和各类作物争地矛盾,促进全面增产。3、有利于稳产抗灾。6、简述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途径。答:1、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 2、采用育苗移栽技术,3、运用套作技术,4、促早播早发和

17、早熟技术。7、简述轮作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答: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2、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3、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4、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8、简述减轻连作危害的途径。答:1、物理技术,2、化学技 术, 3、品种更换,4、 农业 技术。论述分析题1.试析我国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方向。答:一、沿海经济发达区该地区农业工人结构调整方向:面向国内外两个大市场和资源发挥区位、资金和技术等优势, 创建资金、技术和劳动集约型的高效农业生态系统。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 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加快 农产品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

18、深度。二、中部粮棉油主 产区该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一是在稳定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家级大宗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二是立足粮食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建成全国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粮食转化增值和农民增收。三是立足粮食和畜产品优势,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大城市郊区,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是面向大城市巨大的消费市场,以服务城市为中心,向高效、优质、安全、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的农业方向,建设现代化都市新型化农业。四、西部生态脆弱区该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应是依据当地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 还草、还湖,大力发展节

19、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实提高牧区畜牧业发展水平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与增加牧民收入结合起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2.试述间套作的调控技术要点。答:1、适时播种,保证全苗。2、合理密植。3、加强肥水管理。4、控制作物株型。5、综合防治病虫害。6、提高机械化作 业水平。第七章 种子繁育名词解释1、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根据人 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个群体它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相对一致性在特征特性上不同与于同一作物的其它群体;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方面符合生产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2、品种审定:是指由专门

20、的权威机构(如品种审定委员会)对育成或新引进的品种能否推广和能在什么范围内推广等作出权威性结论。3、良种繁育:是指在保持品种 种性的前提下有计划、迅速地、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或苗木的技术。简答题1、简述种子的概念及种类。答:从植物学上讲,真正的种子是指种子植物秘独有的繁育器官,它是由植物的胚珠经过受精作用发育而成的一种有性繁育器官,一方面具有遗传性,能将其特性在不同程度上传递给下一代;而同时又有一定程度的变异性,在后个体中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大体可分为四类 1、真种子。即植物学上所称的种子,由母株花器中的胚珠发育而来。2、类似种子的果实,由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内含一粒或多粒种子。3、 营

21、养器官。主要包括根茎及 变态物的自然无性繁育器官。4、人工种子。经人工培养的植物活组织幼体。2、简述品种的特性和品种的类型。答:品种的特性包括新颖性、特异性、整齐性和稳 定性。品种的类型有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和无性系品种四种类型。3、简述合理使用品种应注意的问题答:1、必须使用经过审定的品种,而且是经过种子检验符合标准的良种。 2、根据品种的特性合理选择和使用良种。3、良种的合理布局和搭配。 4、良种和良法配套。5、注意品种的更新和更换。4、简述良种繁育的概念和任务。答:良种繁育的概念是指在保持品种 种性的前提下有计划、迅速地、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或苗木的技术。良种繁育有

22、两大任务,一是迅速大量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二是防止品种混杂退化。5、简述我国良种繁育的体系。答:我国良种繁育体系可为两类 1、对稻、麦等自花授粉作物和棉花油菜等常异花授粉的常规品种,刚通过审定时,由育种 单位或育种家提供原种,由种子公司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供种。棉花易混杂退化, 应一县一种,定期更新;油菜异交率高,繁种系数大,隔离条件要求严格,可由省、地、县选择隔离条件好、有留种经验的地区建立种子基地,集中繁殖,统一供应。对生产上正在 应用的品种可由县良种场(农科所),采用三圃或二圃制等方法提纯后,生 产出原种,然后交特 约的种子生产基地或农记繁殖原种一、二代供生产用种。 2、玉米、水稻等杂

23、交制种,则要求有严格的隔离条件以及技术性强等特点,可实行“ 省提、地繁、县制”的种子生产体系。论述分析题1.试析良种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答:1、良种是种植业赖以延续的基础。2、提高 单位面积产量。3、改进产品品质同。4、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5、提高抗逆性和适应性,扩大种植面积。6、缩短或改良生育期,改进耕作制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7、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2.试述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答: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家家种田, 户户留种”阶段(19501957 年);第二阶 段是“四自一辅”阶段(19581977 年);第三阶段是“ 四化一供”阶段( 1978

24、1995 年 9 月);第四阶段是种子产业化阶段(1995 年 9 月以后 致今)。第九章 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名词解释1、寒潮:是指北方大范围的背信冷气团聚到一定程度后,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境的作用下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的寒潮天气。2、霜冻:在植物生长的季节里,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面气 层的温度降低到以下,引起的植物冻害。3、冷害:是指在植物生长季节,当温度下降到低于植物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物学最低温度,而高于时植物生理活动受到阻碍, 严重时 也可以使植物某些组织受到危害,这种现象称冷害4、连阴雨天气:是指 35 天以上的降水,或降水期间内,间有阴天或短暂晴天的天气。简答题1、简述寒潮对农业

25、生产的危害答:寒潮带来的暴冷和霜冻,特别是在晚秋或早春,天气突然变冷对作物危害极大。各种作物的耐寒能力都不相同,需要一个逐渐降温适应的过程,突然暴冷,尽管气温仍在零度以上,作物也会受到冻害,将早春拔节的麦苗和抽苔的油菜冻死、冻伤的现象时有发生。至于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所引起的霜冻, 对作物危害就更大,特别是南方喜热经济作物更是致命。2、简述防御寒潮的方法答:防御寒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物理法:即采取机械措施防止冻害的以生。如熏烟法、灌水法、覆盖法等。二是农作物防寒法:即通过培育耐寒作用品种选择开花晚、成熟早的作物品种,在寒潮来临之前,提早适当喷施矮苗状等化控剂,空旺促壮防冻。3、防御低温冷害的措施答

26、:一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做好农业气候区划,充分利用地区的热量资源。旱、涝年分作物生育所需的积温比正常年分多,增强农田基本建设,防旱排涝,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热量资源,防御或减轻低温危害。二是采取综合措施,促 进作物早熟。三是加强对低温发生的农业气候规律研究, 定主要作物及其品种对热量条件要求,以便科学工作者地指导生产有效地防御低温冷害。4、简述干热风对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答:干热风常常和干旱一起作物,作物根部本来就吸不到应有的水分而干热风却又从茎叶中把大量的水分攫取走了,使作物更快地萎黄枯死。防御措施有 1、营造防护林带。2、适时灌水。 3、施用化学药剂。第十章 种植业发展展望名词解释1、种植业生

27、产的设施化:就是设施栽培,是指借助一定的硬件设施通过对作物生长的全过程或部分阶段所需环境条件进行调节,以使尽可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技术密集型农业生产方式。2、作物生产的安全化:作物生产活动必须保证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需的物质条件及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作物生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3、种植业清洁生产:是指将污染预防的综合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种植业生产过程、产品设计和服务中,通过生和使用对环境温和的绿色农用品改善种植业生产技术,减少种植业污染的产生,减少生 产和服务过程对环境和人类的风险性。简答题1、简述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答:1、发展阶段(建国初期-1978 年)。2、停滞萎 缩阶

28、段(1978-80 年代中期)3、自主发展阶段(80 年代中期-90 年代中期)4、完善与探索阶段(90 年代中期-致今)2、简述种植业生产标准化的意义答:一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竟争力迫切需要。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公进程的重要前提。三是发展品牌农业的必由之路。四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3、简述种植业生产智能化的主要技术体系答:种植业生产智能化的主要技术体系 1、遥感技术。2、数据 库技术 3、农业专家系统。4、精确农业。 5、数学模型。6、农业自动化技术。7 互联网络。 8 多媒体技术。论述分析题11.试析当前我国种植机械代化重点推广技术。答:1、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2、保 护性耕作技术。3、

29、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4、薯类生产机械化技术。5、油菜、花生、茶叶等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6、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7、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加工技术。8、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2.试析我国设施栽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答:我国设施栽培的现状 1、总体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低。2、 设施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3、机械化水平低自动控制设备不配套、调控设备和仪器基本空白;主要靠经验和单因子定性控制无专用小型作业机具,作业主要靠人力。4、 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缺乏设施栽培专用品种,栽培技术不成套、不规范量化指标少,栽培管理靠经验。致使产品产量低品质差。 5、设施生 态环境恶化设施内连作土传染病严重,土壤富营养化严

30、重,无土栽培 营养液对环境易造成污染。 发展趋势是1、我国设施栽培技术路线,将按照符合国情、先进 、适用的方向发展,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落后体系。2、随着国民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花卉、提出了多品种、高品质无公害的强烈要求,因此设施栽培的主要趋势是提水平、提高档次。3、在已形成的集中成片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高档化以及外向型发展。3.试析我国种植业生产安全化措施及发展方向答:我国种植业生产安全化措施及发展方向 1、水资源优化利用。一是高效节水技术精细化。二是农业高效用水工程规模化。三是 农业高效用水管理制度化。 2、农药、化肥的合理利用及科学管理。

31、一是加强综合防治,充分发挥农药以外其它防治手段在有害生物治理中的作用减少农药用量;二是贯彻落实农药 法律法、法规,确保安全用药;三是加强农药新品种研制和开发,大力发展生物防治药剂;四是推广农药使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五是确保农田施肥限量指标建立新的肥料管理与服务体制。3、农业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害虫爆发的生态学机理的基础;二是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自然因素的生态调控作用;三是发展高新技术生物制剂,尽量少用化学农药。4、生物技 术在农业秤中科学利用;5、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种植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4.试述种植业清洁生产的技术体系答:一、产前:主要是种子选育技术,一是良种繁育,二是种子 检验。二、产中:1、节水节肥的综合管理技术体系;2、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技术,一是利用轮作、 间混作等种植方式控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可防止或减少病虫草害;三是利用动物、微生物治虫、除草。四是从生物有机体中提取的生物试剂替代农药防治病虫草害技术。3、无公害农药应用技术。4、防治残膜污染技术。5、有机物循环利用技术。三、产后:1、作物秸杆氨化技 术。一是物理方法。二是生物法。三是化学方法 2、污水自净工程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