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篇衡水,地处河北平原中心,北望京城,西有太行。滏阳河恰似一条临风玉带流经市区,石德铁路、京九铁路在这里形成黄金十字交叉,石、黄,大广高速公路横贯全境。从空中俯瞰这片土地,它在共和国的版图上是一个灵动的不算太大的轮廓。衡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境内水域众多,南运河位其东,滏阳河居其中,滹沱河横其北。在根治海河中开挖的滏阳新河和滏东排河贯穿全境,清凉江、索泸河、江江河、龙治河等等如条条银河盈盈闪耀, “华北明珠”衡水湖碧波荡漾,缓缓流淌,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和“水”有缘的地方,朴素而壮美,新鲜而又熟悉的故事。这里是西汉大儒家董仲舒的故乡,据史记.儒林外传之董仲舒传记载:董仲
2、舒,广川人也,广川就在现今的景县境内,。 2009 年 5 月 15 日 , 总 投 资 10 亿 元 的 中 国 ( 广 川 ) 董 子 文 化园 在 董 仲 舒 故 里 景 县 广 川 镇 正 式 开 工 建 设 。 该 文 化 园 规 划 占 地21.5 万 平 方 米 , 建 设 项 目 包 括 董 子 宗 祠 、 书 院 、 研 究 会 馆 、 碑 林等 , 建 成 后 将 成 为 文 化 气 息 浓 厚 的 人 文 景 观 和 儒 学 学 术 交 流 基 地 。来到景县,县城里竖立的这座建造于北魏时期的景州塔向我们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自古以来,景州塔就是景县的重要标志,在景县
3、提起景州塔,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孩童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关于它的儿歌谚语、故事传说也不计其数。对于景州塔的高大,古人曾用“孑然一柱把天擎”来形容,或站在塔下仰视,或站在塔外远观,此塔都如一尊巨柱拔地而起,直插云天,宏伟壮观。传说建造此塔时,采用土屯法,用屯土代替脚手架,塔垒多高,土堆多高,塔建成后,再将屯土运走,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塔便出现在人们眼前了。2001 年,景县又斥巨资对古塔进行维修,并以景州塔为中心建造了文化休闲广场。自此千年古塔与周围优美的环境交相辉映,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它那雄伟的身姿将永远庇佑着景州这方阳光普照的土地。在衡水景县县城城西还有一座古墓,高
4、约 16 米,占地近 7 亩,其高大的封土在几公里之外就依稀可见,景县人叫它“大冢子”,它便是西汉大将周亚夫的衣冠冢条侯墓,又称亚夫墓。 它已经 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雨洗刷,至今依然高大挺拔、气势恢弘。这足以证明它的主人周亚夫当年不寻常的经历和显赫的身份。1996 年、2009 年,县政府分别斥巨资,为亚夫墓重整封土,栽种松柏,再扩新基,树立起周亚夫全身汉白玉雕像,并修建起凉亭,整个墓区修葺一新,既优美又庄严,正式命名为亚夫陵园。焕然一新的亚夫陵园不仅是后人凭吊、瞻仰这位先贤的场所,更是景州又一大名胜景观,供世人游览观瞻。周亚夫那刚正不阿、恪守原则、不畏权势的精神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不单单是在景县
5、,在衡水的版图上到处都有历史的遗迹,和过去的故事,在故城县有一 座 千 年 古 塔 庆 林 寺 塔 , 塔 是 作 为 一种 佛 教 建 筑 出 现 并 发 展 而 成 的 , 在 文 化 中 它 是 一 种 神 权 的 象 征 ,据 史 料 记 载 , 庆 林 寺 塔 周 围 原 有 一 座 规 模 颇 为 宏 伟 的 庆 林 寺 , 该塔 就 在 寺 内 , 因 而 称 之 为 庆 林 寺 塔 。 庆 林 寺 塔 原 属 庆 林 寺 古 建 筑群 的 一 部 分 , 因 年 代 久 远 , 现 其 他 建 筑 已 荡 然 无 存 , 惟 有 宝 塔 独立 。 整个塔身设计精巧,雕刻细致,气
6、势恢宏,在风格上寓秀丽于端庄,揉朴实于雄健,充分显示了其作为崇拜物的威严,更是体现了北宋文化的宏大气派。在武邑县有一座形似小山的坟墓,当地人叫它窦氏青山,坟墓的主人叫窦涓,窦涓坟墓修于汉代,而留于史册的不是窦涓,而是他的女儿窦猗房。窦猗房由民女成为经历三朝的老太后,始终处在权力的中心,窦猗房活了七十多岁,她当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先后达四十五年。她协助文、景二帝管理国家,使西汉王朝由衰弱到强盛,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两千年的风吹雨刷,没有能洗去窦氏青山的高大,如今依旧巍然。人世间有些东西瞬间即失,而过去的这些故事是永远也不会磨灭的。这些历史已经远去,但是这些故事在衡水人的口中代代相传。也
7、许正是有了衡水湖的滋养,才使过去的历史如此灵动。据详实资料记载,这里是大禹治水留下的“禹迹”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留下来的是这一泓清波、一湖碧水。如今衡水湖依然保存了完整的水域、草甸、沼泽、林地、滩涂等天然生态环境,使数以百万计的多种候鸟在这里聚集。放眼望去,一湖碧水,两岸绿色,凭岸远眺,黛色如烟,渔帆点点,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在湖的中心,悠然兀起几方小岛,岛上绿树相拥,百花竞放,飞鸟凌空,雾霭给湖面增添出几份朦胧和神奇。赶上阴天或下雨之前,有时还可以看到湖区上空祥云似锦,如烟如画,云中隐约现出一座翠竹环抱,气势雄伟的竹林古寺,寺院内清水涟涟,荷花朵朵;钟楼上,一尊古钟,悠然做响,震得湖水起舞,
8、鱼虾腾跃,天上人间,遥相呼应,实属奇观。2000 年 7 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2003 年 6 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 7 月,又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她就像华北大地上一双动人的眼睛,充满智慧、生机和灵气。当我们凝视着这双美丽的眼睛时,在她沉静的眼波深处,仿佛看到曹操在训练水军,旌飞鼓鸣,气吞万里。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在讲经布道、北魏女政治家冯太后在颁行新制、著名经学家孔颖达在整理经学,更有大禹治水、比干制裘、苏护献妲已、蒙恬传笔艺、孙敬悬梁苦读、竹林寺飞升上天,这些曾经的世事变迁和沧海桑田虽已成过眼云烟,却给衡水湖带来了几许神秘。在衡水
9、神奇的不单单是这水还有“花”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千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崔护的一首“桃花诗” ,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意境,勾勒出一幅春天和少女的醉人画卷。据考证,崔护这首诗写于古都长安。崔护的家乡在安平,安平与毗邻的深州同属于博陵古郡,而在唐代,深州便以桃花之绚丽、蜜桃之鲜美而闻名。想必诗人崔护身在长安,心却故里,或许,长安郊外的一枝桃花勾起了诗人对故乡对恋人的深切思念,以至留下这千古绝唱。如今,深州境内有桃树 10 万亩,花开时节,放眼望去,到处是浓浓淡淡的娇红浅粉,如烟,如雾,如霞。每年的四月份,深州都要举办桃花节, “桃之夭夭,灼灼
10、其华” ,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间奔波劳碌的人们到这里休憩疲惫的心灵,重温田园的旧梦,诗人们来这里寻找灵感,精明的商人们更是不远万里,来这里寻求商机,老人们来了,约丽的桃花林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青年们来了,在满眼的芳菲中感受青春的喜悦;孩子们来了,他们的笑脸映衬着朵朵桃花民间有歌谣,说深州二绝,唯有二“陶” (桃) ,这二“陶”指的就是深州蜜桃和古陶器制品,说起我国的陶器制作,大约可以 追溯到六千年以前,但遗憾的是,不知什么原因,黑陶的烧制技术却并没有流传下来,成为许多考古学家、陶瓷工艺家和民间匠人们苦苦追索的“黑色之谜” 。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倾注了几代人心血的第一窑黑
11、陶终于面世,使得古老的黑陶文化重放异彩。当今的黑陶,可分类两大系统,一是在山东龙山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龙山黑陶,一是在深州古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深州黑陶。深州的黑陶,声如磬、色如墨、亮如漆、滑如玉。一件黑陶的制作,要经过选土、晾晒、过滤、制泥、成坯、雕刻等二十多种工序,一个两米高的雕龙大瓶,需要一个熟练工人用两个月的时间,刻上七万刀才可成型。那些古往今来的制陶人,就是这样在日复一日的雕刻,琢磨之中,慢慢地阐释着美的内涵。面对古陶,你会想起中国的历史,那些千年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对着火光,对着泥土,苦思冥想,最后,他们伸出手去,把土块变成陶瓷,把矿石烧成熔液,把人类向文明推进一大步。就在这人类
12、文明的发展中,在古朴的衡水人民一代代的繁衍中,又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出现了,这便是武强年画。历史上,武强年画的影响波及到了世界各地,伦敦大英博物馆、前苏联国家东方民族民艺博物馆、前苏联列宁格勒公共图书馆、前苏联国家东方民族艺术博物馆、德国柏林博物馆、美国旧金山博物馆、芝加哥博物馆、日本民艺馆等,都收藏着多种不同题材的武强年画。水有源,树有根,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瑰宝的武强年画,之所以能够在武强大地上发展兴盛,与当地特殊的人文背景和地理环境分不开的。在地瘠人贫的农耕时代,渴望神灵赐福,五谷丰登,四季平安,成为人们的美好愿望。于是,农民们便在耕作之余以高度的想象力创作了许多神像,以此来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作
13、为农耕社会缩影的年画,蕴涵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抢救和保护武强年画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武强县于 1992 年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画业专题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加强了对年画古版和资料的征集、收藏和研究开发工作。酷爱年画艺术的武强人,也纷纷慷慨解囊,把大批年画文物捐献给国家。现如今的武强年画博物馆,不仅成为当今国内外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年画专题博物馆,而且被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并被旅游部门定位国家 AA 级旅游景点,他在社会上的声誉越来越高,在“三个文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美院、天津美院、北师大、南京大学等 17 所大专院校还把武
14、强年画博物馆作为美术实习基地和开门办学的第二课堂。文化的发展还带动了另一文化产业毛笔。 侯店毛笔,古称蒙笔,又称“蒙恬精笔” 、 “侯笔” ,古称象笔。笔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主要产于“衡水毛笔之乡”桃城区侯店村,品种多达二百七十多种。 相传侯店毛笔是为秦朝将军蒙恬所制。据史料记载,公元前 221 至公元前 207 年,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固守秦朝北部边疆,路经侯店,时值三月三日,始(试)以兔毫竹管为笔写成家书一封,随后将毛笔赠送给侯店人。后来,侯店人便仿制出“蒙恬精笔” 。到了唐代,侯店村毛笔艺人李文魁在北京开设笔店,一名爱好书法的太监同他结为兄弟,经常把他制作的毛
15、笔买进皇宫,受到皇帝的赏识,于是侯店毛笔誉满天下,并被奉为御用之品。所以,每逢三月三日,侯店一带制笔艺人都放鞭炮、摆宴席,纪念毛笔创始人蒙恬。而当地制笔之业盛起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所制之笔,驰名遐迩。光绪年间,因制作技艺精湛,亦奉为御用,光绪帝立碑表彰,称之“御笔” 。民国初年,巴拿马赛会曾获有奖章,故衡水侯店村因此被称为“毛笔圣地” 、“北国笔乡” 。在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中,衡水人才辈出,被称为中国一绝、华夏瑰宝的内画鼻烟壶在衡水不断发扬光大,小小的鼻烟壶几乎囊括了中国画传统题材,花鸟鱼虫、历史传说、山水风光、田园生活无不尽纳壶中,可谓“方寸之间,别有天地”。艺人们在方天厘地间随心所欲,巧笔输出山水风物,画出世间万象,充分体现着创作者的灵巧、耐心、毅力和艺术修养,表达着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理解。2006 年 6 月,衡水内画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历史的脚步走到了今天,一座城市,没有文化就没有底蕴。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已经成为竞争的“软实力”。 衡水的素质教育已在全省处在领先地位,衡水中学创下高考升学率连续十年全省第一的教育神话,被人们称为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