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情况.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7825469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情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情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情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情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情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情况管理二班李振坤学号 1350063关键字:大学生、社交网络内容摘要:1. 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2. 这些各具特色的社交工具让人们更加便捷的交流沟通,以多种形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而不仅仅局限于之前的短信或者电话,只能通过文字和声音来交流。尤其是移动设备如此发达的今天,搭载了诸多社交应用的移动设备,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为社交工具的广泛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3. 人是容易无聊的,因此这种多样化的信息形式就会收到很好的吸引眼球的效果。尤其是现在很多动态都是限制在 140 字以内,变衍生了“微文化” ,即是要求人们在短短 140 字内完整准确地表达

2、信息,这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精致的段子,这些段子或者意蕴深厚、或者诙谐幽默、或者发人深省,因为篇幅很短,所以读完一条花费的时间也很少,能够使阅读它们的人在短时间内获得足量的信息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所以人们会很愿意去刷新手机以得到最新的动态。4.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与他相关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了人的社会属性。人是依靠社会关系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的,社交网络的出现,无疑是对这种社会关系的促进和拓展,一方面加深了与亲朋好友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能够以此为媒介而认识新的朋友。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交工具无疑是很必要的。5. 虽然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有间接性,即他人不会知道你是谁,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有责任意识,应

3、该实事求是地去评判事件,不能盲目地跟风,或者脑子一热直接愤青,这些都是不够理性、不够成熟的表现。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褪去稚嫩的外壳,成熟起来。正文:进入大学,许多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手机,并且在智能手机普及率很高的现在,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网是十分便捷的。于是,除了电子书或是网页游戏之外,社交网络占据了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时间。近几年,社交网络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在国外,有 Facebook、Twitter 等2平台提供社交活动,而国内则更是有 QQ、微信、人人、微博等平台。这些平台可以让使用者发表自己的最新动态,抑或关注他人、转发一些有意思的文章或者事件,从而达到心理上的需求,获得一种满

4、足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教室、寝室、食堂抑或上课下课的路上,都不难发现低头刷着手机的同学。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一、数据:为了了解社交网络的使用情况,现对周围的学生进行调查。本次调查人数为 50,所得结果 如下表示:1.针对登陆 社交网络平台的频率,如图 1 所示:大 部分学生每天都会多次 使用社交网络进行社交 活动。只有很少的一部 分学生会间隔较长一段 时间使用一次。这一点 说明了社交网络使用的 频繁程度很高。而在另 一个问题“每天使用社 交工具的时间一般是?”的回答结果中,有 71.11%的学生选择了“无固定时间,随时随地地”这一选项,其它

5、选项诸如“吃饭、走路等零碎时间” 、 “上课无聊时” 、“等公交、地铁时”都有很多人选择,其百分比分别为 33.33%、46.67%和53.35%,由此可见零碎的时间甚至上课无聊的时间,都可以被用来使用社交平台,进行社交活动。包括聊天、转发、游戏或者通过评论进行互动。图表 12.关于选择社交网站的理由,则数据如图 2 所示。多数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而一些社交网络平台可以提供诸如“个人空间”的能够发表自己相关信息、分享自己生活的平台。而经常使用社交工具的人,会或多或少地去经营自己的空间,一方面能够传达自己的近况给好友,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可以转发一些有用或者娱乐的信息来增加自己的人气。

6、同时,在经营自己的空间的同时,也可以访问其他人的空间了解信息。有时候没有更新的信息时,3也可以尝试社交平台所提供的小游戏来打发时间,而这些小游戏也都能够与好友互动,如之前很火的“QQ 农场” ,几乎掀起了一股“全民偷菜热” ,不仅可以自己种植,也能够邀请好友一起玩,这样的方式,无疑能够让人们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这个方面上。 从数据也不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能上任何社交网络,您会有什么感觉”这一问题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最多只能够坚持一天,当然也有 15%左右的人能够坚持一直不上,由此能够看出同学们对于社交网络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了,它已经不仅仅是生活的调剂,而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能

7、够切实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了。图表 23.关于社交网站的所包含的内容,如图 3 所示:第二点中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说明,从表三中可以看出,有很多人选择了“同学动向”这一选项,这一点上与上面的数据是很吻合的。而一些“时政要闻” 、 “幽默笑话” 、 “明星八卦”等内容都可以归类到转发中去。当然,自己的动态和转发基本上包括了动态的所有内容。图表 3图四给出了关于社交网站分享内容的原因。其中第四条是关于自己的,这一点与上面一致,其他几条是关于分享或者转载的其他内容,也是与上面的数据十分吻合的。这说明了社交工具对同学们的影响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图表 4二、分析:1.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运用社交工具还

8、是相当频繁的。包括聊天与经营自己的空间等方式。来达到与人交流、互动的目的。当今的社交工具如此之多并且各有特色,可分为以下几类:4聊天工具类,如 QQ、微信、飞信等等。主要功能是提供聊天的平台,可以使朋友、家人,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获得彼此的信息。当然这一类的工具也会有能够发布动态的平台,能够展示自己,或者通过转发、分享来使一些信息流动,或者了解一些知识,或者娱乐一下等等。但其主要功能定位还是聊天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侧重方面还可以细分,如 QQ 注重于文字信息,而微信则以图片、语音为主,并且有“摇一摇”这种功能,即便是陌生人,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都可以一同聊天。而飞信则是主打校园业务。一般同学们

9、都会下载这些应用,而不仅仅是只用其中的一个。互动类,如微博、贴吧、博客等。这类的工具并不提供聊天功能,而是由一个人发表动态,其他人评论或跟帖,来与博主或楼主互动,具有实时性。这种平台是面向全社会的,因此可以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以及他们的回复和评论。不像聊天工具,即使有发表动态的平台也只是限于自己的朋友圈中,受众面小,虽然可以通过各种人脉进行传递,但是终究是在自己的同龄人之间的交流,缺乏其他角度和立场的思考与想法。因此观点可能过于单一,不够丰富。而这种即时互动的平台,便可以与许多人的思维碰撞,了解到不同角度和立场的想法。有助于加深对事件的认识。同时,这种平台对于事件是很有宣传作用的,人们可以关注微博

10、而了解一些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非常快,更有了这样的平台,能让更广大区域范围内的人更及时地了解到发生的事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些各具特色的社交工具让人们更加便捷的交流沟通,以多种形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而不仅仅局限于之前的短信或者电话,只能通过文字和声音来交流。尤其是移动设备如此发达的今天,搭载了诸多社交应用的移动设备,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为社交工具的广泛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拿着手机行走的人。其实可以注意到,尤其是在交通工具上,原来人们都是看向窗外或者听音乐。而现在有很多人会拿着手机不停地看,这种转变是人们打发无聊时光的必然结果,

11、而社交网络作为一种不错的选择,被许多人接受。所以,使用各种零碎时间去刷一下动态,关注一下微博,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2.就内容而言,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样,主要分为跟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和分享的其他事情。社交工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人们在这里获得信息,从动态来了解他人的状况,或者了解社会中的一些时事、趣闻。并且社交工具会提供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手段给用户选择来达到吸引他人的作用。人是容易无聊的,因此这种多样化的信息形式就会收到很好的吸引眼球的效果。尤其是现在很多动态都是限制在 140 字以内,变衍生了“微文化”,即是要求人们在短短 140 字内完整准确地表达信息,这就产生了许

12、许多多精致的段子,这些段子或者意蕴深厚、或者诙谐幽默、或者发人深省,因为篇幅很短,所以读完一条花费的时间也很少,能够使阅读它们的人在短时间内获得足量的信息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所以人们会很愿意去刷新手机以得到最新的动态。但这有很明显的一个弊端,因为社交平台的低门槛和广泛参与性,任何人都能够在上面发声,信息量非常之大,有的时候那些精彩的文字一条接着一条,引人入胜,很容易让人一发不可收拾地一直看下去,以打发无聊时间为目的,却在不知不觉之中花费了应该用于工作和学习中的时间,这一点所产生的后果,无疑是消极的。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群体,讲师或者教授给予我们尊重,不再像5高中那样管理,因此,上课的时候觉得无聊

13、而拿出手机刷新一下动态是很常见的事情。另一方面,从心理角度而言,拥有自己的空间,或多或少的会有虚荣心,想增加自己的人气和访客量。因此去经营自己的空间,就增加访客量而言,转发那些热点事件是最有效果的一种方式。但是同样地,对于热点事件的处理态度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社交平台的广泛普及,使得信息的流向无法控制,有这样一种现象,自己发表的一条信息经过许多人转载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子。这一现象背后的是复杂的人脉关系,而热点信息,也能够沿着这人脉不断流动,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可以在短时间内传达到相当远的距离,传达的范围也是相当之广,获得的社会反响也是很及时地。但是,从消极的角度来说,远离事件发

14、生之地的我们并不知道事件的细节,有的仅仅是对所看到的他人发表的文字中挖掘的信息,这免不了会出现信息虚假的问题,有时候也会有以讹传讹的现象或者添油加醋的现象,过分夸大而导致最终的结果与事实并不相符,对于受众来说,这种误导很容易激起那些不够理性的人的强烈反响,一些人也正是看中了社交平台的泛参与性,故意进行误导,夸大其词或者哗众取宠以赢得所谓的“粉丝”和“关注”。前一段时间的网络大 V 事件,就是这种心理所导致的恶果,以至于新的条例出台: “今日公布的司法解释明确,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是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

15、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可见转发所导致的影响有多么巨大。回到我们的研究群体大学生,他们对于新技术、新社交工具的掌握十分得心应手,但是在处理这种热点时事的时候也免不了有时义愤填膺而点击转发,并为理性地思考或者考证数据或事件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往往就会成为扩散这些信息的一环,尽管并非出自本意。最近的一条新闻十分引人注目,先是标题为“外国小伙子扶起瘫倒妇女反遭索赔”,甚至还附有外国小伙子衣服被扯坏,面露无辜表情的图片。这条新闻一出现,便遭到多次转发,贴吧上,论坛上都在讨论这种问题,纷纷声援外国人,同时为同胞的这种举动感到羞愧,然而进一步调查发现,真实的情况是:“外国人骑车撞倒了那个

16、女性,还向她骂脏话”这便是完全两个极端了,由于前一条新闻中的“外国人”、“搀扶遭索赔”等字眼太过刺激眼球,再加上这种事情在前一段时间发生地太过频繁,所以人们便无条件地站在了外国人的一边,并未怀疑过这个事件的真实性。这便是社交工具的弊端的一个具体表现。三、总结1.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与他相关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了人的社会属性。人是依靠社会关系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的,社交网络的出现,无疑是对这种社会关系的促进和拓展,一方面加深了与亲朋好友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能够以此为媒介而认识新的朋友。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交工具无疑是很必要的。在看待大学生如何使用社交工具这一点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社交工具浪费

17、了太多时间,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好的结果而将它批评的很严重。反而,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这一问题。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极端的好或者极端的坏,“存在即合理”说明了事物存在必有其可取之处,我们应该看到社交工具的优点,同6时也应该了解它的不足,只有全面地了解,清楚地认识,才能客观,准确地分析这一问题。而并不是凭感觉去评判。2.身为大学生,我们还是应该合理利用社交平台,毕竟它是一把双刃剑,使用的好了可以调剂我们的生活,联络朋友和同学,打破了空间上的障碍,也节省了时间。但是,凡事有度,一旦控制不住,就会在这个方面浪费太多的时间。大学的课程安排有时会导致大段时间的空白,而在这段时间内很容易感到无聊,所以很容易产生

18、选择用社交网络打发时间的想法。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这个群体在年龄阶段上属于成熟与未成熟的过渡阶段,虽然生理年龄达到了成熟的标准,但是有很多的同龄人心里还不够成熟,克制力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不容易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容易把时间白白浪费在社交工具上。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和警醒的。毕竟到了大学才发现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轻松,我们还是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因此时间的把握尤为重要。社交工具的使用频率及程度便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3.对于信息的筛选及吸收消化,需要慎重。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信息爆炸式地产生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以互联网这一媒介快速大面积地传播。社交网络,以其背后隐藏的人

19、脉为传输路线,借助网络的平台,使得信息的受众指数级增长。这对于我们了解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那些空间上有障碍的地方所发生的事件,虽然人类交通工具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移动能力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们还是不可能去亲身经历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没有经历也没有时间。但是网络的方便快捷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知天下事,尤其是它的泛参与性能够为每个人提供说话的机会,人们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会很有参与感和存在感,尤其是热点事件,若是在微博上评论几句,发发牢骚、泄泄义愤,这种存在感会更加强烈。甚至有人会因此上瘾,整日混迹于微博和其他社交工具。我们面对所接收到的信息时,应该以理性来判断,不盲目转发,也不应该别人一煽风点火就着起来,跟着一起痛斥云云。这样的行为除了能够表现热情之外,并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相反还会显得十分尴尬。虽然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有间接性,即他人不会知道你是谁,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有责任意识,应该实事求是地去评判事件,不能盲目地跟风,或者脑子一热直接愤青,这些都是不够理性、不够成熟的表现。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褪去稚嫩的外壳,成熟起来。四、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北京警方公布老外遭讹真相 外籍男子无证驾驶撞人刑法谢谢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