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教材使用概况-“大学生教材使用”一些人的思考每到暑假快考试结束时,学校的街道两旁和宿舍区有很多学生都在读书。很多专业课的书都是崭新的,但是大家都没有要买的欲望。反而是那些师兄师姐们的课堂笔记比较受欢迎。很多学生总结规律认为考前只要背老师划下来的笔记,考试就能过关。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虽然每学期下来很多书都还是崭新的,但觉得毕竟读过大学连教材都没有很不像话而买却舍不得卖书,但是教材的使用率低下而充满着矛盾心理。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文科同学上课只是记笔记,很少利用教材。而工科学生注重的是实践,则对教材更不感冒。在国外一些地区,以美国为例来说,调查研究中发现在过去 20 年中美国高校教材价格的增
2、长幅度超过其他任何商品是由于出版商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巨额利润,而把这一沉重的负担强加在学生身上,导致美国高校教材价格奇高因而美国大学生从根本上整体使用率偏低。山西青年报曾对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部分山西高校进行了调查。59.6%以上的学生认为教材无用。大河网河南商报也调查发现,有近八成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不适用教材或很少使用教材。其中对很多项采访调查与研究过程中发现教材弊端的确存在,学生普遍认为教材用处不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数都使用课件,按照自己的授课思想进行。认为大学根本就不需要买教材,教材完全是应付考试的,对平时的学习没什么帮助。教师则考虑到大学新专业,新课程增多,教材肯定
3、不能完全同步,尤其是以工科类,教材出版的速度太慢了,跟不上科技的发展。许多的最新的科研成果书上都没有或教材内容雷同程度较高。而高教社工作人员和出版社为牟利降低了教材的质量,或利用教材包装而提高教材价格。以上几种原因都是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大学生教材使用率低下。在总结采访中了解到,学生和教师认为教材并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它只是学习和授业的辅助工具。调查研究还另发现多数教师认为完全照本宣科是不负责任的并且很难打动现在的见多识广,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传统的教材已经落后于教学新型式和学生的需要。现在多数大学老师可能会体现 60%-80%的教材内容,但是会有其余内容结合,主题内容肯定不会偏离了教
4、材,会有一些前沿的知识加进课堂。对于大家纷纷指责的高校教材弊端,教材,课堂与考试等环节是不吻合的,教材出版和教学活动难免存在脱节,不同步。调查研究甚至上升谈论到中国教育的方法与体制。教材不是脱离实际的关键。大学教材的主渠道是大学书店。但中国图书商报调查发现。教材出版商面临网络挑战。网络将在不久的将来支配大学教材的出版发行,教材图书电子版是一种方便,快捷和便宜的阅读方式。在虚拟学习环境发展中这种电子化教材为当今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在维护传统纸质教材的出版和发行,纸版教材不会消失。与此同时建立大学书店网络。要想解决从学生从书店购书价格过高的问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给学生们多一种选择。让他们可
5、以通过正确合适的渠道卖书降低教材价格也是从根本上提高了整体大学生教材使用情况的好转,另一种方法就是倡导大学生教材循环使用。虽然学校订购是教材获得的主要途径,但在调查中发现各大高校早已实施教材自主定制度。也就是根据教学计划进行自主选课,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和教材来源。可自主选择是否订教材,对此,除了从网上购买价格适中的教材,倡导利用通过教材借阅赠阅。二手教材等教材循环利用也能从根本上一定的提高大学生教材的利用。强化学校和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培养节约观念,降低学生的教育成本。学生公共利益研究组织的一项显示每个学期,学生使用电子教材或租借教材每年可帮助学生节省大量的教材费。让学生们认识到合理利用教材是一件
6、重要的行为。减少课本浪费,节约资源。要从教材本身对学生和教师的辅助来看,大学教材建设仍有空间,积极吸收国外一统学者的最新前沿的研究成果。对一些问题的新思考,要求教材自身发展在时空方面,做到全面、前瞻、高端、完善、更新。以求向深度和广度更好的发展。一些专家学者提议用市场经济方式鼓励教材竞争,提高教材出版的积极性,使老师学生得到精品教材。有很多理论性的传统教材是经典的,学习最重要的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应该通过接触到不同的学术观点,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思考能力。从我们大学生自己来说,要重视教材的使用,不仅要在课堂上吸收老师所讲的前沿高端的知识,也要自主学习研讨教材上的基本理论知识。从认识程度和使用态度方面重视教材的利用。但也要同时清楚大学生应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把教材当成参考工具,而不应该被教材的思路束缚。教材图书正在转向电子化,传统教材和网络学习资料以后将被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大量购买,随着电子产品和电化教学的普及,大学教材的新形势不断出现。在主观方面,在更多的媒体教宣和讨论中,大学生将会更理性的看待教材的使用,积极的利用教材自主研习,在课堂上加以扩充知识面,能够更好更完善的学习知识。参考文献:1. 沈祖芸:中国教育报2. 风笑天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3.中华读书报4.中国图书商报.教材.专号. 专题报道5.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