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磁历史.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7817600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磁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磁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磁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磁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磁历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磁历史我国是用文字记载磁现象最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 4 世纪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中已有“ 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 ”的描述。这是有关磁石 和磁性矿的最早记载。公元前 3 世纪的吕氏春秋中所写的“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描述了磁石吸铁现象。磁现象的应用,在我国古代后魏的水经注等书中,就提到秦始皇为了防备刺客行刺,曾用磁石建造阿房宫的北阀门,以阻止身带刀剑的刺客入内。医书上还谈到用磁石吸铁的作用,来治疗吞针。但磁现象早期应用方面,最光辉的成就是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这也是我国对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国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体的指南性。最早指南的磁石是一种勺状的,叫司南,它的灵敏度虽很低,但却给人以启示:有

2、一种地磁存在,磁石可以指向。到北宋时期,制成新的指向仪器棗指南鱼。在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详细记载了指南鱼的制造过程。这里有个重大突破,就是采用了磁化的方法,使鱼形铁磁化后,成一个指向仪器。此后,指南针的制造和安装方法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已有明确记载。不久指南针与方位盘结合起来成了罗盘,为航海提供了方便而可靠的指向仪器。后来,我国指南针传入欧洲。到 16世纪,欧洲出现了航海罗盘。指南针的发明,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也为研究地磁三要素创造了条件。 英国人吉尔伯特在磁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著作论磁是人们对磁现象系统研究开始的标志,书是 1600 年出版的。书中记录了吉尔伯特研究磁现象时所做的

3、各种仪器,及实验过程,也记录了他从实验中所得到的结论。他从磁性“小地球” 实验中,根据磁针的排列与指向,提出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两极位于地理的北、南两极附近;提出了磁子午线概念;吉尔伯特还说明了磁偏角及地磁倾角的测定方法;铁的磁化及去磁概念;定性的研究磁石的吸引与推斥。这都为磁的进一步研究开拓了道路。 到 18 世纪,在磁的研究方面有了新进展。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在磁的研究方面也做出突出贡献。他参加了法国科学院为设计指向力强、抗干扰性能好的指南针而举行的竞赛活动,并提出丝是指南针的设想,得到磁学奖,在此基础上制成了库仑扭秤。在建立了电荷相互作用的库仑定律同时,得到了磁力的相互作用定律,可以说库仑

4、是静电、静磁学的第一位奠基人。此后,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泊松,在库仑的基础上,提出了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势函数积分方程,把磁的研究发展到定量阶段,但这时电与磁还是分别平行、独立地进行着研究。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1820 年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在当时的科学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和重视,科学家纷纷转向在这方面的讨论和研究,推动 了整个电磁学的发展。安培由电流磁效应想到:既然磁体之间有相互作用,电流与磁体间也有作用,那么两个载流导体之间也一定存在着 相互作用。他通过一系列实验,找到了电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根据,进行了定量研究,于 1820 年 12 月 4 日向科学院提交了一篇论文,提出 计算两个电流线元间

5、作用力的公式 安培定律表达式。到 1821 年初,安培又进一步提出磁性起源的假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安培发现的载流导体间的相互作用,仅在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后的第 7 天。新的发现的浪潮冲击着整个欧洲。法拉第在新的发现面前,重做了已有的实验,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既然电可以产生磁,为什么磁不可以产生电呢?他开始了磁生电的研究。经过 10年的艰苦努力,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及其所遵循的规律。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拉第把电与磁长期分立的两种现象最后联结在一起,揭露出电与磁的本质的联系,找到了机械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方法。在理论上,为建立电磁场的理论体系

6、打下了基础;在实践上,开创了电气化时代的新纪元。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之后,解释了法国科学家阿拉果所做的被称之为“神密的实验悬挂着的磁体下方放一个可自由转动的圆铜盘,当盘转动时,磁体会转动;反之,磁体转动时铜盘也会转动。法拉第提出磁感线(磁力线)的概念,并第一次绘制了磁感线图。他认为磁感线是代表实在的物质实体;每根磁感线都对应一对磁极。后来又把有磁感线的空间称为“场”。麦克斯韦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发展了法拉第的“力线 场”的思想,并把它数学化,提出了描述电磁场运动规律的方程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这不仅验证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正

7、确,也为无线电技术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爱因斯坦 1905 年建立的狭义相对论,第一次把两种自然力电力与磁力统一起来。近代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新的磁性材料不断涌现出来。人类的科学技术及物质生产活动与电与磁已密不可分。随着新的磁现象的发现,磁的更深刻的本质的揭露,磁的应用也将展现出新的局面。 磁学是研究静磁和电磁现象,以及物质磁性及其应用的学科。磁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两块邻近的永磁体间的相吸或相斥的力可以用手很容易的感觉到。磁学的早期发展有些天然铁矿石在采出时就呈现永磁性,古人称它为“慈石” ,意为慈爱的石头,隐含了它能吸铁的特性。这名词后来逐渐演化为“磁石” ,俗称

8、“吸铁石”。在中国的管子一书中已有磁石和磁石引铁的记载,这应当不会晚于战国后期,即公元前四至前三世纪。汉初刘安(公元前 179前 122)的淮南子览冥篇中有“若以慈石之能连铁也,而取其引瓦,则难矣”的记载。东汉王充(公元 27约 97)的论衡乱龙篇中有“顿牟摄芥,慈石引针 ”(顿牟即琥珀;芥指芥菜子,统喻干草、纸等的微小屑末)的记述。这些都是以磁石引铁作为比喻,来说明哲学或科学观点的记述,因此所举的事例必是当时一般的读者所熟悉的。欧美的有关科技文献常把磁石吸铁的记载远溯到古希腊的泰勒斯时期,但这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转述。根据这些记述可以认为,西方关于磁的最早记述始于公元前 500 年左右。指南针

9、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在中国已是历史常识了。从磁石引铁的发现到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要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和工艺改进,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公元 1044 年,北宋曾公亮、丁度等修撰的 武经总要 中有应用磁石的水浮型指南针制法的叙述;沈括的梦溪笔谈也记述了用丝悬起的或硬滑支点(如碗的边缘) 平衡着的铁针做的实验,并说明铁针所指不是正南而微偏东;略晚于沈括的朱或所著的萍洲可谈(约于公元 1119 年问世) 则已提到广州海船在阴晦天气用指南针航海。在欧洲,公元 1190 年以前没有一点关于磁石能指方向的史料,而在这一年航行于地中海的船上却确有了指南针,很可能是由那时期进行中国和阿拉伯间贸易

10、的海船传去的。英国科学家吉伯认为它是由马可波罗(12541324) 或其同时代人带回的,这样反而把这事推后了一个世纪。法国物理学家库仑于 1785 年确立了静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库仑定律之后,又对磁极进行了类似的实验而证明:同样的定律也适用于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 1820 年发现,一条通过电流的导线会使其近处静悬着的磁针偏转,显示出电流在其周围的空间产生了磁场,这是证明电和磁现象密切结合的第一个实验结果。紧接着,法国物理学家安培等的实验和理论分析,阐明了载着电流的线圈所产生的磁场,以及电流线圈间相互作用着的磁力。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场后不久,有些物理学家就想到是否有些物质(

11、如铁) 所表现的宏观磁性也来源于电流。那时还未发现电子,但关于物质构造的原子论已有不小的发展。安培首先提出,铁之所以显现强磁性是因为组成铁块的分子内存在着永恒的电流环,这种电流没有像导体中电流所受到的那种阻力,并且电流环可因外来磁场的作用而自由地改变方向。这种电流在后来的文献中被称为“安培电流” 或分子电流。继安培之后,韦伯对物质磁性的理论又作了不少发展。虽然这些理论离现代理论尚远,但在今天对磁性物质的本质作初步描述时,仍基本上根据安培的概念。除了古时已知道的磁铁矿和铁外,人们在两千多年中还没有发现其他具有强磁性的物质。发现钴(1733)和镍 (1754)后不久就知道它们也像铁那样具有强磁性。

12、至于一般的物质在较强磁场作用下能否多少表现一点磁性,则直到法拉第在老年时期才有系统的观察。英国工程师斯特金于 1824 年创制了电磁体,故那时实验室可有较强的磁场设备,但法拉第在需要高度稳定的磁场时仍用了大的永磁体。法拉第测量了样品在不均匀磁场中被磁化时所受到的力,这个方法后来有了不少改进,至今仍广泛用于观测弱磁物质的磁化率,也用于观测铁等强磁物质的饱和磁化强度。法拉第发现,一般的物质在较强磁场作用下都显示一定程度的磁性,只是除了极少数像铁那样的强磁性物质外,一般物质的磁化率的绝对值都是很小的。它们又可分为两类:一类物质的磁化率是负的,称之为抗磁性物质。这些物质在磁场中获得的磁矩方向与磁场方向

13、相反,故在不均匀磁场中被推向磁场减弱的方向,即被磁场排斥;另一类物质的磁化率是正的,在不均匀磁场中被推向磁场增强的方向,即被磁场吸引,法拉第称它们为顺磁性物质。像铁那样强的磁性显然是特殊的,应另属一类,后来称为铁磁性。这样,在法拉第以后的近百年中,物质的磁性分三大类。1895 年,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发表了他对三类物质的磁性的大量实验结果,他认为:抗磁体的磁化率不依赖于磁场强度且一般不依赖于温度;顺磁体的磁化率不依赖于磁场强度而与绝对温度成反比(这被称为居里定律 );铁在某一温度(后被称为居里点)以上失去其强磁性。19 世纪 30 年代初,法国物理学家奈耳从理论上预言了反铁磁性,并在若干化合物的宏

14、观磁性方面获得了实验证据。1948 年他又对若干铁和其他金属的混合氧化物的磁性与铁磁性的区别作了详细的阐释,并称这类磁性为亚铁磁性。于是就有了五大类磁性。最近十多年来又有些学者提出了几种磁性的新名称,但这些都属于铁磁性的分支。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于 1905 年提出了抗磁性和顺磁性的经典理论,但十多年后范列文证明,朗之万理论中的某些假设不合于经典统计力学原理,及至原子结构的量子论模型兴起后,朗氏的假设又成为可允许的。今天对这两种磁化率的粗浅理论公式已经过量子力学的改正,但还保留着朗之万理论的基本形式。磁学与磁性材料发展的历程公元前 5000 年前 人类发现天然磁石(Fe3O4) 2300 年前

15、中国人将天然磁石磨成勺型放在光滑的平面上,在地磁的作用下,勺柄指南,曰“司南”此即世界上第一个指南仪。 公元后 1000 年前 中国人用磁铁与铁针摩擦磁化,制成世界最早的指南针。 1100 年左右 中国将磁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成为磁针式指南仪,用于航海。 1405-1432 郑和凭指南仪开始人类历史上航海的伟大创举。 1488-1521 哥伦布,伽马,麦哲伦凭借由中国传来的指南仪进行了闻名全球的航海发现。 十七世纪 1600 英国人威廉.吉伯发表了关于磁的专著“磁体”,重复和发展了前人有关磁的认识和实验。 十八世纪 1785 法国物理学家 C.库仑用扭枰建立了描述电荷与磁极间作用力的“库仑定

16、律”。 十九世纪 1820 丹麦物理学家 H.C.奥斯特发现电流感生磁力。 1831 英国物理学家 M.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73 英国物理学家 J.C.麦克斯韦在其专著“论电和磁”中完成了统一的电磁理论。 1898-1899 法国物理学家 P.居里发现铁磁性物质在特定温度下(居里温度)变为顺磁性的现象。 二十世纪 1905 法国物理学家 P.I.郎之万基于统计力学理论解释了顺磁性随温度的变化。 1907 法国物理学家 P.E.外斯提出分子场理论,扩展了郎之万的理论。 1921 奥地利物理学家 W.泡利提出玻尔磁子作为原子磁矩的基本单位。美国物理学家 A.康普顿提出电子也具有自旋相应的

17、磁矩。 1928 英国物理学家 P.A.M.狄拉克用相对论量子力学完美地解释了电子的内禀自旋和磁矩。并与德国物理学家 W.海森伯一起证明了静电起源的交换力的存在,奠定了现代磁学的基础。 1936 苏联物理学家郎道完成了巨著“理论物理学教程”,其中包含全面而精彩地论述现代电磁学和铁磁学的篇章。 1936-1948 法国物理学家 L.奈耳提出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的概念和理论,并在随后多年的研究中深化了对物质磁性的认识。 1967 旅美奥地利物理学家 K.J.斯奈特在量子磁学的指导下发现了磁能积空前高的稀土磁体(SmCo5),从而揭开了永磁材料发展的新篇章。 1974 第二代稀土永磁-Sm2Co17 问世。 1982 第三代稀土永磁-Nd2Fe14B 问世。 1990 原子间隙磁体-Sm-Fe-N 问世。 1991 德国物理学家 E.F.克内勒提出了双相复合磁体交换作用的理论基础,指出了纳米晶磁体的发展前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