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山东省诸城市明诚学校 安丰梅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二年级学生。2学 科:小学语文3课 题:日月潭4课 时:1 课时。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环、绕”等 9 个字,会写“岛、展、建”等 12 个字。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3、情感目标:有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的分析. 日月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类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以及下雨天,三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
2、,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2、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和渴盼祖国统一的情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教学对象分析1、本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层次的朗读和感悟能力,但由于写景散文的语言比较凝练,部分词语如:群山环绕、隐隐约约、清晰、朦胧等意思相对抽象,孩子较难理解。而且,日月潭距离我们较远,远离孩子的生活实际,加之写景美文对孩子来说,又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在讲本文时,孩子的情绪较难调动。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在学生的视觉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日月潭“美”的认识,激
3、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以“趣”促学,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要起好引导作用,通过生动、通俗的语言引导孩子进入的“薄薄的雾中” “蒙蒙细雨中” “童话中的仙境”意境,从而让孩子更好地品味日月潭之美。 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读出美,品出美。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这是一篇写景散文,对二年级孩子来说,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本课通过教师借助多媒体网络、课堂指导和学生收集资料,让学生在对台湾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走进文本,辅以集体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手段,首先要为解决学习重难点服务。要为学生学习提供最直接的帮助,使他们更积极
4、地参与学习过程,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在各个重点环节适时地利用课件,比如为了让孩子更贴近台湾,上课伊始我便出示了一张中国地图,让孩子找出台湾位置并谈谈对台湾的了解;在品读课文三、四段时,为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凝练、优美的语文,我出示了一组日月潭各个时间的景色图片;欣赏完日月潭后,我又先后出示了一组台湾蝴蝶谷的图片和一篇台湾的蝴蝶谷的精美散文,以及一组阿里山的美丽图景;最后出示上学期学得识字三“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及与之相配的精美山水画作结,使孩子的情感升华到高潮。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孩子们,还记得去年学的那片看雪吗?是否记得那群看雪的
5、孩子在我们祖国的哪个地方?哪位同学上来给大家指一下?(出示中国版图)http:/ 凤梨等,这些都比我们这里的好吃。(3)台湾有许多好玩的:日月潭、阿里山、故宫博物馆等。师:台湾有这么多好吃的、好玩的,想不想去看看?生答:想。师:那咱们今天就乘上旅游快车去台湾看看吧。游客小朋友们,坐好了,下面咱们将前往本次游览的第一站日月潭。幻灯片出示:9.日月潭,生齐读课题。二、 检查预习,巩固字词。1.幻灯片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台湾省 台湾岛 展现 建筑 轻纱 环绕 胜利 隐约 茂盛 附近 清晰 朦胧 仙境。先让学生自由读词,同时注意课件中用绿色标注出来的特殊音节(shng shng yn yu mng ln
6、g) ;接着以上字词去掉拼音,开火车检查孩子掌握情况,检查时注意多种形式的运用, “正着开” , “倒着开” , “随机挑词”等,在调动孩子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孩子提高了注意力。2.学生自主站起读课文,展示预习结果。读完后,同学评价,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三、走进课文,深入品读。师:同学们预习得真不错,下面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观赏一下日月潭的美景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日月潭在哪里?为什么叫日月潭呢?2.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为什么?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读一读吧。(学生读思结束后,班内交流)师:日月潭在哪里呢?生随声回答:台中附近的高山上。师:为什么叫日月潭呀?生:答案
7、在课本的第二自然段里, “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华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师幻灯片展示日月潭图片(http:/ ,并出示以下容填空:湖中央有个( ) ,叫( ) 。小岛把湖水分成( ) ,北边像( ) ,叫 ( ) ;南边像( ) ,叫( )。 师: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呢?为什么?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太阳高照的时候景色很美丽,因为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带我们出去玩。 ”有的说:“下雨的时候,日月潭周围一片朦胧,像仙境,很美。 ”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师:那能不能把你最喜欢的那种美读出来?生展示朗读,读
8、完后点评,继而挑战朗读,单人挑战后男女生挑战朗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品味日月潭之美。师:你们读得真美,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就像看到了这些图片一样。幻灯片出示以下图片: http:/ (读时强调出“许许多多”来)四、拓展延伸,开阔眼界。师:同学们,日月潭我们这就游览完了。接下来,咱们将前往今天的第二站蝴蝶谷,打起精神,我们出发啦!幻灯片展示蝴蝶谷图片:http:/ 据学生及文本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而由于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有限,这同时也成为教学的难点之一,另外,本文还有另一难点,即“有热爱宝岛和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整个
9、教学环节绕此展开。一堂课上下来,前后两部分感觉还比较成功,但中间理解课文部分却不甚如意,孩子的积极性没被调动起来,感情也没有深入进去。静心分析,感觉原因有以下几点:一、 写景散文的语言比较凝练,部分词语如:群山环绕、隐隐约约、清晰、蒙蒙细雨、朦胧等意思相对抽象或含蓄,孩子较难理解。而且,日月潭离我们较远,远离孩子的实践生活,写景美文对孩子来说,又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孩子的感情较难调动。但我又高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觉得这篇课文比较简单,课前缺乏预见性。尽管我充分调整了教学顺序,发挥了图片的作用,但收效依然不大。二、 教师本人的某些语言相对成人化,比如: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 “得来”一词差点把学生搞懵。再如:为帮助孩子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我问孩子“早晨的雾有什么特点?”班里竟没一个孩子能回答上来,而如果改成“孩子们,想一想,冬天的时候,你们上学路上看到的雾是什么样子的?”孩子的小手应该就纷纷举起来了。三、 制作课件时,在图片四周留了空白之处,幻灯片放映之后没有那种向四周延展的感觉,导致图片的效果大打折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