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幸福的人- 我的人生我的课 观后感李雪玲这两天观看了教育纪录片我的人生我的课 ,感触良多。 我的人生我的课试图构建课程与人生的关系,通过五节生动的课程:寻找语文的魅力 、 数学的焦虑 、 英语在别处 、 被偷换的体育课和如果有门生活课 ,揭示中国基础教育在具体课程领域存在的缺失,同时并不就课论课,而是从阅读、兴趣、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几个不同角度出发,着力传播科学的教学方法、解读学生的心理症状、展现教育领域正在推进的变革。片中首次提出“生活课”的概念,即“一切的教育都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制造专家学者,而是培养人格完整的男男女女。 ”以此统领全片,呼唤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为方兴未艾的教育改革开辟思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于片中所展现出的我们的教育现状深有感触,尤其是“直升机父母” ,从幼儿园教育开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无不期望自己的孩子高别人一筹,时时处处要求孩子争第一,恨不得包办孩子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所以我们的孩子一个个变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表面风光的他们只剩一件事可以干,那就是学习!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很多家长未雨绸缪,巴不得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爱迪生第二,培养成钢琴家、舞蹈家、科学家、画家,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同时拥有多种名衔。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很多孩子在呀呀学语的阶段便开始学习认
3、字、背诵古诗、数数;刚离开妈妈的怀抱,便正襟危坐在庞然大物般的钢琴前,学习弹奏世界名曲;刚进入幼儿园,家长便开始请家教,教孩子学舞蹈、学书法等;孩子上小学了,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还得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他们去学如果说他们本身对学习充满兴趣的话,那么到高中、大学,所有的兴趣也都被厚厚的教科书,练习册,成绩单所掩埋,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抱怨以及对生活的不满。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学习,越是如此家长越是强迫,孩子越发的叛逆,如此恶性循环,教育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举步维艰。 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我们明天的太阳们究竟怎么样了呢?尽管有一部分孩子确实学到
4、了本领、掌握了知识,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更多的孩子进入了无所适从的尴尬的境地,开始厌学;还有极少部分孩子因为忍受不了压力,从而引发许多悲剧。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到底为孩子们做了些什么?因此,我们的教育亟待改革,而改革的方向与方式,又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李镇西先生在他的著作爱心与教育中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他认为苏霍姆林斯基全部理论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
5、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不可否认,我在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眼前一亮,心里一片澄明。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他们的生命形式虽然相同,但过程却截然不同。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也不是为了学习,我们之所以学习,不过是为了让生活过的更加美好,是为了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让生命的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而已。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幸福课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也许,就是因为,我们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大量缺失了对孩子的幸福教育。于是,我们看到,很多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们开始尝试改革我们的教育,我们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也正是基于这个目标而确立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
6、观念,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陶行知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的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必须有一批拥有先进教育理念的高素质教师。我认为,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是
7、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高素质教师首先应该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 。他当然必须要有出色而且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艺术,但还不能仅止于此,他还应有教学以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一技之长:教数学的,不妨在课余研究一点数学“猜想” ;教物理的,最好同时又是一个科技制作的能工巧匠;教政治的,能不时发表一些经济学小论文;教语文的,可能又是一位楚辞 研究者教学艺术和专业特长,使教师对学生产生一种热爱科学、不断进取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作用,也使教师本人对学生保持着一种源于科学、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高素质教师同时又应该是一位“思想家” 。成天忙于应付补课、编资料而使自己思想视野愈来愈狭窄、思维触觉越来越麻木的“教书匠
8、” ,显然无法胜任素质教育的重任。作为“思想家”的教育者,在既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能不断关心着、思考着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影响,甚至当代思想理论界的热门讨论、国际上的风云变幻都能使他想到自己的教育。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超前意识,会使他科学地把握教育的历史航向,并敏锐预见未来社会对今天教育的影响,从而主动进行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高素质教师还应是一位“心理学家” 。素质教育同时又是个性教育,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发挥、发展学生独特个性的技巧与艺术。因此,教育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善于走进中学生的心灵之中,敏锐地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正如赞
9、可夫所说:“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科学的教育。惟有这样,我们才真正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在当代中国,几乎任何一位“优秀教师” “优秀事迹”的辉煌大厦,都必须以其班级大大高于所在年级、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支撑的主要栋梁,否则,他的一切教育思考、探索与创新都等于零!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素质教育改革成效甚微。但是,每一个心怀梦想的教育家都不会因为路途的艰险而停滞不前,教改的路途上,每个人都步履维艰,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不断的前行,因为我们的教育梦一直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