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桑子 重阳鉴赏毛泽东首先,让我们了解创作背景首先,让我们了解创作背景 、 欣赏朗诵。欣赏朗诵。采 桑子 重阳1929年 10月 毛泽东人生 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 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 劲, 不 似春光 。胜似 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朗读采桑子 重阳1929年 10月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 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 劲, 不 似春光 。胜似 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重阳节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 “ 老人节 ” 。 岁岁:年年。 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
2、阳,1929年的重阳。 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黄花:指菊花。 分外:格外。 劲:强劲。 不似:不类似,不像。 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重点词语解释采桑子 重阳1929年 10月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 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 劲, 不 似春光 。胜似 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人之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又年年都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 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一年又 一 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却胜过春天的光芒,无涯
3、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理解大意赏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 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 。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 泛论人生天道 ,后句 带出重阳入题 。从远处看,前句是 主 ,后句是 宾 ;前句中 “ 天难老” 三字是 纲 , 笼罩全篇 ,后句只是 进一步申说 。 于此,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首先, “ 人生易老 ” 只是与 “天难老 ” 对比着说, 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 。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 “ 天难老 ” 。其次, “ 天难老 ” 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
4、光景常新。 “ 天 ” 就是片段, “ 难老 ” 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诗的说明,必须注意 。再次, 明白了 “ 天难老 ” 的涵义,也就明白了 “ 人生易老 ” 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 “ 人生易老 ” ,所以 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 ,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 它 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象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在这壮大,它是由 “ 岁岁重阳 ” 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通过
5、具体感性而显现的抽象理念。所以, 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因为,从另一角度着眼,便又看到:前虚后实, 诗意乃是由 “ 岁岁重阳 ” 逗起的, “ 人生易老天难老” ,则是升华, 两句是有机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 ”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 词不达意,意趣横生,戛然独造 。假如说 “ 今又重阳 ” ,犹略似 “ 日月依辰至 ” ;而 “ 战地黄花分外香 ” ,那就横扫千古了。为什么 “ 战地 ”的 “ 黄花 ”
6、会 “ 分外香 ” 呢?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 紧承上片意, 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 。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但却绝对不是 “ 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 。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 “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 ,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为什么 “ 胜似春光 ” ?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 “ 寥廓江天万里霜 ” ,这可同杜甫的 “ 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 ” ,大不相同。同是
7、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 “ 公堂 ” ,毛泽东联想到的是 “ 春光 ” 。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 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 “ 秋风劲 ” 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 “ 胜似春光 ” ,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 江天 ” 句则 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 。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 “ 言外意 ” , “ 味外味” ,其妙处是 “ 味在咸酸之外 ” 。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 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