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766860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163 大小:7.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3页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3页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建 设 方 案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二六年十二月项目名称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申报单位 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机构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 德阳市人民政府建设单位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期限 2006 年 12 月2008 年 9 月建设地点 四川省德阳市申报时间 2006 年 11 月修改时间 2007 年 2 月目 录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一、学院基本情况 (1)二、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 (3)三、指导思想 (3)四、总体目标和具体内容 (4)(一)总体目标 (4)(二)建设思路 (4)(三)具体内容 (5)第二部分 建设项目

2、(10)一、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10)项目一 数控技术专业建设 (10)项目二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 (31)项目三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建设 (49)二、非中央财政支持其它建设项目 (66)(一)其它专业建设项目 (66)项目一 市场营销专业建设 (66)项目二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 (76)项目三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 (90)项目四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 (101)(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13)项目一 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114)项目二 图书信息中心建设 (117)项目三 教育培训与研究中心建设 (122)项目四 对口支援项目 (126)项目五 中德培训中

3、心建设 (129)(三) 素质教育工程建 设 (133)三、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汇总表 (137)(一)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137)(二)非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138)第三部分 建设实施进度 (139)第四部分 项目建设经费筹措及保障措施 (141)一、建设经费筹措 (141)二、经费年度安排计划表 (143)三、保障措施 (145)(一)组织保障 (145)(二)管理及制度保障 (146)(三)建立动态调 控机制 (147)(四)校企合作、共建示范 (147)第五部分 预期效果 (149)第六部分 各项目建设进度安排及监测要点 (155)前 言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

4、职业教育的决定,为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树立改革示范,推动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办学水平,完善“体制创新、开放 办学” 理念,推进“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 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和机制的建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建设服务,按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四川工业发展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结合学院发展建设实际,经反复论证,制定了学院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方案。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学院基本情况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坐落

5、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四川省德阳市。学院创建于 1959 年,先后经历了“第一机械工 业部德阳重型机器制造学校” 、“西南重型机 电学院”、 “中国第二重型机器厂半工半 读中等专业学校” 、“德阳机器制造学校 ”、“四川省机械工 业学校” 等办学历程。2001 年 4 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 2001 年建立高职学院以来,学院紧紧抓住四川工业跨越式发展和振兴装备制造业、 “德阳重大装备制造 业基地” 建设和德阳市打造“中国西部 职教基地”的有利时机,坚持“体制创新,开放办学,努力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紧缺人才” 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和德阳市

6、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打破“条块分割” 的体制障碍,创立了“ 省市共建” 的办学新格局。通 过资源整合,取得了共建图书馆、共建“ 国家机电职业教育实训 基地(综合性)” 、“德阳教育学院” 整体并入我院等实质性的重大成果。有力地推 动了学院的跨越式建设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极大的增强了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学院“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八年保持在 98%以上。目前,学院现有校园面积 800 余亩(另规划用地 500 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5300 余万元,图书馆藏各类图书 85 万册,在校

7、学生10000 余人,教师 770 余人。学院设有机电工程系、电气信息工程系等 12 个教学系部,开设有包括数控技术“ 国家精品专业” 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市场营销等三个“省级精品专业” 在内的 44 个专业(方向)。2004 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数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2005 年,被国家教育部、 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机 电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综合性);2006 年,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 贡献奖” ,四川省教育厅、建设厅和绿化委员会授予“四川省普通高校园林式校园 ”称号和“四川省 十五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先进集体”称

8、号,四川省经济委员会授予“ 目标管理先 进单位” 。二、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2.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 号);3.2006 年 11 月 13 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4.国家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2006 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644 号)5.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 2006 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 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

9、 200632 号);6.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纲要;7.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纲要;8.四川省“十一五” 高等 职业教育改革与 发展设想;9.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 事业发 展规划纲要;10.四川省经济委员会研究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方案会议纪要、 研究论证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方案会议纪要。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 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体制创新,开放办学,努力为全国装备制造业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人才培养工作为着力点,按照教育部、财

10、政部关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建设的要求,体现示范高职学院建设的“ 先进性、系统性和持续性” 。 以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为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行业需求的高度吻合,体现示范建设的“ 先进性” ;以中央财政支持的三个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相关专业共同发展,统筹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扩大社会服务功能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技术和管理创新,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效益,体现示范建设的“系统性” ;将示范性高 职学院建设置身于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中,形成省级有关部门、德阳市委市政府、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建示范高职的新格局,实现示范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持 续性

11、” 。为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在高职教育中进一步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为振兴装备制造业、服务四川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探索新路。四、总体目标和具体内容(一)总体目标通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实现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建设与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深度融合,进一步探索“体制创新、开放办学”的办学模式,形成省市共建、资源整合、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示范学院共建共管的新格局;创新“产学研结合、校企互 动” 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解决当前高职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形成具有现代装备制

12、造业特色的高职办学经验和典范,在全国达到领先水平。通过建设,将学院建成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身心健康、作风优良、技能过硬、技术创新的一流人才培养基地。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明显提升(增量):1.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上:以行业发展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研究制定出职业标准,在此基础上,找准定位,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企业生产实际作为案例引入课堂,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和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加强特色教材建设,从而形成“产学研结合、校企互 动” 的工学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一批行业、企业认定的精品专业和特色课程。2.在

13、师资队伍建设上:突破现有体制,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组建由行业知名专家、大学名师、企业技术能手和学院专业带头人组成专业建设领军团队;校企融合,创新“双师 型” 教师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建立“ 双师型” 专业教师持续培养的良性机制,充分 发挥德阳装备制造业人才优势,用好兼职教师,推行“ 双师授课法” ,形成特色鲜明的“双 师结构” 和 “双师素质”的专兼职 教学团队;从企业技改、社会服务和教学改革等项目中遴选科研和技术服务课题,设立“师生技术创新基金” ,以 “项 目驱动”方式,组建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团队,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和学生的创

14、新能力。从而构建起高水平的专业建设领军团队、 “双师结构” 的专兼职教学 团队、技术创新和服务团队这“三支 ”团队,在全国高 职院校师资队 伍建设方面起到示范作用。3.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按照“真设备、真产 品、真环境” 的原则,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完善实训设备、共享企业资源、改革实训模式、实现内涵提升。校企合作完成 万元的设备选型和添置工作,改扩建 9 个以上重点实训平台或车间;按照技能培训由浅入深的规律设置实训单元,形成系列化、规范化,通过融入产业链,分包和承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增强学生实训内容的“ 实战性 ”;在实训车间 建设和布置上,注重企 业文化与教育文化

15、的结合,改善实训环境,部分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和方式,提高实训环境的“真 实性” ;按照市 场化运作规则和 “政府主办,院校承办,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社会共享”模式,在“国家德阳机电职教实训基地(综合区域性大模式)” 建设的基础上,创 新体制,在重点建设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中,引进企业技术、人才、管理和资金等,形成建设主体多元化,逐渐建立相对独立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为下一步建设产学研园区积累经验。4.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上:通过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学院技术服务和技能培养能力。在省经委、省科技厅和德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建设好以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企业为主体的机械制造业技术研究中心,整合中国二重

16、、东方电气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源,合作共建,形成装备制造业区域性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为全省装备制造业开展技术服务,为地方 300 余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在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师资培训、对口支援“三州”老少边穷地区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子女免费职业培训等培训项目和数量,形成区域社会培训中心;通过实施图书馆及信息化建设等项目,形成区域社会文化中心。(二)建设思路2006-2008 年期间,学院在示范性高职建设中项目总投入为 1.8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 4000 万元、其他投入 4422 万元,共计 8422 万元,用于内涵建设;其余 94

17、78 万元,用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预留200 万元机动资金,用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不可预见经费,以及相应的奖励基金。项目制定和建设的总体思路是:1.省市共建、整合资源找优势:抓住我省走新型化工业道路有利时机,充分发挥“ 德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 制造业基地” 得天独厚产业优势,依托已经形成的“ 省市共建” 办学格局,主 动融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省市、行业、企业共建共管共享示范学院的新格局。2.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找入口:开放办学,以行业先进技术发展为引领, 紧紧把握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的脉搏,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上,主动融入和服务于行业企业发展,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以服务求支持,以

18、贡献促发展,以获得企业和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和帮助。3.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出机制:将行业企业对员工的标准作为我们对人才培养的标准,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研究并确定职业标准、人才定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和质量考核体系,让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为实现产学研“深度” 结合,形成“ 产学研 结合,校企互 动” 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路。4.项目驱动、重点突破出范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找准高职教育与行业企 业需求的差距和突出问题,根据专业建设需要,紧贴行业企业技术进步,设计和遴选示范建设的相关项目,以“ 项目驱动” 方式,校企合作,共同 实施项目建设。力

19、争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等多方面,实现有针对性的重点突破,为培养具有装备制造业特色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创造新的经验,形成示范点。(三)具体内容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与行业企业联合,形成职业标准。以行业企业技术进步为引领,借 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经验,依托“ 全国机械职业教育联合会” 等行业 及地方组织 和协会,组织专业带头 人、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广泛调研,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数控技术等重点专业人才的职业标准。(2)根据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按照职业标准,确定出相关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行核心专业课程由企业

20、专家与专任教师分段教学的“双师授课法”,使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企业生 产实际高度吻合。(3)按照社会标准,形成质量评价反馈机制。按照“用企业专家的眼光审视办学质量,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标准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理念,通过定期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校企合作开展“顶岗实习” 等途径,动态 跟踪企业需求和技术进步,改革考核方式,深化“学分制” 和“弹性学制 ”的教学管理改革,形成持 续改 进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反馈机制。(4)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贯穿始终,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工作的建设中,充分体现“生产性、先 进性、持续性” 。形成“产学

21、研结合,校企互动” 的工学结合的高素质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专业建设跟进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以数控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 3 个专业为建设重点,促进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推进。建成以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电气自动化技术等 3 个特色鲜明的精品专业,带动以汽车维修技术、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专业及相关专业群的协调发展。3.课程建设根据职业标准,按照“产学研结合、校企互 动” 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划分能力培养模块,梳理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相关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

22、大胆改革创新。按照“项目 驱动” 方式,在重点建 设专业中遴 选 9 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在新颖性、创新性、模块化、人性化上实现突破。整个课程建设中要求企业全程参与,建有交互式的课程资源库和多媒体课件,并形成持续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机制,在此基础上,建成一批行业企业认定的具有“工学结合” 特色的开放式的核心 课程和特色教材,并与相关企业和院校实现共享。4.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真设备 、真 产品、真环境”的原则,建成数控工艺实训车间等 9 个以上优质资源共享、能紧跟技术和工艺发展进步的、集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车间),营造全真实训环境;按照技能

23、培训由浅入深的规律设置实训单元和规范车间布置,将课堂建到车间,并结合学分制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探索开放实训项目和场地的管理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同时与企业深度融合,进入“产业链” ,参与生 产和技术服务,引进企业技术、人才、管理和资金等,承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引入现代企业化企业的标准和管理,形成建设主体多元化。并依托德阳“全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背景,整合、共享中国二重、 东方电机、 东方汽轮机等企业先进生产设备,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5.师资队伍建设(1)专业建设领军团队建设每个重点建设专业从行业聘请 1-2 名业内知名专家,从重点本科高校聘请 1-2

24、著名教授,从企业引进 1-2 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技术能手,与学院专业带头人一起,组成专业建设领军团队。(2)“双师” 教学团队建 设创新“双师 型” 教师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措施,通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等途径,建立“ 双师素质” 教师持续 培养的良性机制。同时,利用德阳制造业人才优势资源,更新“兼职 教师人才库” ,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一方面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在核心专业课中实行“双师授课法” ,将课程中实践性、综合应用性强的内容由兼职教师以案例、讲座或专用周等方式进行教学,力争在“双师”结构上实现 突破。(3)科研和技术服务团队建设学院从四川重大技术装备企业及

25、其配套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中,遴选 20 个科研和技术服务课题,按照“项 目驱动” 原则,校企深度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和服务,努力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技术服务水平。6.素质教育体系建设构建职业道德教育新体系,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突出时效性和针对性。加强素质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办法,建立一支思想境界高、师德好、理论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素质教育和辅导员队伍。通过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信息平台、构建学院心理健康支援体系和学生自主发展平台等,构建安全和谐、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26、努力培养“ 身心健康、作 风优良、技能过硬、 实践创新” 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7.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以开放性实训基地(车间)建设为载体,搭建为装备制造企业及配套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等服务平台,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师资培训等社会培训;建立“四川省重大装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为区域技术创 新提供服务;联合相关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贫困家庭子女免费职业培训和对口支援“三州”等老少边穷地区;开放馆藏和优质教学资源,为社会提供信息和教育服务,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 812 所高职院校教育发展。8.管理能力建设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口,通过班子领导能力建设、管理制度建设,促进学院管

27、理能力的提升。以提高学院班子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升班子的战略思维、战略设计、战略决策规划、引领学院发展建设能力强为重点,强化班子领导管理能力建设,把学院班子建设成为政策水平高、决策能力强、教育思想理念先进、作风过硬的学习型的、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原则,推动制度建设的创新,完善学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整体提升学院管理能力和水平。同时,严格按照“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示范性高 职院校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加 强项目管理,确保资金安全。9.基础设施建设为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学院在“十一五 ”期间,基本建设总投入 9478 万元,新增建筑面积 7 万平方米,改善校园环境,加强文化建设

28、。其中包括图书馆 1.82 万平方米、三号综合教学楼 1.84 万平方米、综合教学用房 2.5 万平方米、工程中心 0.55 万平方米,以及学生文体活动中心、运动场等工程项目。第二部分 建设项目一、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项目一 数控技术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陈洪涛1.项目简要说明本项目以数控技术专业为重点进行建设,带动机械制造技术类专业集群中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 4 个专业的提升,建设内容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项目。三年内建设资金总投入 2590 万元人民币,其中中央财政投入 1460 万,省财政投入 700 万

29、,学院自筹 430 万;用于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资金为2133 万,用于该专业所在专业集群建设的资金为 457 万;与德阳重装企业共同建设本项目,通过整合企业资源,企业投入价值 13700万设备用于项目建设共享设备。2项目建设的意义近年来国内每年新增各类数控设备在5万台以上,但在制造业7000万一线操作人员中,只有4%具备高级工以上技能资格、60%是初级工。目前,我国各职业院校都加大了培养数控人才的力度,但由于受办学条件和传统的培养模式的限制,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技能水平不高,很难完全满足用人企业的要求。当前我国缺乏的不是低层次的数控人才,缺乏的是“精操作、懂工 艺、会编程、善 维护”的高技能人

30、才。德阳重装基地拥有亚洲最大22m 三轴数控立车,6.9m 五轴数控天桥铣、 260五轴数控镗铣床等许多世界一流的数控设备,用于加工关键大型产品零件,比如,汽轮机叶片、转轮等,这些零件因为形状复杂、材料特殊、技术要求高,必须通过数控机床加工才能满足要求。因此,重装基地内许多企业近年来加大了设备改造力度,近3年,德阳技改投入达50亿元,其中主要用于设备数控化改造,高技能数控机床操作人员严重短缺。由于重大技术装备的工况条件的特殊性,和生产批量较小、零件材料特别,切削加工难度较大,对操作人员技能水平要求很高,只有在重装产业高度集中地,有良好校企合作关系,才能培育出适应重装产品切削加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

31、才。我院数控技术专业自1993年开办以来,就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产学结合,校企互动” 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技能水平高、 实践创新能力强。通过项目建设,就能极大改善实训条件,建设高水平的“双师” 队伍,深化课程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装备制造业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数控技术紧缺人才,向职业院校提供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共享教学资源,向区域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已有基础和优势3.1数控技术专业有良好的办学历程1993年,学院开始数控技术专业的开发和建设;1996年, “四川机械工业数控技术应用与培 训中心” 设在我院,承担全省机械行业数控技术推广以及中高级技术人才培训的任务

32、;1998年,教育部确定为试办五年制高职专业,我们开始积极探索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开始考虑优化课程体系问题,对传统以学科为主线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合并,适当降低理论的深度难度,拓宽知识面,加强岗位能力需要的新知识、新能力的培养;2002年,数控技术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教改试点专业和精品建设专业。2003年,为配套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德阳市政府将“ 德阳机械制造 业 技术研究中心” 设在学院, 为德阳“重装基地”建设培养实用急需人才和为德阳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004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数控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2004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数控技

33、术实训基地。2005年,在四川省教育厅和德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我院牵头, 联合中国二重集团公司、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汽轮机厂以及德阳4所中职学校成功申报国家区域综合大模式实训基地德阳机电职教实训基地。数控技术专业集群实训基地是本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院是全国“机械 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 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3.2 数控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和较为完善的实训条件学院数控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主干专业理论课教师共计 26 人,其中专业带头人 1 人,中青年骨干教师6 人,在读博士研究生 4 人,硕士 8 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 13 人(含教授、副教授、高级

34、工程师),中级职称 6 人(含讲师、工程师), “双师型”教师 21 人,占 84.6%,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教师 15 人,其中高级职称 1 人,占 6.7%,中级职称 6 人,占 40%。同 时还从德阳的企业中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10 人作为兼职教师。并在西南交大、美国犹他州立学院、加拿大联邦学院等国内外高校,聘有 6 名教授、专家为客座教授。另外,学院“ 技术中心” 还聘请了西南交通大学沈志云院士 为名誉主任,博士生导师许明恒教授为中心主任。学院数控专业具有较为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除有可同时容纳548人进行钳工、机械加工实习的校办工厂

35、外,还投资2000多万元,建有4000余平方米的技术中心。该中心拥有数控加工中心、质量检测实训室、零件快速成型、系统仿真、CAD CAM等各类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专业教室等。拥有与本专业设置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如: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三坐标测量机、激光快速成型机、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数控电火花成型机、数控车、数控铣、仿真系统、立体仓库等先进设备。我院还在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二重集团公司、东方汽轮机、宁江机床集团等企业建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3.3学院数控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强,科研成绩显著本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编写专业著作、教材 30 余种,在各级、各类学术

36、刊物上发表或获奖的专业论文 100 余篇,参与了国家“863” 项目的“装 备制造业三维 CAD 及创新设计系统应用工程”等多项国家、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近年来完成的主要科研课题统计表序号 研究人员 成果名称 项目来源或鉴定单位 日期 课题级别1 司徒渝等 装配制造三维 CAD 及创新设计系统应用工程 国家“863“课题 2003 年 国家级课题2 李登万 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20022005 年 国家级课题3 司徒渝等 德阳装备制造业创新设计平台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20052006 年 国家级课题4 李登万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及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国家科技

37、部 2001 年 国家级课题5 武友德等 协同设计系统研究与应用开发 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 20042005 年 省级课题6 司徒渝 “数控技 术 ”专业建 设教学方案研究 机械工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2002 年 国家级课题7 冷祯龙等 基于 MATLAB 的恒力吊开发设计 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科研项目 2003 年 厅级课题8 冷祯龙等 基于 MATLAB 的“恒力吊” 新产品开发设计 德阳市鉴定成果 2005 年 市级成果鉴定9 武友德等 C616 卧式车床数控化改造 荣获德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 年 市级奖励10 武友德等 协同设计系统研究与应用开发 德阳市重点科学技术研

38、究项目 2004 年 市级课题11 陈洪涛等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05 年 省级课题12 司徒渝等 “燃机机片” 逆向设计 及快速成形技术研究 德阳市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2004 年 8 月 市级课题13 许明恒等 公交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研究 德阳市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2004 年 8 月 市级课题14 武友德等 遗传算法研究与应用 德阳市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2005 年 9 月 市级课题15 胡兆国等 在 AutoCAD 下冷冲模具架零件自动生成的研究与应用 德阳市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2005 年 9 月 市级课题3

39、.4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在校生多次荣获全国大奖近年来,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在全国各类比赛中多次荣获全国大奖:年 份 姓 名 奖 项 颁奖单位2006 年 曾小明 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加工中心组第 5 名 国家六部委2004 年 胡茂林 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加工中心组前 20 名 国家六部委2004 年 黎煜 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数控铣组前 20 名 国家六部委2004 年 刘桃 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数控铣组前 20 名 国家六部委2004 年 李雷等 6名学生 首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西南片区一等奖和全国决赛三等奖 教育部2004 年 胡茂林 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四川选拔赛

40、加工中心组第一名 四川赛区组委会2004 年 陈明德 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四川选拔赛加工中心组第二名 四川赛区组委会2004 年 黎煜 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四川选拔赛数控铣组第一名 四川赛区组委会2004 年 刘桃 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四川选拔赛数控铣组第二名 四川赛区组委会2004 年 钟其明 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四川选拔赛数控铣组第三名 四川赛区组委会2004 年 胡永贵 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四川选拔赛数控车组第一名 四川赛区组委会2004 年 邹明聪 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四川选拔赛数控车组第二名 四川赛区组委会2004 年 王全功 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四川选拔赛数控车组第三名 四川赛区组

41、委会数控技术专业从开办至今,毕业生已达到 3500 余名,毕业生因“专业知识 牢、 动手能力强、适应范围宽”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供求比一直保持在 1:61:8 。2006 年毕业 生达 505 人,就业率100%。目前 该专业在校生达 2000 余人。4.总体目标本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具有引领作用、示范作用,辐射全国。按照生产性、先进性、持续性的目标建设,项目完成后使本专业达到装备制造业高职领域国内领先水平。项目依靠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主要突出不锈钢等难加工材料、汽轮机转子等复杂结构零件

42、及叶片等曲面类零件加工工艺及编程,先进刀具应用等方面技能的培养。项目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探索“ 产学研 结合、校企互 动” 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吃苦耐 劳、技能过硬,创新意识强的高技能人才。按照“ 前厂后校” 模式,建设融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多方参与建设的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学院原有实训基地为基础,重点建设“基础实训 平台” 、“技能实训车间”与“工艺实训基地”;按照“互利互惠、合作共建” 的建设思路,在重装基地知名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重点引进或培养 3 名专业带头人和 8 名骨干教师,使他

43、们成为既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的名师,又能解决企业一线技术难题的专家,在全国具有较大或一定影响。同时利用重装基地人才资源优势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打破原有传统课程体系,与企业专家一起研究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 3 门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5.建设内容5.1 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5.1.1 建设目标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聘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深化“ 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研究制定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及职业标准等内容,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取得国家行业

44、部门认定,建立专业共享信息资源库。5.1.2 建设内容(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 定位和培养目标根据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意见,用企业家和用人单位的标准确定的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的定位是:面向装备制造业培养“精操作、懂工艺、会 编程、善维护” 的数控技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即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装备制造企业常见典型数控机床操作技能,熟悉普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并会灵活运用于数控加工中,能独立编制较复杂程度零件数控加工程序,并掌握正确的数控设备维护保养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和企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按企 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深入地参与学校的

45、教育教学活动,在确定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实习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进一步发挥企业专家的重要作用。通过与德阳重装企业开展的广泛的校企合作,及时调整专业领域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探索和建立按企业用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为我国制造业培养数控专业紧缺人才。在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的制订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按照企业要求实施动态联盟培养策略,紧跟生产技术、管理发展动态,以现代生产技术、管理零距离的要求组织教学,毕业生上岗达到零适应期的目标。针对学院每届有 400 多名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到德阳重装基地企业

46、就业的实际,在培养计划中相应增加针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零件制造工艺、工装、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等内容,由重装企业兼职教师或从企业引进的专任教师授课,并将在紧邻学院的永红机械厂进行工艺实训。另外,近年来,德阳重装基地加大技改投入,企业装备了许多世界先进的SIEMENS 840D 系 统数控机床,掌握其编程和操作的高技能人才奇缺。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与德阳重装企业联合培养高档数控设备操作和编程的高技能紧缺人才模式。前厂后校,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在已有校办实习工厂的基础上,按照前厂后校的建设思路,进一步探索“ 工学结合,半工半 读” 人才培养模式。 实训基地一方面对外承接零件加工任务,同时承担学生实习任务。学生实习课堂就是厂房和车间,实习的作品就是全真的产品,指导教师就像工程师和师傅。同时利用学院与德阳重装企业长期形成的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良好合作关系,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生产性实训达到 80%以上,顶岗实习时间达到半年以上,以培养出既懂技术又会操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制定数控职业标准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并积极推广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借鉴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职业标准,在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下,共同制定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