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共 6 页 蜀道 难 教案 李由富 教学过 程与 步骤 : 学 生读 诗( 至 少 3 遍) 鉴赏要 点 清 代诗评 家沈 德潜曾 这样评论 这首 诗: “笔 阵纵 横,如虬 飞蠖 动,起 雷霆 于指顾之 间。 ” ( 唐 诗别 裁 ) 这段 话既 形象而 又概 括, 涵盖 的内 容很多 , 但 主要 是指 章法 灵活、 气象 宏伟 而言。 兹分 述如 下: 先 说章 法。 诗 人创造 性地 继承了 古代民歌 中常 见的复 沓形 式(又称 反复) ,主旨 句凡 三见:开 头、 中间、 结尾 各出 现一 次。 这并非 简单 的重 复, 因为 它每出 现一 次都 给读 者带 来新的
2、启示 , 由 此自然 形成 了以 主旨 句贯 穿始终 、 内容 层层深 入的 格局 , 使 人产 生一叹 之不 足而至 于再 , 再 叹之不 足而 至于 三的 感受 。 这样 的章 法可 称灵 活巧 妙, 也 就是 沈德 潜说 的 “ 笔阵纵 横, 如虬 飞蠖动 ” 。 尤 其值 得注 意的 是, 主旨句 的每 一次 出现 , 或 前或后 总有 一个 提示 内容 的 “副 句” 伴随 着它, 跟回 旋曲 的主 部之 后还有 一个 副部 颇有 几分 相似。 具体 地说 ,诗 的开 头是副 句在 前 , 主旨句 在后 。 副 句 “ 噫吁 嘻! 危 乎高 哉” 写诗 人仰 望蜀道 时发 出的 感叹
3、 , 突 出地表 现了 蜀道 的高不 可测 , 正 是为 下文 写太白 鸟道 、 天 梯石 栈、 高标回 日、 扪井 历参 等张 本。 诗 的中 间则 是主旨 句在 前, 副句 在后 。 副句 “ 使人 听此 凋朱 颜 ” 颇有 “ 谈虎 色变” 之叹 , 意在 说明 蜀道 是“畏 途” ,不 可轻 易前往 ;此句 有钩连 前、后 两层 内容的 作用, 前一层 说蜀 道凄凉 万状, 后一层 说蜀 道极 其险 恶 这些 都是 旅游 者心 理上 难以承 受的 。 结 尾也 是主 旨句在 前, 副句 在后。 副句 “侧 身西 望长 咨嗟” 既形 象地 概括 了上 文说的 剑阁 形势 之险 和蜀 中战
4、祸 之烈 , 又 跟开篇 “噫吁 嘻! 危乎高 哉”一 句相照 应,更 显得 意味深 长,以 此结束 全诗 ,可以 使读者 兴无穷 之叹 ,将 “蜀 道之 难”的 全部 内容 概括 无余 。 主 旨句 的重 复出 现及 其副句 的变 化, 不仅 在诗 的结构 上有 着重 要的 作用 , 对全 诗的 基调 的形成 影响 也很 大, 但这 一点要 放到 后面 去讲 。 再 说气 象。 读 这首 诗 , 如从 画廊 经过一 般 , 一 幅幅动 人的 画面接 连不 断地 出现 在你 的眼前 , 它们 那 阔大的 意境 ,那 逼人 的气 势,使 你怵 目惊 心, 叹为 观止。 “ 西当太 白有 鸟道,
5、可以横绝 峨眉 巅。 ”在 诗人 的想象中 ,他 仿佛将 秦蜀 之间重山 叠岭 千里不 绝的 图景 一望 无余 。如此 雄奇 的地 貌, 真是 罕有其 匹啊 ! “ 地崩山 摧壮 士死, 然后天梯 石栈 相钩连。 ” 16 个字 就将 民间传 说中 关于五丁 开山 第 2 页 共 6 页 的故事 栩栩 如生 地再 现了 出来 , 使 我们 仿佛 听到 了五 丁拽蛇 时的 大声 呼喊 以及 随后一 声使 山 河改 观 的巨 响 , 也仿 佛看 到无数 勇敢 的人 在高 山上 开辟道 路 、 架 设栈道 的情 形, 不禁 要赞 叹 神力和 人工 的伟 大! “ 上有六 龙回 日之高 标,下有 冲波
6、 逆折之 回川。 ”这是诗 人想 象自己 在蜀 道中的所 见: 当仰望 眼前 的最 高峰 时, 他 看见六 条龙 拉着 的太 阳车 被挡住 , 不 得不 绕道 而行; 再俯视 下面 , 只见波 涛汹 涌的 急流 为大 山所阻 而激 起无 数的 漩涡 这 幅画 又是 多么 神奇 而美妙 ! “ 青泥 何盘 盘, 百步 九折萦 岩峦 。 ” 这是 诗人 设 想自己 沿着 盘山 道攀 登青 泥岭的 情形 。 “扪参 历井仰 胁息, 以手 抚膺坐 长叹。 ” 这是 写登上 顶峰以 后的情 形。 这 很像一 组 摇镜 头, 而 有趣 的是 后一 幅: 诗 人从星 星中 间穿 过, 有时 还好奇 地触 摸
7、它 们, 看看 是个什 么样 子。 这是何 等奇 特的 想象 ! “ 但见悲 鸟号 古木, 雄飞雌从 绕林 间。又 闻子 规啼夜月 ,愁 空山。 ” 这是 诗人设想 游者 在途中 所见 到的 景物 。 画 面是凄 清的 : 鸟 鸣, 使山 林显得 更加 幽静 , 像 原始 森林一 样荒 寂无 人。 跟 此前 的画 面相 比, 色调是 变了 , 也 表现 了蜀 道景物 的多 样, 但气 氛是 逼人的 , 使 人感 到孤寂 得可 怕。 “ 连峰去 天不 盈尺, 枯松倒挂 倚绝 壁。飞 湍瀑 流争喧虺 ,砍 崖转石 万壑 雷。 ”这 是一幅 极其惊 险的 画面 , 与 上文 着重写 蜀道 之高 不同
8、 。 连 峰绝壁 , 砍 崖转 石, 都 会危 及游人 的生 命, 使人望 而生 畏, 闻而 心惊 ,故下 文云 “其 险也 如此 ” 。 如 此多 的画 面此 隐彼 现, 其 境界 之阔 大, 自不 待言; 且无 论写 山之 高, 水之急 , 河 山之 改观, 林木之 荒寂, 连峰 绝壁之 险, 皆 有逼 人之 势 , 其气象 之宏 伟, 确 非他 人之可 及。 再 从 总体来 看, 其 变化 之速, 愈变愈 奇, 又 往往 出人 意 料, 使人 目不 暇接, 故沈 德潜云 “ 起雷 霆 于指顾 之间 ” , 岂虚 语哉 ! 最后 说说 这首 诗的 基调。 这首 诗以 主旨 句 “ 蜀道之
9、难, 难于 上青 天” 贯穿始 终, 已经 显示 了它 的咏叹 基调 。 统 观全诗 , 诗 人之 叹有 三: 一叹蜀 道之 高, 二叹 蜀道 之险, 三叹 蜀中 战祸 之烈 。 这三 叹其 实也 蕴含在 诗人的 具体描 写和 抒情直 白中。 例如“ 黄鹤 之飞尚 不得过 ,猿猱 欲度 愁攀援” ,这 是 叹蜀道 之高 , 因 为黄 鹤之 飞至高 , 猿 猱动 作最 灵, 二者皆 不得 过, 人又 何能 翻越? 再如 “其 险也如 此,嗟 尔远道 之人 胡为乎 来哉” , 这是 叹蜀道 之险, 用劝游 者的口 吻写 出,意 味尤为 深长。 又如“ 朝避猛 虎, 夕避长 蛇,磨 牙吮血 ,杀 人
10、如麻” ,这是 叹蜀 中战祸 之烈, 诗人用 具体描 写方式 ,再现 了“ 争地以 战,杀 人盈野 ;争 城以战 ,杀人 盈城” ( 孟 子离 娄上 ) 的图景 ,有 不忍 目睹 之意 。 一鉴于 这首诗 较长 , 且内容有 一定 难度, 在教 学之始不 宜要 求学生 背诵 ,所以先 设计 此题 , 而 将背 诵练习 置于 最后 , 体 例与 本单元 其余 话课异 。 目的 是使学 生初 步适应 这首 诗 节 奏的变 化 , 读 出一点 韵味 来, 不要 把某 些句子 读成 散文 , 这 对领 会诗人 炽烈 奔放的 感情 和 飘 逸的风 格极 为必 要。 第 3 页 共 6 页 这 是一 首杂
11、 言体 诗 , 但 跟其他 诗人 的这 类体 裁作 品和李 白的 另一 些这 类体 裁作品 ( 如 将 进酒 梁甫 吟 庐山 摇 寄卢待 御虚 舟 等) 相 比 , 都有 显著 的不 同。 这 不 同就在 于; 其中 的某些 句子 (如 练习 中所 列举的 ) 如 果孤 立地 看, 确属散 文句 。 但 我们 不这 样称它 们, 因为 它们毕 竟是 诗的 整体 中的 一 部分 , 只能 说它们 是散 文化的 诗句 , 或句法 与散 文近似 。 这当 然 不能随 意而 为, 没有 李白 那样的 气概 ,那 样的 英才 ,是驾 驭不 了的 。 附 :自 购练 习答 案要 点:一 、这 些诗 句都
12、仿佛 是诗人 在炽 烈感 情的 驱动 下,不 能自 已 , 脱口而 出, 生动 地表 现了 诗人奔 放豪 迈的 风格 。 二 、 这 道题 是为 鉴赏 诗的内 容设 计的 。 重 点是 前一问 , 后 一问 是对 前一 问的补 充, 意思 是可以 从形 式入 手, 因此 在实际 操作 中应 当先 问后 一问, 然后 分析 “ 蜀道 之难 ” 一句 的含 义 。 此 题有 一定 的难 度, 不宜过 早提 出。 答题 所不 可或缺 的条 件是 : (1) 课文 基本成 诵; (2) 理清课 文的 结构 层次 ; (3 )了解 诗的 大意 。 李 白善 于从 民歌 中吸 取养料 。 这首 诗中 “
13、一咏 三叹” 的写法 , 明显 地是 对 诗经 中 复 沓形式 的继 承, 同时 又有 很大的 发展 。 如 果时 间允 许, 无 妨让 学生 复习 一下 已学过 的 诗经 作品如 君子 于役 无衣 等, 再做一 番比较 这就从 内容的 鉴赏延 伸到 形式的 鉴赏上 来了。 答 案要 点; 详见 “课 文鉴赏 说明 ” 。 三 、 这 道题 共含 四小 题 : 前三 小题 用于 鉴赏 诗的 艺 术特色 , 是 按照 课文 段落 顺 序命题 的, 可以讨 论一 题, 背诵 一段 , 把鉴 赏和 记诵 结合 在一 起; 命 题的 原则 是就 诗论 诗, 不 用文 学史 上的综 合方 式; 讨论 过
14、后 , 教师 可参 考 “鉴 赏要 点 ” 中关 于 “气 象” 的 分析 做一个 小结 , 将 鉴赏提 到稍 高的 水平 上。 第 4 小 题用 于鉴 赏诗 的寓 意, 因 为涉 及历 史背 景和 历来的 不同 看法 (见“ 整体 感知 ” ) , 难度 大些, 在水 平较 低的 教学 班可以 不予 讨论 。 l , 此题 涉及 诗人 的夸 张叙述 和运 用民 间传 说的 写法。 重点 是第 二间 。 答 案要 点: 第 一问 : 分 三层 : 第 一层叙 述蜀 国长 期闭 塞的 状况、 已寓 高山 阻隔 之意, “四万 八千 岁” 为夸张 叙述; 第二层 描述 秦蜀之 间重山 叠岭的 地貌
15、, “有鸟 道”寓 无人行 之意 。第三 层叙述 蜀道来 由。 第 二问 : 表 现人 和自 然间的 斗争 以及 劳动 人民 改造自 然的 强烈 愿望 , 赞 扬了神 力和 开路 者的勇 力。 2 此 题涉 及点 面结 合 的写法 和夸 张的 运用 ,也 表现了 诗人 想象 的丰 富和 奇特。 答 案要 点 : “ 上有 ” 四句写 的是 “ 面 ” 即 蜀道 的整体 形象 ; “青 泥” 四句 写的是 “ 点” , 即青泥 岭的情 况,这 是点 面结合 。“ 六龙回 日” “ 们参历 井”是 诗人的 想象 。详见 “课文 鉴赏说 明” 。 第 4 页 共 6 页 3 此 题涉 及细 节的 运
16、 用和夸 张写 法。 答 案要 点: “ 但见” 四 句渲染 了凄 清的 气氛 ; “连 峰” 四句 渲染 了惊 险的 气 氛。 详见 “课 文 鉴赏 说明 ” 。 4 剑 阁为 蜀之 门户, 写剑阁 , 正 如胡 震亨 所说 , 是为了 “著 其戒 ” 。 此 题涉 及诗的 寓意 , 应当联 系全 篇内 容和 时代 背景进 行分 析, 使学 生对 这一段 内容 获得 正确 的认 识。 在 思想 比较 活跃的 教学 班上 ,也 可稍 带说说 某些 错误 的解 释, 让学生 经过 反复 思考 作出 自己的 结论 。 答 案: 见“ 课文 鉴赏 说明” 。 来源: 学 7 优 5 高 0 考 g
17、网 kGkStK 四 背诵 这首 诗既 要口 熟, 又要 懂得 它的章 法 ; 如果时 间允 许 , 最好 在此 基础上 指导 学生 作表情 诵读, 使记诵 达到 完美的 程度。 “ 课文 鉴赏说 明”中 的“诵 读提示 ”和 有关基 调的 解 释可供 参考 。 这 篇课 文拟 用 3 课时 教读。 教学 进程 设想 如下 ; 第 1 课 时: 本诗 写作 年代简 介。 教师 范读 全诗 。 学生 诵读 前两 段: 先试 读两三 遍, 再划 分层次 并归 纳大 意, 然后 练习背 诵。 来源:GkStK.Com 第 2 课 时: 学生 练习 背诵第 三段 , 方 式如 前。 鉴赏诗 的章 法并
18、 归纳 主旨 。 师生 共同 探讨 诗的基 调。 学生 试背 全诗 。 第 3 课 时: 鉴赏 诗的 艺术特 色。 略说 诗的 寓意 。指导 学生 有表 情地 诵读 全诗。 来源:GkStK.Com 几 条供 课上 参考 的资 料: 来源: 学 7 优 5 高 0 考 g 网 k 来源: 高 考试题 库 GkStK 一 、 对 经典 艺术 作品 的解释 往往 是仁 者见 仁, 智者见 智, 这是 正常 现象 。 对于 有争 论的 问题, 我们 应当 本着 有利 于学生 鉴赏 的原 则要 善地 加以解 决。 例如 : 这首 诗的写 作年 代 , 根据王定 保的 材料可 以确 定为不会 晚于 天宝
19、三 载(744 )诗人 离开 长安以 前。 这自然是 一个 笼统的 说法 ,因 此我 们再 据诗的 内容 说它 作于 诗人 身居长 安之 时, 这样 讲起 来就比 较方 便 。 当然, 也有 可能 比这 更早 , 但目 前尚 无资 料可 以证 明, 不 宜作 这样 的假 设。 这个问 题在 “有 关资料 ” 中有 进一 步的 说 明, 但 只提供 教师 参考, 不要讲 给学 生听。 诗 中 的 “君” 可能 是 诗人的 一位 朋友 , 也 可能 是一种 虚拟 方式 , 即 实无 其人而 是泛 指所 有 “ 西游 ” 之人 , 二 说并 通。 为 便于 学生 接受 , 可 以采用 前一 种说 法
20、; 如采 用后一 种说 法, 则应 作一 番解释 , 说 说这 样写的 好处。 诗的 寓意 只宜采 取胡震 亭的说 法, 言“险 ”即所 以申“ 戒” , “险” “ 戒” 二 字高度 概括 了诗 中要 旨, 这样来 理解 ,对 鉴赏 也十 分有利 。 二 、 结 构的 分析 在教 学的全 过程 中占 有重 要的 位置。 掌握 了结 构, 则诗 的主旨 、 章 法等 都极易 明白 , 对 记诵 全诗 也很有 帮助 。 分 析结 构可 分两步 走: 第一 步, 在试 读两三 遍之 后归 纳各层 大意 ; 第 二步 , 探 究各层 之间 的内 在联 系。 分析结 构应 当是 点拨 式的 , 点到
21、为止 , 切 忌讲得 过多 , 要 让学 生在 反复诵 读中 自行 领悟 。 最 好能设 计一 个简 明的 图表 , 边讲 边画 。 下 面的示 意图 可供 参考 : 第 5 页 共 6 页 开篇 :主 旨句 一见 一 叹 高 蜀 道来 历 难 行 蜀 道高 峻 二 叹 险 景 物凄 清 以 “何 时 还”起 可 畏 山 水险 恶 主 旨句 二见 照应 三 叹战 祸之 烈 剑 阁险 要 申 戒 杀 人惨 景 以 “早 还 家”结 结尾 :主 旨句 三见 三、 课 文后 的练 习可 以灵 活处理 。 例 如第 一大 题, 可以在 学生 试读 前后 作简 要提示 , 而 后在 指导学 生作 表情 诵读 时作 比较详 细的 分析 。 四、 解 释难句 当力 求简 明 。 涉及 古代文 化常 识、 地 理常识 的, 也 要讲 一点, 但不要 把 “补 充 注释” 里说 的那 些照 搬给 学生。 讲, 要有 利于 鉴赏 。 作业:1.诵 读本 诗 2. 翻 译 本诗( 转)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