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寻“绍兴路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012 年08 月 13 日 04:29:17 浙江日报绍兴 8 月 12 日电 绍兴市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积极探索发展村级物业经济新途径。近 3 年来,全市共投入村级物业经营项目资金7.68 亿元,平均每年为村级集体增收 6300 万元。2011 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 22.62 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年末农村集体总资产 191.80 亿元,比上年增加20.05 亿元,增幅达 11.7%。 绍兴县平水新城兴建村级异地物业园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园区占地 50 亩,总投资 6600 万元,建筑面积 4.9 万平方
2、米 时间回溯到十几年前,由于体制调整等原因,绍兴与许多地方一样,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陷入了缺资源、缺政策、缺办法、缺人才等“四缺”困境,与迅猛发展的民营经济相比,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脚步显得有些慢了!不少村年收入甚至不足万元。 “无钱办事”成为不少村级组织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不仅影响到村实事工程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村党组织的号召力、战斗力。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路在何方?这是一个经济课题,更是一项政治命题。 站在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高度,绍兴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2009 年,绍兴市委、市政府在充分把握农村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实际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创新发展村级
3、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 ,作出了发展壮大村级物业经济的重大决策。各县(市、区)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早在 2006 年,绍兴县平水、王坛和稽东等 3 个山区镇的 24 个经济薄弱村,联合在平水镇开发建设了总建筑面积达 4.9 万平方米的绍兴市首个村级异地物业园区。上虞市从 2008 年开始,就探索发展村级物业经济,截至 2011 年底,该市共建成村级物业经营项目 139 个。今年该市的党代会和人代会报告提出,5 年内将投入 4.7 亿元建设村级物业经营项目,使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年可支配(常年经营性) 收入达到 20 万元以上,作为本届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 经过几年探索,绍兴各地的村级集体经济
4、已经奏响了“步步高”的乐曲。 “联建物业法” 、 “盘活资产法” 、 “集约经营法” 、 “股份合作法”和“服务增收法”等 5 种行之有效的增收路径,也日渐清晰,探索形成了一条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联建物业 联建物业法,就是在政府的统筹和引导下,有一定条件但位置较偏或缺乏发展空间的村,利用自有资金或帮扶资金,在区位较好的区域或城镇规划区,联合兴建或购置物业项目,获得稳定物业租赁收入。 位于新昌县大市聚镇的浙江博泰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做外销纱线为主的规模企业,他们跟新昌县 9 个乡镇 44 个小山村之间,也连接着 44 条看不见的“红丝线” 。因为,公司的厂房是由当地 44
5、个经济薄弱村在几年前联合参股建造的。这个异地物业项目占地近 50 亩,总投资 3100 多万元,共有标准厂房 1.9 万多平方米,管理用房 2000 平方米,由博泰纺织独家承租,首期承租期为 10 年。根据协议,博泰公司每年交付租金 250 余万元,每个参与村至少可获得 5 万元的年租赁收入。 像这样的联建物业项目,在绍兴各县(市、区)都有成功的例子。如嵊州市统筹全市 25 个经济薄弱村在园区联建物业,上虞市梁湖镇组织 6 个村在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联建商铺,等等,每年都能取得比较稳定的村集体收入。 盘活资产 盘活资产法,就是鼓励地处城郊、二三产业发达的村,通过盘活集体闲置校舍、厂房、仓库、会堂
6、等资产或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采取各种形式开发兴建物业项目,增加集体资产和物业经营收入。 越城区鉴湖镇骆家葑村位于绍兴城南,区位优势明显,通过盘活资产,尝到了集体增收的甜头。2003 年,骆家葑村出资 80 万元,收购了占地 60 亩的原镇属企业,随即,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以年租金 68 万元出租了其中 42 亩土地;剩余土地则建造标准厂房 9000 多平方米,出租后年收入达 72 万元。2008 年,该村又出资 200 万元购得村内两家企业,翻建标准厂房 1 万多平方米,又增加了 80 多万元年租金收入。通过千方百计挖掘资源、绞尽脑汁盘活资产,骆家葑村年村级可支配收入从 2003 年的 80 万
7、元,增加到了目前的 580 万元。 这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盘活资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经济到多种物业并举的举措,成为一些区位优势明显的行政村做大集体经济的制胜法宝。 集约经营 集约经营法,就是鼓励村级组织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积累资金投入或引进规模主体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集体经营收入。 2009 年,诸暨市东和乡十里坪村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全村 665 户农民,将 1140 亩土地和840 亩山地以入股的形式流转给合作社,由村统一经营。合作社将集中的土地统一规划种植、统一经营管理,将山林集中发包给农业发展
8、公司,用于发展茶叶产业。通过集约经营,为村集体每年增收 80 多万元,同时,村民每年还可以分到每亩 400 斤的稻谷和 100 元的红利,真正实现了集体增收入、村民得实惠。 在绍兴,有很多像这种将农户分散的个人承包田集中流转起来,以合作社的形式由村集中经营的做法。比如说绍兴县兰亭镇的谢家坞村流转土地 1264.56 亩,集约经营水果基地;嵊州市三界镇沈湖村集中成立农业合作社,改造低洼田 2300 多亩,进行粮食生产集约经营,等等。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体现了资源规模效应,而且发展了村级集体经济,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 股份合作 股份合作法,就是通过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量化集体经营
9、性资产,优化经营模式,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或通过村集体与村民股份合作开发经营项目,实现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双赢。 上兰亭综合市场位于风景秀丽的书法圣地兰亭。2011年,为解决上兰亭区域内花街、大庆等 8 个村集体经济增收难、老百姓买菜难、马路市场整治难的问题,绍兴县兰亭镇党委、政府统一协调,采取镇级统筹、村村合作和“有地出地、有钱出钱”的办法,通过土地、资金入股共同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建筑面积为 4360 平方米的综合市场。其中,花街村、大庆村各出资 60 万元,占 40%的股份,兰亭村出资 45 万元,占 15%的股份,其余 5 个村各出资 27 万元占 45%的股份,建设资金不
10、足部分由县、镇两级补助。该项目初期每年可获得 30 余万元的稳定收益,平均每个村增加收入 4 万元。 服务增收 服务增收法,就是村集体围绕当地农业产业化、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项目,搞好社会化服务,通过收取服务费、劳务费等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新昌县沙溪镇董村村具有较好的效益农业基础,板栗、杨桐、小京生花生等产业发展已具一定规模。其中,全村杨桐柃木种植面积超过 3000 亩,杨桐柃木产业成为了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结合村域产业特色,村里组建了板栗经济合作社、小京生经济合作社、杨桐经济合作社等 3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合作社通过参与服务获取收益。其中,董村杨桐专业合作社成立于
11、 2009 年 11 月,通过联系农业产业企业丰岛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引导农户开发、种植、加工、销售杨桐产品,使杨桐产品由原来单纯的卖买关系,深化到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完善了整个杨桐的产业链。这种产业链形成以后,董村村每年的集体经济收入可增加 8 万元,并能落实 50 多个农村富余劳动力岗位,帮助 20 多户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 村里有了钱,钱该如何花,如何管?这是村民最关注的问题。 从 2009 年上半年起,绍兴市在绍兴县兰亭镇、袍江新区斗门镇等地试点,探索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的规范管理,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已基本实现了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五个化”和“三个转变”的目标,即:组
12、织网络化、产权明晰化、监督多元化、管理信息化、运行阳光化。从以资金管理为主向资金、资产、资源全面管理转变;从以会计代理为主向“三资”审核、备案、预警、合同、公开等全程管理转变;从单机会计电算化向“三资”信息化联网管理转变。此举从源头上遏制了不正之风的蔓延,维护了农民群众的根本权益,推动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同时,为继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坚强保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绍兴市不断探索实践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给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呈现出逐年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到今年年底,绍兴全市村均年集体经济收入可超过 100 万元,全市绝大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 5 万元的最低保障标准。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实实在在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了村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功能,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下一步,绍兴市将围绕“强村富民”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力度,采取多种途径大力发展物业经济,通过 5 年努力,力争“村村有物业” ,基本消除村级集体收入 10 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