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选修一全套知识结构(人教版).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7719404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一全套知识结构(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选修一全套知识结构(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选修一全套知识结构(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选修一全套知识结构(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选修一全套知识结构(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选修 1 第一专题:梭伦改革背景 矛盾 社会危机 解决危机的尝试 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评价594BC,梭伦当选执政官,着手进行改革(丰富的人生阅历;三派都可接受的人物;睿智和威望)改革的必然性:a 雅典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b 雅典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c 解决外部危机的客观要求意义:a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和危机;促进工商业经济繁荣但没根本上解决矛盾和危机;b 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 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氏族残余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特点:全面、中庸、革命理念:节制、中庸、公平打击对象:奴隶主贵族获得利益者:工商业奴隶主(最大) ;和平民贵族共和制:公 元 前 7 世 纪初

2、 , 雅 典 形 成贵 族 共 和 国 ,元 老 院 成 为国 家 最 高 权 力机 关 , 拥 有 最高 司 法 裁 判 权执 政 官 掌 握各 种 具 体 权 力 :政 治 上 : 贵 族把 持 政 权 ,包 揽 官 职制 定 法 律 ,压 迫 平 民经 济 上 :贵 族 占 有 大 量财 富 剥 削 平 民 。方 式 : 高 利 贷 、债 务 奴 隶 制 、兼 并 土 地 。生 动 写 照 : 六一 汉补 充 :贵 族 共和 制 取 代 君 主制 的 评 价 :贵 族 共 和 制 度 :积 极 : 废 除 了个 人 独 裁 、 世袭终 身 制 , 建 立奴 隶 主 贵 族 集体 统 治

3、;少 数 贵 族 集 体统 治 , 普 通 民众 , 没 有 政 治权 利 ; 激 化 了贵 族 和 平 民 的矛 盾贵族共和制引发了雅典城邦内部激烈的矛盾: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主要矛盾)贵族在政治上压迫经济上压榨平民,导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尖锐。矛盾集中在债务奴隶制上。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雅典社会崛起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工商业奴隶主经济实力上升,但是由于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工商业奴隶主在政治上没有权力。在城邦政治中,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站在一起反对贵族统治(海岸派与山地派反对平原派)海岸派、山地派与平原派之间的矛盾使雅典城邦国家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平民暴动社会局势动荡

4、经济萧条综合国力下降外敌入侵(萨拉米危机)面对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严重的社会危机,贵族统治集团试图采取措施缓解危机和矛盾:基 伦 暴 动 :631BC,彻 底 变 更 原先 政 治 体 制 , 建 立僭 主 政 治 ( 在 城 邦民 主 政 治 中 , 通 过武 力 等 非 法 手 段 夺取 政 权 建 立 的 独 裁政 权 ; 它 是 利 用 贵族 和 民 之 间 的 矛盾 , 借 助 平 民 的 力量 夺 取 政 权 ; 一 般实 行 保 护 平 民 和 促进 工 商 业 经 济 的 政 策, 所 以 在 希 腊 城 邦 中有 一 定 的 基 础 ; 但 是僭 主 政 治 更 多 带 有 专制

5、 独 裁 的 性 质 , 这 为要 求 实 行 民 主 政 治 的城 邦 国 家 所 不 容 。基 伦 暴 动 失 败 : 表 明雅 典 人 对 彻 底 改 变 旧制 , 建 立 僭 主 政 治 并不 认 同 。 德 拉 古 法 典 ( 在不 改 变 原 有 体 制 的 基础 上 进 行 改 革 :特 点 : 严 刑 峻 法评 价 : 站 在 奴 隶 主 贵 族 的立 场 上 制 定 , 不 可 能缓 和 和 解 决 矛 盾 、危 机 ; 雅 典 历 史 上 的首 部 成 文 法 , 一 定程 度 抑 制 了 贵 族 专 权对 于 雅 典 民 主 政 治 也有 重 要 意 义内容经济 颁布解负

6、令:废除一切公私债务;限制兼并土地废除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工商业:技能培训;奖励外国技工移民等政策政治 依据财产划分等级,以此来决定权利、义务和参与国家管理第一二等级可担任国家高级官职,承担较多的义务。第三等级可担任低级官吏和较少的义务;改革国家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地位提高,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的常设机关;拥有很大权力陪审法庭:最高司法机关;陪审员制度;(第四等级可以进入)意义:稳定了平民经济,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物质基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公民基础(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扩大了公民政治的经济基础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工商业奴隶

7、主掌握政权,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但也保护了贵族的利益增强了平民参政议政的机会。同时也使三个阶级势均力敌,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障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为民众参政议政提供了途径打破了贵族对司法权力的垄断;使第四等级获得了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2第二专题:商鞅变法春秋战国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356BC)变法的评价背景:大背景:春秋战国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背景秦国背景: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立志变法图强;秦孝公的求贤令指导思想:法家思想宗旨:富国强兵性质:地主阶级

8、的改革变法前的准备:辩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历史作用:积极作用: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封建国家机器职能更为健全,中央集权加强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消极作用: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剥削与压迫; 改革不完全彻底(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合法性);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商鞅变法的特点: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推动秦国社会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

9、后,商鞅被车裂;但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深远: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 远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秦孝公的鼎力支持;改革措施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商鞅个人因素(政治才干铁血手腕坚毅的精神) )春秋(770BC476BC)奴隶制瓦解时期战国(476BC221BC)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经济: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进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井田制瓦解、大量私田出现和土地买卖;新的剥削关系和租佃制度的出现;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地主:(旧式奴隶主转化而来;、和勤劳致富的平民)农民:由奴隶和平民转化而来政治:周王室衰微,

10、诸侯并起七国争雄;分封制、宗法制破坏,礼崩乐坏;权力下移变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大夫出;社会秩序失序(礼制的破坏;军事:诸侯争霸,七国争雄最终推动了局部统一思想文化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背景,推动了文化的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思想主张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变革,主张加强君主权力和中央集权。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放发展潮流)民族关系上: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频繁和经济的交流的频繁,加速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形成原因:a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了上层建筑发生变革(变法就是其具体体现) 根本原因b 各国争霸战争的需要,推动

11、变法以富国强兵c 法家思想为各国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d 春秋晚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卿大夫、士)掌握政权,推动各国的变法目的:改革旧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富国强兵和巩固统治内容:法律上确定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提供政权保障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表现:春秋:齐国:管仲变法(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加强君主和中央集权的权力作用和效果:打击了旧制度旧贵族;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发展,加快了社会转型变法的内容: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度制定秦律提高军事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赐爵制(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碌制度思想文化专制:燔诗书明法令改革旧俗:父子兄弟分居意义提高了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允许土地买卖,维护 了新兴地主阶级 的利益,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加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形成了尚武精神,提高了秦国的战 斗力(虎狼之狮)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军功地主享有政治权

13、力提供了途径,也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民众的思想,对于先秦文化典籍是一种摧残。实质 是文化专制发展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经济基础)有利于国家赋税和集权统治3第三专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代背景北魏改革的背景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内容 影响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内容:(一)经济领域的改革均田制 (租调制度)背景:a 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出现了大量的无主土地(前提)b 北方战乱,大量农民转为流民,不仅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更是加剧了社会危机和矛盾c 内迁少数民族开始由游牧向农耕转化目的:保证政府收入;

14、缓和社会矛盾和维护统治内容:按照一定标准(15 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露田:男子 40 亩;女子 20 亩(种植粮食作物;不能买卖;农民死后上交国家桑田:男子 20 亩;或者是麻田:男子 10 亩;女子 5 亩)可以买卖;继承另外官吏可以按照品级分田;地主也可以依靠奴婢和耕牛分田a 不准土地买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b 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和社会稳定c 租调制和均田制使国家控制的编户齐民大量增加,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和抑制了世家大族d 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e 均田制为之后的隋唐王朝所沿袭,为中国封建

15、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局限性: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不是真正平均(二)政治领域的改革改革吏制原因:吏治腐败激化了社会矛盾;官员侵夺租调,影响政府收入内容:俸禄制度(按照官员品级高低由国家统一筹集和发放俸禄)任期考核制,严格官员的考核和升迁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员a 改善吏治,缓和阶级和民族矛盾b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c 促进了北魏政权的汉化d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削弱贵族势力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时期:大动荡: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五胡乱华;南北朝对峙)在这一过程中彼此征伐,引起了社会的大动荡;与此同时入主中原的少数

16、民族开始与汉族相互杂居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加速了民族融合补充: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上层建筑远远落后于农耕经济基础,1.439 年鲜卑族拓跋部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政权。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政权,其落后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落后的游牧基础上的,这导致其与中原地带农耕为主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结果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2.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3.北魏政权的统治者:冯太后和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要求实行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推动鲜卑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三)迁都迁都的原因: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生产和供应受到很大制约军事上:受柔然骚扰,军事上不安全地理上:地处偏僻,

17、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历史古都迁都的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迁都的方式: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坚决镇压反对迁都洛阳的叛乱也做了一些妥协A 使改革仅以不摆脱了旧贵族束缚,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环境B 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 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4结果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四)改革旧俗易服装;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同婚姻;改籍贯;行汉制;推行汉族的官僚体制、典章律法制度,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崇儒学:促进了鲜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推动了汉化和封建化过程作用:A 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B 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C

18、 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知识点补充:1.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489)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大动荡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大分裂:长达四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纷争大动荡:各割据政权彼此之间相互征伐,引发了社会的大动荡。给中国社会特别是北方的黄河流域地区带来严重的影响大融合:战争的不断进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民南迁和少数民族内迁,这不仅扩大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也具有时代特点: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江南得到开发,为

1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九品中正制)文化繁荣,佛教发展(玄学;佛教;胡汉交融的文学艺术的发展2. 民族大融合: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汉化和封建化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汉化过程;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2. 北

20、魏政权统治前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及其根源:根源: 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政权,其落后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落后的游牧基础上的,这导致其与中原地带农耕为主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结果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具体表现: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这引发了激烈的民族矛盾(各民族反对北魏政权的统治的不断)阶级矛盾: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和北魏各级官僚的搜刮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北魏统治者对汉族官僚怀有戒心,这引起了汉族官僚对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实践表明:实行旧式的、落后的统治政策将难以为继,必须改弦更张实行改革,为此北魏孝文帝实行了以汉化和封建化为核心的改革。3、对北魏孝

21、文帝改革的评价:(一)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二)改革的历史作用:A 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原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量水利设施的修建和农耕技术生产工具的革新5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所著,是世界上显存最完整的一部古代农书B 推动了洛阳的繁荣,使洛阳成为当时世界性的国际大都市C 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农耕化、汉化和封建化)D 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E 为隋唐大一统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本专题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

22、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大动荡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特 别是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和大量内迁,与汉 族杂居和混居在一起,相互之间学习,借鉴,民族融合出现。与此同 时北方相继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这些政权在建立之初,在上层建设 上仍然采用旧式 统治, 结果这与北方农耕经济基础 和文化心里特征产生了极为激烈的冲突,结果在实践当中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矛盾(阶级、民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为了维护统治,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开始变法,改革旧式的上 层建筑,采用汉 制,崇尚儒学和汉族文化,推 动农耕。其结果:推动了本民族的汉化和、农耕化、封建化和本民族社会的进步;征服民族为所征服民族较高的文明所征服,推

23、进了 农耕区域的不断拓展;更重要的意 义是:是加速了各民族之间融合, 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这些改革中最突出、最彻底、最深刻和最具代表性的变法。 *第四专题:王安石变法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弊端的影响:积贫积弱;三冗解决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6鉴于五代十国时期地方节度使权力太大;武人专权的教训,北宋初期实行一系列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集中兵权:取消节度使兵权;兵权收归中央三衙和枢密院(分掌统兵和调兵权) ;抽调地方精壮补充禁军实行更戍法(轮流换防)荒年募兵2、集中行政权:地方:文官担任知州和通判分掌行政权;中央

24、: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分化事权;一职多官3、集中财权:地方:各路设转运使收缴地方上的赋税钱粮到中央中央: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4、集中地方司法权在各路设提点刑狱司管理一路的监察和司法意义:大大加强了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是后期,措施的弊端不断凸显,最终导 致北宋中期的严重的社会危机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弊端不可避免的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积贫积弱;三冗冗兵:荒年募兵;抽调地方精壮士兵导致北宋兵员数量猛增;集中军权的措施又导致北宋军队战斗力弱小,形成冗兵问题冗官:分化事权,一职多官科举取士数量多恩荫为官导致北宋官僚队伍不断膨胀、臃肿;人浮于事,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奢侈腐化

25、引发冗官问题冗费:冗官、冗费消耗了大量的财政;宋代大修土木;以及每年向辽和西夏交大量的岁币导致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引发冗费问题;三冗问题导致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并引发严重的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威胁北宋统治背景:北宋积贫积弱愈演愈烈,引发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北宋统治岌岌可危时间:1043-1045 年主持者:范仲淹;宋仁宗中心:以整顿吏治为中心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等措施结果:失败原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宋仁宗动摇;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改革的呼声高涨;揭开了北宋改革的序幕背景:积贫积弱,并引发严重的财政危机

26、;边疆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威胁北宋统治;庆历新政为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三不足的大无畏的精神;1069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目的:摆脱积贫积弱的状态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核心内容:富国强兵指导思想:理财富国,积极开源措施:富国、强兵、育才(一) 富国:理财开源、发展生产改变积弱面貌:均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市易法:贱买贵卖;稳定物价青苗法:政府低息大款给农民募役法:以钱纳役农田水利法:积极修建农田水利设施方田均税法:清仗土地,按照土地数量和贫瘠征税(二) 强兵:整顿加强军队,改变积弱局面将兵法:精兵、练兵,选有经

27、验的将统兵、练兵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督造武器生产(三) 育才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为变法造舆论。改革科举取士制度:废诗赋取士旧制度,以经义策论取士;改革学校制度:转注新教材:三经新义(诗义 书义 周礼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危机的改革作用: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王安石三不足的大无畏的变法精神激励着后世改革者局限性:不可能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不可能彻底解决危机;农民处境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失败原因:a 指导思想上偏重于开辟财源,为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收

28、入,往往采取强制手段,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过于急进b 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守旧派的利益;c 措施执行不当(损民、扰民)d 宋神宗动摇;保守派得势e 变法没有触动封建统治根基,这也就决定了变法最终失败改革对后世的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还要注意用人补充知识点:一、 对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五代十国时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武人专权,严重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社会稳定的教训,7实行一系列的加强专制

29、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军权、行政权、 财权、司法权以及权力分配上的分化事权原则和军事部署上的守内虚外以及重文抑武原则) ,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很大程度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的消极性和弊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和凸显,出现了严重的三冗问题,导致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并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北宋中期面临着极为严重的社会危机。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其作用和成效:主要措施 内容 作用和成效农田水利法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 证了灌溉;耕地面 积增加, 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

30、等,作 为征收田 赋的依据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 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 给农民贷款、贷 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 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 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 ,促 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 物,市 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富国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

31、 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 统 一收购和运 输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 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设军器监 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保马法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强兵将兵法

32、每将置正副将各 1 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 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取士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三、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民族政权并立存在:如辽、北宋、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和战交替:两宋政权多次同少数民族政权交兵,但最终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形成和议局面。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有三次“和议 ”活

33、动:辽宋“和议”、北宋和西夏 “和议”、南宋和金的“和议”。三次“和议”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两宋政权的腐败,皇帝苟且偷安,统治集团无心抵抗,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三次议和之后,两宋政权送给辽、西夏、金政权大量“岁币”,沉重的岁币负担造成国家的财政困难。 “和议”活动使两宋政权得到了一个长久的和平环境,双方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并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贸易互市,丰富了双方人民的物质生活,使人民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利于边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促进边境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在客观上具有一定进步性。民族矛盾突出: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彼此之间战争不断。辽、西夏、北宋、南宋、金都是亡于其他民

34、族政权的进攻,但在战争后又8形成了较长时间和平的局面,使民族矛盾得到相对缓和。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期大批的契丹人、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日益加强的。尤其是通过各少数民族政治家对汉族政治制度文化的吸收,都加速了这些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彼此融合,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南宋后期许多蒙古人进人中原,中原人民迁往边疆地区,为后来元朝的民族大融合高潮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影响: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虽然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但也促使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

35、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本专题内容总体把握:北宋鉴于五代十国藩镇割据,武人专断等教训,在立国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加 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的消极性,而且这些消极性不断积累,最终引发了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严重的积贫积弱问题、政治危机、边疆危机和财政危机,北宋统治危机四伏。 为了维护统治,北宋统治者开始实行 变法,宋仁宗时期:范仲淹 实施变法(即以整 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宋神宗时期:王安石进行变法。 这两个变法在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危机和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面貌,但是改革严重触及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守旧

36、派的利益,未能 彻底解决危机,最终夭折、失败 。第七专题:俄国农奴制改革一、关于农奴和农奴制的概念:农奴:农奴是欧洲封建社会的一个特定阶级,依附于封建主。租种农奴主的土地(称为份地) ,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可以自由结婚。农奴要向封建主服役并交纳租税。封建主不能任意杀死农奴,但可以买卖或转赠。农奴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奴制的特点:a 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b 处于社会最低层,处境恶劣 c 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 农奴制下的剥削方式: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二、 俄国农奴制发展的状况:

37、建立:15 世纪末期建立(建立和形成于俄罗斯帝国的形成过程中)发展:16 世纪中叶、17 世纪中叶,随着沙皇政府为了加强农奴制而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限制农奴的自由;剥夺农奴的基本权利)而不断强化和发展衰落:18 世纪中后期之后:18 世纪中后期后,西欧国家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西欧国家的城市化刺激了俄国粮食的出口,粮食商品率不断提高。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俄国的农奴制开始逐步解体,在一些地方出现了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部分农奴主适应发展潮流,收回农奴的份地,使用雇佣工进行粮食生产。另外一些善于经营的农奴发财致富,赎买了自由身;更多的农奴则日益贫困,忍受着

38、沉重的剥削和压榨。与此同时 19 世纪初开始,俄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城市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从根本上瓦解着农奴制的根基。三、 农奴制对俄国的影响:1、 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奴为争取自由和土地不断掀起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农奴暴动) 2、 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被世代束缚在土地上,难以满足资本主义所需的自由劳动力;农奴遭受沉重的剥削,难以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国内市场)3、 思想上:面对农奴制的残暴和腐朽,俄国在 18 世纪中后期后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起义; 革命民主主义思想)4、 国

39、际竞争上:农奴制越来越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要障碍,导致俄国在 19 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改革的背景 改革的目的和内容 改革的评价9目的:缓和矛盾,增强国力维护地主阶级和贵族的利益维护沙皇专制统治内容:(一) “二一九法令” 的颁布解放宣言1.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给农民人身自由。进步: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局限:仅是法律上的自由,仍受限制2.农民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块宅边园地和一块份地;但需要缴纳赎金。进步:为资义发展提供了必要资本和市场提高了积极性,促 进生产发 展局限:需高价赎买,数量少 、贫瘠是 对农民的残酷掠夺

40、3 建立“村社”组织,加强对农民的管理。局限性:农民仍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地主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阶级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 夺。作用:积极性 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扩大了自由 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农民获得自由和土地,提高农 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 农业和社会经济发 展 农奴制的废除,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 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近代化),是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即:农奴制资本助于封建的沙皇专制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专政局限性: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仍无权)掠夺性:“

41、解放” 后的 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 净 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落后性:形成以军事封建性为特征的帝义(一)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罪恶的农奴制激起了农奴的强烈反抗, 农 奴为了争取自由和土地,不断进行起义和暴 动,这沉重的打击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二)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不能满足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了和国内市场。因此冲破农奴制的束缚,发 展资本主义经济 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三)思想: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统治集团内部的改革运动:要求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农

42、民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车尔尼雪夫斯基:非常憎恨沙皇专制制度,认为农民革命是 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要推翻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四)国际竞争上:农奴制越来越成为阻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要障碍,导致俄国在 19 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俄国发动克里米亚战争的目的:通过对外战争转移人民视线;控制土耳其;争夺中近东霸权俄国战败的原因:直接原因:俄国武器装备落后,弹药 粮食供应不足,作战准 备不充分, 军心不 齐;间接原因:战争期间国内农民运动高涨,威胁俄国后方,削弱了军队战斗力。根本原因: 落后的农奴制影响:(1)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2)进一步加剧

43、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 (3)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腐朽,推动 了俄国农 奴制改革(二)上层建筑的改革: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进入迅速 发展时期,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要求享有政治 权力;经济基础的变化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客观上要求俄国对落后的上层建筑进行改革, 农奴制改革后,沙皇即进行对上层建筑的改革1.改革地方政治体制:(民主化)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富裕资阶和贵族地主包办)建立城市自治机构城市杜马(议会)自治局2.司法制度方面(法制化)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 审 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3 军事上: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以代替旧日的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军备,设立军事学校

44、4.教育: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 ,允 许引进西方书籍(科学化和理性化)5.思想: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进一步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俄国农奴制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近代化:近代化是指以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包括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的城市化。俄国的近代化是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启动于 1861 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经济近代化: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市场,促进资本主 义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迅速

45、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政治近代化: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了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 进了军队 的近代化进程思想文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传入俄国,变革的愿望日益 强烈10第八个专题: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背景 明治维新的目的和内容 评价11(一)19 世纪时期幕府统治危机: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从根本瓦解着幕府统治的根基。表现:国内统一的市场形成商业资本发达和工业资本出现新兴资产阶级诞出现(富商豪农、新地主、资产阶级、特权商人)影响:引起了日本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和等级秩序的变化 a 农村分化

46、:大批破产农民新地主b 统治阶级的分化:一部分大名经营商业和手工工场,日益资产阶级化,对自己排斥在核心权力外不满幕府统治;中下级武士生活恶化,不得以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出卖武士身份,甚至愿意成为富商的养子(实际上阶级地位已经c 新的阶层产生: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加深了日本的国内矛盾(二)黑船事件加剧了民族危机1853 年,美国海军佩里率领的海军舰队叩开了日本的大门。黑船事件,对日本产生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欧洲列强紧随其后,迫使幕府政权签订了一系列屈辱条约,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三)倒幕运动与明治政府的建立幕府的腐朽专制统治,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和国内危机;以及中国人民在鸦

47、片战争后遭受悲惨命运的前车之鉴;日本的有识之士担忧祖国的前途和出路,为此开始了改革和革命道路。改革:尊王攘夷派:内容:尊奉天皇,改革幕政;攘夷改革失败;认识到必须推翻幕府统治才能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革命:倒幕派王政复古,建立天皇为首的中下级武士掌权的新政府,为明治维新奠定了基础目的: 巩固新政权 ;摆脱民族危机 ;富国强兵内容:(一) 政治上:政治领域:废旧建新;核心词立宪政体废藩置县:这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 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

48、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许多士族下层因为贫困不得不进入工厂做工谋生。这就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制定宪法:1889 年宪法虽然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但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但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二)经济上:经济领域:发展新经济;核心词殖产兴业改革土地制度:内容: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影响:提高了土地

49、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地税:内容:按地价的 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以货币税取代实物税。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保障“殖产兴业”: 创办官营企业;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影响: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至 19 世纪 90 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三 (三)军事领域:建立新军队;核心词富国强兵作用: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对于提高日本的国家地位有重要作用局限:效忠天皇(皇军) ,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四)文教领域:倡导新文化;核心词文明开化教育改革:推行义务教育;重视自然科学;军国主义教育(和魂洋才)作用: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大量人才;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介绍西学: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生活习俗西化:欧化”运动:衣食住行欧洲化作用: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和习俗,摆脱落后愚昧,推动本国民主发展。(一)特点:1 “破旧 ”和“立新”同时进行;2 工业化过程中政府实行大力扶植的政策;3 全面向西方学习4 有选择的向西方各国学习(二)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