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1 原子的组成和同位素一、原子的组成:物质 分子 原子1、原子的组成: 质子(Z )原子核( +)中子(N)原子的组成核外电子(-)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质量数(A )= 质子数(Z)+中子数(N)(相对质量)(一个质子的相对质量约等于一个中子的相对质量约等于 1)电子的相对质量太小忽略不计质子数 Z原子核中子数 N=A-Z原子 A ZX核外电子数 Z例如:23 11Na 表示钠原子的质量数为 23,质子数为 11,中子数为 23-11=12练习题:微粒符号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 原子序数Na 11 23Mg 12 12K+ 39 19S 1
2、6 16O2- 8 16127 53I二、同位素及其应用1、概念:Z 同,N 不同,同种元素,不同原子。2、举例: 1 1H 2 1H 3 1H N =0 1 2氕 氘 氚12 6C 13 6C 14 6CN =6 7 83、分类稳定性同位素同位素 天然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人造放射性同位素举例:1.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19 世纪 30 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 n)研究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到底是来自于水,还是来自于二氧化碳。他们进行了这样两组实验:用氧的同位素 18O 分别标记 H 2O 和 CO2,使它分别成为 H218O 和 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的
3、实验:第一组向绿色植物提供 H218O 和 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 H2O 和 C18O2。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出的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组释放的氧全部是 18O2,第二组释放的氧全部是O2。从而证明了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2、肿瘤细胞更易吸收放射线3、放射性同位素扫描用于诊断脑、肝、肾、肺等病变。2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排布一、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一)电子云电子云是一段时间内,电子的运动轨迹电子在原子核外做毫无规律的运动氢原子电子云离核近处,密度越大,在离核远处密度越小(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1、电子层:n=1、2、 3、 4、5、6、7K
4、 L M N O P Q核外电子按能量分层(人为分层)n 越小,电子离核越近电子能量越低。2、电子亚层和电子云形状3、电子云的伸展方向4、电子的自旋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2、分层排布3、最大容量 (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2n2)4、外层,次外层原理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表示法(一)原子结构示意图(二)电子式注意:用. 或 来表示分布要均匀且对称四、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一)原子半径原子半径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核电荷数:1、电子层数越多,原子的半径就越大。易失电子金属性2、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的对电子的吸引力越大,半径就略有减小。 易得电子非金属性(二)元素的金属与非金属性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原子失去电子而变成阳离子的性质,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