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多彩阅读朗读者:那清扬婉转的开场“朗”者,月朗星沉、流光皎洁、空阔高远,听着便让人觉得开朗美好。带了真情的文字如溪水般从口中潺潺流出,再搭配美妙的音色,沁人心脾。 朗读者给了不善表达的中国人一个契机,借他人之言,抒胸中块垒。 “朗读”的是选择、陪伴、亲情,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的相遇与离别,而这贯穿一生的情感,都应该被珍视。遇 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陪 伴“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
2、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选 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礼 物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2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
3、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眼 泪睹物思人,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情人之间难免“执手相看泪眼”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对故土家园最深沉的告白眼泪,就像一条河流,滋润着我们的生活。告 别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天的告别,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晒 18 岁照片”来得正是时候元旦假期,朋友圈简直要
4、被大家“晒 18 岁照片”刷屏了。据悉“晒 18 岁照片”的起源是 2017 年 12 月 31 日,最后一批 90 后(生于 1999 年 12 月 31 日)将度过他们的 18 岁生日。这意味着,从法律上来讲,90 后已全部成年,集体告别了少年时代。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集体怀旧。但是,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种怀旧情绪?在很多人眼里,仍然是一个谜。其实,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并不难理解。处于任何年龄的人,回忆起自己的 18岁,都会觉得幸福。那时候,差不多算是每个人一生中颜值最高的时期,小伙子没有大肚腩、没有脱发,手拿篮球而不是保温杯;姑娘们皮肤吹弹可破,每个人笑起来都像一朵花。18 岁是一个多么
5、美妙的年龄,很多人在这一年开始读大学,或者出门远行,到远方寻找梦想,人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如果说冯小刚的电影芳华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感到伤感,那“晒出 18 岁”则让很多人意识到自己的“芳华”所在。这种以“最小的 90 后都 18 岁了”为借口的大型集体“行为艺术” ,表达的正是一种梦想开始时的激动情绪。从旧相册、硬盘或者智能手机中寻找自己 18 岁照片的过程,就是一次个人的寻根之旅。看一下自己出发时的模样,问一下自己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再想一下“油腻”的当下,每个人似乎都从庸常的现实生活中短暂地脱离开来,回到了“清新”的18 岁。318 岁是“清新的” ,也是反“油腻的” 。在过去的一年,社
6、会上有过几波有关“油腻中年”或者“中年危机”的讨论,让很多中年人感到了来自年轻人的嘲笑,这其实也反映出社会主流阶层某种价值危机。中年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也掌控着社会资源和话语权,不管是被批判或者自嘲, “中危”成为一个流行词,都说明人们开始寻求更有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而“晒 18 岁照片”来得正是时候,它让每个人,特别是中年人,都有机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次省察,看一看自己 18 岁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那时的自己,满脸英气,虽然可能很穷,却感觉豪情万丈、拥有全世界。看到照片,很多人也许会想起 18 岁时的人生规划。如今是不是已经脱轨了?但是,晒一下 18 岁所获得的清新感,对迷茫、焦虑的人来说
7、,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难以彻底纾解中年人的焦虑。何为美好生活?本质上来说“18 岁”的时候就是。可谁都明白,没有谁能“永远 18岁,永远热泪盈眶” ,人们必须寻求一种像“18 岁”一样的精神产品。化妆品和整容术可以让人看起来年轻,但是科技手段无法完全抚平人们心头的皱纹。“晒 18 岁照片” ,可能让很多人想起了自己当初的梦想,当初是如何要坚定地“做自己” 。而浸淫成人生活久矣,则逐渐变得“跟大家一样” ,比房子、比存款、比工作,所谓出发太久,竟然忘了为什么上路。人们焦虑的一个根源,就在于这种趋同带来的压力。就这个意义上说, “晒 18 岁照片”也许是一剂药方,吃了这剂药,让自己清醒一点,反
8、思一下怎么能“做自己” ,在多大程度上能“做自己” 。这五年中国高铁跑出中国速度素材回放2017 年 9 月 21 日,中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 “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350 公里时速运营。从铁路总公司获悉,截至 2016 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已突破2.2 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目前,高铁动车组已累计发送旅客突破 60 亿人次。过去五年,我国基本建成世界最大的“四纵四横”高铁网,现在正在建设一张全面覆盖中西部地区的“八纵八横”高铁网,中国高铁不断提速升级。目前,京沪、宝兰、哈大、吉图珲等一大批高铁线路的建成通车,使我国高铁网络日益加密。特别是以“四纵四横”4为代表的高铁运输网
9、络,使铁路运能运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新的出行体验和感受,密织的高铁网络串联起一个个城市间互惠的“经济圈”和“旅游带” 。数据显示,2016 年,4.5 万人每周往来两座城市一次以上,比 5 年前翻了三倍还要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出门坐高铁,已经变得和公交、地铁一样便利。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 年国庆黄金周里,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突破 1.32 亿人次,同比增长 11.6%。算下来的话,相当于要日均发送旅客 1 千多万人次。而且随着“智慧出行”理念的引入, “刷脸进站” “机器人客服” “VR 实景导航” “高铁线上订餐”等诸多服务措施的推出,不仅节省了旅
10、客的时间,还为旅途过程增添了很多乐趣。话题拓展 国家名片 自主创新 高速发展 弯道超车,从跟跑到领跑原典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大意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目前的知识显得很有局限性。因此, 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作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启智“格物致知”把我们引向万事万物,引向实践,引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