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時間的腳印 時間的無影1、咀嚼: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將來火爐旁邊的老婆子箇中的興味為何?變與不變 徐志摩樹上的葉子說:這麥變樣兒了, 你看,有的抽心爛,有的是捲邊焦! 可不是,答話的是我自己的心 它也在冷酷的西風裏褪色,凋零。 這時候連翩的明星爬上了樹尖; 看這兒,它們彷彿說:有沒有改變? 看這兒,無形中又發動了一個聲音,還不是一樣鮮明?插話的是我的魂靈? 2、古代希臘有位思想家說, 你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一、 內容大要1、一切事物都會變,變化的歷程是漸漸進行的,就個體上的變是有始有終的,在整體上是無始無終的。2、以變的方式而言,可以細分為漸變和驟變 ;可以是鉅觀和微觀的。3
2、、全文結構;何謂漸 (1、使人生圓滑進行 2、造物主騙人的手段) ,以列舉事例的方式,闡明漸漸變化:天真、野心、冷酷、頑固漸的作用(以微、緩慢隱蔽變化,也讓人較能承受境遇的變化) ,以具象情境譬喻:斜度極緩的山坡走下來以時鐘象徵人生,似乎不動,實則分秒在動 指出漸的本質是時間 ,不能挽留,無從把握期勉人化有限為永恆,珍惜時光不被漸所迷惑,而成就大人格。4、豐子愷由人的年齡變化、人境遇的變化、進而論及大自然的變化,並例舉農夫抱犢、時鐘的比喻,說明人應如何看時間,並進而思索人在時空中的定位。5、對於時間的觀點一般人 豐子愷生命 人的一生很長,以為離死亡很遠 人生無常,如虛幻泡影生活 是負擔,重量逐
3、漸增加 珍惜有限的時光,化短暫為永恆熱衷 名利的競逐 禮讓相待、和平共存、尋求解脫人格 小人格 大人格二、 多才多藝的豐子愷1、夏丏尊(以教授新文藝寫作聞名,對學生教導甚嚴,寫作文時要求不准講空話,要老實寫 )啟發藝術才華。李叔同資料補充在後續文章中。2、散文特色:從平凡瑣事中,以質樸的語言,表現別具匠心的藝術構想。3、 竹久夢二的畫豐子愷認為是無聲的詩 。作漫畫的動機,先是因校務會議過於無趣之餘,他便觀察同事不同的姿態,回宿舍後畫成圖稿,頗覺有趣,便開始嘗試其他內容。漫畫,這種以簡筆畫法,又趣味橫生的繪畫,自古有之,只是名稱不一,有的叫諷畫 、 諷刺畫 、 諧畫,或叫畫諷 、 諷字等。而真正
4、最早使用 漫畫一詞的人,是日本的畫家葛飾北齋,- 2 -他出版一本畫集北齋漫畫 , 漫畫之名由此誕生,而以後漫畫也在日本盛行。民國七年九月,沈伯塵在上海創辦 了一本漫畫雜誌,名叫上海潑客 ,又名伯仁滑稽畫報 。 潑客是英文 PUCK 的音譯,意即詼諧戲謔。這是中國第一本的漫畫雜誌 。民國十四年文學周報的鄭振鐸先生為豐子愷刊登漫畫,而題上子愷漫畫 ,才算是中國第一個使用漫畫的人。一般而言,漫畫是含有諷刺、幽默、教育 的遊戲畫,但豐子愷對漫畫則另有一番解釋,他說:漫畫二字,望文生義:漫,隨意也。凡隨意寫出的話,都不妨稱為漫畫,因此我做漫畫感覺同寫隨筆一樣。不 過或用線條,或用文字,表現工具不同而已
5、。 4、 豐子愷一生之中有四位良友相隨,即:煙、 酒、茶、唱機。喝酒是為了興味,是一種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真情流露,所以說醉翁之意不在酒 ,而在感覺之間。喜歡唱機,乃是喜歡聆賞音樂。酒可醉人,茶可醒人。茶,是 豐子愷書房中不可或缺的良朋益友。5、 郁達夫曾批評豐子愷的散文說:他的散文清幽玄妙,靈達處反遠出在他的畫筆之上。 (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6、 緣緣堂隨筆為豐子愷的散文集,一九三一年於上海出版(一九五七年重編,增新剔舊,亦名之緣緣堂隨筆) 。一九三五年,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將其譯成日文,谷崎潤一郎(日本現代重要小說家)讀後,讚為藝術家的著作 。 緣緣堂是豐子愷在上海以及故鄉石門灣的寓所
6、。一九二六年秋,豐子愷居於上海立達學園的宿舍。當時,弘一法師雲遊到上海,住豐子愷家,於是兩人一起商量要為寓所取名。弘一法師便讓豐子愷在許多小紙片上寫上自己喜歡而又可以互相搭配的字,揉成小紙團撒在供桌上抓鬮(音一,謂暗書之紙捲,任手取之,以卜可否) ,結果豐子愷一連兩次都抓到了緣字,於是就取室名為緣緣堂 。三、 國學常識補充包1、 漸:,動詞,流入、浸。,副詞,逐漸。2、 劫:古印度傳說:世界經歷若干萬年毀滅一次,然後重新開始,這樣一個週期,稱一劫 。3、 犢:舐犢情深。瀆:溝瀆、褻瀆、瀆職。牘:文牘、尺牘。黷:窮兵黷武(貪得無厭) 。櫝:買櫝還珠。4、 軋:,結交。,壓碾。5、借代格:放棄通常
7、使用的本名或語句不用,而另找其他名稱或語句來代替。如:布衣( ) 、黃髮垂髫( ) 、千金之子(借富貴子弟的身價代稱富貴子弟) 。四、課外加強閱讀漫步高原劉再復第三輯豐子愷帶給我的迷惘在 海外,我讀了許多大陸高級知識分子在四九年之後所寫的檢討書、決心書和自我批判的文章,每一篇都使我感到悲哀。朱光潛、馮友蘭、賀麟、金岳霖 等先生,在四九年之前都寫出- 3 -了精彩的著作,但是,四九年之後他們全都自我否定,而且否定得非常徹底,這是一次知識分子群體性的精神自殺。我曾與友人說過, 如果要寫二十世紀中國精神現象史,那麼,五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集體精神自殺,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章。在數不清的檢討書中,我讀後感
8、到最難過的是豐子愷先生的檢討。十幾年前我第一次讀到時就心疼,並覺得不可讀第二次,可是,近日因為讀他的傳記竟然又讀了第二次。這一次我不僅感到心疼,而且感到恐懼,甚至產生一種迷惘感,不知如何做中國人的迷惘感。豐 子愷先生的檢查我的思想,發表在一九五二年七月十六日的大公報上。在這份檢查書裏他對自己在四九年之前的思想和創作全盤否定。他說一、趣味觀 點,二、名利觀點,三、純藝術觀點,四、舊人道主義觀點。上述四點,合力造成了我的思想的混亂與錯誤。此外,我的二十六年來的離群索居,助成了我的脫離群 眾的習慣;解放以來,雖然常出席各種會議,然而舊習的影響還是存在。總之;我的思想錯誤,由於過去脫離群眾,不問政治,
9、不解認清階級立場,對於階級鬥爭袖 手旁觀,因而長年地從事於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純藝術工作,而使我的錯誤思想廣泛地流毒在人間。今天,我要向廣大的群眾表示由衷地懺悔。我過去好比患了肺病, 整風的 X 光檢查出我的病狀,今後只要好好地療養,定能恢復健康。豐 子愷是怎樣的作家和畫家,具有中國現代文學藝術常識的人都知道。早在青少年時代,他就受其老師李叔同(弘一法師)的影響,皈依佛門。他本來就關懷社會與孩 子,皈依佛門後他不是超塵脫世,而是從更深的層面上去關懷人間,特別是關懷孩子。在中國現代史上,他是一個奇特的兼具佛心和童心的作家,對孩子懷有仁慈、 最親切的大愛。兒童至上,這是他的世界觀也是他的文學藝術觀。在
10、他的心目中,兒童佔有與神明、星辰、藝術同等的地位(兒女)。如果說,曹雪芹是把少 女視為生命的太陽。在他看來,只有孩子真誠、純潔、聰明的生命能夠映襯出社會的齷齪、虛假和卑劣,並把社會導向光明。無論是散文,還是漫畫,我們都可以 看到他的一顆最純潔最溫柔的心靈。我個人就受到這顆心靈的影響而時時提示自己應當努力在複雜的社會上純化自己,努力保持生命中的天真天籟。可 是,豐子愷這樣一顆最單純、最天真的心靈,在中國卻沒有存身之所。五十年代初的革命運動,竟然放不過這麼一顆與事無爭並絕對有益於社會的童心。而豐子愷本 人在時代的壓力下竟然不得不在被社會凌辱之後也自我凌辱,而且給這顆一塵不染的心靈扣上名利觀點、舊人
11、道主義等各種帽子,甚至把它視為一種病 毒,要求群眾來清洗這種病毒。這是怎麼回事?這是怎樣的邏輯?這是怎樣的革命?難道真的需要連最純潔的童心也要摧殘乾淨,才算革命得徹底嗎?難道中 國的進步真要付出整個人性的代價連人性最底層的天真天籟也要消滅嗎?讀了豐子愷先生的檢查,我不能不感到難過,為一名善良作家的自我踐踏而難過;我也不能 不感到迷惘,為人類的童心無處安生而感到迷惘。野心馳騁天下,童心卻無處存放,這是文明的世間嗎?(原載中國時報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七日)懷李叔同先生 豐子愷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歲的時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裏見到李叔同先生,即後來的弘一法師。那時我是預科生,他是我們的
12、音樂教師。我們上他 的音樂課時,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嚴肅。搖過預備鈴,我們走向音樂教室,推進門去,先吃一驚: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講臺上。以為先生總要遲到而嘴裏隨便唱著、喊 著、或笑著、罵著而推進門去的同學,吃驚更是不小。他們的唱聲、喊聲、笑聲、罵聲以門檻為界限而忽然消滅。接著是低著頭,紅著臉,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裏。 端坐在自己- 4 -的位子裏偷偷地抑起頭來看看,看見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著整潔的黑布馬褂,露出在講桌上,寬廣得可以走馬的前額,細長的鳳眼,隆正的鼻 樑,形成威嚴的表情。扁平而闊的嘴唇兩端常有深渦,顯示和愛的表情。這副相貌,用溫而厲三個字來描寫,大概差不多了。講桌上放著點名簿、講義
13、,以及他 的教課筆記簿、粉筆。鋼琴衣解開著,琴蓋開著,譜表擺著,琴頭上又放著一隻時表,閃閃的金光直射到我們的眼中。黑板(是上下兩塊可以推動的)上早已清楚地 寫好本課內所應寫的東西(兩塊都寫好,上塊蓋著下塊,用下塊時把上塊推開) 。在這樣佈置的講臺上,李先生端坐著。坐到上課鈴響出(後來我們知道他這脾氣, 上音樂課必早到。故上課鈴響時,同學早已到齊) ,他站起身來,深深地一鞠躬,課就開始了。這樣地上課,空氣嚴肅得很。 有一個人上音樂課時不唱歌而看別的書,有一個人上音樂時吐痰在地板上,以為李先生不看見的,其實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責備,等到下課後,他用很輕而嚴肅的 聲音鄭重地說:某某等一等出去。於是這
14、位某某同學只得站著。等到別的同學都出去了,他又用輕而嚴肅的聲音向這某某同學和氣地說:下次上課時不要看別 的書。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說過之後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罷。出來的人大都臉上發紅。又有一次下音樂課,最後出去的人無心把門一 拉,碰得太重,發出很大的聲音。他走了數十步之後,李先生走出門來,滿面和氣地叫他轉來。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進教室來。進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輕而嚴肅 的聲音向他和氣地說:下次走出教室,輕輕地關門。就對他一鞠躬,送他出門,自己輕輕地把門關了。最不易忘卻的,是有一次上彈琴課的時候。我們是師範 生,每人都要學彈琴,全校有五六十架風琴及兩架鋼琴。風琴每室兩架,給學生練習用
15、;鋼琴一架放在唱歌教室裏,一架放在彈琴教室裏。上彈琴課時,十數人為一 組,環立在琴旁,看李先生范奏。有一次正在範奏的時候,有一個同學放一個屁,沒有聲音,卻是很臭。鋼琴及李先生十數同學全部沈浸在亞莫尼亞氣體中。同學大 都掩鼻或發出討厭的聲音。李先生眉頭一皺,管自彈琴(我想他一定屏息著) 。彈到後來,亞莫尼亞氣散光了,他的眉頭方才舒展。教完以後,下課鈴響了。李先生 立起來一鞠躬,表示散課。散課以後,同學還未出門,李先生又鄭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去,還有一句話。大家又肅立了。李先生又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和氣地 說:以後放屁,到門外去,不要放在室內。接著又一鞠躬,表示叫我們出去。同學都忍著笑,一出門來,大
16、家快跑,跑到遠處去大笑一頓。李先生用這樣的態度來教我們音樂,因此我們上音樂課時,覺得比上其他一切課更嚴肅。同時對於音樂教師李叔同先生,比對其他教師更敬仰。那時的學校,首重的 是所謂英、國、算,即英文、國文和算學。在別的學校裏,這三門功課的教師最有權威;而在我們這師範學校裏,音樂教師最有權威,因?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 李叔同先生為什麼能有這種權威呢?不僅為了他學問好,不僅為了他音樂好,主要的還是為了他態度認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點是認真。他對於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非做得徹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親是天津有名的銀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父親生他時,年已七十二歲。他墮地後就遭父
17、喪,又逢家庭之變,青年時就陪了他的 生母南遷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學讀書奉母時,他是一個翩翩公子。當時上海文壇有著名的滬學會,李先生應滬學會徵文,名字屢列第一。從此他就為滬上名人所器 重,而交遊日廣,終以才子馳名於當時的上海。所以後來他母親死了,他赴日本留學的時候,作一首金縷曲 ,詞曰:披發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株 衰柳。阿 難往年我妻曾經遭逢小產的苦難。在半夜裏,六寸長的小孩辭了母體而默默地出世了。醫生把他裹在紗布裏,托出來給我看,說著:“很端正的一個男孩!指爪都已完全了,可惜來得早了一點!” 我正在- 5 -驚奇地從醫生手裏窺看的時候,這塊肉忽然動起來,胸部一跳,四肢同時一撐,宛如垂死的
18、青蛙的掙扎。我與醫生大家吃驚,屏息守視了良久,這塊肉不再跳動,後來漸漸發冷了。唉!這不是一塊肉,這是一個生靈,一個人。他是我的一個兒子,我要給他取名字:因為在前有阿寶、阿先、阿瞻、又他母親為他而受難,故名曰“阿難。 ”阿難的屍體給醫生拿去裝在防腐劑的玻璃瓶中;阿難的一跳印在我的心頭。阿難!一跳是你的一生!你的一生何其草草?你的壽命何其短促?我與你的父子的情緣何其淺薄呢?然而這等都是我的妄念。我比起你來,沒有甚麼大差異。數千萬光年中的七尺之軀,與無窮的浩劫中的數十年,叫做“人生” 。自有生以來,這“人生”已被反覆了數千萬遍,都像曇花泡影地倏現倏滅,現在輪到我在反覆了。所以我即使活了百歲,在浩劫中
19、與你的一跳沒有甚麼差異。今我嗟傷你的短命真是九十九步的笑百步。阿難!我不再為你嗟傷,我反要讚美你的一生的天真與明慧。原來這個我,早已不是真的我了。人類所造作的世間的種種現象,迷塞了我的心眼,隱蔽了我的本性,使我對於擾攘奔逐的地球上的生活,漸漸習慣,視為人生的當然而恬不為怪。實則墮地時的我的本性,已經所喪無餘了。我嘗讀西青散記 ,對於史震林的自序中的這數語:“余初生時,怖夫天之乍明乍暗,家人曰:晝夜也。怪夫人之乍有乍無,曰:生死也。教餘別星,曰:孰箕斗;別禽,曰:孰鳥鵲,識所始也。生以長,乍暗乍明乍有乍無者,漸不為異。間于紛紛混混之時,自提其神於太虛而俯之,覺明暗有無之乍乍者,微可悲也。”非常感
20、動,為之掩卷悲傷,仰天太息。以前我常常讚美你的寶姊姊與瞻哥哥,說他們的兒童生活何等的天真、自然,他們的心眼何等的清白,明淨、為我所萬不敢望。然而他們哪里比得上你,他們的視你,亦猶我的視他們。他們的生活雖說天真、自然,他們的眼雖說清白、明淨;然他們終究已經有了這世間的知識,受了這世界的種種誘惑,染了這世間的色彩,一層薄薄的霧障已經籠罩了他們的天真與明淨了。你的一生完全不著這世間的塵埃。你是完全的天真、自然、清白、明淨的生命。世間的人,本來都有像你那樣的天真明淨的生命,一入人世,便如入了亂夢,得了狂疾,顛倒迷離,直到困頓疲斃,始倉皇地逃回生命的故鄉。這是何等昏昧的癡態!你的一生只有一跳,你在一秒間
21、乾淨地了結你在人世間的一生,你墮地立刻解脫。正在中風狂走的我,更何敢企望你的天真與明慧呢?我以前看了你的寶姊姊瞻哥哥的天真爛漫的兒童生活,惋惜他們的黃金時代的將逝,常常作這樣的異想:“小孩子長到十歲左右無病地自己死去,豈不完成了極有意義與價值的一生呢?” 但現在想想,所謂“兒童的天國 ”, “兒童的樂園”,其實貧乏而低小得很,只值得顛倒困疲的浮世苦者的豔羨而已,又何足掛齒?像你的以一跳了生死,絕不攖浮生之苦,不更好麼?在浩劫中,人生原只是一跳。我在你的一跳中瞥見一切的人生了。然而這仍是我的妄念。宇宙間人的生滅,猶如大海中的波濤的起伏。大波小波,無非海的變幻,無不歸元於海,世間一切現象,皆是宇宙
22、的大生命的顯示。阿難!你我的情緣並不淡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無所謂你我了!五、可參考購買書籍青少年豐子愷讀本華文地區作品, 陳星/編 ,名田 ,出版日期:2004/09/01緣緣堂隨筆總論, 豐子愷/著 , 三聯( 香港),出版日期:2002/08/29豐子愷傳記, 徐國源/著 ,國家,出版日期:2002/08/15阿正傳-豐子愷繪畫總論, 魯遜/著 豐子愷/畫 , 三聯(香港),出版日期:2000/10/15六、 動動筋骨- 6 -1、嘗試列舉五項生活實例,採文學描述的筆法,以符合變的本義,用以說明萬事萬物果真是時時刻刻隱微的活動著。舉例:當下吸入氣管的養氣分子,倏乎間,幻化成維繫生命的機
23、制。創作: 班級: 座號: 姓名:-或許正因為人的生命是短促, 無常的,只在一呼一吸之間,假使一息出而不再入,就一命嗚呼哀哉! 於是秦始皇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赴海外尋找長生不老藥,希望自己建立的王朝能綿長不墜;於是漢武帝命方士煉金丹以盼大漢天威能永存不朽.他們都企圖找出一雙大手,好將太陽擋住不讓它下山;妄想能把恆河截流不使它入海,以為這樣即能不必生死輪迴.他們能做到嗎? 呵.當然不可能!因為.太陽是永無止息的光明照耀;而恆河亦是永無乾涸的活水源頭啊!相較於他們兩人, 文天祥對於變與不變之間的關係可就透徹多了.否則他怎能在充滿水,火,土,日,米,人,穢氣的死牢中以一敵七,毫無畏懼呢?因為他知道若
24、要戰勝現象界的一切惟有以不變應萬變,只要自己的浩然正氣能直養無害,充塞於天地之間,那麼區區七氣又何患焉?其實讀聖賢書,所學之事不外在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有所嚮往焉罷了!2、跳脫傳統思維關於形而上的議題,如何將其具象化,而不落於窠臼呢?以下為撰寫死亡議題的一般例與成功例的舉例:【一般例】:世界上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時間,也就是存活極限。有的長、有的短,無法預知,也無法強求。只要活過,就一定會面臨死亡,這是無法遁逃的宿命。【成功例】:莎士比亞說:死亡是有去無回的未知國度解剖學的老教授說。老師,那您認為死亡的定義是什麼?你認為呢?如果我說水晶球是活的,您相信嗎?當然相信,因為死的東西,都一定活過
25、。 (許榮哲 泡在福馬林裡的時間 )【說明】:一樣是論述時間,後者採用為新穎的對話體,可以避免純粹論述的乏味單調,更以水晶球為例帶出深層的哲理思考,但同學們使用對話體做為文章開頭要格外注意不要太長、不要瑣碎、不要離題,最好像成功例一樣,簡單的扣緊題旨,發人深思。3、請同學撰寫活著一文的首段,字數限於 50 字以內。- 7 -班級: 座號: 姓名:- 8 -豐子愷系列作品沙坪的美酒勝利快來到了。逃難的辛勞漸漸忘卻了。我住在重慶郊外的沙坪壩廟灣特五號自造的抗建式小屋中的數年間,晚酌是每日的一件樂事,是白天筆耕的一種慰勞。我不喜吃白酒,味近白酒的白蘭地,我也不要吃。巴拿馬賽會得獎的貴州茅臺酒,我也不
26、要吃。總之,凡白酒之類的,含有多量酒精的酒,我都不要吃。所以我逃難中住在廣西貴州的幾年,差不多戒酒。因為廣西的山花,貴州的茅臺,均含有多量酒精,無論本地人說得怎樣好,我都不要吃。由貴州茅臺酒的產地遵義遷居到重慶沙坪壩之後,我開始恢復晚酌,酌的是“渝酒”即重慶人仿造的黃酒。我所以不喜白酒而喜黃酒,原因很簡單:就為了白酒容易醉,而黃酒不易醉。“吃酒圖醉,放債圖利”,這種功利的吃酒,實在不合於吃酒的本旨。吃飯,吃藥,是功利的。吃飯求飽,吃藥求愈,是對的。但吃酒這件事,性狀就完全不同。吃酒是為興味,為享樂,不是求其速醉。譬如二三人情投意合,促膝談心,倘添上各人一杯黃酒在手,話興一定更濃。吃- 9 -到
27、三杯,心窗洞開,真情摯語,娓娓而來。古人所謂“酒三昧”,即在於此。但決不可吃醉,醉了,胡言亂道,誹謗唾駡,甚至嘔吐,打架。那真是不會吃酒,違背吃酒的本旨了。所以吃酒決不是圖醉。所以容易醉人的酒決不是好酒。巴拿馬賽會的評判員倘換了我,一定把一等獎給紹興黃酒。沙坪的酒,當然遠不及杭州上海的紹興酒。然而“使人醺醺而不醉”,這重要條件是具足了的。人家都講究好酒,我卻不大關心。有的朋友把從上海坐飛機來的真正“陳紹”送我。其酒固然比沙坪的酒氣味清香些,上口舒適些;但其效果也不過是“醺醺而不醉”。在抗戰期間,請紹酒坐飛機,與請洋狗坐飛機有相似的意義。這意義所給人的不快,早已抵銷了其氣味的清香與上口的舒適了。
28、我與其吃這種紹酒,寧願吃沙坪的渝酒。“醉翁之意不在酒”,這真是善於吃酒的人說的至理名言。我抗戰期間在沙坪小屋中的晚酌,正是“意不在酒”。我借飲酒作為一天的慰勞,又作為家庭聚會的一種助興品。在我看來,晚餐是一天的大團圓。我的工作完畢了;讀書的、辦公的孩子們都回來了;家離市遠,訪客不再光臨了;下文是休息和睡眠,時間盡可從容了。若是這大團圓的晚餐只有飯菜而沒有酒,則不能延長時間,匆匆地把肚皮吃飽就散場,未免太少興趣。況且我的吃飯,從小養成一種快速習慣,要慢也慢不來。有的朋友吃一餐飯能消磨一兩小時,我不相信他們如何吃法。在我,吃一餐飯至多只花十分鐘。這是我小時從李叔同先生學鋼琴時養成的習慣。那時我在師
29、範學校讀書,只有吃午飯(十二點)後到一點鐘上課的時間,和吃夜飯(六點)後到七點鐘上自修的時間,是教彈琴的時間。我十二點吃午飯,十二點一刻須得到彈琴室;六點鐘吃夜飯,六點一刻須得到彈琴室。吃飯,洗碗,洗面,都要在十五分鐘內了結。這樣的數年,使我養成了快吃的習慣。後來雖無快吃的必要,但我仍是非快不可。這就好比反芻類的牛,野生時代因為怕獅虎侵害而匆匆吞入胃內,急忙回到洞內,再吐出來細細地咀嚼,養成了反芻的習慣;做了家畜以後,雖無快吃的必要,但它仍是要反芻。如果有人勸我慢慢吃,在我是一件苦事。因為慢吃違背了慣性,很不自然,很不舒服。一天的大團圓的晚餐,倘使我以十分鐘了事,豈不太草草了?所以我的晚酌,意
30、不在酒,是要借飲酒來延長晚餐的時間,增加晚餐的興味。沙坪的晚酌,回想起來頗有興味。那時我的兒女五人,正在大學或專科或高中求學,晚上回家,報告學校的事情,討論學業的問題。他們的身體在我的晚酌中漸漸高大起來。我在晚酌中看他們升級,看他們畢業,看他們任職。就差一個沒有看他們結婚。在晚酌中看成群的兒女長大成人,照一班的人生觀說來是“福氣”,照我的人生觀說來只是“興味”。這好比飲酒賞春,眼看花草樹木,欣欣向榮;自然的美,造物的用意,神的恩寵,我在晚酌中曆曆地感到了。陶淵明詩雲:“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我在晚酌三杯以後,便能體會這兩句詩的真味。我曾改古人詩雲:“滿眼兒孫身外事,閑將美酒對銀燈。”因為沙
31、坪小屋的電燈特別明亮。還有一種興味,卻是千載一遇的:我在沙坪小屋的晚酌中,眼看抗戰局勢的好轉。我們白天各自看報,晚餐桌上大家報告討論。我在晚酌中眼看東京的大轟炸,莫索裏尼的被殺,德國的敗亡,獨山的收復,直到波士坦宣言的發出,八月十日夜日本的無條件投降。我的酒味越吃越美。我的酒量越吃越大,從每晚八兩增加到一斤。大家說我們的勝利是有史以來的一大奇跡。我的勝利的歡喜,是在沙坪小屋晚上吃酒吃出來的!所以我確認,世間的美酒,無過於沙坪壩的四川人仿造的渝酒。我有生以來,從未吃過那樣的美酒。即如現在,我已“勝利復員,榮歸故鄉”;故鄉的真正陳紹,比沙坪壩的渝酒好到不可比擬,我也照舊每天晚酌;然而味道遠不及沙坪
32、的渝酒。因為晚酌的下酒物,不是物價狂漲,便是盜賊蜂起;不是- 10 -貪污舞弊,便是橫暴壓迫。沙坪小屋中的晚酌的那種興味,現在已經不可複得了!唉,我很想回重慶去,再到沙坪小屋裏去吃那種美酒。吃 酒酒,應該說飲,或喝。然而我們南方人都叫吃。古詩中有“吃茶”,那麼酒也不妨稱吃。說起吃酒,我忘不了下述幾種情境:二十多歲時,我在日本結識了一個留學生,崇明人黃涵秋。此人愛吃酒,富有閒情逸致。我二人常常共飲。有一天風和日暖,我們乘小火車到江之島去遊玩。這島臨海的一面,有一片平地,芳草如茵,柳陰如蓋,中間設著許多矮榻,榻上鋪著紅氈毯,和環境作成強烈的對比。我們兩人踞坐一榻,就有束紅帶的女子來招待。“兩瓶正宗
33、,兩個壺燒。”正宗是日本的黃酒,色香味都不亞於紹興酒。壺燒是這裏的名菜,日本名叫,是一種大螺螄,名叫榮螺(),約有拳頭來大,殼上生許多刺,把刺修整一下,可以擺平,象三足鼎一樣。把這大螺螄燒殺,取出肉來切碎,再放進去,加入醬油等調味品,煮熟,就用這殼作為器皿,請客人吃。這器皿象一把壺,所以名為壺燒。其味甚鮮,確是侑酒佳品。用的筷子更佳:這雙筷用紙袋套好,紙袋上印著“消毒割著”四個字,袋上又插著一個牙籤,預備吃過之後用的。從紙袋中拔出筷來,但見一半已割裂,一半還連接,讓客人自己去裂開來。這木頭是消毒過的,而且沒有人用過,所以用時心地非常快適。用後就丟棄,價廉並不可惜。我讚美這種筷,認為是世界上最進
34、步的用品。西洋人用刀叉,太笨重,要洗過方能再用;中國人用竹筷,也是洗過再用,很不衛生,即使是象牙筷也不衛生。日本人的消毒割箸,就同牙籤一樣,只用一次,真乃一大發明。他們還有一種牙刷,非常簡單,到處雜貨店發賣,價錢很便宜,也是只用一次就丟棄的。於此可見日本人很有小聰明。且說我和老黃在江之島吃壺燒酒,三杯入口,萬慮皆消。海鳥長鳴,天風振袖。但覺心曠神怡,仿佛身在仙境。老黃愛調笑,看見年輕侍女,就和她搭訕,問年紀,問家鄉,引起她身世之感,使她掉下淚來。於是臨走多給小帳,約定何日重來。我們又仿佛身在小說中了。又有一種情境,也忘不了。吃酒的對手還是老黃,地點卻在上海城隍廟裏。這裏有一家素菜館,叫做春風松
35、月樓,百年老店,名聞遐邇。我和老黃都在上海當教師,每逢閒暇,便相約去吃素酒。我們的吃法很經濟:兩斤酒,兩碗“過澆面”,一碗冬菇,一碗十景。所謂過澆,就是澆頭不澆在面上,而另盛在碗裏,作為酒菜。等到酒吃好了,才要面底子來當飯吃。人們叫別了,常喊作“過橋面”。這裏的冬菇非常肥鮮,十景也非常入味。澆頭的分量不少,下酒之後,還有剩餘,可以澆在面上。我們常常去吃,後來那堂倌熟悉了,看見我們進去,就叫“過橋客人來了,請坐請坐!”現在,老黃早已作古,這素菜館也改頭換面,不可複識了。另有一種情境,則見於患難之中。那年日本侵略中國,石門灣淪陷,我們一家老幼九人逃到杭州,轉桐廬,在城外河頭上租屋而居。那屋主姓盛,
36、兄弟四人。我們租住老三的屋子,隔壁就是老大,名叫寶函。他有一個孫子,名叫貞謙,約十七八歲,酷愛讀書,常常來向我請教問題,因此寶函也和我要好,常常邀我到他家去坐。這老翁年約六十多歲,身體很健康,常常坐在一隻小桌旁邊的圓鼓凳上。我一到,他就請我坐在他對面的椅子上。站起身來,揭開鼓凳的蓋,拿出一把大酒壺來,在桌上的杯子裏滿滿地斟了兩盅;又向鼓凳裏摸出一- 11 -把花生米來,就和我對酌。他的鼓凳裏裝著棉絮,酒壺裹在棉絮裏,可以保暖,斟出來的兩碗黃酒,熱氣騰騰。酒是自家釀的,色香味都上等。我們就用花生米下酒,一面閒談。談的大都是關於他的孫子貞謙的事。他只有這孫子,很疼愛他。說“這小人一天到晚望書,身體
37、不好”望書即看書,是桐廬土白。我用空話安慰他,騙他酒吃。騙得太多,不好意思,我準備後來報謝他。但我們住在河頭上不到一個月,杭州淪陷,我們匆匆離去,終於沒有報謝他的酒惠。現在,這老翁不知是否在世,貞謙已入中年,情況不得而知。最後一種情境,見於杭州西湖之畔。那時我僦居在裏西湖招賢寺隔壁的小平屋裏,對門就是孤山,所以朋友送我一副對聯,叫做“居鄰葛嶺招賢寺,門對孤山放鶴亭”。家居多暇,則閑坐在湖邊的石凳上,欣賞湖光山色。每見一中年男子,蹲在岸上,向湖邊垂釣。他釣的不是魚,而是蝦。釣鉤上裝一粒飯米,掛在岸石邊。一會兒拉起線來,就有很大的一隻蝦。其人把它關在一個瓶子裏。於是再裝上飯米,掛下去釣。釣得了三四
38、隻大蝦,他就把瓶子藏入藤籃裏,起身走了。我問他:“何不再釣幾隻?”他笑著回答說:“下酒夠了。”我跟他去,見他走進嶽墳旁邊的一家酒店裏,揀一座頭坐下了。我就在他旁邊的桌上坐下,叫酒保來一斤酒,一盆花生米。他也叫一斤酒,卻不叫菜,取出瓶子來,用釣絲縛住了這三四隻蝦,拿到酒保燙酒的開水裏去一浸,不久取出,蝦已經變成紅色了。他向酒保要一小碟醬油,就用蝦下酒。我看他吃菜很省,一隻蝦要吃很久,由此可知此人是個酒徒。此人常到我家門前的岸邊來釣蝦。我被他引起酒興,也常跟他到嶽墳去吃酒。彼此相熟了,但不問姓名。我們都獨酌無伴,就相與交談。他知道我住在這裏,問我何不釣蝦。我說我不愛此物。他就向我勸誘,盡力宣揚蝦的
39、滋味鮮美,營養豐富。又教我釣蝦的竅門。他說:“蝦這東西,愛躲在湖岸石邊。你倘到湖心去釣,是永遠釣不著的。這東西愛吃飯粒和蚯蚓,但蚯蚓齷齪,它吃了,你就吃它,等於你吃蚯蚓。所以我總用飯粒。你看,它現在死了,還抱著飯粒呢。”他提起一隻大蝦來給我看,我果然看見那蝦還抱著半粒飯。他繼續說:“這東西比魚好得多。魚,你釣了來,要剖,要洗,要用油鹽醬醋來燒,多少麻煩。這蝦就便當得多:只要到開水裏一煮,就好吃了。不須花錢,而且新鮮得很。”他這釣蝦論講得頭頭是道,我真心讚歎。這釣蝦人常來我家門前釣蝦,我也好幾次跟他到嶽墳吃酒,彼此熟識了,然而不曾通過姓名。有一次,夏天,我帶了扇子去吃酒。他借看我的扇子,看到了我的名字,吃驚地叫道:“啊!我有眼不識泰山!”於是敍述他曾經讀過我的隨筆和漫畫,說了許多仰慕的話。我也請教他姓名,知道他姓朱,名字現已忘記,是在湖濱旅館門口擺刻字攤的。下午收了攤,常到裏西湖來釣蝦吃酒。此人自得其樂,甚可贊佩。可惜不久我就離開杭州,遠遊他方,不再遇見這釣蝦的酒徒了。寫這篇瑣記時,我久病初愈,酒戒又開。回想上述情景,酒興頓添。正是:“昔年多病厭芳樽,今日芳樽唯恐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