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简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比较——江西师大(何志昌).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7684784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比较——江西师大(何志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简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比较——江西师大(何志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简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比较——江西师大(何志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简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比较——江西师大(何志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简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比较——江西师大(何志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简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比较何志昌 (江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 西方社会历来强调个人主义,把个人主义看作是他们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但个人主义并非仅为西方所有;而我国历来则把集体主义当成是我国的道德价值观念,但并非我国就否定和拒斥个人主义。对于中西方不同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取向,我们应该正确把握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关系。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应该是辨证统一的。【关键词】: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道德 辩证统一一、个人主义的特点与缺陷1、个人主义的简单概述。( 1)西方的个人主义的历史考察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个人主义指的是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

2、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也就是强调个人中心地位,尊重个人权利、利益,提倡个人自由、平等。纵观历史,西方的个人主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中,阿基琉斯的英雄行为就是个人主义的行为。智者学派伯利克里的“人是第一重要的” 、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尺度”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等都是强调个人,即是个人主义的最初表现形式。文德尔班总结为, “在这个沿袭前人并无创造力是时代,形成研究中心的完全是个人伦理学”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及英法大革命,这些运动的发生直接导致 了个人主义的诞生。这一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注重个性解放,强

3、调个人自由、权利、平等,并用人的本性作为考察历史的尺度。人道主义者彼特拉克“我自己是平凡人,我只要求平凡人的幸福” 、拉伯雷“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真实地体现了对个人主义的的追求。到 17、18 世纪,西方的个人主义得到迅速发展。17 世纪个人主义的代表是霍布斯和洛克。霍布斯说“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洛克提出合理利己主义,主张个人利益的满足还应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18 世纪个人主义代表有孟德斯鸠、爱尔维修、休谟、霍尔巴赫等。个人主义发展到 19、20 世纪,则系统地阐述了个人主义的思想。法国托克维尔在他的论美国的民主中使用了个人主义。到 20 世纪杜威提出新个人主义,用以替代旧个人主义,即

4、是要人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来取代以往的对个人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追求。(2) 、西方对个人主义的不同观点个人主义首先出现于法国大革命,是在贬义上使用的,他们认为个人主义最终带来的后果是无政府主义。在英国,个人主义也是贬义的,被用来描述英国资本主义制度,揭露资本主义的恶罪。在德国,与英法相反,个人主义则被高扬为个性的独特,个人创造性的表现及自我实现。在美国,个人主义则被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处,他们把个人主义看做是他们至高无尚的精神。 “个人主义,对事业的热爱,对个人自由的自豪,不仅已被美国人视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也是他们的祈求” 。(3) 、我国的个人主义思想从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传统来看,主要是

5、强调集体主义道德价值思想,但也存在有较少个人主义的思想。个人主义在我国传统思想史上,最早可追溯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先秦诸子当中,杨朱“阳生贵己”即“贵己” “重生”的人生思想便显露其端倪。具有典型的个人主义的表现特征,但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与杨朱同时期,诸子百家中法家韩非提出“人性好利恶害,人之所有”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买卖关系。这也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实质最终表现为利己主义。两汉时期,杨雄强调, “自爱自敬”的人生观,亦是个人主义的表现。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爱人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又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之敬之者也。 ”到明末初期,李贽的“私

6、心说” ,提倡“人必有私”的人性论,也可归为个人主义的当中,但表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2、个人主义的优点与缺陷(1) 、按照高兆明在他的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中叙述的个人主义的优点有:I、能够较为有利的表达个体的价值终极目的性II、较为有利地表达个性及其创造性,主体与主体性意识觉醒的社会历史价值。III、较为有利于个人在全面立场里寻求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价值合理性根据,并探索社会与个人的统一样式,进而合理地揭示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的道德价值基础在于组织这个社会的个人。IV、较为有利于表达自律道义精神和个体美德。(2) 、个人主义的缺陷在于:I、个人主义者隐藏与社会整体割裂的思想,将个体脱离集体。II、缺

7、少一种普遍的道德评价标准,在保障个人的权利、自由、平等时,个人主义缺乏社会的普遍适用准则。III、容易使个人角色与社会角色形成对立,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自我主义。IV、存在着弱化人们对内心的美德、善、正义追求的可能性。二、集体主义的概述1、我国的集体主义观我国目前来说,对于集体主义的理解大概指的是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以集体为中心,在集体的前提下才可以追求个人个性的解放和发展及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上,历来都是以集体主义为道德价值对象,注重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黄建中在比较伦理学中说:“中土以农立国,国基于乡,民多聚族而居,不轻离其家而远其族,故道德以家族为本位”

8、。指的就是中国历来是以家族为本位、提倡集体主义为道德价值取向的伦理思想。回顾中国古代历史,自西周时期提倡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基本道德规范,即体现了集体主义的思想特征。春秋战国时期,萌生的“义利之辨”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史。 “义利之辨”指的就是公利与私利之间,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争辩问题。孔子的“泛爱众” 、 “爱人” 、 “忠恕” 、 “己不所欲,勿施于人”等所提倡的仁爱思想都是集体主义的典型体现。与此同期,墨子的“贵义”论、孟子的“人伦” 、 “去利怀义”说、包括礼运的“大同之世”都彰显了春秋时期注重集体主义的思想特征。两汉时期, “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提出“正义不谋利” ,主

9、张应为集体利益而放弃个人私利。至南宋,理学派朱熹又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周敦颐主张“无欲” ,其实质也就是在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上提倡集体利益至上,要去除私欲,这都与董仲舒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到明末清初时期,黄宗羲首倡“天下为主,君为客” ,注重集体利益,也是集体主义的表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进,使得我国更全面地、系统地形成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集体主义,是更完善、更具体、更实际的道德价值原则。2、西方的集体主义尽管历来主张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在“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的号召下,并非完全摒弃了集体主义的思想。在思想史上,首先提出的集体主义的是 18 世纪启蒙时代卢梭,他以为

10、自爱与仁爱应相互结合,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应服从于公共利益,这种人道主义的思想正是集体主义的表现。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原理中,说道:“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是具有客观性,真理性,伦理性” 。3、集体主义的不足之处集体主义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当片面宣传“集体至上” “个人利益要绝对服从集体利益”时,则会导致专制主义和禁欲主义。还有就是在提倡集体主义原则时,潜藏一些“虚幻的集体”存在,最终使社会走向发展的逆端。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时辩证统一的 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关系上,他们两者关系应是辨证统一的。首先,个人主义强调的个人应是集体中的

11、个人,离开了集体的个人不为真实的个人。像恩格斯在反驳费尔巴哈的理论中所阐述的“人不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个人主义应是在集体主义的合理范围内才能使其成为真正的人。否则,将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自我主义。其次,集体主义强调的集体是以特殊的个体、具体的个人为基础的集体,离开特殊的、具体的个人谈集体,只能是“虚幻的集体” 。集体在维护集体利益时,必须建立在保护个人利益,强调对个人自由、权利、尊严的保护。最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辩证统一的。个人不是指“单个的抽象物” ,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建立在一个集体基础之上的个人,集体是以个人为基本单位构成的集体。个人总是集

12、提的个人,集体总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小结:在对待西方强调的个人主义与我国提倡的集体主义的关系上,应该要坚持辩证的方法。既不能把个人主义完全认为是完全可以摒弃的,也不能盲目地号召集体主义。同时,也要坚持客观的立场。在正确认识个人主义的缺陷时,也要辨析集体主义的不足处。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中西双方基本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注释】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 343 页.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第 13 页.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转引自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 341 页.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13、 (增订本).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第 85 页.法言君子转引自沈善洪 王风贤: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 416 页.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 352-357 页.黄建中:比较伦理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第 85 页.德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转引自倪愫襄:伦理学导论.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第 88 页.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第 148 页.【参考文献】1罗国杰: 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 黄建中: 比较伦理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3 倪愫襄: 伦理学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增订本).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5宋希仁: 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沈善洪 王风贤: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中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 高兆明: 伦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