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建中国现代人居住自信周榕】(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非常感谢大家!因为今天时间也比较紧,我发言尽可能简短,我理解大家焦虑的状态,这个焦虑状态跟我今天讲的题目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今天讲演的题目是重建现代中国人居住自信,这个题目正好跟前面发言的三位嘉宾能够接起来讲,为什么呢?因为刚才赵主任也讲了,王丽芳教授和阎总都讲到了一个现象。就是在我们这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史上,有过相当多次的这样一个民族建筑形式的复兴运动。 【周榕】这种复兴运动呢,大半都是由学者提出理念,然后很多情况下,是由政府来倡导,并且有强力的政策来保证实施。这些建筑形式的民族复兴运动,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2、,为什么这么好的事情,又是跟民族传统文化又有关系,又有政策的扶持,为什么会失败呢?我觉得这种失败呢,就不得不追溯到一个更长的历史阶段,就跟刚才我说的是一种焦虑的状态有关,那么这个焦虑呢,就是从鸦片战争以来,160 多年来弥漫在中国人,或者是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存在的焦虑情节。这种焦虑情节我把它称之为集体性的参照性焦虑。 【周榕】弥漫的集体性的参照性焦虑呢,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模式基础上,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当于西方的现代文明是一种先进和落后的对比的模式。这个模式是不是成立呢?从一百多年来,中国每一次落后挨打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中,一遍遍的被强化,这样的一种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赶上一种西方的先进
3、文化的思路。这个思路反应在居住上面,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就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包括我们现在的城市化进程,是以相当多的中国人,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他彻底脱离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我们称为中国式的生存为代价,这种东西呢,有点类似于日本于 19 世纪末提倡的脱亚入欧的战略,就是我们拒绝在我们作为一个传统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中继续下去,实际上是把中国人变成越来越多的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周榕【周榕】虽然说这种,我称为先进落后的模式,实际上在被美国新左派的文化批评家华勒斯坦七十年代出的现代世界体系中彻底的批判,所谓的先进国家,西方的文明对于落后地区,对于第三世界文化欺骗的假像。但是弥
4、漫在中国人心中的参照性焦虑却是挥之不去。在强大的西方现代化图景的冲击下,中国的现代化愿景可能早就不自觉的,实际上失去了中国人对于未来的自信心。这种对未来自信的失去,在甲午战争就被相当持久的固定住了。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使我们生活的图景越来越接近于西方给我们构筑的,给我们提供的这样一个模式。【周榕】我在这里面可能想讲一个很小的故事,在上个世纪初,山西的太古有一个非常富的晋商,他们家族都居住在曹家大院,成为了当地的旅游名胜,这家人居住在这里面,代表着当时中国顶尖富豪的居住生活,完全是传统中国式的合院。即使是当时顶尖的中国人居住心理,也仍然存在着一个参照性的焦虑,导致他们采取一个措施,调整全家人,包
5、括仆人在内的生物钟。因为他们家在全中国,至少是全省,最早引入现代文明的标志就是电灯,其他的人没有电灯。他们全家采用跟正常人生活方式完全相反的办法,昼没夜出,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因为可以显示他们电灯的优越性,现代文化的生活,没有被现代人抛弃的生活,就是在电灯照耀下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我们现在也是屡见不鲜,只不过没有这么土的表现就是了。【周榕】在这样一个 160 年对于现代化的焦虑状态中,中国人实际上经过了非常多的波折坎坷,这一点我就不再详述。但是我想说的是自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中国近 20 年这样一个发展,不到 20 年,十几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左右的发展,实际上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把 160
6、年漫长的道路,尤其是焦虑性的道路,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重新又走了一遍,是一种浓缩微循环状况。这种状况导致着我们从生存没有参照系的状态,突然变成了一个生活在面临非常多参照系的状态,所以我们这十年的过程,尤其是从地产开发来看,就是在一个越来越焦虑的状态中完成的。【周榕】中国人在 20 年,包括我们说半个世纪以来的生存呢,我大概给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是一个获得性的居住方式,这种居住方式建立在配给制的经济制度下面,他得到这样一个住宅,完全没有自己可选择的余地,基本上是一个分配式的,获得性的居住。第二个阶段,是住宅商品化之后,我们经历了一个学习性居住的阶段。学习性的居住表现在我们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参
7、照系,一开始可能是邻居家的木装修导致我们觉得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先富起来,另一部分的焦虑情节开始出现。【周榕】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又找到了其他种种的参照系,我们终于知道有抽水马桶这样的东西,开始知道有所谓现代化的起居和卧室分离,卫生间放在卧室之中,更多的东西知道了有一些现代化的居住,比如说我们会找到一些欧陆风,又找到被米流行的趋势,西班牙,地中海式的东西。这些东西呢,实际上是在我们生存环境里面,为我们树立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参照系,这种参照系,每建立起一个新的参照系,实际上是对以往一种参照系的威胁。【周榕】简单的说,就是你生活在一个没有经过装修的房子里,肯定你感到就比相对有装修的人有焦虑,你生活在一
8、个普通的毫无特点的房子里,你就比在生活在欧陆风的人有焦虑感,生活在欧陆风里相对于近两年流行的北美,又觉得落后了,始终处于焦虑,而且周期越来越短。这是中国人集体性的普遍焦虑,这种情况也就是在近三年左右有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在集体无意识上,集体心理上有一个很大的逆转。这种逆转实际上是建立在中国经济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状况,中国人的收入水准,中国人的生活状况一个急速提高的基础上。中国人和世界的这样一个交往,他对于这些信息的了解,他对于生存方式互相的渗透,越来越有一种平和的状态。【周榕】在这样上述我刚才讲到的一些条件下面,等于是中国人的居住自信心开始回归,这种回归呢,实际上表现在很多方面,可能有一些是极端民
9、族主义情绪的方式表露出来。另外一些方式呢,可能是比较平和的回归。这种回归实际上让我们回想起中国人在居住传统上,具有全世界最为深厚的积淀,历史性的积淀,对于居住不光有它的形态,也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在这种居住状态中,可能一种新的,我们谈到的这样一个新的中式的居住方式就呼之欲出,所谓中式别墅的回归。这一轮有关民族形式,已经不是民族形式,真正适合中国人居住方式的回潮和以往是不同的。它不是政府倡导的,也不是专家、学者推进的,而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民间的推动,由对于市场最敏锐的资本来进行推动,所以这一轮的回归是具有非常坚实的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但是这个回归中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周榕】地区主义的建筑,地方
10、建筑到底是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出现,首先有一点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国人得到了最深刻的教训,现代化是不能抵抗的,确实是不可抵抗的。如果我们企图以简单的传统来抵抗现代化的话,可能注定是一种不长久的尝试,或者是一种以卵击石的策略。实际上我们地区主义必须在前面加上一个定语,就是批判性,批判性地区主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跟现代主义的反驳,批判,我们对于一种大规模复制,没有差异性的舶来式,国际化的居住方式,首先我们持有一个清醒的自觉,我们应该认为,可能作为中国人他自己的,有很深的文化渊源的居住是一个强有力的东西。【周榕】同时呢,我们对于传统的地区性建筑,其实还是应该有一个,也是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关照
11、。传统的中国建筑里面,固然有非常多的精华,但是也有相当多的糟粕,而且也有非常多的和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东西。比如说中国传统的院落,四合院,刚才赵主任也谈到,有相当多的,也有功能的问题,实际上它和现代方式有很大问题。四合院里面我们只有集体的私密性,这个家族的私密性,但是完全没有个体的私密性,作为个体人居住在其中四米的感觉。【周榕】比如说中国的工匠传统,一直主宰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作为中国最宝贵的文人传统,文化的发展,很少渗入到中国的工匠传统之中的。中国的工匠传统也不乏精美的技术,实际上也有很多是粗糙,得过且过的态度为特征的。对于这种批判的地区主义我个人认为他不是一个简单的风格上的回归,或者是形式上
12、的模拟,也超越了一个神似或者形似的范畴,我想它可能是一种新的东西。这种东西是要破除所有参照系的约束,或者说它是不以时间性,尤其是建立在时间中的参照系参照为特征的。也就是说这种东西是一种具有独立的文化品格和他独立的建筑品质,这两样东西能保证他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实际上它也是现代中国人的一个回归吧,这样一个自信心的回归。【周榕】所以我想作为开发商来说,应该敏锐的把握到整个中国民族集体情绪,或者说集体无意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下,可能以往的照搬国外的模式,或者是舶来的模式,可能已经失效,或者即将失效,在新市场的空白中,到底是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我觉得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所以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自己也感到,市场上也迫切的提出这个问题,如何用中国的语言书写建筑,而且书写的是当代的建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今天特别高兴看到我们展出的几个盘,其中有一些盘明显的具有这样现代化,批判地区主义的特质,这样的建筑确实他不在时间中失去他的价值和魅力,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展现出它感人至深的地方,今天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