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供稿 作者:罗 鑫“全媒体”是近年在业界出现频率很高 a 的一个词,不同时期定义也有不同的提法,本文试图厘清“全媒体”这一关键词。2008 年以来,各类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中频频出现一个名为“全媒体”的关键词,其中包括“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战略” “全媒体报道” “全媒体记者” “全媒体出版” “全媒体广告”等。然而,何谓“全媒体” ,学界至今还没有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国外对“全媒体”的提及“全媒体”在英文中为“omnimedia” ,为前缀 omni 和单词 media 的合成词。经过搜索国外的 Elsevier(SDOL)数据库、EBSCO 全文数据库以及 Sp
2、ringer 外文期刊,笔者发现omnimedia 只以专有名词形式出现,即一个名为 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MSO)的公司。作为一个新闻传播学术语的“全媒体”并未为国外新闻传播学界所提及。1999 年 10 月 19 日,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公司成立。这个公司拥有并管理多种媒体,包括四种核心杂志、34 种书籍、一栏荣获艾美奖的艺术电视节目、一栏在 CBS 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周刊节目 This Morning。不仅如此,MSO 还管理一个名为 AskMartha 的报纸专栏(其内容提供给 230 多家报纸) 、一个在美国 330 多家广播台播出的节目、
3、一个拥有17 万注册用户的网站 。玛莎- 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公司是美国当时最有名的家政公司之一,它通过旗下的“全媒体”传播自身的家政服务和产品。回顾 1999 年,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得到长足发展,互联网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起步发展。媒介内容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网站等不同的媒介形态得以表现。然而,囿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公司并没有实现如今所有的媒介形态如手机电视、户外电视等。当时的“全媒体”只停留在扩张阶段,只求拓展新的媒介形态,而没有注重“全媒体”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问题。国内对“全媒体”的提及经过搜索国内的万方数据、维普期刊以及中经专网,笔者发现国内也同期出现
4、了“全媒体”这一关键词。1999 年 6 月, 中国经济时报中的一篇文章消费真无热点?上写到:“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即将成为家用电器行业的新潮流,也将是消费者新的消费追求热点,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必将造就一片新的市场空间。重享受的发烧友追求全媒体、全数字的声音和图象效果。 ”显然,文中提到的发烧友追求的全媒体的声音和图像效果,只局限于传播形式中的声音和图像,从受众全方位的体验感受来说,这种“全媒体”的说法是不全面的。而 1999 年至 2007 年间,各行各业对于“全媒体”的提及都是在文章中点到为止,可见这个时期人们对全媒体的认识是直观而片面的。笔者认为此时的国内“全媒体”同国外一样都囿于技术方面
5、的限制,没有得到正确认识。从 2007 年开始, “全媒体”出现在文章中的频率越来越高。2007 年 11 月 12 日投资中国项目精选上的一篇Xtel 统一通信平台项目招商对“全媒体”的认识有所突破:“Xtel 统一通信平台具有以下功能:全媒体通信,支持音频、视频、即时消息、手机短信、应用共享等各种媒体形式。 ”文中的“全媒体通信” ,包括了当今各种媒介形态。这种对“全媒体”认识上的进步与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全媒体”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现状2008 年, “全媒体”开始在新闻传播领域崭露头角。许多媒体从业者纷纷提出“全媒体战略”或“全媒体定位” 。报纸、电视、广播、出版
6、、广告等行业的 “全媒体”发展呈现出两种方式:一是“扩张式”的全媒体,即注重手段的丰富和扩展,如新兴的“全媒体出版” “全媒体广告” ;二是“融合式”的全媒体,即在拓展新媒体手段的同时,注重多种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如已经探索一年多的“全媒体新闻中心” “全媒体电视” “全媒体广播” 。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 2008 年 3 月在全国首开先河,整合集团所有媒体记者,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 ,开始了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的运作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各种运营平台的探索。一方面单一的印刷报纸分化成多种产品形态,如手机报纸、数字报纸等;另一方面媒介生产流程进一步细分、专业化。2008 年 2 月, TD 广
7、电对决手机电视国标 一文中提到,在当年的北京奥运会期间,手机电视将成为重要的传播形式,中央电视台的转播也将采取“全媒体”对外传播。而中央电视台从 2009 年 7 月 2 日开播的世界周刊 ,其定位就明确提出“全媒地带,信息就是选择” 。该栏目负责人认为,对于世界周刊来说,新闻只是起点。启动强大的信息搜索及整合能力,打破不同媒体间隔,开辟独具特色的全媒体地带,给观众丰富的信息“选择”可能,展示一周世界重大新闻事件背后的世界和新闻所引发的关注,是世界周刊的价值及意义所在。在广播行业,2008 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广播网实现了中央电台所有奥运报道广播信号同步网上直播,创新了图文并茂、音视频同步多点
8、互动直播报道新模式,尝试广播频率、门户网站、有线数字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五大终端的融合。2009 年,国家广电总局成立了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全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传输覆盖网络。在出版行业,2008 年年底,贺岁电影非诚勿扰的同名长篇小说非诚勿扰在北京以“全媒体出版”方式首发。国内自此掀起了一股“全媒体”出版热潮,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我的兄弟叫顺溜等图书都宣布采用全媒体方式出版。2009 年在济南举行的 “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沙龙”上,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这样介绍全媒体的含义, “全媒体出版就是同一个内容同时发布在纸质媒体、互联网、手机和手持阅读器等媒体上。 ”“中文在线所提的
9、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 ,即是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渠道发行阅读产品,同时尽可能覆盖所有读者” 。在广告行业,2009 年 10 月 19 日, 中国计算机报上的全媒体:指点网络大市场一文中,作者肖庆飞指出,将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形式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全媒体” 。笔者认为, “融合式”全媒体发展才能真正发掘出“全媒体”的价值,更符合“全媒体”的内涵。在“全媒体”语境下,多种媒体形式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模式,提供不同的表达方式。面对不同的状态,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各种手段只是同一角度的重复或者只是不同媒体的简单堆积,那么,就很难产生增值的效果。“全媒体”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现状尽管全媒体在国外
10、新闻传播学界未被提及,但在近几年经常被我国新闻传播学者提及或研究。我国新闻传播学者对全媒体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是“营运理念(模式)说” ,另一类是“传播形态说” 。前者的代表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后者的代表是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的周洋。2009 年 7 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的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中明确提出了“全媒体”的概念。她指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她强调,从总体上看,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
11、分。2009 年 11 月,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的周洋则认为“全媒体”的概念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具体来说,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笔者认为“传播形态说”更符合“全媒体”的内涵。全媒体在发展中往往受到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限制。它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单一模式,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当互联网日益普及,博客、播客等媒介形态大行其道;而当手机逐渐普及,手机报、手机小说、手机电视又风靡全球。 “全媒体”就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传播形态,随着
12、3G 网络的成熟,4G 网络的开发成功,又将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传播形态加入其中,丰富受众的媒体体验。综上所述, “全媒体”是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系)浅阅读时代的深层思考浅阅读实际上是阅读
13、载体正在发生变化的一种标志你是否越来越多地见到这样的场景,公交车上,地铁上,甚至是行人穿梭的路上,有人专心致志的拿着手机、电子书或者时尚杂志阅读?或者,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伴着香茗孤灯捧着书本精心阅读的时光正在被大量的网上浏览所替代?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相信你已经步入了浅阅读的潮流。浅阅读,就是简单、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对阅读内容则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追求的是实用的资讯或短暂的视觉快感。与深阅读相比,浅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符合当下流行的“快餐” 文化的特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浅阅读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或者贴近实际,可以对自己的日常
14、生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如生活资讯;或者与自身没有直接关系,比如娱乐信息及八卦消息等,阅读追求的是一种暂时的心理愉悦和短期的信息摄取。随着快餐文化的流行,日本已进入“读图时代”,漫画读物高居畅销书前列。由于浅阅读的侵蚀,法国的阅读传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有人甚至预言“书将死亡”。世界各国都在反思,为何当今社会深度阅读越来越少,而浅阅读日益普遍。首先,这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关,在越来越忙碌的社会里,人们能静下心来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碎片化。阅读变得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渐成风尚,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其次,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信息爆炸,各种资讯泛滥,生活
15、和工作压力迫使人们的阅读更加趋于实用主义,而根本无暇去对书籍深究细品,就是再爱不释手的图书,也只能浅尝辄止,进行一点浅阅读而已。于是,浅阅读由于快速高效而被广泛接受。再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博士黄楚新说:“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网络阅读平台、电子书、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大众阅读方式,引起了阅读习惯的根本性变化,大众阅读在网络环境下日益体现出一些浅显化的特征。浅阅读的出现实际上是阅读载体正在发生变化的一种标志。”深阅读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如果长期不加思考地浅阅读,那么读者的见解和思考力,势必会走向浅薄。浮光掠影式
16、的浅阅读只能让书中的营养如过眼烟云。那种反复思索回味经典名著,细品慢嚼的读书感受,那种废寝忘食的读书之乐,是浅阅读者所无法达到的境界。与浅阅读相对应的是深阅读,指的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方法。清朝文人梁章钜提倡“精通一部书” 的读书法。他说,“ 不拘大书小书,能将这部烂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触悟他书。”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文学家卢梭也曾说: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对于个人,深阅读可以培养大视野,促进大发展;对于民族,书籍承载着民族的灵魂,深阅读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为此,提倡深阅读的行
17、动已经在各国展开。美国发起了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由政府资助的“大阅读” 读书活动。法国政府除了强化出版业的现代功能外,充分发挥书店、报纸、电视、广播对新书的推介作用,激发公众读书的热情。日本参众两院一致同意有关设立国民读书年的决议,将 2010 年定为日本的“国民读书年”。深阅读与浅阅读并非水火不容,浅阅读可以激发阅读兴趣,让读者发现值得深阅读的读物,而深阅读培养出来的思考习惯,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准。为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日本出版社纷纷出版能够轻松地拿起带走的又薄又小又便宜的文库本。有调查显示,近年来浅阅读的流行,提升了年轻人对文字的兴趣,读书量有所增加。近年来,法国出版社也积极调整出
18、版方针,把一些大部头经典印成口袋书,甚至变成手掌电子书,以吸引年轻人阅读。新媒体从各方面提升了深阅读的潜在渠道和对象从阅读载体看,新媒体的出现虽然对传统纸质书籍构成一定挑战,但它从各方面提升了深阅读的潜在渠道和对象。如果能做到寓教于乐,新媒体介质的出现并无坏处。如何引导人们更多地进行深阅读是新媒体所要面对的下一项挑战。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指出:“新媒体并非是导致浅阅读 的唯一原因,虽然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但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和新媒体阅读并不矛盾,不同媒介载体各具优势,可以互为补充。阅读最重要的不是通过什么载体来读,而是读什么、怎么读。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致力于倡导
19、读书、组织读书、服务读书,积极推动书香社会 建设,倡导深入阅读、经典阅读,为全民阅读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使我们这个充满活力的国家在阅读中提升品质与素养,提升民族竞争力。此外,我们还通过策划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公众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新媒体环境下,阅读极具个性化,阅读需求和偏好变化迅速。全新的第三代移动互联网以期刊、报纸、图书、音乐、视频、动漫、软件下载等数字化内容为核心,形成集媒体、娱乐与增值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移动新媒体平台。读者在享受便捷的阅读方式和多样的阅读内容时,各种视听感官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新阅读工具顺应了都市人忙碌的生活节奏,弥补了浅阅读的局限,同时
20、为读者提供了形式丰富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黄楚新说:“面对各种新媒体阅读环境,中国的传媒出版人要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大责任,一方面把出版物的内容做深、做宽、做精,提升出版物内在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也要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把这些精品放在不同的新的传播介质上,使中国的经典作品有新的表现形式,成为大家喜读乐见的形式,从而在浅阅读 方式中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周和平介绍说:“国家图书馆从上世纪 90 年代就跟踪数字阅读的发展。随着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立项和建设,截至 2009 年底,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量已达 327 百万兆字节(TB),本着 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其中 76%的数字资源已经通过网络提供服务
21、,开展了基于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数字阅读服务。今后,国家图书馆将进一步实施新媒体数字图书馆服务计划 ,推出更多的适合新媒体的内容服务,用先进文化占领新媒体服务阵地,为互联网提供大批优秀的、积极向上的文化资源,并使国家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与服务实现全民共享,把浅阅读 导向深阅读 。”(人民记者彭敏、江帆,本文部分素材由本报驻法国记者顾玉清、驻美国记者管克江、驻日本记者崔寅提供)iPad 能否拯救世界报业 ?iPad 来了,它能否拯救世界报业从华尔街日报iPad 版说开去余婷2010 年 1 月 20 日,苹果发布了新款电子产品平板电脑 iPad。华尔街日报紧随其后开发了iPad 付费应用程序;两
22、周后,已有 3200 多名 iPad 用户成为华尔街日报iPad 程序的注册用户。这些用户可以通过使用 iPad 阅读华尔街日报的 iPad 版,该报执行主编罗伯特汤姆森表示:“华尔街日报开发的 iPad 应用程序能给用户带来阅读报纸的纸般感受。” 与付费的华尔街日报网络版相比,iPad 还原了报纸的“本来面目”。同时,纽约时报和今日美国也迅速成为 iPad 支持者。前者于 2010 年 4 月展示 iPad 版;后者于 2010 年 5 月推出,且在 2010 年 7 月 4 日前免费体验。iPad 不仅吸引着美国旗舰大报,也席卷欧洲及澳洲。据英国卫报报道,在 iPad 推出不到半年内就自主
23、开发 iPad 付费应程序的报纸和期刊还有: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卫报、每日邮报、名利场、格莱美等,此外,每日快报、地铁、纽约客也正着手开发 iPad 付费应用程序。本文拟从报业发展视角入手,回顾苹果公司“i 系列”的历史、特点和对纸媒的贡献,分析 iPad 与纸媒结合的特点,展望它助推报业发展的未来。从 iPod 到 iPad 的革命性升级iPad 与纸媒结合是苹果公司“i 系列”产品助推纸媒发展的进一步实践。要分析 iPad 吸引纸媒的真正原因,必须考察“i 系列” 产品发布历史、特点及其对报业的贡献。2005 年至今,“i 系列” 令人应接不暇,主打产品包括是 iPod(掌上播放器)、iP
24、hone(上网手机)、iPad(平板电脑)。在 iPod photo 推出之前,iPod 与纸媒并无太多关系,它的出现只是颠覆了音乐制作与传播。2004 年 10 月面市的 iPod photo 是首款具有彩屏的 iPod 产品,这标志着 iPod 产品已经具备显示彩色图片、版面或页面的功能。也许是意识到彩屏对于 iPod 与纸媒合作的重要性,2005 年 1 月苹果公司将其所有 iPod 产品升级为彩屏版,即 Color Screens for all。紧接着,2005 年 10 月,纽约时报就表示:报业应该放弃博客,而开辟 iPod 版报纸。2005 年 iPod shuffle 推出后,
25、给美国新闻业带来的震动主要在广播电视领域。受众可以将媒体新闻的音频下载到 iPod shuffle 播放器,随时收听。美国新闻学评论2006 年 5 月刊载的文章 iPod, You Pod, We All Pod(我播、你播、大家播)以美国广播公司(ABC)的 iPod shuffle 内容为例,分析并认为:为了吸引受众,新闻机构不得不开发自己的 iPod 版本,因为 iPod 的新闻内容可以更新鲜、更有趣、更生动、更原创(指未经编辑)、更互动。2007 年 iPod Touch 面市,这是具有上网功能的播放器。此后,一些英美报业人士表示:报纸的 iPod时代正在到来。所谓“报纸的 iPod
26、 时代”是指人们通过 iPod Touch 与互联网对接,直接从网上阅读报纸新闻、图片、评论等内容。总体看,iPod 系列产品为音乐而生,上网功能和纸媒的结合只能说为纸媒内容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但无论是纸媒还是 iPod 都没有开发更有利于双方合作的功能或应用软件。此外,iPod 产品总体发展趋势还是轻、薄、迷你,因此它并不利于纸媒的内容和形式展示。iPhone 是增加了手机功能的 iPod Touch。第一代 iPhone 于 2007 年 1 月面试,随后,iPhone3G于 2008 年 6 月面市;iPhone 3GS 于 2009 年 1 月面市。iPhone 强于互联网和通讯
27、功能的开发,也不是一款完全适宜于刊载纸媒内容的电子产品。2010 年 1 月 iPad 面市,推出不足半年,已让英美大牌纸媒趋之若鹜,纷纷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与之前的“i 系列产品” 相比,iPad 在吸引纸媒用户方面究竟有何优势?iPad 与纸媒结合的新优势通过 iPad 呈现的纸媒可以解决几大关键问题:强制付费、畅通发送、维持忠诚、便携、互动。概括起来,iPad 与纸媒结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还原”与“延伸” 两个方面:还原 “纸”的形态、还原 “读”的精髓、还原信息的价值;延伸“纸” 的功能、延伸“ 读”的空间。1.还原 “纸”的形态报纸版面和杂志页面是纸媒本来的形态。iPad 出现以前,
28、以美国为代表,知名报刊纷纷开发报纸网络版,大部分实际是办报纸网站。报纸版面变成网页,新闻与新闻间的块状结构变成报纸网站上标题的罗列和超链接。一些报纸还大有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后尘而“弃纸上网 ”或“重网轻纸” 的趋势。此举的后果:一是严重扰乱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导致忠诚读者流失;二是报纸版面设计人员对网页设计的不适应,导致大部分报纸网站的页面设计无易读性也无美观感,更奢谈凸显重要新闻的强势。iPad 屏幕参数显示:其屏幕为 9.7 英寸 IPS 显示屏,屏幕大小远超过现有的 iPod Touch 和iPhone,更适宜展示报纸版面或杂志页面。可以看到,iPad 版的报纸有报头、有分栏、有头条、有广
29、告、有图片。可以说,它还原了报纸应有的样子,它的宽幅显示屏给了报纸充分展示版面的可能性。据华尔街日报执行总编罗伯特汤姆森介绍,与该报的 iPod 版和 iPhone 版相比,iPad 版才真正还原了报纸的本来面目。再看今日美国,iPad 版和纸版的版式、内容完全一致,不同的是增加一些适宜于网络互动的弹出按钮,如评论、发帖、转发等等。2.还原了 “读” 的精髓目前,美国各报推出的 iPad 应用程序均为付费使用。有业内人士指出,网络信息海量,没人愿意为之付费。互联网对信息的海量承载和免费提供,的确让信息日益泛滥且廉价。然而,如今的主流大报“卖的不是信息,是观点。”读者不为信息付费,并不代表不愿意
30、为观点付费。英美主流大报面临互联网挑战,已经适应了对原创信息给予深度的、易读的和独特的见解。对读者来说,读报读的也不是信息,而是观点,这才是读报的精髓。iPad 版报纸可以从形态上还原纸质报纸,当然也可以还原纸质报纸的内容,包括:所有新闻报道、深度报道、分析报道、连载、调查报告、特刊等等。这样,读报的精髓读观点在 iPad 得以还原。因此,也无需担心读者不愿付费阅读。汤姆森表示,在华尔街日报现有注册用户中,已有 3 万多名下载了华尔街日报iPad 应用程序。这部分用户将在限定时间内免费获得 iPad 版华尔街日报内容。3.还原信息价值报纸开发的 iPad 付费应用程序或将还原信息付费阅读的传统
31、人们通过付费下载并付费使用 iPad程序来接收并阅读每日的报纸。以华尔街日报为例,该报 iPad 应用程序每月收费标准为 17.29 美元,相当于每年收费 200 美元以上。报纸对网站信息收费不是新鲜事。iPad 应用程序付费使用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让纸媒意识到原创信息不会在被搜索引擎或门户网站肆意剽窃。报纸绕过网站,转而开发付费阅读程序才是实现信息付费的正道。默多克一以贯之支持信息付费,他在美国华盛顿全国新闻俱乐部举行的“卡尔布道论坛” 中表示,报纸发行应当阻止谷歌、微软必应等搜索引擎免费显示报纸的完整内容。报纸的网络发行趋势是:只显示标题、几段内容、以及订阅者的观点。报纸的数字发行要实现付
32、费不能依靠网站收费,而要转向和苹果等硬件开发商联手开发付费应用软件,还信息以价值。华尔街日报是付费网络经营的典范。然而,它单枪匹马的努力并不能改善搜索引擎滥用信息的恶劣生态。互联网宠坏了读者,人人都不想为阅读付费。iPad 的出现或可让报业数字化的道路在不依赖搜索引擎和网站的情况下继续推进,并获得可观的发行收入。需要调整的是收费标准,目前 iPad 版报纸的收费标准普遍高于报纸网络版。如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收费标准为每周 2.29 美元,相当于每年 108美元,约为该报 iPad 的 50%。随着用户的增加,收费标准或可调低。4.延伸了 “纸” 的功能尽管有着“纸” 的形态,iPad 版报纸毕竟不
33、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报纸,它的数字终端本质使“纸” 的功能得到极大延伸。iPad 综合了 MP3、手机、电子书、笔记本电脑等主流终端和应用,提供了综合的应用和功能,用户无需同时携带多个终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报纸和这些终端的结合就可以完善报纸编读互动、发帖、评论、实时上传等功能。5.延伸了 “读” 的空间iPad 具有便携的特点,延伸了阅读的空间。iPad 轻薄简便,重 0.68 千克,厚度仅为 13.4 毫米,比 Kindle DX 只重了 0.15 千克,比 iPhone 只厚了约 1 毫米,其重量和厚度在平板电脑产品中已堪称完美,用户携带非常方便。令人憧憬的 iPad 报纸前景尽管关于 i
34、Pad 是否能够拯救报业的争论一天也没有停止,但英美报业人士的实践已经证明:iPad 为报业带来希望。除英美各报纷纷着力开发 iPad 应用程序外,iPad 报纸还在澳洲崭露头角。费尔法克斯集团(Fairfax Media)是澳大利亚大型媒体公司中第一家推出自己的 iPad 软件的公司。该公司旗下的 The Age(时代报)和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悉尼先锋早报)的数字版于每日凌晨两点发到iPad,功能包括搜索菜单、缩放和 Email 共享文章,但目前还缺乏最新消息、图片廊、视频等版块。时代报(Age)主编 Paul Ramadge 说,由 iPad 主导的电子阅
35、读设备将能成为新闻界人气很旺的平台。“我认为现在这代人或以后更多成长中的人不再是通过传统报纸来看新闻,他们是屏幕人,iPad 定会吸引他们。”尽管 iPad 还未在中国大陆上市,但南方都市报已成为首家登录 iPad 的中文媒体。iPad 能否引领中国报业走出困局?价格和内容是两个重要因素。就目前情况看,iPad 对于中国普通大众尚属奢侈品,若在中国登陆后,即使不算关税,iPad 价格也不会低于该产品的平均价格水平。因此,普及将受价格因素限制。另一方面,我国报纸中仅有中国日报和南方都市报试水 iPad,其中也只有南方都市报提供中文内容。iPad 要在中国打开市场,还需要更多中文内容来吸引中国受众
36、。目前,西方报业人士未敢断言 iPad 版报纸的美好前景,在中国它更是一个未知数。但是,从手机的普及、电脑的普及、上网本的普及来看,它或能成为我国报业数字化发展的又一方向。最像报纸的电子书如果你不知道 Skiff Reader 为何物,你也许会知道 Hearst 出版集团,如果你连这不知道,那你总归会知道时尚、芭莎这些杂志吧。Skiff Reader 就是 Hearst 出版集团推出的一款电子书阅读器产品,除了杂志资源方面的得天独厚优势外,Skiff Reader 也即将成为首个采用可弯曲屏幕的电子书阅读器。相比亚马逊的 Kindle 系列电子书阅读器, Skiff Reader 在提供的内容
37、方面将提供差异化,特别是在自家出版集团内部的杂志和报纸这些内容将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关于 Skiff Reader 的这块柔性屏幕,自然采用的也是目前较为成熟的 LG Display 超薄可弯曲屏幕。数字时代的报纸版面设计报纸版面设计是编辑思想与设计艺术的结合 从报纸诞生之时起,版面设计就随之开始。纸张的大小,印刷技术的变化,照相技术的演进,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对报纸版面设计带来影响。而现代印刷、照相与排版技术的突飞猛进,将现代报纸版面设计带领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它完全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理念,将一种现代化的、工业流程似的设计思想推行到整个报纸版面设计的工作程序之中。作为新闻编辑学领域的报纸版面设计
38、早期的报纸摹仿书籍的形式,只是将信息单纯地罗列,没有分栏之说,报纸版面被看作是信息的无声载体,版面没有自己的语言。印刷技术的革命,使报人的思想突破了书籍式的禁锢,报纸开始分栏,有了各种版式,版面有了自己的语言。随着报业的发展,版面语言越来越丰富,它传达出编辑对新闻的评价。读者在读报的同时,也无形中接受了版面的“话语” :头条必然是重要的新闻,安排在视线角落的消息总是引不起人的注意。版面设计成为一项有深度的设计工作。图片的出现给版面带来了形象的语言,读者很乐意在新闻图片中感受现场的气氛,版面语言的感染力加强了。紧接着,彩色印刷又给报界带来了一场色彩革命,报纸版面在色彩的世界里找到了更丰富的语汇,
39、版面设计成为一项有深度的工作,关于报纸版面的专题研究也逐渐展开。Daryl R.Moen 认为,报纸版面设计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信息。( 美国报纸组版和设计,陆炳麟江和平编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年,p21)20 世纪后期,报业市场的竞争引发了报纸版面的不断变革,报纸版面设计与市场需求和媒介竞争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体现报纸竞争策略的重要方面。报纸版面日益体现出为读者服务的特点,“报纸组版、版面的细分化,导读方式的多样化,稿件安排的模块化,信息传递的图解化(information graphics)等等都是对受众阅读心理和习惯的适应性措施。”(蔡雯、甘露西方报纸版面变革及其动因探析 )同时
40、以市场卖点为核心,突出个性化的设计,力求强化对读者的吸引力。可见,在新闻编辑领域,报纸版面不是被动存在,而是积极存在,尤其现代报纸在面对市场竞争中,更意识到报纸版面的“眼球”效应,将报纸版面设计纳入到整个报纸的营销甚至编辑体系中,大大提高了报纸版面设计的地位。版面,不仅能够左右报业发行,甚至能够决定每版稿件的数量与编排,形势逾越到内容之上,也给报纸编辑带来了新的问题。作为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报纸版面设计从程序上理解,报纸设计就是组版各元素在版面上的计划和安排。(美国报纸组版和设计,陆炳麟江和平编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年,p180)信息如何罗列( 依据何种规律),罗列模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41、这是任何一个平面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意念、信息和视觉信息。甚至有时只是为了表达纯粹的美感。(英艾伦?斯旺英国版式设计教程,匡洁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第 63 页) 艺术设计的本质,则体现在创造性、系统性、功能性、艺术性和经济性等几个方面。(荆雷) 设计遵循的原则是:平衡,对比,重点,比例,统一。如果一份报纸要达到美感,让整份报纸看起来赏心悦目,这些原则是版面设计师需要掌握的技能。同时,这些设计原则也会产生不同的版面风格。事实上,20 世纪视觉设计的风格变化,也投射到报纸版面设计中。字体设计对文章标题设计启发,招贴画设计为图片的组合处理提供了思路。而包豪斯所
42、倡导的新设计风格,使报纸抛弃繁缛装饰,注重传达信息的合理设计,形成了简洁明了的版面设计风格。瑞士的国际版面风格,则形成了模块化的设计思路。但是相对而言,报纸版面的变革与视觉传达设计的流变并不是同步的。很长时间,报纸版面都固守老传统,当技术、市场、媒介竞争等诸多因素刺激报纸改变面貌时(蔡雯、甘露西方报纸版面变革及其动因探析,国际传播2002 年第 8 期),新的版式便会从时尚而且实用的设计风格中产生。但是,很快新版式又会成为旧模式。与活跃的期刊版面设计比较,报纸版面的设计是不大跟随潮流的。但是每一种新的设计思想所形成的“技巧”,都会在报纸版面中有所呈现。报纸版面的信息分层一方面,报纸版面作为报纸
43、信息承载模式而存在;另一方面,报纸版面又作为报纸视觉风格的主要因素而存在。因此,报纸版面传递的信息也分为以下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文本内容传达的信息(或者图片) 。这是报纸的主要信息内容,或者说是报纸的绝对信息内容,是显在的、明确的,能够被读者清晰确认的。报纸版面设计的目的,首先是使这类信息能够清晰地传达给读者,使报纸内容易读。第二个层面则是隐藏在版面设计中的信息,这类信息表现为编辑对文本内容的处理方式:或强化处理某个文本内容(也可能是图片内容 ),或淡化处理某个文本内容,以含蓄的方式传达编辑对新闻内容的态度或者观点,是编辑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本身的挖掘。这类信息是隐藏的,读者不易察觉的,
44、但会被潜移默化影响的。可以想见,这类信息内容只能通过报纸版面设计来实现。在具体操作上,就是头版新闻或头条新闻的安排,新闻图片大小的安排,标题字号的相对选择,文本框的处理,等等。此外,版面设计本身还会传达出一些层面的信息。如果将报纸版面设计纳入到整个报纸的营销之中,报纸版面的风格与美感也是版面必须表现出来的信息,这是第三个层面。报纸的风格是报纸参与市场竞争后必须树立的目标。报纸是针对市民的晚报、都市报,还是针对专业人士的行业报?是轻便的小报,还是严肃的大报?针对性不同,报纸的风格也必然要表现出差别来,以便读者在瞬间识别、购买。最后还有一个层面,是报纸版面设计的审美性,体现为读者阅读报纸时的情感愉
45、悦,它表现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或者翻阅时的吸引,甚至阅读后的留恋,等等。这个层面的信息,则更加隐藏不可见。尽管后两个层面的信息是隐藏的,没有明确传达,但是对读者来说却是最直观的。这也是图像信息所具备的特点:模糊性与直观性。在报纸越来越厚、数量越来越多的今天,报纸的视觉传达日显重要,因此,报纸版面设计也更加重要。现代报纸版面设计,需要统一传达出这几个层面的信息,美编既需要对编辑思想的领会与理解,还需要对报纸整体营销策略的把握与贯通,同时根据信息的灵活性,创造性地规范、设计每一个报纸版面。现代报纸设计的实质就是编辑思想与设计艺术的结合:报纸编辑中的新闻编辑理念,与艺术设计的创造性、功能性
46、、艺术性和经济性统一在一起,最终形成每一份报纸版面的最佳形式。数字时代报纸版面设计的理念更新传统的报纸版面设计秉持两种理念,一类是专业理念,主要追求的是新闻的完善以及传播对受众的责任,传播的社会效果,传媒的权威形象;另一类是商业理念,主要以媒介的自身利益为首要的追逐目标,并以此来建构报纸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设计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商业用途吸引读者注意(赵鼎生,西方报纸编辑学,第 2 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当报纸强调自身社会影响与地位时,版面设计更凸现第一个层面的功能;而当报纸更看重生存状态时,版面设计则提升了第二个层面的信息传递。但是,这两种理念的构建前提是报纸的媒介地位。无论是专业
47、理念还是商业理念,报纸从业者始终都没有放弃报纸作为主流媒体的身份与地位。20 世纪后期,电视的兴盛给报纸的生存带来危机,一场“重新设计”运动席卷美国报业,其目的是为了赢回流失的读者,坚守报纸的主流地位。进入 21 世纪,报纸再次与互联网碰撞。与电视不同的是,互联网兼有电子媒介与印刷媒介的诸多优势。电子报纸的出现,大有覆灭印刷报纸的趋势。报纸的媒介角色发生了改变,报纸最后的光芒在互联网的照射下慢慢消散。莱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中认为,当旧媒介逐渐被新媒介取代后,对旧媒体的使用会演变成一种带有怀旧色彩的艺术行为(莱文森, 数字麦克卢汉,p210) 沿此逻辑推理,阅读报纸将会变成一种生活态度或者行为,我
48、们选择读报,是为了保有一种社会习惯,或者生活享受。那么报纸的设计,将不得不放弃作为专业的或者商业的理念,而转向一种审美的、风格的层面。如此而来,报纸版面中曾经最不被重视的隐在信息将逐渐凸现出来。这是否就是说,报纸更强调设计的表现,或者说更强调版面的形式美?那种现代式的大图版面会走向更为极端的设计?恰恰相反,报纸或许会走向一种回归的表现,再次回到报纸版面设计的本质上强调编辑理念与设计表现的完美结合。因为这种表现更能够体现出报纸作为印刷媒介的本质,这正是报纸与网络拉开距离的关键点。报纸曾经为了应对电视的挑战,创造出电视风格的报纸(比如今日美国) 。很长一段时间,报纸设计者都认为这是适应读者需要的设
49、计,而读者似乎也认可这种创新。现在互联网又对报纸产生影响,报纸是否又要设计出一种网络风格的版面?遗憾的是,电子报纸已经率先拿下了桂冠,并且在信息获取的自由度上,电子报纸更是优势明显。但是,印刷报纸却仍然具有一种视觉上的优势,那就是版面的整体感与风格感。那种纸页打开时所透露出的信息流,与滑动鼠标所展示的页面大相径庭。这就是我们仍然会买报纸的原因不再是为了目的,而是为了享受。报纸的设计,成为一项艺术性质的工作。未来报纸版面不是变得更现代,而是将带着某种回归气息创造精致的时代风格。(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iPad 模式是传统报业的掘墓人还是救世主?作者:王卫新原刊于南方传媒研究杂志 2010 年第 25 期 苹果 CEO 乔布斯的偏执举世皆知,2010 年,他交付了 iPad 这个革命性产品。传媒巨头默多克关于“iPad 将领导内容消费的革命”的论断,让传统新闻业的命运前途的讨论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