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历史注 意 事 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包含客观题部分(其中第 1 题第 30 题为单项选择题,共 30 题 60 分;第 31题第 35 题为判断题,共 5 题 10 分) ;主观题部分(第 36 题第 38 题,共 3 题 30 分)共两部分。本次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3.答客观题部分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主观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一、单项选择题:在
2、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 3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以国为氏的现象在周代较为普遍,如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等。这一现象普遍出现是缘于A. 王位世袭B. 诸侯分封C. 宗法瓦解D. 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根据“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可知,晋、齐的姓氏源自诸侯国晋、齐,故B 正确;材料现象与王位世袭、宗法瓦解、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ACD。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 ,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影响解答即可。2. 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
3、,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 、尉、监。由此可见,秦朝A. 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B. 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D. 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答案】C【解析】根据“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 ,结合所学,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任免,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 正确;A 表述太绝对,错误;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B 错误;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
4、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 ,联系所学郡县制的特点分析解答。3. 下图为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标志,它以兰亭序局部作背景,主体图案是王羲之所写的“书”字。对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主体图案结构形体严整B. 背景文字便于抒情达意C. 书法奖标志兼有楷书和草书D. 主体图案体现东晋书法成就【答案】D【解析】 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东晋书法成就,D 正确;根据“它以兰亭序局部作背景”可知,A 项“结构形体严整”表述错误;草书便于抒情达意, 兰亭序是行书,B 错误;兰亭序以及“王羲之所写的书字”没有楷书,C 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兰亭序局部作背景,主体图案是王羲
5、之所写的书字” ,结合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分析解答。4. 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 ”这一制度应是A. 郡国并行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科举考试由中央组织进行,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有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D 正确;郡国并行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选拔人才无关,排除 A;察举制的选官依据是品德,不符合材料“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
6、德上” ,排除 B;九品中正制选官依据是门第,不符合“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 ,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 ,联系所学科举制的内容分析解答即可。5. 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 ,加以开广。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因而到宋徽宗时候,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 。这反映出当时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C. 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D. 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答案】C【解析】根据“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 “侵街房廊钱” ,结合所学知识,宋朝随着商品经济
7、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C 正确;A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宋朝仍然推行抑商政策,排除 B;宋朝官府放松了对市的监管,D 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 “侵街房廊钱” ,结合所学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6. 下图是国家邮政部门发行的景德镇瓷器特种邮票。纪念邮票上的这一瓷器品种成熟于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D【解析】五彩云龙纹盖罐为明代景德镇的彩瓷,D 正确;AB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7. 据吕思勉中国近代史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英兵既逼江宁,清廷战守俱穷,与英使订立条约。许英商任意与华人贸易,进出口税则
8、订明秉公议定。 ”这一“条约”A. 迫使中国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B. 使西方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C.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D. 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A【解析】根据“清道光二十二年” “进出口税则订明秉公议定” ,结合所学,道光年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规定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故这一条约是南京条约 , 南京条约开放中国的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A 正确;天津条约使西方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马关条约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辛丑条约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 B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道光二十二年”
9、“进出口税则订明秉公议定” ,联系所学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解答即可。8. 李鸿章上奏朝廷称:“各口通商以来,中国沿江沿海之利尽为外国商轮侵占,故设法召集华股,特创此局以与洋商争衡,庶逐渐收回权利。 ”由此可知,李鸿章创办“此局”的目的是A. 解决民用企业困难B. 逐步收回国家利权C. 筹集军事工业资金D. 放宽民间设厂限制【答案】B【解析】根据“中国沿江沿海之利尽为外国商轮侵占,故设法召集华股,特创此局以与洋商争衡,庶逐渐收回权利” ,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为了与外国商轮争利、收回权利,创办了轮船招商局,B 正确;AC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0、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特创此局以与洋商争衡,庶逐渐收回权利” ,联系所学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作用分析解答。9. 下表是 18931910 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对表中数据变化原因解读正确的是占进口商品总值的百分比()年份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1893 8.4 91.61903 15 851910 17.6 82.4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B.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 列强侵华方式仍以商品输出为主【答案】B【解析】有图标数据看出,18931910 年中国进口商品生产资料比重上升,消费资料比重下降,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
11、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B 正确;材料没有其他国家对外贸易数据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A 错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 时间不符合“18931910 年” ,排除 C;甲午战后,列强侵华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D 错误。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8931910 年” ,联系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10.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评价道:他所宣扬的儒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学,而是一种“儒表西里”的新儒学,一种体现资产阶级思想和观念的儒学,故又称“新学” 。这里的“他”应是A. 魏源B. 洪秀全C. 康有为D. 李大钊【答案】C【
12、解析】根据“儒表西里” “一种体现资产阶级思想和观念的儒学” ,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C 正确;魏源、洪秀全没有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和观念,排除 AB;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与“儒表西里”无关,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儒表西里” “一种体现资产阶级思想和观念的儒学” ,联系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11. 时人所著中国革命史一书指出:“中国革命自古有之,惟在本朝以今岁为烈。而川省抗路风潮亦与革命有至大关系。 ”作者评论的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戊戌变法C. 义和团运动D. 辛亥革命【答案】
13、D【解析】根据“而川省抗路风潮亦与革命有至大关系” ,根据所学,1911 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清政府调动湖北新军镇压,造成武汉清军兵力空虚,为 1911 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故 D 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与川省抗路风潮无关,排除 A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而川省抗路风潮亦与革命有至大关系” ,联系所学辛亥革命的背景分析解答。12. “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但其运行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 ”材料描述的运动A. 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B. 标志着新民
14、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 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答案】B【解析】根据“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 “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 ,结合所学可知,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首先从北京学生运动开始,以后,工人、商人纷纷响应,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 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ACD 与“学生运动”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 “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
15、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 ,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13. 孙中山认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制具体表现在,中日二十一条所载,几乎国家尽归其掌握。此显系民族主义未达目的所致。 ”此后,孙中山将“民族主义”发展为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C.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D.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答案】B【解析】1915 年日本迫使中国签订二十一条,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不是“民族主义”的发展,排除 A;“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体现出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是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B 正确;“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是民生主义,
16、“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是民权主义,排除 C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孙中山将民族主义发展为” ,联系所学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分析解答即可。14. 下列图表反映了我国部分工矿业发展情况。导致这一时期工矿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C. 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业D. 日本加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答案】C【解析】图表反映的是 1935-1937 年我国部分工矿业发展情况,结合所学 1935 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民族工业出现较快发展,C 正确;1935 年清政府统治已经结束,A 错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是 1912-1919
17、年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排除 B;抗战开始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D 与材料反映信息不符,排除。15. “上海公共租界街市之繁盛,以南京路至江西路转角处为最,自晨七时至晚七时,各车往来,不绝于道,约计其数,则电车 450 次,汽车 900 次,马车 1000 次,黄包车 18000 次,独轮车 1000 次。 ”材料表明,上海城市交通A. 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B. 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C. 率先引进了近代交通工具D. 呈现新旧并存的显著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电车、汽车、马车、黄包车、独轮车看出,近代上海交通状况呈现新旧并存的显著特征,D 正确;A 不符合材料
18、信息,排除;B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6. 下面框内文字出自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旅政治委员刘华清将军的回忆录。他记述的军事行动应该是A. 百团大战B. 淮海战役C. 渡江战役D. 挺进大别山【答案】D【解析】根据“中国共产党 26 周年”可知是 1947 年,根据“晋冀鲁豫野战军” “打到黄河去”可知是 1947 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反攻开始,D 正确;1940 年百团大战,淮海战役 1948 年 11 月 6 日开始,1949 年渡江战役,AB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7. 下面示意图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这些成就A.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19、B. 使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C. 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D. 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答案】C【解析】根据“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图片看出,工业成就主要是重工业和交通业,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初期一五计划的成就,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C正确;A 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B 中“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表述错误,排除;三大改造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D 错误。18. “在私有制消灭后,党内部分同志错误认为,民族资产阶级不存在了,民主党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为此,党中央A. 通过公私合营改造资本主
20、义工商业B. 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C. 制定 1954 年宪法确立政治协商制度D. 将政协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在私有制消灭后”可知,材料反映的是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根据“民主党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共产党采取的关于民主党派的制度是 1956 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B 正确;A 是三大改造期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54 年宪法时间是 1954 年,A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大表大会制度,D 错误。19. 下图是某高二学生在图书馆看到的一本书的封面照。结合封面照推断,书名最有可能是A. 中美关系史B. 战后中日关系史C. 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D.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答案】C20. 1987 年 11 月 2 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民众赴大陆探亲登记及信函转投。这一天被台湾民众日报称之为“一个历史性的日子” 。 “历史性”是指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