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竹笛发展史从 1971 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 1977 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 、“骨笛” ,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 七千多年的历程。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瑰丽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幽壑之潜 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 4000 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 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 ,以竹 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
2、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 笛,即一笛一律。笛在古代称为“篴” 。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1978 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 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6 孔,闭口,能奏 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漆;笛,7 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
3、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 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的发现: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 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 168 年)中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 的笛。这些文物虽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
4、1 个吹孔、1 个膜孔、6 个音孔、2 个基音孔和 2 个助音孔。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 节中空成内膛。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 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 色。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音孔:(按指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 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
5、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如以形制为名,饰龙:“龙头笛” ;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 尺八寸的洞箫谓:“尺八” 。唐代传入到日本仍谓尺八,我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 ;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 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 。 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 ;以材料为名,如:“铜笛” 、 “铁笛” 、 “玉笛” 、 “鹰 笛” 、 “猿臂笛”等顾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 、广西侗族的“侗笛”
6、;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 、梆子戏的“梆笛” 、雅 乐中的“雅笛” 、能乐的“能笛”等等。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举。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 ,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 ,后演变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国 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笛子实际上是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 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在强盛的唐朝也是竹笛的兴旺时期,笛曲丰富,人材辈出,着唐朝歌舞音乐和大曲的盛行,出现了许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孙梦秀、尤承恩、许云封等一 代神笛。汉代和晋代的马融、蔡邕、桓尹、绿株等演奏家,曲目有武溪深、 落梅花 、 梅花三弄 、 紫云回 、 云州曲等遗憾的是历代众多的笛曲却 没有谱子能留传下来,就现在演奏梅花三弄即晋代桓尹的笛曲,也只能从古琴谱的梅花三弄中去翻版演奏了。滔滔江河,滚滚长江。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竹笛再次掘起,更放异彩。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南派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南、北二派笛风均以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谱写及改编了一大批笛曲,为以后几十年的笛曲和笛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笛子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