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多晶硅产业调查.doc

上传人:nacm35 文档编号:7623641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晶硅产业调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多晶硅产业调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多晶硅产业调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多晶硅产业调查:疯狂过后,还剩下什么?这还是一个围绕着众多疑云的产业:遇空气遇水都将产生剧毒的副产物四氯化硅有没有合适的处理方法?完全依赖国外订单的现状能否因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而有所改观?多晶硅工厂遍地开花,项目选址不合理、区域产业配置不合理、对产业链理解上的局限性,导致中国迄今为止也无法形成相对完整的光伏产业集群 在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东汽乐山硅材料分公司的施工工地上,高耸的精馏塔拔地而起,这是多晶硅厂的标志性建筑。早在 2007 年, 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就已显示,目前国内已建和在建的多晶硅计划产能高达 6.356 万吨,到 2008 年大约可以形成 1.8 万吨多晶硅年生产能力。200

2、8 年底,亚洲硅业 6000 吨、江苏顺大 3000 吨、洛阳中硅 3000 吨、宁夏阳光 1500 吨等大量千吨级多晶硅项目相继也宣布投产。记者不仅疑惑,中国一年究竟能产出多少多晶硅?这个行业是否已经过热? 投产和达产完全是两回事,多晶硅生产企业类似于化工企业,从投产到达产需要一段时间的调试。也就是说,设计能力为 1000 吨,短时间内产量很难达到 1000 吨,工艺技术水平相对完善的企业达产率也仅为 80%左右。 ”一般多晶硅项目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达产。刘小飞则透露,新光硅业 2007 年就开始投产的 1260 吨生产线 2008 年全年平均达产率也仅为 65%。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3、一些欲上市融资的多晶硅公司提出很高的投产概念,却丝毫不提达产之事,可能意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或炒作。 ” 虽然各多晶硅项目都运用改良西门子法工艺生产,但是各个企业系统的集成效率如何、模块技术是不是最先进的、还原炉和精馏塔等重要设备的设计是否优化以及副产物的消化是否干净,都直接影响其达产时间和达产率。从“污染恶魔”到“变废为宝”企业多渠道探索四氯化硅出路业内专家表示,三氯氢硅和氢气发生化学反应,除生成终端产品多晶硅之外,还包括四氯化硅等多种副产品。四氯化硅是高危产品,遇空气遇水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氯化氢气体。我国多晶硅产业前几年一直没有规模化发展,就是因为从技术上没有找到妥善处理四氯化硅的方法。目前

4、国内处理多晶硅在技术上已经开创出了两个方式,一是将四氯化硅热氢化后再生成生产多晶硅的原料,刘小飞表示,新光硅业主要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回收利用 80%的四氯化硅。第二种方法就是通过化工工艺将四氯化硅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据悉,乐山市引进了拥有将四氯化硅转化成无毒无害的气相二氧化硅(即白炭黑,一种纳米材料) 技术的一家公司,与当地多晶硅厂合作,将尾气“变废为宝”。据悉,这家公司目前具备 6000吨的气相二氧化硅的生产能力,即 2 万吨四氯化硅的处理能力。此外,乐山科立鑫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硅酸乙酯生产线也能够消化大量四氯化硅,生产出有机硅系列产品。邓贵银表示,在乐山已经投产的企业以及在建工程,都

5、按照上述两种处理方式对尾气处理进行了规划,解决了环保问题。虽然各个企业都在多渠道探索处理四氯化硅问题,但是在技术上还有很多需要攻关的地方。丁国江表示,热氢化一次性转化率一般企业只能达到百分之十几,能耗高,大循环1 公斤多晶硅需要耗费 60 度电。2012 年将是多晶硅产业艰苦的一年。就产能来看,GCL 和 OCI 对于产能规划都以第四季度达到 65000 吨为目标,使得 2012 年这两家多晶硅产能就能满足 20GW 的需求,再加上 2012 年市场需求的预测也在 20GW 上下,显而易见明年多晶硅的产能将会严重的供过于求,因此 EnergyTrend 认为$40/kg 的价钱将在 Q4 即可

6、能达到,而 2012 年 Q1 的均价则将会低于$40/kg。PV Taiwan(台湾国际太阳光电论坛暨展览会 )的展会和论坛近日举行,台厂茂迪、保利协鑫(GCL)、OCT 等大厂针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讲演,其中中国大陆太阳能一线厂保利协鑫于论坛中揭露其目前的成本,展现强劲的竞争实力。展望未来,EnergyTrend 认为,从供需关系来看,2012 年仍是处于供过于求的一年。然而在多晶硅产能持续开出的情形下,多晶硅价格下修已成定局,但主要大厂在价格主导上仍居于优势。2012 年将是多晶硅产业艰苦的一年。就产能来看,GCL 和 OCI 对于产能规划都以第四季度达到 65000 吨为目标,使得 20

7、12 年这两家多晶硅产能就能满足 20GW 的需求,再加上2012 年市场需求的预测也在 20GW 上下,显而易见明年多晶硅的产能将会严重的供过于求,因此 EnergyTrend 认为$40/kg 的价钱将在 Q4 即可能达到,而 2012 年 Q1 的均价则将会低于$40/kg。根据 EnergyTrend 统计的数据,在 PV Taiwan 展会上厂商报出的最低价格已来到$35/kg,但是成交量仅属少量,目前主要的成交价仍在 $40/kg 以上。然而相关厂商表示,今日保利协鑫展现其坚强的实力,未来价格来到$30/kg 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是如何让上游厂商愿意提供这样的价钱。另一方面,G

8、CL 在硅外延片的制造成本也低于$0.2/Watt,如果以 GCL 本身的成本来估算,其硅外延片的总成本预估为$1.3/piece,因此GCL 提供$1.5/piece 的硅外延片 的可能性也不小。以 EnergyTrend 的观点来看,未来在上游多晶硅与硅外延片的厂商都将面临 GCL 的强力挑战,而在产能与资本运筹居于劣势的厂商,其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苛。而在下游的电池厂商方面,目前已与 GCL 合作的一线大厂应可得到 GCL 的协助,但其余的中小型厂商将视其提供的条件来决定其是否能拿到与一线大厂相同的价格。本周现货报价部分,多晶硅、硅外延片、电池都同步呈现走跌的趋势。在多晶硅方面,目前成交价

9、最低来到$35/kg,而平均价位来到 $44.4/kg,跌幅为 4.68%;硅外延片部分,多晶的最低价格来到$1.48/piece,而单晶的价格为 $2.1/piece;多晶硅外延片价格仍持续下跌,平均价格来到$1.748/piece,跌幅为 3.64%;而单晶硅外延片则为 $2.349/piece,跌幅为 2.04%;电池方面,平均价格小幅下滑至$0.684/Watt,跌幅为 2.84%。据 EnergyTrend,因需求下滑,多晶硅均价下滑 1.3%至$49.38/公斤,多晶硅副产物四氯化硅的处理是目前已成为制约中国多晶硅行业发展的瓶颈。环保部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检查 多晶硅行业瓶颈待破据悉,

10、多晶硅副产物四氯化硅的处理是目前已成为制约中国多晶硅行业发展的瓶颈。据了解,生产 1 公斤多晶硅将产生 1015 公斤的四氯化硅,1000 吨/年的多晶硅厂一年产生的副产物四氯化硅将达到 1 万1.5 万吨,如果将这些四氯化硅简单水处理甚至排放,将会对环境保护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大大增加原料硅粉和液氯的消耗,使得多晶硅生产成本失掉竞争能力。据了解,在美国,从安全和运输成本两个方面考虑,年产量达 1000 吨的多晶硅工厂,四氯化硅应当就地转化为三氯氢硅回用到系统中,不能作为副产物对外销售;年产量达 3000吨的多晶硅工厂,则应当对废弃的氯硅烷采用回收工艺;年产量达 10000 吨的多晶硅工厂,金

11、属硅就应当就地生产。赛维 LDK 营销总监姚峰透露的数据:今年年底,江苏中能的产能可达 4.6 万吨,赛维LDK 紧随其后,有 2.5 万吨产能投放,多晶硅供应紧张得到根本缓解,为组件成本大幅下降提供了可能。2008 年前后是多晶硅行业的黄金时期,江苏中能却错过了赴美上市的良机。如不能筹措动辄百亿计的发展资金,就只能将这块利润最丰厚的蛋糕拱手让人。2009 年 6 月,江苏中能大股东、香港上市公司保利协鑫董事局主席朱共山毅然以 263 亿港元,全资收购江苏中能,为后者跨越式扩产打开了一条上市融资通途,此时保利协鑫的市值只有 27 亿港元。而后,国开行、中投等国字头机构又巨资入股,让江苏中能从千

12、吨级向万吨级产能扩张成功起跳,从此无资本之虞。2010 年,江苏中能刚从 1.8 万吨扩张到 2.1 万吨,今年初又宣布将投资近 150 亿元人民币进行扩张,完工后硅料产能预计达 6.5 万吨,其产能世界领先的地位或将无人可撼。多晶硅生产如何实现低成本、零排放、质量稳定、规模空前的量产是业界一大难题。江苏中能将引进的“改良西门子法”,全面改造为“ 协鑫法”尾气处理新工艺,这可使原本高污染的尾气四氯化硅得以全部回收,并转换成三氯氢硅,而这正是生产多晶硅的原料,从而实现了全流程闭路循环,并解决了成本和环保难题。目前,江苏中能已拥有 6 项核心技术专利,还有 10 多项在审批中。在生产成本、产品质量

13、及环保等方面,江苏中能的技术指标已位居世界前列。最令江苏中能研发总监钟真武自豪的是,其多晶硅生产综合能耗低于 100千瓦时/公斤,成本更控制在 22 美元/ 公斤以下的世界领先水平。朱共山对多晶硅行业显然不够“专注 ”,其试图进入多晶硅生产的最上游产业,在江苏泰兴建设独立的三氯氢硅生产装置。三氯氢硅是生产多晶硅所需的主要原料,也是最昂贵的原料,此举动有助于其摆脱对原料供应商的依赖。往下游,其向电池片、太阳能发电站运营等领域延伸,并已着手在中国、欧洲等寻找太阳能电站项目和投资机会。这是其对全产业链的掌控野心:上至将原料供应商“内部化”,下至将产品需求方 “内部化 ”。“三板斧”落地,即使面临光伏 “寒冬”,江苏中能也足以保持较好的利润空间。不过,国内同行竞相跨越式扩产,令各家资金链异常紧绷,也警醒着这些企业能否最终迎来黎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