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修福积德造命法.doc

上传人:czsj190 文档编号:7607289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1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福积德造命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修福积德造命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修福积德造命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修福积德造命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修福积德造命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修福积德造命法作者:净云法师一、利根直探心源顿修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祖师的这篇序,这两句是总纲。“圣”可以称为佛,“贤”可以称为菩萨。我们通常讲“三贤十圣”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是贤位的菩萨;初地以上至十地菩 萨,则称为圣。我们要想成佛、成菩萨,从纲领上讲,就是这两个字诚与明。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什么法门也离不开这两个字,离开这两个字,方向就错了,就是 常言说的盲修瞎练。我们如果能守住这两个字,这就是菩萨道,也就是圣道。 怎样叫做“诚”?诚很不容易做到。在佛法里讲“诚”,就是“定”;“明”就是“慧”。诚是体,明是用,金刚经、楞严经里面说得很多。“诚”就是如 来藏的性体,就是常住真心,在

2、菩提心里面讲,就是真心。佛在无量寿经里,给我们说的“至诚心”,就是“诚”的意思。 “明”是智慧,对于一切事相、一切事理,都能够通达明了而没有错误,叫做“明”。所以“明”在我们初学佛的人来说,就是省察的功夫。我们要常常反省、检 点、观察,而后才能做到改过,才能够做到积善。改过与积善,在世尊教法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要建立在“诚”、“明”的基础上。我们如果没有诚 明,就不晓得什么是恶,什么是善,那还谈得上改与积?唯有诚明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要改恶,要修善。所以,“诚”也就是自净其意。诚明两个要 同时具足,即诚而明,即明而诚,就是佛法里讲的定慧双修,修到定慧不二的时候,自自然然

3、就证果了。证什么果呢?圣道当然就是证得圣果无上菩提;也就是 华严经上讲的无障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圣果。所以祖师在这里给我们一语道破:“圣贤之道无他,诚明而已。”不但整个了凡四训都建立在这个 基础上,可以说世出世间法都是以这个为根基。所以说,了凡四训教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诚”“明”这两个字。 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圣”就是圣贤人;“狂”就是凡夫、愚昧、狂妄之人。愚狂之人和佛菩萨的分别在什么地方?祖师给我们指出来,在于“一念”;一念可以说就是上面的“诚”与 “明”。以下祖师引用书经多方章的两句话:“圣罔念则作狂”,简单的讲,佛菩萨如果失掉了觉察,就是凡夫。“

4、罔念”就是失掉觉察“念”是觉察,“罔” 是失掉、没有了。大乘起信论里面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罔念就是不觉;起了无明,圣人就变成凡夫。“狂克念则作圣”,“念”是觉察,“克”是克服。凡夫要是念念觉悟,他就是佛菩萨,可见得凡夫与佛菩萨,不过就是迷悟一念而已。由此可知,觉察的功夫太重 要了!在佛法里讲,就是“照”的功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诚,“照”就是明。诚而明,寂而照;明而诚,照而寂,圣凡的分别就在此地。 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操纵得失之象”,“操”是操守,“纵”是放纵。我们要是有操守,圣贤之道就可以得到了;我们要是失掉了操守,放

5、纵、放逸我们就得不到了。这种现象,好比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把操守失掉了,生生世世都是放纵,而养成了放纵的习气,现在叫我们操守,很难提得起 来。因此真正有志要想修圣贤之道的人,就不可不勉力操持了,这就要带一点勉强。谁勉强你呢?你得要自己勉强自己,要勉励自己奋发自强,不可以稍生纵任。 须知诚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刚才已说过,“诚”是体一宇宙万法的理体;就是常住真心,也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如来藏性。四圣六凡皆是依据如来藏性。藏性虽然随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之 相,但藏性确确实实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我们再作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每天照镜子

6、,镜子好比真心,清净光明;镜子里面所照的影像,好比真心照 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无论照好的相、丑的相、善的相、恶的相,镜子的体从来没有变过。性体亦然,所以凡圣同具不二,随缘不变,这是“真心”。 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存养”的“存”,是讲我们的存心;“养”是修养;“省”是反省、省察。我们要是能不断地在这里存养反省,我们就可以从“凡”夫达到“圣”贤的果地。这是把超凡入圣的原理、原则,给我们指出来了。 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 我们现前是博地“凡夫”,既然在凡夫地位中,我们很少会用诚明的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不觉察”

7、,就会做错事。一不觉察,内心生起 愚痴烦恼,贪、瞋、痴、妄等等的邪念,忽然发动了,这是意业;身与口,免不了要造种种罪业。为什么有这些呢?因为我们没有觉察。如果能觉察,就不会有贪、 瞋、痴、妄。我们想想看,有几个人会用?会用觉察,就是我们常讲的提起“观照功夫”,观照功夫叫觉察。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如果 能在日用平常,依经训的标准观察内心、外境,绝不会起贪瞋痴妄,这叫诚与明,这叫行菩萨道。楞严经里有两句经文“观相原妄,观性原真”。这八个字,我 们要能够时时刻刻提得起来,境界相一现前,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立刻就觉悟到“相”是虚妄,“性”是真实的,就不会有妄念,不会有贪瞋痴慢了,这就

8、是“觉 察”,也就是前面讲的省察功夫。这一点我们千万要记住,不能错会了意思,如果觉察我今天做了什么事情,这样你觉察一百年,也还是一个凡夫,那是不觉,这就 是会用功和不会用功的区别。我们读诵大乘经论,有没有受用,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依经中的教训去做。 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 我们不能觉察善恶、是非、利害,“则真心遂受锢蔽”。佛经常讲,真心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如金生锈,如镜蒙尘,一片天真遂为人欲所蔽”。金、镜子,比作 真心。生锈、蒙尘比作贪、瞋、痴、无明;有了这些东西,一片天真遂被人欲所蔽,这个意思是五欲六尘把我们的真性盖覆住了。回复 | 推荐给朋友 | 转贴 2 楼 2009-12-

9、21 00:37 回复 2 楼 儒医 儒医 修福积德造命法(二)二、钝根断恶修善渐修 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 “根器陋劣”,是指“夙障深重之钝根众生”。这是过去世造的罪业太多、障碍太重,这一类的众生不容易入道。那怎么办呢?还是要自己努力认真去做。再举出一 位前贤来做榜样,叫我们学他。他是宋朝人,姓“赵”名拚,“阅道”的号。他的官阶做到御史,要以现在的政治体制来说,相当于监察委员。他弹劾不避权幸,时 称铁面御史。游宦成都,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合郡晏然,以太子少保致仕。“仕”是现在说的退休,退休的时候他的官阶是太子少保,太子少保就是太

10、子的 老师。“卒谥清献”,清献是谥号。我们中国古人所谓盖棺论定,死了以后棺材板盖下去,皇帝给他一个评语,这个评语是代表他的一生。他这个谥号很好,“清 献”就是一生清高。他一生,“为人长厚,存养功深。日间所为事,每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这是他了不起的所在,也是铁面御史他能得到的道理。这个人不做 亏心事,每天白天做的事情,到晚上就穿着做官所穿的衣袍帽子,慎重焚香祷告天帝,报告自己今天白天做了些什么事情,每天都是如此。我们想一想,他要是做了 坏事,他就不敢祷告了。天天如此,天天不敢做坏事。“晚年学道有得,临终与后人诀别,神致不乱,安坐而殁。有赵清献集刊行于世。”他的文章流传到后世, 赵清献集收在四

11、库全书的集部。这是祖师提举他给我们做一个好榜样,叫我们学他。“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他是焚香祷告天帝,我们做早晚课,是 不是也将一天所作所为,在佛菩萨面前祷告回向呢?我们今天做了些什么事情,不敢告者就不敢为。这一个办法,对一个业障深重的人,很有效。可见得我们过去世 的业障深重也不怕,怕的是自己不肯发愤,不肯立志;真正肯发愤立志,佛慈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不管什么样根性的人,即使业障再重的,所谓“放下屠刀,立地 成佛”,那有做不到的事情!成佛作祖,不是求人帮忙,这事要问自己。上面讲的这三重对治方法,上根当然容易,中下根性,乃至于业障深重的人也有办法。这一 段,可以说把改过自新、超凡入圣的事理都

12、说个大概了。 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 袁了凡先生的四训里,立命篇只是个引子而已,好像我们一般经书里面所讲的序分;改过、积善是属于正宗分;末后谦德等于是流通分。这三 分最重要的是改过、积善两篇,就是佛法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四训的宗旨所在。真能做到,命确确实实是自己建立的。我们要扭转自己命运,改造自己的体质,只要如法的做,快的,三个月就能办到。再慢,就是讲业障深重,三年一定见效,可见得不难。我们愿不愿意改造自己的命 运?这一种效果,说老实话,比佛讲的一切经典还有效。而这一部四训,所谓的理论与方法,给诸位同修说,完全是依据佛经说的。看起来虽然

13、不是经论,但是 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经论看。这也是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大力流通的道理。 “福自我求”,那一个人不想求福呢?求得到求不到呢?答案是求得到。如果懂理论,懂方法,如理如法,便能自求多福。若不明道理,不懂方法,误以为初一、十 五到庙里面去拜拜,烧几枝香,供养几根香蕉,福就来了,那有这种道理!做了恶事还敢求福,昧着良心做恶得来的财富,一百万拿了一万来供佛修福,以为这样就 修了很多福报了。老实说,昧着良心得一百万,即使一百万都作了福,也抵不过罪业,我们要明了这个道理。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心地清净”就是最大的福报,这 是福德的根基。心地不清净,做一天的善事,纵然有福,也是“有漏福报”,有

14、漏的福报还是业障。可见心地清净,是多么重要!所以祖师一开口就提出“诚明”, 你看看多要紧! “诚明”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基础。如果没有前面诚与明两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是世间有漏福报;纵然是做,所得到的很有限。我们想一想序文开 端两句,用意就很深了。这两句话就是佛教大意里的“自净其意”。千经万论,十方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总纲领就是这三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 意”。心地要清净,要做到一尘不染,要做到如如不动,才能谈得上光明磊落。而后断恶修善,这才是成佛作祖的根基。 仔细看看序文,看看袁了凡居士的修持,与赵阅道的办法相类似。赵阅道是将一天所作所为,焚香报告天帝。袁了凡是将一天所为

15、,无论做的善事恶事,都把它记在 功过格上。了凡一生就是做这个功夫,以此来检点自己身心,改造自己的命运。读了立命这一篇,我们就可以看到袁了凡是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他能改造,我 们为什么不能改造?我们当然能改造,而且要比他更殊胜,我们这一生的成就,应当要超过他才对,因为我们的机缘比他好。 受持功过格。 “受持功过格”,“受持”,依法受持也;“受”是接受,“持”就是依教奉行、保持不失掉的意思。现在有许多人把这两个字错解了,比如说,有人“受持”金 刚经,误以为只要每天早晚念一遍,就是“受持”金刚经。如果我们要“受持”了凡四训,打开书本,把了凡四训念一遍,而一天的所作所为与四 训的道理全不相干,这就错了

16、,既没有“受”,也没有“持”。 千万不要说早晨把金刚经在佛菩萨面前念一遍我今天交了差,这是自己骗自己。受持金刚经最低限度,要认真去破四相,照金刚经的道理、方法来修 行,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这个道理、方法时时起观照,于一切境缘中,学习不断的布施,这才叫“受持”。天天不断,年年不断,这是“持”的意思。希望我们自 己,大经大论有机缘要多听,阿赖耶识里面多落一些善根种子,能依教奉行实在不容易;我们应该从受持了凡四训做起,这个比较不难。“受持”两个字是真正 做到的意思。真做到就有效果了,所以说快则三个月,命运就能改变,业障深重的,三年一定见效。 尤 注说:“功过格一书,规定一切善恶行为,应得功过数量。”须

17、有能力辨别善恶,大的善事功就多,几十功、百功;小的善事一功、二功,自己记。大的恶事有百 过、十过;小的恶事一过、两过,自己要天天记。要有恒心,不要记三两天,把功过格一丢,算了!太麻烦了!那就不能成功。了凡居士有耐心,天天记,读后面 四训就明白了。不但他自己记,他的夫人也是如此。她不识字,用鹅毛管点朱砂,功点红的,过点黑的,她用这个办法去记。我们想想看,不识字的人,她也能 修,也能改造命运。 “先贤如周濂溪、朱晦庵、邵尧夫及韩魏公、苏文忠公、俱受持此格,信受奉行。”这几位都是过去的大儒,韩魏公是韩琦(宋朝的宰相),苏文忠公是苏东坡,这 些人都是这样来受持功过格,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的。我们现在要真正

18、发心来受持的话,可以参考几种过去的功过格,如莲池大师的自知录、感应篇、德育 古鉴等书以为依据。着重它的精神,配合现代的潮流,自己可以修定一册适合自己用功的功过格来受持。不能完全依照古代的格式内容,那会增加许多无谓的烦 恼,反而不好了,因为现代生活意识和古代不同。 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 只要“起心动念”,随时随地都要记载。“所言所行”,“言”是言语,言语有善有恶(功过格里记得详细,而戒经里只说纲领),不妄语是善,妄语是过。十 善里将妄语开为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四条这是善,反过来就是恶,但是都没有功过格上记得详细。这是教我们要依照功过格来修行,目标很明显,希 望善日增而

19、恶日减。自己记载自己知道,是不是善功天天增加,过恶天天减少呢?如果是这样,就有进步,就值得欢喜了。假如我们的善天天少,过天天增加,那就 不是福了,倒过来就是灾难不远了。太上感应篇说得好,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是福是祸都是我们做出来的。福是我们自己修的,祸也是我们自己 召的。自己召的恶,怎么可以怨天尤人呢?一有怨天尤人的念头又是过唯恐自己过太少,还大量地去增加,那里能得到福报现前呢?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 这两句话我们要是听到不甚欢喜的话,再把它改两个字,我们警觉性就提高了。“福”日增而“灾”日减,这就欢喜。福报天天增加,灾难天天减少,当然欢喜。我 们要晓得,祸与福是从果上讲,善与恶是从

20、因上讲的。佛说的话,真的一点都不错,众生畏“果”,他不怕“因”。善、恶无关痛痒,不要紧!没关系!要讲到祸福 了,不得了!这个事情大了!菩萨比我们凡夫聪明,菩萨畏因,那怕是一点点的小善事、小恶行,都战战兢兢非常谨慎地断恶修善。要晓得,善的果就是福,恶的果 就是祸害、灾难。这是劝我们学袁了凡,依照功过格来信受奉行,像这样才真正叫学了凡四训。 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 这是说袁了凡依照功过格修持,他一生的感应事实。最初修行的情形,是“善恶参杂”。了凡修的是这样,我们去修也是这样,所以不要怕。最初修的一定是善恶参

21、 杂,我们每天记下来的,有善有恶,混杂在一起。慢慢的善多恶少,几时做到“唯善无恶”,功过格一打开都是善没有过恶,只要做到这一天,命运就转变了。换句 话说,三个月做到,三个月就转变;三年做到,三年就转变了。怎么转法呢?我们那一天功过格一打开,只有善没有过了,从那一天开始,命就转过来了。袁了凡就 是这样改造命运的,了凡福报很薄,可是他“转无福为有福”。 了凡也转寿命,孔先生给他算,说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结果他活到七十多岁。寿命操纵在自己手上,“转不寿为长寿”,他也做到。他命里没有儿子,后来有两 个非常好的儿子,“转无子孙为多子孙”,他都做到了。我们读四训,可以看到真是有求必应。那么我们现在有求,

22、为什么求不应?要是打开自己的功过格一 看,每天还有那么多的黑点,怎能求得感应呢?不可能感应。到没有黑点,没有过失了,我们看看有没有感应。那个时候,我们才真正的相信,佛在经上讲“佛氏门 中有求必应”。“现生优入圣贤之域”,现在我们这个身体,还没有舍报的时候就可以做圣贤了,“圣贤”是指世间的圣人、贤人。“报尽”,舍报之后;当生“极 乐之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尤注说:“吾人现生无论贫富贵贱,智愚荣辱等等,无非夙业所驱,缘熟斯来报尽便休,人身难得易失,若不急趁命光未迁谢时,勤修善业以自救拔,倘一堕落设欲再得人身,不知经历几何年月矣!如之何不惧。” 我们现在生在这个世间,富贵也好,贫贱也好,无论是愚

23、,或是聪明才智,世出世间那些大觉的人告诉我们,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过去世修来的,是夙业所召的。由 这里我们看得很清楚,人生并不是一世就完了。我们总要记住,一世的光阴非常的短促,真正是数十寒暑弹指就过去了。四十岁以上的人,对于这个体验,都相当的 深刻。读到祖师的教训,当然比年轻人的感受要来得深,这就是有了几十年亲身的经历。尤其在这一本书里面告诉我们“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我们要学、要 记住的。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记住,我们要修福,要培福,要惜福,福报才能享之不尽。好比我们耕种,今天有收成了,还要继续准备明年的种 子。如果不懂得修福,不懂得培福,也不知道惜福,纵然用尽心机,所得到

24、的一切享受,还是属于宿世的福报。 譬如说我是个出家人,想出种种的花样,引诱大家来供养我。俗话常说:“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来拜把你们的钱财送来给我,这是偷盗的行为。这样得来 的钱,还是命中注定的,命中本来就有的。命里没有,作怪,居士还是不去拜。可见来拜、来供养的,还是命中注定的,绝对没有无因之果。这个福报,就是不用作 怪的手法,机缘也会慢慢的成熟,慢慢的受用。用了这些手段,只是使机缘提前成熟,只不过是做增上缘而已,但是福报享尽就没有了。这好比在公司里面服务借支 薪水。你要不借支呢?按月给你,月底一到公司就发给你,你的生活很稳定。我今天想个理由借钱,把一年的薪水都借过来,花得很自在,几个月花

25、光了,但是后几 个月就要受贫穷之累了。所以这些道理明白之后,我们敢不敢再作怪呢?敢不敢再想花样呢?纵然想尽了花样,得来的还是命中有的那一份,这要明了。 我们不但不借支、不透支,更要常常积蓄。怎么积蓄?就是要改过修善、积功累德。若能“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则有求必应了;这几句话是了凡四训最重要 的效用。我们初学的时候,大家都一样,了凡居士也不例外,开始的时候很难,善恶参杂。初学的方法,还是用功过格。对于业障轻的人,他可以不必要,因为他每 天起的恶念少,善念多;对于业障重的人,每天起的善念少,恶念多,功过格就很重要了,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功过格一打开,看我今天起多少个恶念,起多少善 念,做多少恶事

26、,做多少善事。一日之中善多,还是恶多,天天比较,月月比较。如果大家要这样认真去做,我想三年之后,就可以做到“唯善无恶”。心里面不起 念则已,一起念就是善,不会再有恶念。到这个时候,就与佛法里面所讲的“有求必应”相应。 本 来福薄,现在福报现前了。福报从那里来呢?因就是行善。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丝毫不爽。你要以为没有报应,那就大大的错了,决定是有报应的。也许 有人会问,我起心动念都是善,为什么我的报应不好呢?那自己就要明了,应是过去世的罪障太重了。现在幸亏是修善,要是不修善恐怕连人身也保不住,眼前受这 一点小苦,正是消过去世的重罪,这是佛经里常讲的“重罪轻报”。所以对于因果报应的道理,要

27、深深地相信,不可以有疑惑。我们读过四十华严,里面所讲的 十种恶人,就是教导我们自己检点,换句话说,首先我们要明了,什么叫善,什么叫恶;万万不要把恶事当作善,把善事当作恶,那亏就吃大了。自己造罪业,还以 为自己在行善、积功累德,那就太冤枉了。 所以世出世间的学问,无非是叫我们辨别善恶,辨别是非、辨别真妄、辨别邪正,这才叫有学问。真有学问的人,他才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短命)为长寿。这 几桩,都应验在袁了凡自己本身上。了凡没有福报,寿也没有,命里没有儿女,这些他都转过来了,这是说的世间法。我们不能轻视世间法。为什么呢?假使世间法 里我们要求都求不到,还有障碍转不过来,出世间法就没有指望了。因为出

28、世法的善根福德,要比世间法的善根福德高得多了,我们自己修的善根福德,连世间法的 水准都够不上,那么出世间就不必讲了。 因此了凡四训一书,我们要认真的去修,将来的效果,自然更殊胜了。现在照这样修,现在就是圣贤。完全照这样去做,即是世间的圣贤;要用佛法的修持,就 是出世间的圣人,所以说“现生优入圣贤之域”也。“报尽”是说我们这一生的寿命,这一期的业报尽了的时候,你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也可以上品上生。你修净土才能得力,才能用得上功。尤注里面所讲的警惕话,我们自己要认识、要明白。佛给我们讲的,我们人生在世,为的是什么?是酬过去的业“人生酬 业”。换句话说,人生就是来受果报的,过去世造的善多,这一

29、世就享福;过去世造的恶业多,这一生就要受苦报,怎能怨天尤人呢! 俗话讲要认命我们命该如此。如果单单讲认命,这是很消极的;虽然消极,给诸位说,真能认命,他不造业,比那些不肯认命,在跟命运挣扎,再造无量罪业的 人,还是要殊胜得多。佛法不是消极的,而是教我们如何来改造命运,指示我们改造命运正确的理论与方法。我们看了凡四训多么积极,袁了凡先生举心动念、 所作所为,积极的在改造命运,这一点我们要懂得效法。 “人身难得而易失”,佛经里说“须弥穿针”,这是讲机缘的不容易。须弥山很高,从须弥山顶放一条线,在山下放一根绣花针,那条线下来刚刚好就穿进针孔。诸 位想想看,就是放一百条线,有没有一条能穿得进去?不要说

30、须弥山,就说我们讲堂在三楼,若从窗口上垂一条线,底下叫一个人拿一根针来穿穿看,看看能不能穿 进去一条?佛告诉我们,人身失掉了,再要得人身,就像那须弥山上穿针,刚刚好穿进了。给诸位说,那不是侥幸,经上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在这一生当中,五戒 不缺,来世才能得人身。五戒,单单讲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些戒条听起来很容易懂,实际上并不容易。这里面有微细的行相,有开、遮、 持、犯、如果不明了,怎么能守呢?怎么能持戒呢?所以称为戒学,要好好的去学习。 不 杀生里面包括些什么?应当怎么做法。不偷盗里包括些什么?不是说我没有当小偷。上面所讲的,凡是用欺骗手段得来的,如耍花样使人家来供养的,都

31、是偷盗行 为,这些微细相真正是难持。我们也常常见到,譬如在普通信封里面,寄一张钞票,不必挂号,这也是偷盗偷邮政局的邮资。机关团体公司里用的信纸信封是公事 用的,我们私自拿来写信,也是偷盗。天天在干偷盗,还以为我持不偷盗戒很清净,谈何容易!换句话说,凡是有意无意侵占到别人的财物,就是偷盗行为,就犯了 偷盗的戒。戒律这些细相,我们不知道,犯了还不晓得,所以持戒不是简单的事情。五戒要能条条不缺,能达到六十分以上,来生才能得人身。五戒怎么修呢?依功 过格去做,就是教我们受持五戒;不照功过格修,五戒怎样持好!从前的功过格有三、四百条之多,太繁琐了,也不容易受持。古大德再把它归纳、简化,大概也有 一百多条

32、,我们能照这个修学就很好了。尤注是砥砺自己、警惕自己,要知道人身难得,得来实在不容易;既然得到了,就要好好的修行,不要把这一生空过了。所 以,趁着身体康强的时候要努力,求一条自新自救的道路。如果这一生没有修成功,人身就失掉了,那就不晓得要到那一生、那一劫,再能得到人身。因此,我们学 佛要从根本上修,如有时间,大乘经典也要抽一些时间来看看。为什么呢?可以破除我们的疑惑,增长我们的信心。 在理论上,大经大论讲得透澈,像华严、法华、楞严、深密、涅盘这一些大经,有机会要涉猎涉猎,至于修行还是要从了凡四训下手。为 什么我们要多看大经、多听大经呢?是为了增长学问,才不至于得少为足,尤其是华严经,此经所讲的

33、要义就是“世出世间法没有两样”。例如在甘露火王这一章讲得很明白。做一个国王,应该作为众人的君、亲、师,对于全国老百姓所做的善与恶,他要负很重的责任。如果全国老百姓都行善业,这善业的功德是归于 国王的领导有方,所以国王所得的福报不可思议。但是他如果教导无方,老百姓要是造作罪业,那他的罪就比大海还要深。因此,世出世间法展现在一个团体里,团 体的领导人就很重要了。 我们现在把范围缩小,就说一个家庭,你是一家之长,一家所造的善与恶,你也是负担很重的责任。一家人都行善,你一家人大大小小所行的善业,善业是属于家 长;如果一家造恶,换句话说,家长也要负一切罪业的责任,是一样的道理。要做一个寺院的住持,教导寺

34、院里的清众以及信徒,也都是一样的道理。若是做一个住 持,他自己没有做坏事;但是寺院的清众、信徒造罪业,他们所做的罪过,住持必须承担,因为没有尽到领导的职责。 我们读经要知道举一反三,不要看到这里,认为那是国王才有的,别人就没有了,那是我们不会看、不会听。佛菩萨将这些道理、事相,一条一条说得那么清楚,是 要我们觉悟我们自己要修善,还要劝勉一切人修善。做一个领导人实在不容易!现在大家都抢着做领导人。能不能叫属下都行善业呢?如果不能,等于是自己叫大 家快帮我一点忙,加重我一点罪过,叫我赶快堕地狱,只是这个事实而已。所以居领导地位是相当的困难,即使自己不造恶业也免不了要承担下属所造的恶业。 像这些道理

35、、事实,佛菩萨在经论里说得很清楚。所以在家里,你若是一家之长,对于家庭就负有教化的责任,这是“教育”。所谓“教育”就是教人改过修善,就 是教人成圣成贤。至于在社会上谋生的技能,那是教育里的枝叶,不是根本。教育的根本是在德行上,是在道德上,教我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地大自然的关 系。换句话说,了凡四训是真正的教育、根本的教育,这是我们应该要记住的。 尤注说:“不为命数所拘,不为夙业所缚,永谢沉沦苦趣,安住寂光圣境,非大修行人、大解脱人,乌能致此?到此地位,一切世福无与比伦,称之曰极乐,岂夸辞哉?” 袁了凡在一生修持当中,善业的力量超过了他的夙业,所以他的果报当生就转过来了,就“不为命数所拘了

36、”。我们世间人看相算命,如果说你的命相,被人家看得 很准,不要欢喜。某人看得很准,就是自己毫无改变的能力,还被命运所转,自己转不了命运。袁了凡被孔先生算得很准,遇到云谷禅师给他说:“你是博地凡夫,被业力牵着走,你没有能力超出业力的圈子,这就叫凡夫。” 真正是大丈夫、是有为之人,必须要跳出命运的拘束。怎么样跳出呢?努力修善,才能超越。善业修到成熟,再加上净业,不但命运、体质超出了宿命,三界六道轮回也可以超越。 “安住寂光圣境”,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四土里的“常寂光净土”。这已经到了顶点,要不是大修行人、大解脱人,达不到这个境界。念佛得到“理一心不乱”,就 到了这个境界。一切世间的福报、天上的福报、

37、二乘罗汉、辟支佛的福报,都不能跟他相比,这绝不是夸大的话,所以西方称之为极乐世界。 行为世则,言为世法。 你自己真正做到了这一步,你的行为就是世间人的模范、世间人的榜样;“则”是法则的意思。你的言语就是世间人的教训,人人愿意效法、愿意遵从。 尤注说:“此大圣贤言行,自寻常人观之,方以为高不可攀;自法门中了义言之,如是苦心力行积德累功,尚属初级工夫。” 到了最后,我们看了凡先生一生的言行,在大乘佛法里,确实是初级。我们想一想,了凡先生一生所做,是佛门里的初级功夫,有初级才有中级,有中级才有高级。 我们现在一心祈求的是无上菩提,但是初级的功夫还没有;天天还打妄想,想成无上菩提。那怎么不落空呢?怎么

38、会有成就呢?反过来说,所成就的都是一些恶业、恶习气,到后来就不学佛了。 从前有些老法师告诉我,寺院里有一些初出家的僧尼,有些住持不让他们去读佛学院。在我们一般在家同修看来,觉得这寺院的住持很跋扈,念佛学院是好事情,为 什么不让他们去呢?其实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他还没有念佛学院时,人老老实实的,还能替常住做一点事情,还能修一点福。等佛学院念三年,毕业了,成 了有学问的法师,回到寺里,这看不顺眼,那也看不顺眼。连常住的师父也指挥不动,眼睛里没有师父,认为师父没有念过佛学院,不如我贡高我慢。这就是不念 佛学院,还是个老实人;念了之后,就学成贡高我慢的习气。善的、好的没有学会,造恶业的增上缘,倒

39、学会了不少。 诸位要晓得,真正的学问增长了,品德也自然增长,换句话说愈学愈谦虚。你看孔老夫子对人多谦虚!连对小孩子都很恭敬。你看释迦牟尼佛多谦虚!在路上看见那 些贫苦的人、贫贱之人,也会停下来跟他们打个招呼,问他好。那有贡高我慢的圣贤?如果一学出来之后,瞧不起师父、瞧不起父母,这个叫“背师叛道”;背师叛 道的罪业,就是地狱的罪业。其实师父不让徒弟去念佛学院,就是不让你入地狱,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世间法也一样,我也曾见过,当然这不是多数,这是少数;但是世风日下,恐怕将来慢慢会变成多数。有儿女大学毕业了,母亲只念小学,父亲也只念初中;他的学 问大了,回家连父母也瞧不起了。父母好不容易培养他学业完成

40、;若不培养,待在家里眼睛里还有父母。当知这不是学问,不是教育,在有德学人的面前,你没有立 足之地。要是在从前的社会,你有这样行为忤逆父母、背师叛道,在社会上想找一个谋生的小工作,人家也不给你,连要饭人家也不肯给你。 这 些道理,现在学校讲得少,佛法经论里面虽有,要自己去体会。真正详细毫无保留的说出来,就是感应篇、了凡四训。古大德们注解得详细,毫无保留的将 这些善恶果报说得详细,而且举出古今的事证。 佛法里讲的信、解、行、证,“证”就是入,“入”就是证。要有初级的功夫,才有中级的希望;有了中级的功夫,才有高级的希望,佛法里没有躐等的。 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希望走近路,认为这些功夫不容易修,最好都不要

41、。想一步登天,学什么呢?学禅。我们冷眼旁观,看看有几个人学得成就?永嘉大师是禅宗里大 彻大悟、透了三关的人,你看看他的教学,学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参禅哪里会有希望?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这一千多年当中,山林的寺院庵堂,在 大陆上有多少?在家、出家的,参究的人有多少?有几个人成就?为什么参禅的人那么多,成就的人那么少呢?换句话说本身已具备初级、中级、高级的功夫,参禅 才能成就。本身连初级的善根、福德都没有,想求一步登天,那有这种道理呢! 经上理论说得很清楚,也很明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有没有本事不动心?如果心地真正清净、一尘不染,那就是初级、中级、高级的功夫都具备了。六根接触六尘 境界

42、,还是样样放不下,样样起分别,样样起执着,甚至于还用心机来夺取,那是连初级的功夫都没有,道业如何能成就呢?六祖惠能大师,在忍大师会下,几句话 之下他就成就了,那是什么原因?是他心里“本来无一物”,干干净净。我们做得到吗?你请六祖大师来,说我的庙很大,供养你。他要不要?他不要。他若是要 了,心里面就有一物了,他就不能成就了。送给他,他都不要,还会用心机去欺骗夺取吗?这更不可能。也许同修要问,有道场可以弘法利生,这不是好事吗?诸位要知道“好事不如无事”;最好的事情是无事,大家千万要记住。道场里面常讲,佛菩萨随缘,你看看十 大愿王有一条叫“随喜功德”。而我们一般所做的是攀缘,“本来无一物”是随缘,心

43、里要想有一个道场,想有一个寺院,想弘法利生,这都是攀缘。攀缘心地不 清净,烦恼重重。楞严里面所讲的,“如来举心动念,先放光明;众生起心动念,尘劳先起”。原因在那里呢?一个是随缘,一个是攀缘,一字之差,凡圣永 隔。我们几时能够做到随缘而不攀缘,这才能成就。 换句话说,修行人求什么呢?求心地清净,远离尘劳烦恼,远离攀缘,把这攀缘心断掉,一切随缘。即使没有人供养,明天没有饭吃,也不找人化缘。若明天没有饭 吃,没有道粮,就求人赶紧来帮帮忙,这就叫“攀缘”。要怎么呢?明天没有,饿一天,念一天佛;后天没有,饿两天,念两天佛;饿到死,则念佛往生,心里面还 是如如不动,这叫“随缘”。这才能成佛作祖,才能成就,

44、这是用功关键所在。真正能做到随缘,没有不成就的,因为随缘是不动心。有人来请你说法,他来请,当 然你随缘去了;没有人来请,绝不要自己找上门。找上门也得是机缘成熟,真正是可度之机。那是什么呢?那是自己已经成就了。最低限度已经有他心通、有宿命 通,自己成就之后,倒驾慈航,才行菩萨道。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万万不要以为我现在是行菩萨道,他不请我,我也可以去找他。像阿难尊者在楞严经里所 表现的,他怎么不堕落呢!阿难证了初果,还要堕落。而我们连初果功夫都没有,博地凡夫就想学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那不堕落才怪!所以要晓得自己的程度, 晓得自己的功夫;菩萨的心、愿、行,我们的程度是不够的。 现在我们眼前 要做

45、的是发心,要发成无上菩提的大心,要从断恶修善最初步的功夫做起,才能有成就。所以这些大经大论可以看、可以听,暂时不要学。为什么呢?学不到的,别 说那些佛菩萨的行持我们学不到,祖师们的功夫都学不到。不要看远的,近代的虚云老和尚,我们有没有学到呢?印光大师有没有学到呢?所以要学就要从了凡四 训下手,学袁了凡。先把这个基础真正打好了,得到的效果是转无福为有福,转无寿为长寿,转无法缘为有法缘;那时再进一步学祖师;祖师学成了,再进一步学 菩萨;菩萨学成了,再进一步学佛,按部就班的来,才能有成就。一步登天,在中国佛教史上只有惠能大师,再没有看到第二个人了。你要自以为不比惠能差,你要 有这一念,就比惠能大师差

46、得太多了,惠能大师没有这一念。 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 “彼”是指袁了凡。这一段都是讲袁了凡先生的事,以及像袁了凡一样的人;他们能认真的修学、断恶修善、改造自己的命运,能做得到成佛作祖。我们为什么要自轻?为什么要自卑呢?他能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 尤注说:“彼丈夫我亦丈夫,彼能是我岂不能是?然则自暴自弃者,实等于自杀耳。” 我们要回头来想想自己,是不是自暴自弃?如果不能效法前贤,就是自暴自弃。换一句话说,我们要不能在三年之内把命运改转过来,就是自暴自弃。万万不要贡高 我慢,万万不要抬高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我们能比得了谁呢?文章到此是一段。这是拿袁了凡居士一生的行持来勉励我们,下面

47、再细说断恶修善的要领。回复 3 楼 2009-12-21 22:09 回复 3 楼 儒医 儒医 修福积德造命法(三) 三、格物致知之真义 或问格物乃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极吾之知识,必使一一晓了也,何得以人欲为物,真知为知,克治显现为格致乎。 这是假设一个疑问。或者有人这么问,儒家常讲的“格物致知”,“物”是讲天下事物之理,“格”当穷尽讲,我们要研求一切事物、一切万法的道理,这叫“格 物”。“致知”是推展我们的知识学问,使我们对一切法样样都能够明了。这跟大师所讲的不一样,大师是以人欲为物,以本性里的真智慧显现出来为知;去妄克欲 之内功显现,称做“格物致知”。 答曰,诚与明德,皆约自心之本体

48、而言,名虽有二,体本唯一也。 印祖在这一篇一开端,就把修学的因果提示出来了,后面的文章,不外乎是发挥这个道理而已。圣贤之道就在诚与明,这两个字在前面讲得很详细,现在不必再说了。诚与明都是讲我们自己真心本体。 尤注说:“诚即惟真无妄之性德,明德即一真湛然之心体。”所以诚与明都是从本性上说的,本性的理体、本性的作用,用这两个字来形容、来解释。诚与明,在名字上讲是两个字,体上是一个。知与意心,兼约自心之体用而言,实则即三而一也。 “知、意、心”这三个名词,也是从真心理体上说的。诚、明是从两方面说的,知、意、心是从三方面说的。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说是有三,体是一个,便晓得一而三、三而一了。 格致诚正明

49、五者,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 两方面、三方面,综合起来还不是一桩事情吗?此指明德之明与诚明之明。“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什么叫做“闲邪存诚”?闲”是防范的意思;“闲 邪”就是防范邪思、邪知、邪见。一个人常常能够提起警觉心,预防邪知、邪见不让它侵入,才能做到诚明的功夫。诚明为什么失掉?就是邪知邪见侵入了。 其检点省察造诣工夫,明为总纲,格致诚正,乃别目耳。 讲到做功夫,关系到我们日常修持的事情了。“检点、省察、造诣”“造诣”,全神贯注不到不罢之意。修行一定要成功,从那里做起?明是总纲,明就是真智慧。 诸位想想看,世出世间法都是以真智慧为基础,而不是以聪明。世间的聪明与真实智慧不一样,这千万要把它分别清楚。佛说世间聪明是八难之一世智辩聪。世智 辩聪与真智慧的拣别在那里?世智辩聪是有分别、有执着的;真智慧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作用看起来一样,用心不一样,作用受用也不一样。一个是从分别心生 出来的,一个是从无分别心生出来的。 佛经确实是智慧,真智慧。我们现在念佛经,为什么我们真智慧不能现前?那就是我们仍用世智辩聪来读佛经,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