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居秋暝教案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二2、学科:语文3、课时:一课时4、学生准备:(1)认真预习书本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文山居秋暝 ,给生僻字词注音,消除语音障碍,读懂诗歌的大意;(2)仔细阅读注释,初步理解全诗大意,并在把不懂之处画出来。二、 【教学课题】1、 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2、 理解诗歌大意,探究诗歌的主要意象;3、 体会诗歌融景、情、理一体的艺术特色。三、 【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的一首,教材把它列为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集中进行诗文鉴赏,把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从而培养学生感知、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诗歌鉴赏能力。
2、山居秋暝是王维“诗中有画” 、动静结合的山水名篇,也是融情于景的典型代表。 山居秋暝的教学是诗歌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文教学有着示范作用。2、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诵读诗歌, 但不能较好地把握诗歌诵读要领, 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对诗歌的重点词语和常用的艺术手法理解不深刻,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学目的(1)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4、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4、教师准备(1)布置预习,落实字音和注释,引导学生先读懂诗歌;(2)把全班同学
3、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小组长,实行小组学习,充分发挥自主与合作学习模式的优点;(3)上网搜集本课的学习资料,写好教案、做好上课课件并编好导学案。四、教法学法教法: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学法:1、诵读法。2、联想想象法。3、问题探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请同学们看屏幕上“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 ”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作者:王维(701761) ,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4、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 【百度百科】http:/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人称“诗佛”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后因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天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写于此时。(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
5、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http:/ 3、诵读全诗。http:/ 、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明确:标题“山居秋暝” , “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 ,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五)初步感知,品味意境美: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下面我们通过捕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1、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
6、节。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4、诵读诗前三联,品味意境美(生个体读、齐读)5、发挥想象,联想意境美(生联想后展示,最后屏幕展示)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凉爽。皎洁的月光照在青翠的松林,撒
7、落一地斑驳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竹林里传来洗衣少女的欢声笑语,莲叶分披开来,渔舟正满载归航。 (生齐读)(六)深入鉴赏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明确: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所以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不想归去。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通过描绘秋天雨后明月朗照,清泉淙淙,浣女欢歌,渔舟满归的清
8、新宁静恬适的景色,表达了自己想远离黑暗官场,过这种宁静恬适的田园生活的理想。3、诗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明确: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清泉流动发出的叮咚声在夜晚听得清晰,这有力地衬托出山居环境的清幽宁静。相关链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 如若耶溪(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八)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空山秋雨 艺术特色明月松林 诗中画(景) 安逸归隐 诗中有画明月清泉 动静结合浣
9、洗晚归 “王孙自可留” (情) 厌恶官场月夜采莲补充材料: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王维六、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让我发现,让学生弄清一首诗歌的主题并不难,关键是要让学生会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分析和理解。因一节课时间有限,还没有对诗歌分析上多举些事例,其实历朝历代有很多优秀诗歌作品都可融会到这堂课中来,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又让学生学到知识,所以拓展延伸方面还做得不够,今后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少讲多导,多给时间学生去想象、品味和交流。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只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享受诗歌,更谈不上陶醉,深入其境了。课余时间我还应关注学生的阅读量,解决很多学生不读书,读书少的问题,学生把读书变为一种习惯,一种兴趣,知识丰富了,自然就会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在课堂上展示互联网的运用,学生也觉得很新鲜,在他们的印象中,百度网仅仅是一个搜索网站,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功能,这些搜索技巧都是老师积累了多年的经验,这对于他们课后的自学帮助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