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 善 练 习 功 能,提 高 教 学 质 量-解读“中国学生学英语是一壶永远也烧不开的水”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翟 启 航摘要:中国学生学英语,数十年来,得出一个结论:“精英教育” , “聋哑英语” , “一壶永远也烧不开的水” 。 如果一个现象普遍存在,长期存在,那么就有必要去探讨一下其产生的根源和想办法去解决它。英语学习要始终突出“训练” ,练是英语学习的一个根本手段。练习上出了问题就要从练习上来补救,所以必须强化和完善练习功能,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机械练习 意义练习 活用练习 系统化 艺术教学 非智力因素中国学生学英语,已历数十年,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精英教育” , “聋哑英语”
2、,“一壶永远也烧不开的水” 。其意思是一致的:极少数学生学得好;少数学生学到中等程度;大多数学生学得差,甚至于一部分学生放弃英语的学习。如果一个现象普遍存在,长期存在,那么就有必要去探讨一下其产生的根源和想办法去解决它。练是英语学习的一个根本手段。现在我们来看看教学实践中练的具体体现情况。笔者在带学生实习期间,在一所学校的 4 个中等班级的一个粗略数据统计,是学生教学过程各类练习中反映出来的情况。(表 1)人数 复习练习 引入练习 新授练习 巩固练习 课后练习 考评结果214 70%-80% 80%-90% 60%-70% 30%-40% 45%-60% 平均成绩约 70 分下面是笔者在数十位
3、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练习的设计情况:(表 2)人数机械练习/形式练习认知练习/规则练习意义练习/活用练习交际练习/应用练习52 100% 80% 60% 30%(表 3)人数巩固基础知识练习训练语言技巧练习形成言语技能练习发展学习能力练习培养学习兴趣练习52 100% 80% 50% 30% 30%从表一可以看出,学生在复习练习,引入练习和新授及新授性操练方面大都能够跟得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认真地参与练习,但是在巩固及发展性练习这一环节,进入到活用练习,情境练习,交际练习阶段,大多数学生就停滞不前了,以致于课后的独立练习就不能完全达到正确反应的程度,而最终结果不够理想,平均成绩在
4、 70 分左右。无独有偶。从表二来看,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也是基础练习量多而充分,延伸练习较少而且渐入走形式之势,几个学得好的练了就算完成任务。从表三来说,单一性的语言知识性练习居多,言语技能练习,学习能力练习,学习兴趣练习较少,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一碰到灵活性大,综合度高的题就束手无策了。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明确规定,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应用英语的能力。它就突出一个“训练” ,应用和使用是练,是在使用中练用法,是一种活学活用的练习。英语教学原则的语言观有“讲练结合,以练为中心 ”;背诵与多种练习相结合等,都是在突出“练” ,提倡“练” ,强调“练”
5、的作用。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本身的特点便是实践性强,交际性强,而学生的学习大多停留在机械性的模仿阶段,而上升不到活用和交际层次,怎么能够效果好呢?因此,在教学的这个双边环节里,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都在“练”上出了问题,打了折扣,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又怎么能够提高呢?中国学生学英语,历经小学,初中,高中和专科十多年光阴而成为“聋哑英语” ,走向“精英教育” ,最终大多“成为一壶永远也烧不开的水” 。练习上出了问题就要在练习上来补救。必须强化和完善练习功能,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熟能生巧,求熟求悟,照顾全面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听、说、读、写训练
6、。训练充分不只意味着量大,而且意味着得法。当前英语练习不得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系统性不够强而导致练习功能单一化。其具体化表现为:练习的指导思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即练习所追求的只是练熟各层次的语言结构。这样的练习往往培养的是模仿性的交际能力,说话时,会说什么才说什么,而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情况下,语言支配着思想,支配着人。因此,英语练习要完善其功能。使各个层次的练习都将其作用发挥出来。在指导思想上,实现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结构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相结合。即练习一方面要培养熟练技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通过语言使用而悟出语言规律和使用语言的规律。这样练习的功能便是:一练
7、熟,二练悟,使人支配语言,使语言为交际服务。机械练习或形式练习,主要作用是训练语音、语汇、语法、句型基本功,是单一性的,模仿性的多次重复,要求学生对刺激作出快速反应。认知练习或规则练习,主要作用是使学生在基本功操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语音、语汇、语法、句型的基本规律或规则,从整体上,系统上掌握语言,发展语言知能,要求学生能进行分类、归纳、比较、概括、综合。活用练习或意义练习,将机械练习和认知练习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真实的或虚拟的) ,如情境对话练习,利于巩固和发展知识技能。交际练习或应用练习,在真实的交际场合使用所学英语,就是交际练习或应用性练习。如:say something about yo
8、ur class, your family or yourself.值日生报告,和用英语写日记等。机械练习偏多,活用练习和交际练习偏少,机械练习的作用也未能真正发挥出来。犹如盖房子,只打好基础,未在基础上建起相应的像样楼阁。这几个方面的练习在实际教学中是发展性的。一般是初期机械练习、认知练习多一些,然后逐渐增加活用练习和交际练习。不能搞学生能做什么练习,喜欢做什么练习就组织什么练习。意义练习,情境练习,交际练习是在一堂课的高潮或精华,反映英语学习的本质特征,决定一节课的成败,更应该充分练,全体练,宁愿完不成任务,也要让学生练得熟能生巧,练得悟出语言使用的真谛。完善系统,求质求量,层次鲜明英语课
9、是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基本训练的途径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根据大纲的精神,英语教学活动主要是练习活动,教学时间主要用于练习。因此,英语学习的方法首先是练习方法,提高英语教学效率首先是提高英语练习的效率。高效率意味着用最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达到最佳的效果或取得最大的成绩。对于英语练习来说,就是要练到恰到好处,练熟,练悟,不夹生,不过火,不浪费时间。这就只能实现练习的系统化才能真正达到。练习的系统化使多种多样的练习排列成各方面成比例的、难易合适的、序列合理的多层次系统;成为听说读写技能和英语学习能力、英语文化因素多步骤、多阶梯发展的具体形式与标志。这样,英语练习便由以多取胜、以
10、量取胜,上升为以组织取胜、以精当取胜。单一性的语言知识居统治地位,言语技能练习,学习能力练习,学习兴趣练习较少,也即单项练习多,综合练习少。重语言知识练习,轻言语技能练习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通病。应将各层次练习的功能都挖掘出来。巩固语言基础知识的练习如词形变化,遣词造句,同义替换,多项选择,联词成句等,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扎实学生基本功的练习。训练语言基本技巧的练习如按课文内容回答,对划线部分提问,句型转换,改写,缩写,扩写等,在一定的模式中进行,熟练程度要求高。形成言语技能的练习如自由对话,自由作文,自由写作,复述,转述,看图说话等,这类练习对学生如何活动未加严格限制,但要求表现出较高的灵活性,创造
11、性。发展学习能力的练习如划分课文段落,找各段中的关键词,写作文提纲,模式归类,替代教师领读和讲解等,这类练习对于在学习中发展和开发智力,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着特殊的功效。培养学习兴趣的练习如猜英语谜语,单词记忆比赛,朗诵比赛,讲演比赛,演英语戏剧,解英语数理化题等,这类练习一方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因为形式活泼,内容有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要求,活跃课堂气氛,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兴趣,寓教于乐,寓教于嬉。追求艺术,求真求实,激发活力意义练习,情境练习,交际/应用练习比机械练习难度大,出现在一堂课的后面部分,这时候学生精力已有所不济,注意力不如先前集中,有
12、了惰性和畏难情绪,甚至大多数学生不想做,怕做这类题,加上班级规模大,教师满足更多学生来参与练习难度大,经常不能照顾全面,就连照顾大多数都难,时间也难以保证大面积充分练习,有些时候也就干脆少练或甚至不练了。所以在这一环节,只有积极主动的,毅力坚强的,基础好的,反应快的少数同学(精英)操练了,其他大多数同学看练了,陪练了。学习就在这里打了折扣,学生就在这里产生分化。这应是“精英教育” , “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的根本结症所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教师必须照顾学生的情绪和年龄特征,灵活多样地去组织、挖掘材料内容的趣味性,教学组织形式的艺术性,将学生从疲惫,畏难,惰性之中抢救出来,调
13、动学生的情感情绪,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明确练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多练代“题海” 。 鼓励学生大胆地操练,重效果而且追求形式。其次,采用艺术手段,通过艺术形式,加强艺术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掘语言、方法、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艺术潜力。教学内容上,尽量使用形象化教学和情节化教学;教学形式上注重多变化,有高潮,过渡和交替自然,多种感官活动等;加强教师艺术修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掌控好对学生情感的调节和支配;在教师艺术性感染和熏陶下,使学生在精神上、心理上、情绪上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去交际,去创造,去欣赏,在愉悦、乐学、乐练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最后,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开发非智力因素。既重视传统教学教学观念中的理性的力量,有意识的能力,也要重视情感调节理性,无意识调节有意识的作用。在建立起教师和学生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教师要把学生看作理性和感情同时活动的个体,注重使有意识和无意识高度统一。教师要善于利用大量的情绪刺激和外围知觉,激起兴趣和喜悦的体验,创造高度的动机和好奇心,求知欲。学生的“内在态度”的改变是知识获取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是在力求促成学生内在态度朝着利好方面转变。参考书目:英语教学法 胡春洞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9 月第 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