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年代新诗概述,中文系 张鑫,一、30年代新诗创作局面,第一个十年后期: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显示了诗的“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两种不同发展趋向30年代的新诗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以艾青、田间、臧克家等为代表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二、 左联诗人的政治抒情诗中国诗歌会及其成员,1、概况: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卢森堡(任均)等,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内容上注重诗歌的现实战斗性,艺术上提倡
2、诗歌大众化,诗歌创作属政治抒情诗。史称“新诗歌派”。,2、殷夫:殷夫(1909-1931),浙江省象山县人,原名徐祖华,笔名有白莽等著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等。名篇有为纪念五卅惨案而作的血字别了,哥哥,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在你的一方,哟,哥哥,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是治者们荣赏的爵禄,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只要我,答应一声说,“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从名号直至纸帽。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
3、不要荣誉,不要功建,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dao,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悠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3、蒲风:蒲风(1911-1942)原名黄日华,又名黄飘霞,笔名黄风。著有诗集
4、茫茫夜(1934),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1935)。 “在次殖民地的中国,一切都浴在急雨狂风里,许许多多的材料,正赖我们去摄取,去表现。但是,中国的诗坛还是这样沉寂;一股人在闹着洋化,一股人又还只是沉醉在风花雪月里。把诗歌写的和大众距离十万八千里,是不能适应这伟大的时代的。”,1933 年,中国诗歌会出版了机关刊物新诗歌发刊诗“我们不凭吊历史的残骸,因为那已成为过去。我们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我们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 “去创造伟大的世纪”。,“那就是面临崩溃的火山口似的动乱农村和中国人民反帝的、特别是反日的激烈情绪。” 1933年的长诗茫茫夜是代表
5、作。风雨声中,/夹杂着晓鸡啼音!暗示出中国农村将在暴风雨中迎来光明。,不足:第一,作者思想感情未与工农大众打成一片。第二,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第三,重视向民间歌谣学习、借鉴以后,对如何向西方诗歌学习借鉴艺术技巧不够。,4、从整体辩证地看,中国诗歌会创作的得与失都很明显:,第一、内容执著于现实斗争的呼唤贡献:与时代、现实、大众的血肉联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使诗歌进一步同人民的现实生活结合,焕发出强烈的战斗精神,把诗歌从狭小天地印象广阔的现实世界,矫正了逃避现实咀嚼个人悲欢的诗风。偏颇:诗歌内容带有浓厚的急功近利的宣传倾向、说教色彩,消失了诗人的自我和个性,导致美感经验的失落,急于表现重大的现
6、实题材往往缺乏历史的纵深感和艺术的概括力量,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缺乏,这是“做一个战士的热情甚于做一个诗人”的结果。,第二、诗歌大众化贡献:对当时诗坛的贵族化(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倾向起了遏制作用,为40年代诗歌大众化、朗诵化、民间化运动,和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作新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照。偏颇:艺术性薄弱。强调表现大众的生活和情调时,把新月派、现代派的自我表现和心灵探索也一概否定;强调单纯明朗的艺术风格时,把含蓄、暗示、象征等属于诗歌美学范畴的东西也一概抛弃;强调创造“大众歌调”时,对一切“洋化”(外国艺术经验)也作了简单否定。,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两种偏狭性:一,以诗是“听觉艺术”(提倡诗
7、歌与音乐的联姻可以扩大传播接受范围)排斥“视觉艺术”的特征;二,把借鉴民间歌谣作为创造新诗的唯一途径。(民歌较定型的句式和简易单纯的表现手法,难以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情感。)(引申: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新民歌运动,又续上了“中国诗歌会”诗歌大众化的脉络。),三: 纯艺术道路的后期新月派,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除前期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由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大部分是徐志摩的学生或晚辈,后期新月派以徐志摩为旗帜。,后期新月派异于前期的特性在于两个方向的转变:一、向外扩展,部分诗人跳出小
8、我的抒情,题材走向时代社会;二、向内朝着更为隐幽的精神领域开掘,显示出同世界现代主义思潮接合的倾向。,艾略特及其荒原对新月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主智化倾向、非个人化倾向、荒原意识的崛起。后期新月派诗歌,在内容上引进现代主义“丑”学理论“诗感”(原动的诗意)才是诗歌心脏的跳动,注重情绪中的韵律,显示向现代主义归附的趋势特别强调抒情诗的创造,其典型诗感与诗绪是幻灭的空虚感和迷茫的感伤情绪(如陈梦家的成名作一朵野花)在形式上,由早期的字句整齐慢慢走上形式自由的路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十四行体”的转借与创造,在十四行诗体里发现了中西诗歌诗体形式的某种“契合点”(节律、结构等),一朵野花(陈梦家) 一朵
9、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春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四、现代派的新兴,诗人路易士(台湾现代派诗创始人纪弦):“我称1936-1937年这一时期为中国新诗自五四以来一个不再的黄金时代。其实南北各地诗风颇盛,人才辈出,质佳量丰。”吴奔星“1936年是中国自由新文学运动以来诗的狂飙期,写诗技巧的成熟期。”,(一)现代派诗歌群体的形成及创作 30年代现代派诗潮的勃兴,1、 时代大气候的影响: 戴望舒1928年发表的雨巷
10、将爱情失落的哀伤、理想的追求与幻灭倾注于象征形象中,概括了这个群体在一个特定时期里的心态与情感的时代特征,同时也预言了一种新的诗潮创作群体的美学追求的出现。这些寻梦者、沉思者组成的“雨巷”诗人群体,2、 文化选择和审美选择的历史必然:进行诗歌的艺术创新。叶圣陶盛赞“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更重要的是内在价值:从意象、语言、意境、氛围格调都是一首东方式的象征诗。以内在情绪为节奏的戴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标志30年代现代派诗潮的产生。创造“纯然的现代诗”。,3、存在面貌(文化阵地): 刊物:1932年现代杂志。19361937年,戴望舒、卞之琳、冯至等人编辑出版新诗月刊。此外:北京卞之琳主编
11、水星、北京吴奔星主编的小雅,清华大学“诗与批评社”(曹葆华等人)在晨报“北晨学园”副刊上开设的“诗与批评”,南京孙望、汪铭竹等的“土星笔会”主办的诗帆等杂志。,代表人物:戴望舒,卞之琳(北大英文系)鱼目集,何其芳(北大哲学系)预言李广田,卞、何、李“汉园三诗人”,合出一本汉园集(1936)金克木蝙蝠集林庚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曹葆华落日颂路易士行过之生命,(二)理论追求,1、“纯然的现代诗”1932年现代创刊,施蛰存又关于本刊的诗:“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被施推为“诗坛首领”的戴望舒1932年望舒草的出版
12、,标志成熟,形成潮流。,现代生活:都市、战争等各色各样的生活形态。现代情绪:不同于“上代诗人”的对现代生活的感受。现代诗形:不同于新月派诗人追求的外在的音乐建筑美,趋向于更散文化、贴近现代口语构建的自由诗。,戴望舒把握西方象征派诗“幽微精妙的去处”,这是一种基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读者接受的限度,而对东方式的民族的象征派现代派诗建设的追求。努力追求: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平衡,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的适度,吸收异域艺术营养和中国传统诗歌营养的统一,表现出强烈而深刻的自觉意识。现代文化的思考与现代性审美的选择,结束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朝滥觞期认同与模仿的阶段,开始进入了一个自觉创造的时期。,2、 诗歌理论追求的核
13、心重诗的情绪的现代性,戴望舒:诗不能借重音乐、绘画等外在特征,“诗的韵律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婉转变化)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表明对诗歌蕴含的观念上的飞跃。注重如何将获得的情感转化为诗的感觉和情绪,而这情绪应该是现代性的。认为“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这种情绪经过心灵的升华,是“全感官和超感官的东西”。,诗情的程度”包含两个特征:A、注重诗歌的开掘内在(心灵)的趋向。浪漫主义自我扩张式的奔放袒露的抒情已经转化为象征主义内敛式的自我开掘。诗情的程度变为内向的升华物,并由此更加深沉,更加富于余香和回味。语言朴实,但“言近旨远”,出看是陈述,再看是暗示、是象征。 B、注重诗人情绪
14、的现代性特征。现代都市生活和文化的复杂性,激活了诗人们的敏锐感觉,诱发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人生焦虑和痛苦,对走向扭曲的现实有深刻的批判意识。这种诗情的内涵有感伤,但超越了古典浪漫式的感伤,带有鲜明的现代意识,表现现代人的孤独感,被都市文明、社会环境异化的感觉。相应的,在诗形上,追求自由的散文美,表现繁复的现代情思。,3、 创作方法:,其一、吸收异域营养,以法国后期象征主义为骨干(象征手法,主题的朦胧性,自由体形式的散文美),同时借鉴英美意象派(意象)和TS艾略特为首的西方现代派诗的精神与方法(表现内心感觉,情绪与意象的对应、智性化等)。其二、向中国传统诗歌回归性的吸收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主要是李商
15、隐、温庭筠等为代表的晚唐五代“精致冶艳的诗词”追求隐藏蕴籍、象征的审美情趣,是古典诗歌中“比较纯粹”的部分。“象征诗形,古典意境”,有失偏颇,(三)诗歌特征:,1、 纯粹:诗质美。“纯粹的诗”,排斥音乐与绘画对诗的入侵,不借重音乐、绘画,认为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挣脱“镣铐”追求“纯诗”,用散文化的口语、一自由形式表现情绪和感觉,显出“诗质美”。 2、 神秘:朦胧美。与题材有关,表现的主要是内心世界、意识(潜意识)本身的模糊性、流动性。朦胧反倒更真实、更美。朦胧美是对初期白话诗直露肤浅的补正,对浪漫派坦白奔放的反叛,对提高诗的艺术水准有积极作用。,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艺术越想达到哲
16、学的明晰性,便越降低自己。”魏尔仑“诗要写得像面少后面的美丽的双眼。”玛拉美“指明对象,就使诗歌给与我们的满足减少四分之三。”,3、 哀怨:忧郁美。“现代情绪”:在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都市中,感伤、抑郁、纤细、柔弱的情绪,甚至带有幻灭和虚无感。现代派诗人的忧郁,是其不甘沉沦而寻找出路的感伤,是时代产物。,补充:现代派诗人心态观照(1)清醒的寻梦者寻梦: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荒原意识 英国艾略特1922年长诗荒原经现代派诗人译介到中国,是五四后新诗发展中第一个最大的现代性的冲击波。,荒原意识:对于整体人类悲剧命运的现代性观照,对于充满极荒谬和黑暗的现实社会的批判意
17、识。30年代现代派诗人经西方现代人的文化思考与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积淀有机融合,诗中的“荒原”意识的文化心态和母题,带有了新诗自身民族化的特征。不同于初期象征派诗人对波德来尔恶之花的移植和模仿。如戴望舒深闭的园子。艾略特提倡诗人智性的强化,尽量的驱逐感情。何其芳古城。,(3)倦行人的心态倦行者:不是多余人,而是关注社会现实与时代动向的清醒者。如卞归将寻梦和倦行的心态结合,表现现代复杂的感受性。体现为寂寞、忧郁,但包含着深沉的现实和历史的苦痛感在内。如林庚夜。,4、 意象:含蓄美。古代诗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的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玛拉美“暗示才是创造”。5、 自由:散文美。重诗的内在情绪的婉转抑扬顿挫的韵律美,词语选择不求凝练而求散文美,用散文句式,行数可多可少,用现代口语入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