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地方课程发现与探索四年级上册教案殷勇全册教学目标: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与探究的兴趣通过了解科学知识、方法及过程,学生能自主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究活动,接触和了解科学与社会、科学与身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积极观察和思考,并通过简单的探究性实践,体验动手动脑探究并且解决问题的愉悦,获得问题探究的初步经验,激发对科学与社会问题探究的兴趣,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习惯。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发展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包括针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能提出自己的假设,形成科学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
2、施探究,获得对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取新知的良好习惯。3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初步形成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养成凡事认真思考的习惯,既敢于大胆想象,又能够认真实践、尝试、探究。在探索中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能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崇尚真理、尊重科学” 的意识,逐步形成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4初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初步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注意个人行为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关注社会进步的意识,懂得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基本道理等。课时安排:
3、第 1 课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 一课时第 2 课有趣的“ 毛细管” 一课时第 3 课标准化的研究 一课时第 4 课一纸托“ 千斤” 一课时第 5 课空气的压力 一课时第 6 课哪个滑梯快 一课时第 7 课鱼缸里水能自动流出来吗? 一课时第 8 课数三角形 两课时第 9 课记忆力训练两课时第 10 课生日“ 魔术” 一课时第 11 课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影响吗? 两课时第 12 课缩减发明 两课时第 1 课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一教材简析:研究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的科学道理。二学情分析:学生普遍认为短竿好顶。三。教学目标: 1。通过以“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为内容的制作实验活动,引起学生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
4、,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使他们体验科学实验是探寻知识、验证知识的重要意义。感悟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3。初步了解长竿好顶的道理。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在探寻知识、验证知识上的重要作用。实验三的道理是全课的重点知识。教学难点:纸棒的制作及实验操作,要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套纸棒,制作一个 1 米多长的纸棒供课上演示。2学生用的报纸,剪刀,胶水。六教学过程:1.引言 教师谈话:很多人(包括成年人)都认为高比矮的棒要难顶。你是怎样认为的?2.出示课题 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 3.探索活动分三个步骤进行。
5、 第一步制作实验器材。要注意:其一是报纸的剪裁,要用大张整版报纸。其二是注意:纸捧搓卷得要紧些,根纸棒粗细要基本一样。搓纸棒的要领是先从纸边上折叠三折,再卷起搓成,再用胶水粘好纸边。 第二步是实验前的练习。 为了做好实验,请按图进行用手指顶纸棒的练习,要多练习几次。 第三步是正式进行实验 共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顶长纸棒实验,小组内可以由 3-4 个同学进行实验,记录平均时间。实验二,顶短纸棒实验,应注意与实验一形式要一致,人员也要一致。 实验三,长纸棒倾倒实验,可以根据小组人员情况多做几次,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体验。 4.探索发现 结论: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倒得慢,顶长纸棒时来得及移动
6、身体保持纸棒的平衡动作,防止纸棒倒下,所以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可见,长竿比短竿好顶。 5.探索延伸 教师谈话: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是不是越长越好顶呢?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极限。如太长过重的竿,人拿着都困难,怎么顶?。 6.学生自由练习。背景资料 1.物体的稳度 物体保持原来平衡位置的能力叫做物体的稳度。 用手指顶纸棒,手指给了纸棒一个向上的力,地球给了纸棒一个向下的力,当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一条直线上时,纸棒就能平衡。但是手指顶纸棒时,物体保持原来平衡位置的能力很差,也就是物体的稳度很差。 物体的稳度取决于: (1)物体的支持面,也就是“底儿”大了,就增大了支持面,物体也
7、就稳定了。也就是支持面越大,稳度越好。 (2)物体的重心越低,稳度越好。 2.为什么长棒好顶 长棒要比短棒好顶,纸棒越长,重心越高,反而越好顶。它和稳度原理并不矛盾。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长棒躺倒得慢,而且也就捧越长躺倒得越慢。 任何物体要“躺倒” ,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物体躺倒的时间和重心的高度有关。其道理就是长捧的重心高倒在地要经过一段长弧,而短捧的重心低只要经过比较短的一段弧就落地了。很明显,重心高的物体躺倒的时间要长一些。 (如图) 顶棒的技巧在于手的动作。当感觉纸棒躺倒的方向就要及时移动手指的位置防止纸棒躺倒。调整手指的位置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长捧躺倒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人来得及完成平衡的
8、动作;而短捧躺倒的时间很短,人还来不及完成平衡的动作,短捧已经躺倒了。 教学反思:第 2 课有趣的“毛细管” 一教材简析:研究毛细管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毛细管的作用已有一些了解。三教学目标:1.通过“毛细管” 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锻炼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严谨踏实学习和探索态度。 2.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能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的能力,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毛细管作用方面的知识。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细微管道的物体可以使水自动向上移动。物体中管道的粗细与水上升的关系。教学难点:生活中
9、的毛细管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1.1 个水碗,1 个直径约 15 厘米的碟子,红色的水,1 个放大镜,1 块宽度可放入水碗的小木板,几个粗细不同的吸管,1 个玻璃杯。2.餐巾纸,绿色塑料条,粉笔,布条,铁丝,海绵,小砖块,橡皮筋。3.1 段长约 10 厘米的芹菜梗。六。教学过程:教师谈话:水在通常情况下是由高处往低处流的,你看到过水自动由低处往高处移动吗?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一:面巾纸的细小的纤维之间有极细的管道,能使水上升。 程序:1.面巾纸和塑料条分别放入碗中2.观察现象3.用放大镜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实验二:粗、中、细三种吸管,最细的吸管红色水上升的高。程序:1.把内径大小不一的
10、吸管固定2.垂直放入碗中3.观察吸管水的变化4.阅读“小知识” ,知道什么叫做“ 毛细管”。 实验三:植物(芹菜)的茎依靠茎中的毛细管吸收水分和养料。 程序:1.把芹菜梗插入杯中,保留一段时间2.用小刀横向切开浸入水中的一端,观察实验四:“四瓣简易花” 放在水中,能慢慢地向外开放。程序:1.折叠纸花2.把纸花放入水中,观察花瓣慢慢向外开放3.道理:打印纸的纤维间有极细的毛细管道。遇水后,水沿着毛细管道向四周扩散,促使纸花“开花”。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并从中学到科学知识。总结:“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 ”“观察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会观
11、察才会创造。 ”在活动中使学生感悟到在生活和学习中,处处离不开观察。启发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先猜想后实验,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小组交流:说说周边事物的毛细管作用广泛存在。 教学反思:第 3 课标准化的研究一教材简析:了解生活中标准化的知识。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些生活中标准化的小知识。三。教学目标: 1通过“标准化的研究” 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有关“标准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现代科学事物的关心及探究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研究活动,让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学习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3.使学生初步了解标准化方面的有关知识。体会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掌握标准
12、化的悠久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标准化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教学难点:学生对标准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其中关于标准化 “规格”的理解。五。教学准备:1. 铅笔:2H、1H、HB、1B、2B 、3B 等型号。2. 不同品牌的味精袋。3. A4 和 B5 纸等, 。4. 一把 50cm 长直尺。六 教学过程:1.引言 :铅笔是我们日常学习的重要书写工具。铅笔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制作时有没有标准呢?什么是标准化,生活中为什么要进行标准化?(课题) 2.探索活动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观察、分折,进行探讨: 实验一 研究产品的质量标准。 (
13、1).用不同型号的铅笔在纸上书写(用力均匀)观察色迹浓淡铅笔标准化内容之一,质量标准即铅笔的浓度。 (2).观察味精含谷氨酸钠所占的百分比,进一步理解产品质量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实验二 研究产品的规格标准。 (1).观察 A4 纸和 B5 纸,实际测量长和宽的数据。A4:29.7 厘米 21 厘米B5:25.7 厘米 18.2 厘米16 开:26 厘米 18.4 厘米(2).观察两种教材的页面大小及版权页所标识的内容体会产品的规格标准意义和作用。 实验三 研究产品的通用性标准。 用三个同一规挌螺母做旋紧实验。感知产品的通用性标准。3.探索发现通过以上实验你有什么体会?小组交流。标准化的实际意义
14、。4.探索延伸 生活中还有哪些标准化的例子?需要怎样完善标准化?一是有标准化要求,但执行者不按要求去办,尤其是当前质量标准执行的欠缺问题,更为突出。 二是还没有制定标准化的要求,需要完善。背景资料1.关于标准化的概念: 提供以下三种参考答案 (1) “标准化”的含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标准化法)(2)为适应科学发展和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叫做标准化。 (3)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
15、用的规则的活动。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2.标准化是我国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是现代化工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生产上技术上实现集中统一、协调和互换的保证,是组织和管理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实行标准化,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3.标准化的重要作用(1)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各种科学管理制度的形式,都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2)标准化是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3)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前提条件。通过制定和使用标准,才能保证各生产部门的活动,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使生产得以正常运行。(4)标准化是促进经济全
16、面发展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推动力。标准化应用于科学研究,可避免在研究上的重复劳动;应用于产品设计,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应用于生产,可使生产在科学的和有秩序的基础上进行;应用于管理,可促进统一、协调、提高效率等。(5)合理发展产品品种,提高企业应变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6)标准化是保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有力武器。 (7)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社会的利益。 (8)经协调确立共同遵循的准则,建立稳定的秩序。 (9)在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和贸易发展,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10)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有重大的作用。
17、 教学反思:第 4 课一纸托“千斤” 一教材简析:改变纸的形状,提高纸的承重能力。二学情分析:学生了解纸有一定的承重能力。三。教学目标:1.通过“一纸托千斤” 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形变的思考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 2.通过纸的变形与强度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创新精神。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初步了解力学和建筑方面的知识。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单张纸承重动手实验活动。 教学难点:圆筒空心纸管,变形的承重实验。 五。教学准备:1.天平用的砝码 10 克,50 克,100 克,500 克。1 个 52.5 厘米的草板纸
18、2.A4 纸 2-3 张,剪刀,胶水,1 分,2 分,5 分硬币,铅笔,报纸。六教学过程:1.教师谈话:一张纸能承受多少重量?(学生讨论)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怎样通过改变纸的形状,提高承重能力。2.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精心制作圆筒空心纸管(2)卷纸管、剪裁纸管、粘牢纸管、用纸裹纸管、承重实验(认真制作)(3)逐步改变“物件的结构”,体验“ 改变物体的形状就能改变它的承重能力 ”。 (4)对各组的“ 构件”进行承重计量,看哪些承重量最大。 (5)请优胜组总结成功经验,以共同提高动手能力。(6)启发学生动脑动手,想出改形状,使纸承受更多重物的办法。 例如:用几张纸叠成宽约 8 厘米的纸条,再用胶
19、水粘在一起,盘成一个圆墩,如图“ ”状,一人单足踏上,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 3.课后延伸: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体验,小组成员研讨并制作“纸桥”模型,组织学生进行纸桥结构、承重等方面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4.社会调查,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周围的学校、街道、住宅、工厂、商店、车站等,有哪些地方用上了变了形状的 、 、 、 、 、 钢铁或铝合金构件,要仔细观察,并且记录下来。教学反思:第 5 课空气的压力一教材简析:本节课研究空气的压力。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空气的压力有了一些基本认识。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空气的压力” 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空气的压力来自四面八
20、方以及了解空气压力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使学生知道空气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 五。教学准备:1.1 个不漏气的厚塑料袋,1 个广口塑料瓶,2 个橡皮筋圈,1 个塑料吸盘衣钩。2.1 只大号注射器,橡皮帽,1 只玻璃杯,1 块表面平滑的硬纸板,1 个水盆。六。教学过程:1.教师谈话:手上放一本书,会有什么感觉?空气也有重量,对地面的物体是不是也有压力?(课题)2.探索活动 活动过程: 实验一 演示实验证明“空气的压力” 。1.注射器实验2.学
21、生代表到前面参与实验,在教师指导下演示给大家看,并让学生说出实验结论。 3.结论:“注射器的活塞两端都有空气”。实验二 1.塑料袋空气实验。2.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证明“空气的压力”,并让学生亲自体验空气有压力。 实验三 1.玻璃杯压力试验,演示实验证明空气压力的方向。 实验四 1.塑料吸盘的方向实验,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证明空气压力的方向。并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来至四面八方的空气压力。 探索发现 :学生讨论结论:空气有压力,空气的压力在四面八方都是存在的。探索延伸 :你能不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四、背景资料 1. 空气的压力广泛存在,我们身体内部也有压力,但由于身体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空气的压力,而这些
22、压力又相互抵消,因此我们不易感觉。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压力的存在及其应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围的自然事物。 2.大气圈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大气,人类就居住在这层大气的底部。 大气圈里的空气虽然看不见,但质量大得惊人。据科学家估算,整个地球周围有 5000 多亿吨重的空气。住在地球上的人,如果没有人体内向外的压力,会被压得粉身碎骨。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大气质量的十分之九都集中在近地面的 16 千米以内的大气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就越稀薄。 3.马德堡半球实验 早时,先人们以为空气没有重量,不会产生压力。1642 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存在压力。 为了证实大气压力的存在,1654 年 5
23、 月 8 日,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学者奥托冯 葛利克做了一个震动世界的实验。他做了两个铜质的空心半球,直径都是 37 厘米,能够互相吻合。为了防止漏气,又在两半球的吻合处加上浸透蜡和松节油的皮圈,并在一个半球上装了活栓,通过活栓抽掉球里的空气。实验时用抽气机把球内空气抽出,然后用两队马往相反的方向各拉一个半球,结果八对马也拉得十分吃力,没有把它们拉开,再用劲拉,才把两个半球拉开。 但是只要把活栓转动下,使空气流进球里,就能毫不费力地把两个半球分开。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生动地告诉人们,大气压强不但存在,而且大得惊人。 教学反思:第 6 课哪个滑梯快一教材简析:沿斜直线与曲线滑梯下
24、滑的快与慢。二学情分析:学生普遍认为直线滑梯滑得快三。教学目标: 1通过“两种不同滑梯哪一个下滑快?”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对不同曲线运动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科学实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方面的科学体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学习活动,达到对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提高和训练。 3通过学习活动,了解曲线运动方面的简单知识。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制作实验,体验到曲线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和有趣的现象,知道这些现象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通过对曲线的研究,激发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和对曲线知识方面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教学难点: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对两架滑梯的高度及长度把握上
25、要严格和细致,尽量减少制作过程中的误差,保证试验结果的科学性。五。教学准备:硬纸板,剪刀,胶水。六。教学过程:教师谈话:直线与曲线滑梯哪个下滑的快一些呢?揭示课题,进行制作和实验:1制作实验器材:要求学生尽量减少两架滑梯的误差,保证试验的准确性。教师个别指导。 2进行试验:实验过程中要选用一些比较光滑的物品,滑梯表面也要保证光滑、平整,释放物品动作要轻些,尽量做到两手同时释放重物。 小组合作。3探索发现: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调整试验等环节,让学生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并且通过实验让学生推翻已有的“直线距离短物体下滑快” 的固有经验,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小组交流: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和
26、收获?实验中的这架弯滑梯,它的滑面是根据旋轮线来做的。沿着滑梯自由下滑,是由于受了重力的作用,也就是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滑速度的快慢,决定于在下滑方向上重力分力的大小。按着旋轮线下滑可以得到最大的分力,也就是得到最大的速度。因此,滑旋轮线滑梯的总是先到底。 背景资料:在我国古建筑中,有一种“大屋顶”的房子。北京故宫的房子,差不多都是大屋顶。从侧面看,这种房子的屋顶不是三角形,而是两条曲线,房檐还高高地往上翘起来。大屋顶上的曲线也是旋轮线。旋轮线是最速降线,把房顶修成旋轮线,可以让降落在房顶上的雨水,以最快的速度流走,这对保护房屋是很有利的。 把大屋顶修成旋轮线,还有一个重要的平衡作用。大屋顶比较
27、重,支撑房顶重量的,主要是下面的八根大柱子,这种建筑,柱子一般都修在墙里,位置靠外,房顶不仅给柱子一个垂直向下的压力,还给柱子一个向外的推力,这个向外的推力,对柱子的直立稳定性是十分不利的。如果把房顶修成旋轮线形,再把房檐修的翘起来,房檐就会给柱子一个向里的推力。大屋顶是巧用旋轮线的典范,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干。教学反思:第 7 课鱼缸里水能自动流出来吗?一教材简析:鱼缸里的水怎样才能自动流出来。二学情分析:养过金鱼的学生能够理解水怎样从鱼缸中自动流出来。三。教学目标:1通过“鱼缸里水能自动流出来吗”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科
28、学求证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并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3.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虹吸现象的存在,并能初步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情况下才能发生“虹吸现象”。 教学难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顺畅地推导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准备:透明塑料水盆,塑料管,水杯。六。教学过程 1.教师谈话:鱼缸里的水能自能流出来吗?什么情况水能自动流出来呢?(课题)2.探索活动活动设计: 1.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水自动排出的方法。2.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实验一 1.通过实验与观察,证明水不会自动排出的。 2.结论:
29、水不会自动往高处流的,哪一段塑料管中水是往高处流的?实验二 1.管中保留部分空气的实验,研究水自动排出的问题。 2.学生按小组自行总结,教师适当点拨。3.你有什么发现?实验三 1.管中不留一点空气的实验,研究水自动排出的问题。 2.教师在实验二的基础上,提出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质疑。3.让学生在争论中想办法进入实验三。让学生学会往塑料管中注满水的方法。 实验四 1.抬高出水口,达到缸中水面同等高度时水不再流出。2.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 体会水自动流出的又一条件。 3.学生按小组自行总结,教师适当点拨,并提示学生要先讲你看到的现象,再解释你的想法。 探索发现 什么是“虹吸现象” ?“ 虹吸现象
30、”必须达到三点要求 开始排水前,塑料管里要注满了水。 塑料管的进水口要完全浸在水中。 塑料管的出水口要低于鱼缸里的水面。四、背景资料 1.中国古代虹吸原理的应用: 应用虹吸原理制造的虹吸管,在中国古代称“注子”、 “偏提 ”、 “渴鸟”或“过山龙”。 2. 虹吸管的应用在我国始于汉代,在有电力灌溉设备之前,它与龙骨水车为我国古代两种主要灌溉器械。对于用来灌溉的大型虹吸管来说,我们的祖先还巧妙地采用下述灌水排气法产生虹吸。 在虹吸管的最高部位设置如图所示的装置,乙、丙两口连人虹吸管。使用时,先关闭乙、丙两处阀门,从甲口处灌水,到该装置中灌满水后,封闭甲口(不能漏气) ,然后打开乙、丙两处阀门,借
31、助灌水排气法使虹吸管工作。 3.虹吸现象的实际应用: 昆明市建造了长达 97.72 千米的倒虹吸工程,在线路中有四个口径达 2.2 米的大型虹吸管道,其中岔河倒虹吸工程使用钢材处 9000 吨。长度达 9192.5 米。 教学反思:第 8 课数三角形一教材简析:数三角形个数的规律;二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一些数图形的方法。三。教学目标:1.通过“数三角形” 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良好学习习惯及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找规律方面的知识。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利用“
32、分解图形”及“ 综合判断” 的方法,研究数三角形的规律。教学难点:在找规律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直尺六教学过程:(一)数线段:什么是线段?图中有多少条线段?你是怎样数的?方法 1:编字母序号法 从 A 出发可以数出 5 条,从 B 出发可以数出 4 条5+4+3+2+1=15(条)方法 2:基本线段有 5 条,由两条基本线段组成的有 4 条5+4+3+2+1=15(条)你发现什么规律?(二)数角:图中有多少个角?能不能按照数线段的方法?(三)数三角形1.指导学生学会“分解图形” 的方法,以上图为例: 第一步:画出 1 个最大的三角形; 第二步:画出 2 个中三角形; 第三步:画出 3 个小三角形。 它有 1 个大三角形,2 个中三角形,3 个小三角形组成,共有 6 个不同的三角形。 它的规律是 1+2+3=6(个) 2.利用数线段,数角的方法导出数三角形的规律,则:三角形总个数=1+2+3+N。 练习探索延伸:AB 是三角形 ACB 和三角形 ADB 的共用边。 上图三角形 ACB,共含有不同的三角形: 1+2+3+4+5=15(个) 下图三角形 ADB,共含有不同的三角形: 1+2+3+4+5=15(个) 上图中共含有 15+15=30(个)不同的三角形。 所运用的规律是:1+2+3+N。 探索延伸:怎样数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