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音韵学常识.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7551835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音韵学常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音韵学常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音韵学常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音韵学常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音韵学常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 1 页 共 28 页 作者:戴伟第二章 音韵学常识第一节 汉语语音概说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两层三级的语言系统装置,语音就是其中的一层。音义结合是语言学中最重要的道理。一、汉语语音的特点1、不用元音、辅音的概念,而用声母、韵母、声调的概念:2、声调能够区别词的意义:3、开音节特别丰富:音节的基本结构类型:(V 代表元音 vowel,C 代表辅音 consonant)V,CV,VC,CVC开音节:上面类,是以元音收尾的音节,叫“开音节”。闭音节:上面类,是以辅音收尾的音节,叫“闭音节”。汉语语音在音节方面的特点对汉语文化的影响很深,甚至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国文学史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

2、诗歌”这个词本身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都与汉语的音节特点有关。4、音位的系统性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特点是:整齐、系统、简洁。汉语普通话音节 418 个(不带声调),1332 个(带声调),而英语感觉到是无限多个音节,据专家统计,是 4500 多个音节。汉语语音声母和“四呼”的配合很有规律性,这是音位互补关系的体现。如舌尖前音声母 z.c.s,舌尖后音声母 zh.ch.sh,舌根音声母 g,k,h 可以和开口呼、合口呼组合成音节,而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组合。等等。5、现代汉语没有复辅音,像英语的 sky、spring 这种情况完全没有(塞擦音不是复辅音,远古汉语可能有复辅音)。6、现代汉语没有

3、塞音、擦音和塞擦音韵尾,只有鼻音韵尾- n和- ,比如,没有 good、cat 和 book 之类。7、现代汉语基本没有浊塞音(古汉语有,现代汉语部分方言有)。8、同音词甚多(这一条直接影响到汉语词汇的特点)9、从古至今方言语音都十分丰富和复杂,要想把从古至今的方言拟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早就有民族的共同语言,也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孔夫子弟子三千,来自全国各地,孔夫子教书就用“雅言”。论语记载,孔夫子“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就相当于当时的普通话。以后历朝历代,也都有各自通用的“普通话”,只是称呼不同,秦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叫官话,是跟民间口语相对应的官方语

4、系,为办公读书之用。至于雅言更古老的来源,多认为是洛阳地区的语音,因为古人都认为洛阳第 2 页 共 28 页 作者:戴伟居天地之正,语音也为天下正统,洛阳方言是一种强势方言,所以各朝各地的语音都要向洛阳音靠拢。今天我们看到的古代遗留下来的韵书和韵图,基本上都是古代强势方言的遗留。二、中国古代学者的语音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我的体会,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感觉文化,体会文化,它是一种零散的、临时的话语和语录式的散论,结构体系不明显,构不成系统理论体系。从内容上看,不重科学,是一种讲专制和统治的文化,不管是法家还是儒家,都是讲驭民之术,与民主相去甚远。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并不是什么具有优异素质的理论

5、体系,它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又是礼教的核心,礼教又是儒家的核心,儒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所以,中国古代学者对语言本身的研究没有兴趣,或者说根本没有入门,他们研究音韵学根本不是为了认识汉语语音结构本身,而是为了研究文学中的诗词格律,研究诗歌用韵的标准。他们决不会对语言本身的结构规律感兴趣,也就是说,古人特别是古代正宗的学者,他们是不会去分析什么语音结构的,什么是元音、什么是辅音,什么是声调,他们都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读懂古书,只要把古人的经典解释好、阐释好、发挥好就行了。四书五经,五经中排在第一的就是诗经 ,这是古代经学的正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正宗,“不学诗,无以言” ,不

6、懂诗经,不会引用诗经的话,你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因为要研究诗歌,必须要知道押韵,所以,我们最早开始的语音学研究,正是韵部,连韵母都谈不上,我们古代的音韵学家只是对韵母和声调感兴趣,而对声母不屑一顾,或者说不懂得关于声母的知识。在公元三世纪我们就可以看到三国魏李登的声类 ,这就是按照韵部和声调排列的韵书,到南北朝时又有梁沈约的四声谱 ,接下来,又有隋朝陆法言的切韵 ,后来就有了广韵 集韵等。但是,声母的研究比韵母和声调晚了整整 700 年!到唐末才有守温搞了个“30 字母” ,一直到宋代才参照这 30 字母,搞出一个 36 字母。这个 36 字母一直是中国古代音韵学家的经典声母定论。直到著名的汉

7、学家瑞典人高本汉发言了,才真正从语音的科学研究方面下了工夫,这才使我们的音韵学渗透进了西方科学的内涵。以后才有王力、李荣等人对切韵系统的研究。不过,也有中国古代学者真正在文学以外对汉语语音的语言学角度的研究,其不过,有成就者大多是和尚。东汉时佛教传入,需要翻译佛经,一翻译,就是语言对比研究,一比较,就是比较语言学的雏形了。翻译佛经,导致学者们对汉语语音就开始了自觉的研究。反切的实践和理论就是在对汉语音节及双声叠韵关系的清楚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唐末守温和尚研究声母,他也是和尚。不是和尚,谁会对声母有兴趣呢?看看世界语言学史,我们就知道,语言学的产生,是从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开始的。南北朝时“音韵蜂出

8、” ,韵书和音义书盛行,至陆法言切韵集其大成,陆法言是南北朝晚期和隋初的人,是我国最早的音韵学家。隋文帝开皇初年,他与刘臻、肖该、颜之推、长孙讷言等八人讨论音韵学,评议古今是非。他们认为,自西晋吕静韵集以下所成韵书,定韵缺乏标准,各有错误。陆法言根据大家议论的要点,经过认真斟酌,于仁寿元年(601 年)编成切韵五卷。隋朝时陆氏家族不被社会认同,陆法言的著作只是私家著述,唐代以后方大为流行。自切韵问世以后,六朝诸家韵书均逐渐消亡。对此,历代音韵学家都持肯定意见,认为陆法言做了件天大的好事。一分为二,他也做了一件天第 3 页 共 28 页 作者:戴伟大的错事。他的东西一问世,其余的韵书就湮没无闻了

9、。所以,我们今天就不可能知道南北朝实际的语言描写了,我们拿到的,就是一个大一统的虚拟系统,而且,牵涉到当时那八个人的水平和见识,万一他们错了呢?我们只有无奈地假设那时的语音就是这个样子。切韵成为我们今天考订古音及作诗文的根据,研究汉语的中古音韵的主要资料,也是重要的语文工具书。但是,陆法言的切韵完整的书应该在唐代后期就看不到了,代之而起的是广韵 。但是,一千多年后,唐写本的刊谬补缺切韵残本在敦煌找到,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就有唐写本,现在十韵汇编中能够看到。唐孙愐唐韵 、宋陈彭年广韵及其他韵书均以切韵为基础修改演变而成。原书己佚,敦煌留有残本三种,互相补充,约成原书四分之三左右。北宋景德四年(1

10、007)崇文馆陈彭年等向朝廷呈上校定的切韵五卷,次年大中祥符元年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由朝廷颁布实施。稍后,丁度等奉朝廷之命修订广韵为简本,作为礼部科举考试时考官和士子的使用范本,此简本称为礼部韵略 。此本经宋代历朝增修,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刘渊奉命编定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因刘渊为平水(山西临汾)人,故此韵被称为平水韵 。 礼部韵略自北宋以来成为官方韵书的正统,此后元代的诗韵、明清两代的官方韵书皆属一个系统。清代康熙五十年(1711)张玉书等奉命编纂佩文诗韵为作诗准则;乾隆时礼部尚书周兆基作佩文诗韵释要极为简明适用,通行于世。从切韵 、 唐韵到广韵 ,在音韵方面是属于一个系统。

11、 广韵五卷,上平声为一卷,下平声一卷,上声一卷,去声一卷,入声一卷。 “上平声”与“下平声“并无声调的区别,皆是平声,因平声字最多,故分上下两卷。凡同声调同韵的字汇为一部,平声五七部,上声五五部,去声六十部,入声三四部,共为 206 部。在广韵韵部下原注有“独用”或“同用” 。凡独用的韵部,在人们作诗用韵时若选此部韵,便不准使用邻近的韵部;凡同用的韵部,注有与某部同用,如“冬”部注“钟,同用” ,则此两部韵可以合用;又如“支”部下注“脂、之”同用,则“支” 、“脂” 、 “之”三部韵可以合并使用。因此刘渊编礼部韵略时按广韵可同用的韵部进行合并,并为 107 部,元代韵府群玉改为 106 部,自

12、此成为传统诗韵韵部,文学上叫做“诗韵” ,音韵学上习惯称“平水韵” 。唐末守温和尚创制 36 母,晚唐五代至宋,切韵之学兴起, “师法多门” 。明清时期,承接宋元之风,等韵学蔚为大观。清初自顾炎武音学五书开始,古韵之学逐渐成为显学。然而,清儒崇尚古音,排斥今音,未能有意识地进行语音史的研究。而自清末陈澧切韵考起,特别是瑞典人高本汉学说传入之后,中古音的研究大盛,同时也带动了语音史的研究。高本汉对汉语的中古音和上古音,都有一套音值构拟,并对国际性的中国语言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高本汉,就没有现代的中国音韵学。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 1889-1978)

13、瑞典人,主要著作有中国音韵学研究 、 中日汉字分析字典 、 藏语和汉语 、 诗经研究 、汉语的词族 、 汉文典 、 汉语 、 中古及上古汉语语音学简论等。这些著述在中国语言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已被中国语言学家广泛接受。高本汉在汉语音韵学方面的研究影响最大,他以切韵为枢纽,上推先秦古音,下联现代汉语的方言,对汉语的语音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对汉语的中古音系和上古音系进行了语音学的描写,为每一个音类构拟了具体的音值。这为汉语音韵和语音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中国学者一般都接受了第 4 页 共 28 页 作者:戴伟高本汉的总原则,只是在细节问题上进行了订正。高本汉的研究思路是:“我责

14、成我自己追随着这些显赫的学者们(戴伟按:指清儒,这也是高本汉的谦虚)的开路工作,而把现代西方语言学的方法应用到他们所搜集的材料上去,以便重建一个相当古的阶段的汉语语音系统,作为有效地研究方言的必要基础。 ”在重建中古汉语语音时,高本汉主要运用三个方面的材料:1、韵书和韵图;2、汉语方言;3、外语借词。在上古音的重建中,高本汉主要利用了诗经押韵和汉字的谐声原则,并根据他自己所构拟的中古音系(切韵音系) ,应用内部拟测法构拟音类的音值。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声韵的学问。它是古老的语文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其历代都是口耳相传,没有录音等记录工具,所以音韵学就显得特别神秘,被人称为

15、“绝学” 。学习某一样东西,我们常常有这么一个体会,看它是不是同实际紧密结合的,是,就好学,不是,就是理论很深的,就不好学。那么,音韵学是口耳之学, “音韵之学,系乎口耳,舌腭之摩触,声气之动荡,有形可象,有事可指,固与形而上者殊科也。 ”(王力 1935 年中国音韵学序 )照理说应该是很好学的。但是,其实不然,它十分难学。难在两点:一、口耳之学,模仿发音,拟音,得有一个刻苦学习的过程,它甚至有点像音乐、美术一样,不是人人都可以学好的,有的人再刻苦都学不好。用国际音标记音,这对很多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现代汉语语音,普通话,要说得标准,达到一级,或二级甲等,尚且困难,更不用说古代语音了。二、古

16、代人们的科学水平,决定了古人对音韵知识的描述不正确,不准确。不正确,不准确还好说,有的甚至与迷信、阴阳之类联系起来,你在学习的同时,还得接受一些不十分科学的古人意识,这些古代的非科学意识积重难返,因循守旧,对我们科学分析研究学习音韵学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但是我们还不能就一概不理以前的概念,尽管它不科学,可是我们还得按照这种不科学的东西去感受,去接受,去了解。这就是我们学习音韵学最困难和最痛苦的原因。下面,我就从这个角度谈一谈古人的音韵学认识论,也就是古代音韵学的科学局限性。1、阴阳五行之学的影响。黄老之学在汉初一度是国家认可的官方思想,后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全面继承并适度改造先

17、秦诸子,建立起以儒学为主体,以阴阳五行为框架,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天、地、人“三才”相参,儒家道家法家互补,古今一体,万物一统的哲学体系。其体系迅速成为官方思想,以后还贯串了整个古代思想文化历史。东汉、魏晋六朝,又接受了佛教,唐代,不管是排佛,还是援佛,都促使儒、道、佛的相互影响和渗透,都不同程度地代表着古代中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万事万物同一源头,都源于阴阳相交、五行相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由“一”分化为“两仪” ,即“阴阳” 。元气中轻清者上浮为天,是为“阳” ;元气中重浊者下沉为地,是为“阴” 。在易经中, “阳”用阳爻表示() ,“阴”用阴爻表示(-)

18、 。两爻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 易经说卦传第二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金木水火土,是五种不同的物质, “五行说”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古人把“五行相克”看成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四季、五方、五色、五音等诸多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偶与“五行相克”有关。第 5 页 共 28 页 作者:戴伟所以,音韵学中的术语,诸如“阴阳” , “清浊” ,喉牙舌齿唇,平上去入,平仄,都千方百计地同阴阳五行联系在一起。唐代和尚神珙五声音论 (附在玉篇

19、之后的)把喉牙舌齿唇分别与东南西北中五方相配,还与宫商角徾羽五音相配。北宋的邵雍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把“韵”称为“天声” ,其数目是十个,合于“十天干”之数;把声母称为“地音” ,其数目为十二个,合于“十二地支之数。清代的朱俊声,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中,居然以易经的卦名为他的韵目命名,闹得除了他懂以外,别人都不懂,要专门花时间去先学了他的命名后才勉强可以去看他的书。特别是等韵学的韵图中,多用五行、四时、五方等作为术语,导致音韵学的神秘和高深莫测。这种神秘的术语,还顽固地影响到现代汉语语音术语。比如,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是从古代音韵学术语继承而来的。我们倒没有什么,可是,让外国人来学这些术语,

20、就十分困难和无奈,倒不如用一、二 、三、四声来得痛快。2、礼乐教化的影响。本来,音乐与语音天然就有联系,但是,音乐与语言的联系,在世界众多语言中,只有汉语为甚。汉语的声调,就同音阶有一定的联系,著名的五度制标调法,就是刘复发明的,赵元任首先将它用于国际音标 ,现在已作为国际音标的一部分了。但是古人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把它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 ”“乐者,通伦理也。 ”“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知乐则几于知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着得也。 ”“治世之音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21、 ”魏晋六朝以来,音韵学家们发现汉语语音有严密的整齐划一的特点,他们更加认为语音和音乐一样,是天地的神奇造化。所以,传统音韵学就把音乐的术语引进到音韵学中来了。五音、七音、清浊等, 切韵五卷还用宫商角徾羽五音来命名,音韵学越发显得神秘古奥。3、佛教的影响。佛教在汉末传入我国,由于翻译和转读佛经的需要,促使当时的人对梵文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梵文拼音字母、拼音原理的启发下,人们对汉语语音的认识更加准确,更加科学。比如, “字母”这个词就是源于梵文的。这种借用的必要的,也是进步的。但是,音韵学中的“十六摄”就很麻烦了。“摄” ,佛教术语,有囊括的意思,梵文有 14 个元音,加上“太空点” ”和“涅槃点

22、” ,共 16 个元音,于是等韵学家则把汉语广韵的 206 韵强行分为 16 摄。因此,摄的分类很明显有牵强的成分在内,并不准确。古音学家有所谓的“转” ,也来源与梵文的“转” ,这本来是梵文识字课本中单元与单元转换时的一个术语,用在古音学中,不伦不类,含混不清,觉得虚无飘渺。4、学术私有,固步自封。古人做点学问,一般来说,是敝帚自珍、固步自封的。不交流,不开会,不统一标准,不统一术语,讲究师徒相传、父子相受,导致中国学术的落后和零散,这里边的心理比较阴暗,我把学生教会了,我还有什么可以驾御学生的呢?我得留一手,难怪我们中国有个“猫教老虎爬树”的寓言故事。特别是音韵学,更是如此。如:全清、次清

23、、全浊、次浊,这本身就很难懂了,可是还有不同一的说法,如“纯清” 、 “最清” “又次清” 、 “又次浊” 、 “半浊半清” 、 “半清” 、 “不清” 、 “不浊”等等。有比如说“呼” ,有所谓“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又有所谓开口、合口,其中又有混淆,后又发展成为今天的“开齐合撮”四呼,理解和掌握十分困难。学术私有,秘不外传。 (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教师文化也有阴暗的一面, “猫教老第 6 页 共 28 页 作者:戴伟虎学本事”的寓言就是一面啊的教师教育文化的反映,特别是师徒相授、口耳相传的东西,什么传男不传女啊什么的“祖传”更是如此)古代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去教学生专门练

24、习语音,语音教学在整个古代中国绝对是个空白,能够教的人本身就少得可怜,肯无私传授的就更少,这就产生了玄虚的感觉。综观至今为止的汉语语音史著作,共同的弱点有三:一是将汉语语音的演化看成单一音系的变化,古今语音一线牵。这显然无法正确全面地反映和揭示语音史的真实面貌与规律。二是重上古、中古,轻近代,近代音部分相当薄弱,大多只讲中原音韵音系,而中原音韵只代表元代北音,并不代表标准音和南音,更不代表整个汉语近代音。三是缺乏有根据的方音对比分析。这有两个不同的趋向:一是本身是北方方言区的学者,对接近古音的方言了解不多,议论难免空泛,二是本身是操接近古音的南方方言学者,大多也只是对自己所操方言比较熟悉,而对

25、其他南方方言也不是很熟悉。他们的结论就比较偏执。比较而言,还是王力的汉语语音史比较好,当然也有不少揣度的情况。三、汉语语音研究的科学态度罗常培、吕叔湘于 1955 年就说:“前人在汉语史方面做过的工作侧重在古代,我们现在要多用力量在近代,要首先弄清楚普通话形成的历史。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 ) 。近十年来,学界为弄清普通话形成的历史,加强了对近代音的研究,乃至在海内外形成显学,特别是许多中青年学者对一大批近代音资料的考查研究,使汉语近代音的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也引发了对诸多问题的讨论。20 世纪初北音学崛起,关于中原音韵的研究诸家并起,成绩卓著,音韵学渐由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的三元组合变成

26、了四元组合,加上了近代因的研究。不过,北音学的重点只在中原音韵 ,并未对近代的北音做系统的考查,汉语近代音仍未引起重视。30 年代赵荫棠等韵源流虽然考查了许多有关近代音的材料(主要是韵图) ,但其主旨仍只在梳理等韵源流。40 年代以来陆志韦等少数前辈学者陆续对一些近代音的资料作了较为深入的考查描写,但和者寥寥。50 年代王力先生汉语史稿的语音史部分尚不够精细,尤其是近代音部分更为简略。1985 年出版的汉语语音史虽较汉语史稿有充实,对上古音、中古音及其演变规律的考查也已相当精细,且增加了“明清音系”一章,但仍只是根据几份代表不同音系的材料,将它们糅合成一个人为的音系。黄典诚于 1993 年出版

27、的汉语语音史借助汉语方言材料,考查研究上古音、中古音及其演变规律,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其近代音部分也显得薄弱。要将汉语语音尤其是近代语音研究引向深入,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对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历史作认真的回顾与反思。克服单一音系的思维定势,变单线联系为多线联系。弄清楚共同语标准音与基础方言口语音“同源异流”的关系。那种简单地认为元明以来的北京音一直是共同语标准音的看法值得商榷。二是加强近代音的研究,尽快填补空白。研究近代音应联系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汉语历史悠久,汉语语音具有十分显著的历史传承性。标准音与基础方言口语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状况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造成的。第 7 页 共 28

28、 页 作者:戴伟对于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所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应有足够的认识。三是努力拓宽研究领域。除了考查标准音与基础方言代表点口语音外,还应尽可能考查各地方音的现状及其源流。研究近代音可资应用的材料极为丰富,除了许多韵书韵图、诗词等韵文材料、域外对音资料、官话课本等等,还有丰富翔实的方言资料。四是广泛地查阅元明清别集、政书、史书、方志、笔记、小说等等,甚至域外文献,从中搜寻语音史资料,这样可以使近代音的研究取得更好成绩。汉语语音史是二十世纪初诞生的崭新学科。传统音韵学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史料,剔选出大量的史实。本世纪初,发源于西方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方言地理学、语音学传入我国或应用于我国的音

29、韵研究,一个正确史观指导下的语音史才得以诞生。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是根据我们的实际水平来做我们的事情。特别是我们所在的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保留古音的情况不多,更多的是保留着明清音。这对我们了解音韵学没有什么好处,对我们了解近代音,了解普通话的直接来源反倒有好处。第二节 从上古到中古的语音发展这个三十六字母表,是根据音韵学家对字母的分类来编排的。第 8 页 共 28 页 作者:戴伟发 音 部 位 对 照 表5、清音、浊音、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音韵学家又把三十六字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大类。清音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再根据气流的强弱或浊化的程度

30、,古人又把清、浊各分为全清和次清、全浊和次浊。全清是指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也不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清是指发音时送气而声带不振动的塞音和塞擦音。全浊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浊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第 9 页 共 28 页 作者:戴伟发 音 方 法 对 照 表等韵学和等、呼:古代的等韵学家设计了韵图来说明语音的结构,跟我们今天的声母表、韵母表是同样的功能。韵图的样板在康熙字典的前面有切韵指掌图 ,可参看。我们只讲古代的“两呼四等” 。古代的等韵学家将韵母氛围开口呼和合口呼两大类,每类都有一、二、三、四等。加起来一共有八个类别。大体说来,开口呼指不圆唇元音,

31、合口呼指圆唇元音。四等是根据开口度的大小而定的, “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这“两呼四等”发展到元明清时,已经演变为“四呼” ,同今天的普通话“四呼”差不多了。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 。开口呼:主要元音是 a、o、e 以及舌尖元音,没有韵头的音节。齐齿呼:主要元音和韵头为 i 的音节。合口呼:主要元音和韵头为 u 的音节。撮口呼:主要元音和韵头为 y 的音节。提醒:要注意汉语音节中的几个小问题:1、ong 不是开口呼而是合口呼,因为它的国际音标描写是u 。2、iong 不是齐齿呼而是撮口呼,因为它的国际音标描写是 yu。3、分析汉语普通话的韵尾

32、时,要注意“高”的读音,汉语拼音是 gao,但是它的韵尾其实应该是u 。第 10 页 共 28 页 作者:戴伟一、上古音和中古音1、上古音:目前对上古音的基本看法是先秦两汉音,以诗经表现的语音为样板音,指周秦两汉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研究这套学问的人被称为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音的资料主要有两方面:诗经 、 楚辞的押韵字,经书、子书中的韵语,两汉以前的韵文;形声字的声符。古音学包括古韵、古纽、古声调三部分。对古韵的研究,宋代吴棫启其端,明末陈第批判唐宋学者的古诗叶韵(叶音)说: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成为古韵研究的开路先锋;清初顾炎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奠定古韵研究

33、的基础,他的研究成果反映在所著音学五书中;以后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江有诰等人,在顾氏的基础上加详、加细,大体上完成了古韵分部工作;现代学者王力定诗经韵 29 部,战国至两汉古韵 30 部,可视为古韵研究的总结。从先秦到汉魏时期,此时韵文使用汉语的自然韵律,并无韵书。人们对汉语的声韵尚无自觉的知识。关于此期的声母和韵母及韵部等的归纳分析,语言学家们是依据中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为准的,因而诗经成为上古音系统的代表。很多人称之为“诗经音系统” 。可以说,古音学在清代由起步发展到了颠峰,这不仅是一代代学者的理论贡献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语言学的观念发展的过程。古音学从经学的附庸逐渐独立为

34、一门学科;古音研究的对象从注经过程中零散的语言现象发展成一个范畴清晰的知识体系。古音学家从对古音的认识粗疏凌乱到建立了一个规律的、系统性的体系。清代音韵学家辈出,古音著作迭见。清代的古韵部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杰出的古韵学主要有:顾炎武、戴震、江永、段玉裁、孔广森、王念森、江有诰等。上古声母的研究是从清代开始的,钱大昕、章太炎、黄侃、曾运乾等人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成果。依据的材料主要是形声字的声符,另外还有古代各种注音、异文、通假、声训以及现代方音等,现代学者还利用汉藏语系各族语言的比较研究来考证上古的声母。分析、归纳这些材料,再根据三十六字母及切韵音系上推,是研究上古声母的一般方法。今天,学

35、者们运用先进的语音学原理、历史语言学的各种方法(例如:内部拟测法等)对古音进行着更为深入的研究,但是新方法并不代表一切,清代古音学也不因其受到的时代局限成为“落伍”的学问,它依旧可以为今天的学者带来许多帮助和启示。2、中古音:又叫“今音” 。指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的语音系统。从晋到南宋时期,此期产生了韵书,而且唐宋时期制订了官方韵书,建立了音韵学。北宋颁布的广韵为中古音系统的代表。研究中古音的资料主要有以下 5 种:广韵和切韵各种残卷。从魏晋到宋代经史子集的反切注音。韵镜 、 七音略 、 四声等子 、 切韵指掌图等韵图。归纳诗文押韵字,如南北朝民歌、唐宋古体诗、骈体文等。梵汉对音、藏汉对音,主要

36、利用佛经音译的人名、地名。清代陈澧切韵考是一部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著作,在书中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反切研究法系联法,他的研究结果是,中古声母 40 类、韵母311 类(四声分计;20 世纪初瑞典学者高本汉首次用音标构拟中古音,揭开了用现代化手段研究历史语音的序幕,他认为中古声母 47 类,韵母 290 类,并为声母和韵母构拟了音值;当代学者李荣著有切韵音系一书,书中确定声母第 11 页 共 28 页 作者:戴伟36 个,韵母 334 个;此外,还有很多当代学者对高本汉的中古语音系统和拟音做了不同程度的修订。3、等韵学:等韵学是研究汉语发音方法和发音原理的科学。等韵学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即韵图和

37、门法。韵图是利用图表形式逐一表示一个个反切的读音。对韵书来说,它把韵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简练明晰地表现出来,对于使用韵图的人来说,韵图是汉语音节拼合的练习表,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准确读出反切读音的目的。等韵学的精华表现在韵图上。门法是按照韵图查找反切读音的方法,主要讲特例按一般方法查不出准确读音的各种情况。最初的门法附在韵图前边或后边,如韵镜卷首有归字例 ,就属于门法一类的文字,另外, 四声等子有辨音和切字例 , 辨类隔切字例 、 切韵指掌图有检例 ,这些都属于门法,但这时还没有“门法”的名称。直到元代刘鉴切韵指南所附门法玉钥匙才第一次出现门法名称,列 13 条门法,明代真空直指玉钥匙门法 ,把刘

38、鉴的 13 条门法扩展为 20 条,是集门法大成的著作。这些门法,主要试图解释韵书反切与韵图列字的等列出入情况,有些解释基本合理,有些不尽合理,有些则是错误的。二、上古音的韵部汉代人的读音与先秦时代已有一些不同,因而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到了六朝时代,语音的变化则更大了,文人们按当时的口语读诗 ,往往感到不能押韵,因而引起了他们更大的研究兴趣。古韵学的研究,到了清代出现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局面,音韵学家辈出,古音著作迭见,古韵部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清代杰出的古韵学主要有顾炎武、江永、段玉裁、钱大昕、孔广森、王念森、江有诰等。王力汉语音韵古韵三十部如下: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一) 1 之部 2 职

39、部k 3 蒸部(二) 4 幽部u 5 觉部uk 6 冬部u (三) 7 宵部o 8 药部ok(四) 9 候部 10 屋部k 11 东部(五) 12 鱼部a 13 铎部ak 14 阳部a (六) 15 支部e 16 钖部ek 17 耕部e (七) 18 歌部ai 19 月部at 20 元部an(八) 21 脂部ei 22 质部et 23 真部en(九) 24 微部i 25 物部t 26 文部n(十) 27 缉部p 28 侵部m(十一) 29 叶部ap 30 谈部am古韵学部目前已经达到“增之无可复增,减之亦不能复减”的阶段,我们应该了解和掌握音韵学的这一成果。上古相近的韵可以互相转化。常见的转化

40、有对转和旁转。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第 12 页 共 28 页 作者:戴伟阴阳对转:对转的理论首先是由戴震提出的,后由戴震的学生孔广森加以确立,再后来章炳麟又发展了它。所谓“对转”,指上古韵同一类中的阴声、入声、阳声可以互相转化。如入声、阳声丢掉辅音韵尾变成阴声,阴声获得鼻韵尾而变为阳声等。这一语音转化的现象,音韵学上叫做“阴阳对转”或“阴阳入对转”,简称“对转”。对转的语音条件在于韵腹(主要元音)必须相同。例如上面三十部表第九类:歌ai、月at、元an,主要元音相同,仅韵尾不同,故语音相近,在诗经里才有押韵的可能。如: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难”本属阳声元部

41、,却与阴声歌部的“阿”、“何”押韵,这只有用对转的理论才能加以解释。在训诂学、文字学上,对转理论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汉字的谐声系统常常表现出对转关系,如“诗”、“特”、“等”皆从“寺”得声,而“诗”为之部,“特”为职部,“等”为蒸部。 所谓“旁转”指上古三十部表中纵行相邻的韵部之间,阴声与阴声、入声与入声、阳声与阳声内部可以相互转化。旁转的语音条件是: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如:诗经豳风七月:“四月莠葽,五月鸣蜩。”“蜩”本属幽部,却与宵部的“葽”字相押,这也只有用旁转的理论才能讲得通。汉字的谐声系统也常常表现出旁转关系,如“牡”从“土”得声,“牡”属侯部,而“土”属鱼部。想知道某字属上古哪一

42、部,可查检唐作藩的上古音手册或郭锡良的汉字古音手册。异平同入:(参看王力汉语史稿上 p201205)从顾炎武到段玉裁,对入声的处理或者是将入声与阴声合为一部,或者是让入声韵部独立,主张“数韵同一入”或“异平同入” 。戴震在“异平同入”思想的启示下,首先正式设计出了阴、阳、入三声相配的格局。他将入声韵独立出来分成九部,分别同时与阴、阳声韵相配(其中两组无阴声韵),形成九类。这种处理是戴氏对古韵研究的重大贡献,它揭示了上古韵每一大类各部之间韵腹相同的整齐局面,对认识韵部之间的联系和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的学生孔广森正是由此发现了“阴阳对转”的发展规律。 “数韵同一入”是江永的观点,意思是上古的

43、一个入声韵可以同时与几个阴、阳声韵相配,如入声药韵同时与阴声韵鱼韵、宵韵和阳声韵阳韵相配。 “异平同入”是段玉裁的观点,意思与江永的“数韵同一入”相同,只是入声韵与阴、阳声韵所配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而已,如入声药韵同时与阴声韵鱼韵和阳声韵阳韵相配。三、上古音的声纽声钮就是声母。只不过,古音学者在他们的著述中,多用“声钮” ,所以,我们后人在谈古音时,也常用“声钮” ,没有声母其他的原因。关于上古音的声纽,钱大昕、章太炎、黄侃、曾运乾等人,都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成果。王力提出古代有如下三十二个声纽:(一)唇音: 1 帮(非) 2 滂(敷) 3 并(奉) 4 明(微)第 13 页 共 28 页 作者

44、:戴伟(二)舌音: 5 端(知) 6 透(彻) 7 喻 8 定(澄) 9 泥(娘) 10 来 (三)齿头音: (甲)11 精 12 清 13 从 14 心 15 邪(乙)16 庄 17 初 18 床 19 山(四)正齿音: 20 照 21 穿 22 神 23 审 24 禅 25 日(五)牙音: 26 见 27 溪 28 群 29 疑(六)喉音: 30 晓 31 匣(于) 32 影王力这个上古 32 个声母的结论是专门得来的呢?他是综合了清代至现代上古声母的所有研究成果后提炼出来的。这些研究成果中,比较重要的结论有:1、古无轻唇音这是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来的,钱在他的十驾斋养心录卷五中考证出:三十

45、六字母中的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在上古是归在相应的重唇音“帮、滂、並、明”里头的。也就是说,上古没有轻唇音,它们是唐宋时期才从重唇音里分化出来的。“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钱氏依据的材料有以下五项:异文:匍(並鱼)匐(並(奉)职):诗经邶风古风作匍匐,(郑笺:凡民有凶祸之事,邻里尚尽力救之。)礼记檀弓引作“扶(並(奉)鱼)服(並(奉)职)” ,孔子家语引作扶伏。以上是奉母古读并母的例子。下面是非母古读帮母的例子:论语:子贡方人。郑玄本作谤。诗东有甫草,韩诗作圃草。敷母古读滂母的例子:诗敷时绎思(敷,布施,时,是,绎,继续,引申。思,语气词。布施文王的恩惠,引申到无穷。)左传引作铺。

46、易遇其配主,郑本作妃。微母古读明母:史记平公子文公,世本作湣公。诗陈风防有鹊巢:谁侜(欺骗)予美(美人),心焉忉忉(忧虑)。韩诗美作娓。说文:娓(微明),顺也,读若媚(脂明)。读若:古读扶如酺(並魚),转为蟠(並元)音。周礼.大司乐:播之以八音。注:古书播(帮月)为藩(帮(非)元)。杜子春云:播当为藩,读后稷播百谷之播。声训:释名:“邦,封也。有功于是,故封之也。”如论语:动干戈于邦内。释文:郑本作封内。广雅:匪,彼也。如诗小鸭彼交(交际)匪纾(怠慢)。异切:古读副如劈。诗.大雅.生民不坼不副。释文:副,孚逼反。字林:副,判也,匹亦反。(劈,锡滂。副,职滂。)同源词:第 14 页 共 28 页

47、 作者:戴伟广韵:菢,薄報切,鳥伏卵。伏,扶富切,鸟菢子。伏菢互相训,而声亦相转。(菢,幽並。伏,职並。)以上五种材料钱氏往往交错为用。单凭这些材料,只能证明轻唇和重唇相混,也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古无重唇音。80 年代就有人写文章说古无重唇音。但是钱氏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原因在于他还用了方音和对音的材料。方音和对音:今吴人呼蚊如门。今江西湖南方言读无如冒。今人呼鳆鱼曰鲍鱼,此方音之存古者。古音晚重唇,今吴音犹然。释氏书多用南无字,读如曩模。梵书入中国,翻译多在东晋时,音犹近古,沙门守其旧音不改。(无、模,明鱼。无,广韵虞韵微母。Namas amitabha)钱氏所举的方音材料虽然有限,但是符合语言类型学的道理:只有重唇而没有轻唇的方音是存在的,只有轻唇而没有重唇的方言是不存在的。现代汉语五大方言都保留着“古无轻唇音” 的特点。如:闽方言至今没有轻唇音,尤其是白话音轻唇字都读做重唇,如:方读 p,芳读 p,房读 p 。客家方言一部分古轻唇字读重唇,如冯、肥、扶等读 p。粤方言凡是古微母字都念做重唇 m。吴方言,一部分古轻唇字读做重唇。如钱大昕说:古读望如茫。吴语的白话音还是这样。吴方言蚊、问、闻、忘、物等白话音都读 m。湘方言一部分古轻唇字读做重唇。如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