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 录上篇 梅花桩的技击理论绪 论 (3)第一章 技击是梅花桩武功的灵魂 (14)第二章 梅花桩技击的特点 (17)第三章 梅花桩武功中产生灵感的条件 (19)第四章 梅花桩武功的神化阶段 (24)第五章 感知能力与技击能力的训练 (28)第六章 梅花桩技击时的心理状态 (31)第七章 梅拳秘谱的传统技击理论 (36)第八章 习武序的传统技击理论 (59)下篇 梅花桩的技击训练第一章 出手引手,见手使手 (69)第二章 得门而入,登堂入室(101)第三章 破门而入,脚抢中门(126)第四章 引进落空(145)第五章 埋伏法,认路占巧法(164)第六章 檠停成(178)第七章 闪化即打,败势法
2、(192)第八章 头手二手前手后手法(220)第九章 群战之门,攻拳练法(225)第十章 拳法即器械,器械有拳法(237)后 记上 篇梅花桩的技击理论绪 论一梅花桩拳派的源流及其优良传统茫茫的神州大地有过多少英雄豪杰,灿烂的中国文化培育出多少文明之花,又有多少东方艺术受到世人的瞩目。在我国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的广大农村就流传着一派古朴而神秘的武术拳种一梅花拳。梅花拳古称梅花桩,因在百余根桩阵上锻炼武功而得名。据梅拳秘譜记载:“五势梅花桩为昆仑派,五势梅花拳是一种,又八卦是一种,此两种拳为昆仑派之基本拳。昆仑派之祖师化名云槃,在西域天槃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在昆仑山,因而有昆仑派之称。 ”梅拳秘
3、谱又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之,至今已有一百二十余世矣。 ”在 1988 年之前,我国史学家就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中发现,梅花拳组织是清末义和团爱国反帝运动的发动者和主力,这种观点在“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注意。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档案记载:1814 年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直隶总督那彦成上了一个奏折,内中提到了康熙年间河南滑县有一个名叫杨炳的人,会梅花拳。说杨炳是武探花,做过京营都司。这是关于梅花拳最早的历史记载。梅花拳到底是个什么拳派?为什么在近代历史上会起这么大的作用?这个奥秘还是在 1988 年底,由历史
4、学家路遥教授与作者共同对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义和团反帝斗争最活跃的地区,多次深入调查之后了解到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十多种自明朝末年以来,流传的梅花拳后一百代谱系,虽然各省、地拳谱的记载不尽一致,但从第一辈至第八辈的主要人物所记相同。第一辈是收元老祖,这是个虚拟的人物。有具体人名所指是从第二辈开始的,他就是张三省,字登,江苏省铜山县路家团人,后迁到苗家楼衬居住。据梅花拳内部的根源经记载,张三省是在 1588 年(明万历戊子年)学的梅花拳,到 1643 年明崇祯癸末年归位。从第三辈邹宏义开始才有了可靠的历史记载,邹宏义学了梅花拳“武艺独称高强,如故门名将,能周游四方千余里,一时之从学门徒者不下数
5、百人” 。他北上直隶传拳,途中收了几个徒弟。在开州他收了蔡光瑞、孟有德、王西征。以后蔡、孟、王遵师命,分路传授。蔡光端先收开州韩花礼、孙盘龙后又在北上途中收内黄县杨炳为徒。到了直隶封州(今平乡县)马庄桥后,又收张复为徒。邹宏义之子邹文聚,字会庵,生于 1690 年(清康熙二十九年) ,居住江苏徐州府铜山县,他已是梅花拳第四辈。1744 年(清乾隆九年)他北上直隶寻父,一路上所推的独轮车系由稀有兵器组成。如车把是一对双拐;车轮是风火轮;车架是护身披等。他先至顺德府广宗县魏村,继而移至南和县三官殿。1759 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又东移至平邑(平乡县)马庄桥村。邹文聚的儿子邹克谐、邹克让、邹克诚是第
6、五辈。据梅花拳内部记载,杨炳也是第五辈,他生于 1672 年(清康熙五十年) ,河南内黄县八里庄人,于 1712 年(清康熙十一年)壬辰科会试取中武探花。因他武技超人,在圣殿被康熙召见,授御前侍卫。过了三十年,他于 1742 年(清乾隆七年)七十一岁时编写了习武序 ,规定了梅花拳的习武规矩并对拳论有所发挥。乾隆末年梅花拳在河北已传遍巨鹿、广宗、鸡泽、平乡、曲周、永年、沙河、任县、邢台、清河、威县、内丘等十余个州县,并向河南、山东省推广。梅花拳在邹家传至第七辈,因无子,女儿嫁到田家,梅花拳又由田姓继承传播。第八辈宗师张从富,平乡八辛庄人,生于乾隆年间,卒于嘉庆年间。张从富的活动,梅花拳的根源经中
7、有一些说明。它记载张从富曾同邹师传教远方,徒弟日多。张在原有的梅花拳大架的基础上,又创梅花拳小架,对梅花拳武功的发展和传播有很大贡献。当时梅花拳小架的传拳路线是只往东西走,不向南北行。东传至山东故城,西传至山西和顺、辽州等地。张从富的徒弟王发胜遵照师训出外传拳,东至直隶沧州,东南至山东省梁山。梅花拳与一般拳派不同,自公开流传以来就有文场和武场的组织,而且是文场指导武场的。梅花拳根源经上说:“小张山立文武大法流通。 ”张山即梅花拳第二辈宗师张三省,从他开始就既传文又传武,梅花拳又称文武大法。河北平乡县马庄桥的梅花拳第三辈宗师邹宏义,第四辈宗师邹文聚,邹文瑞住过的地方有对联:“文理孰如马庄楼,武技
8、唯有邹家高” ,这里明确提到了梅花拳的文理和武技。又有梅花拳的一段历史记载说:“梅花拳第四辈祖师蔡光瑞来河北开道,以道开路,以武诱人,又以文治武。 ”这里不但提到了梅花拳的文与武还指明了文对武的领导关系。梅花拳的第五辈宗师武探花杨炳于 1742 年(清乾隆七年) ,他七十岁时所写的习武序就是一篇讲文论武的好文章。其文中说:“拳堂中间立。左书:振三纲须赖真武,论纲常要恃文友讲;右书,整五常全凭大文,定太平还让武将能。上书:一贯之道。 ”文中所说的“一贯之道”也就是梅花拳的“文武大法” ,该文说:“夫一者,太极也。贯者,生生无穷之意也。天地设位,而易行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引而伸之,触类而长
9、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世子欲学文武之道者,一而己矣,” 。由此看来所谓文理,也就是最高层次之拳法也。在梅花拳第八辈宗师张从富的根源经上写道;“开武法在世上留传弟子,立文教度元人根招回还,论文理通上天消灾去苦,要论武本来是武教天元。 ”他把梅花拳由大架改为小架。认为是武教的开端。何谓武教?就是武技本身贯彻了文理的精神,练拳也好似在读经书。梅花拳就是无字真经,练之也可通文理,得道行。通过调查我们知道梅花拳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传,统称为文理。文理集中了佛、道、儒三家学说之精义和周易之理的神奇妙用,讲修心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他们又以文理为指导思想,领导整个拳派的活动,负责教
10、育门内弟子遵守门规、武德。而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传授拳理等。梅花拳内容丰富多彩,有独特的练法和风格,与当前流行的武术套路完全不同。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战能力。他们练武的目的是“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由外及内,再由内而达外,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自成金刚不坏之体。 ”最后上升到文功。杨炳的习武序就曾明确说过修心养性的重要性, “虽曰手舞足蹈,似与文人不同,而其神化莫测,非粗心浮气者所能入也。昔宋将岳武穆,上马如无敌天神,下马如有道贤人。 ”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才能戒骄戒躁, “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着,趋避之内有利害。 ”又说:“圣人之心譬如明镜止水,无彻不照。
11、事来随应,不先事而为之备,不后事而为之留,深合时措之宜,切契内外之道,如天之无不覆,如地之无不载。 ”文理乃最高层次的拳法,其用大矣。文功是武功的高级阶段、不懂文理也难以悟彻梅花桩武功的奥妙。当然,武功锻炼也是文功修养的基础和入门,因而文场指导也就成其为必然的了。在历史上许多梅花拳有名的宗师也都是文武双全的,如梅花拳第四辈邹文聚的碑文说他“长而为武,得圣帝真传,神明变化,超越古今。 ”第五辈邹克诚的碑文赞道:“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是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相传,渊源有绪。以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 ”颂扬第五辈杨炳的文章说:“武烈出众,中壬辰科探花。
12、予信其略比黄吕,法术效孙吴,勇过吴明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第六辈李进德的碑文说:“文理通玄而武备更兼绝技,锻炼气体;至坚至刚,曲折变化,无隙可指,以视古之三丰神术,惟公可与比伦。 ”梅花拳文场老师中有这样特异功能的人,在冀、鲁、豫三省各地不乏文字记载和口碑传颂。就我们调查中亲眼所见,各地许多著名的梅花拳师,不仅武艺高强且精通文理,善用阴阳八卦,能行医治病。他们虽都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仍体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审时度势,且有一定的人体特异功能。由于文场在拳派中的核心作用,梅花拳在冀、鲁、豫的广大农民百百姓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凝聚力。它组织严密,其成员信仰坚定,内部团结,有许多优良
13、的传统。如:不准称王称霸、自立山头;不准打拳卖艺、炫耀自己。拳派内经常亮拳比武,交流文理拳艺,能者为师互通有无。因此,数百年来梅花拳虽在冀、鲁、豫各省广泛流传,它们的文理、武功在不同地区也略有差别。但它们却没有再分化成不同的流派,都有着共同的信念和传统。梅花拳弟子们虽然大都是农民,文化水平低,但从他们世代相传的文理和武功中,吮吸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开发了他们的智慧,增强了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从历史记载看,在梅花拳的历代传人中没有做官的,他们与官府豪绅持不合作态度。历史上只有一个例外,即第五辈宗师杨炳。他在朝中竞技获胜,人称其为“老杨拳” ,不敢公开其为梅花拳。只是到了乾隆初年告老还乡后,
14、脱离了官场,且已年逾七十,为了使梅花拳流传下去,才编了习武序 。此后,他就将梅花拳传到了运河两岸。又据传嘉庆帝曾在京师附近光明楼微服狩猎遇虎,为梅花拳八辈张从富相救。张因救驾有功,被嘉庆召见,欲封官职。由于梅花拳不为官的规矩,他就没有接受官职,只取了一件补服返回。至今流传的八辈宗师张从富的画像,就是只穿补服没有顶戴的。现在,历史学家们已经肯定,义和拳来源于梅花拳和离卦教。河北省威县沙柳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领袖赵三多,及其以后河北省广宗县农民起义的领袖景庭宾,都是梅花拳的传人。大量的梅花拳弟子参加了义和团或农民起义军,并成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骨干和核心。我们对梅花拳历史调查的结果,得到了有力
15、的证明。在 1990 年召开的“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我们介绍了梅花拳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它的文场武场组织及其优良传统,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及各界人士的赞扬。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梅花拳受到了残酷镇压,几乎全部转入了地下活动,但它没有衰败,也没有分裂,仍保持着梅花拳的风格与光荣传统。 二、梅花桩武功的内容及组成梅花桩是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一种拳术,它包括架子、成拳,拧拳和器械四部分内容。架于是梅花桩武功的基本功,它有五个基本的拳势,称为桩步五势。五势练习时要静止站桩,五势与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合,按五行相生相克之理。生者变,克者不变。此外,架子中还有运
16、动变化迅速的行步。行步由摆、扎、撤三法组成。摆法为行步之首,是在拳场中的横向运动;扎法是在拳场中的纵向运动;撤法是在拳场中斜线上的运动。由行步三法组成架子的四门八方,如梅树之干枝,是架子的拳路。每次练功先要在一个方向上练一遍左右动作相同,运动方向相反的五势及其变化动作,如盛开的双朵梅花。然后再走行步朝第二个方向练习左右五势。如此动静相间、周而复始,从第一方向练至第八个方向后,再返回第一个方向就是一趟架子。练功者可根据自己体力和功力的情况,由半趟、一趟,直至练到两趟为止。每次练功不论半趟、一趟或是两趟架子都要一气呵成,中途不要断开休息。梅花桩架子除桩步五势固定不变外。五势变化及行步三法,都有无穷
17、的变化。练者先学会一两种基本变化,待整趟架子的四门八方练熟后,再学各种变化,掌握其规律后就可随意变化了。梅花桩架子是练功之法,但也包含着技击的基本功训练。架子中的桩步为静,行步为动。练时要静如山岳有盘石之稳;一动似江河川流不息,行之似波浪有起有伏。桩步炼全身之气,行步炼行动之迅速。桩步是静止的姿势,练时要彼不动己不动,能动中求静;从桩步到行步要动时,是彼微动己先动,能忽然而动。没有动中求静的本领,大敌当前不能临危不惧,也不能在纷乱中无思无住、一切皆空。由静而动都是忽然而动, “忽然”二字说明了此动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有自然之态。架子可以单练,亦可二人、四人等多人对练。特别在多人对练中要
18、照顾四面、总揽八方,能进能退,知宽知窄。上述之一切也都是技击所需要的。成拳是抓拿摔打的对练套路,初练时也有一定之手,还要走四门八方的行步。成拳要在每一个练桩步五势的方向上练一手成拳,同时还要在每次摆法、撤法、扎法所组合的行步中也打一手成拳。因此每趟成拳要有十三手对练的套路。成拳套路的变化也是无穷无尽的,虽然都是些抓、拿、摔、打的对练,但对练双方要互相喂拳,练者要让人摔、让人打、让人拿,不要只当赢家。通过喂拳要学会“运动知觉,知觉运动”的感觉本领。锻炼“逆来顺受” 、 “舍己从人” , “不顶不抗,闪化为上”的能力。不要把成拳的对练看成对打,成拳套路中的抓、拿、摔、打动作,不是在技击中使用的,而
19、是为练习手、眼、身、法、步用的。成拳实质上仍是练法,只是比架子更高级的练法罢了。在成拳的部分交手中所使用的步法,称为八方群步。为了喂拳的需要,仍以中八方和小八方为主,有定手定步。拧拳已无定手定步,也不需要喂拳了。拧拳使用的步法已是无拘无束,乱而不乱的大八方为主的步法。在拧拳中主要是训练出手引手、见手使手、察敌人之来势,审敌人之短长,见劲使劲借他劲和他动我亦动,占其行气出其不意的能力。梅花桩的器械十分丰富,除枪、刀、剑、棍等常见的十八般兵器外,还有许多罕见的稀有兵器,如落子枪,护身披,风火轮,五虎锛,一锛三枪,镗耙、拦马橛、量天尺、判官笔等。梅花桩器械的练法有两种,一种是套路练法。有定手定步,一
20、定之方向路线。有单练也有对练。梅花桩器械的许多套路也走四门八方,因此内容丰富。套路大都很长,如春秋大刀三百六十手,又如八方刀,八方枪等。对练套路如镗耙对大刀,捎子棍对枪等,还有多人对练的套路,如五虎擒羊,即一杆大枪对五杆大枪。梅花桩器械套路的特点是朴实大方,威武而实用,很能表现出中华民族那种威武雄壮、机智勇敢的英维气魄。在 1990 年召开的国际历史学术会议上,曾组织参加会议的中外七个国家的历史学家约六十余人,到河北省广宗县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和景庭宾起义的故乡,参观了由当地农民组织的梅花拳表演。表演者都是农民兄弟,男女老少皆有。当时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和大无畏的英雄气魄,震撼了所有人的心。大长了
21、中华民族的志气,梅花拳的美名也传遍了国内外。器械的另一种练法就是无定手定步,按四门八方进行练习。这种练法必须要在该器械使用非常熟练的基础上进行,可以单练,也可以对练。在对练器械中,还可把空手夺器械和成拳掺进去综合练习,灵活多变无拘无束。但是无论哪种练法,都能空手练习,也就是说放下器械时的手、眼、身、法、步,也要和拿着器械时一模一样。只有能空手练器械,才会真正理解拳为百般兵器之母的含义。各种兵器无非是人的身手之延伸,只要懂得拳法变化之理,也就能随意变化使用各种器械。即使是未曾见过的稀有兵器,只要了解它的尖、勾、刃等结构的特点,就能够使用和练习它。韩其昌老师常说:练梅花拳之人没有不会练的兵器。这也
22、就是拳法即器械之理。另一方面,若各种兵器都能练的得心应手,而且也能空手练习,拳法也就自然无穷无尽了。一出手看来是拳或掌,也可以是刀或剑。练过双兵或长兵的人,在打拳时双手协调、左右随顺。器械训练对手、眼、身、法、步的要求更高、更严,因此器械功夫好的人手长,腿快。眼看得远,身法变化也明显,更增加了拳法的威势和灵活。这就是器械里有拳法了。除此之外,梅花桩还有许多静功功法、气功功法等,我们把它们归并到基本功架子之中,而擒拿、点穴、分筋、卸骨等,也有许多独特的练法。但它们的作用和性质基本上和成拳一样。因此,我们没有把它归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梅花桩之技击是该派武功的灵魂,它是属于架子、成拳、拧拳、器械之上的
23、最高层次的内容。但它却没有独立的练法,它的练法渗透于上述四部分内容之中,而且隐含于它们的深层。成拳虽然是抓、拿、摔、打的对练套路,但却不是技击,成拳的动作也很少用在技击中。拧拳已是无形无态接近实战的练法了,但它仍不是真正的技击,技击是在特定环境下,于刹那的瞬间所闪现的梅花桩武功的精华。架子、成拳、器械、拧拳四部分练法,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它们虽然是几个练功的阶段,学时有先后之分,但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梅花桩文场的存在,文理不但维护了该拳派的团结和统一,继承了它的优良传统,也保存了武功的精髓。尽管该派拳术在世代流传的过程中,因地域和时代的不同而形态各异,不断变迁。但它们的精神和原则,
24、却是统一和永存的。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又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梅花桩也以一个新的姿态,蓬勃发展,走向未来。三、梅花桩的四大功能及其妙用梅花拳古称梅花桩,是由于它在一百余根桩子上练功而得名。在桩子上练功不仅手、眼、身、法、步要求严格,其精气神之变化,内外合一的练法也自有奥妙。梅花拳在近代已在地上练习,故又称为落地梅花。但它练功时对步点、动作之要求,气血之运行,仍与在桩上时一样。仍保持了梅花桩之精髓与原貌,其四大功能的作用,也未消失。本书为弘扬梅花桩之基本精神,全面介绍梅花桩的四大作用,而不是仅局限于拳脚和武术的内容,所以仍取名为“梅花桩武功” ,而不采用现流行于各地的“梅花拳”名称。绪论中已
25、介绍梅花拳的文场与武场,由于文场与武场的共同活动,才使梅花桩有了神奇的四大功能。下面我们简要介绍梅花桩四大功能的内容及其妙用。梅花桩武功练形、练气、练神的功能是基本的,它可使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且久练之后也可改变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使人心胸宽阔,精神愉快。当练神、练气达到一定程度后,丹田饱满、内气充盈,不但能健体强身,而且还会在自身周围形成极强的气场。此时练功者若对其它人循经取穴,灵活运用推拿、针灸、点穴、按摩等手段,还能治疗多种疾病,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目前已有不少梅花拳弟子,正在探索、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梅花桩武功通过练神、练气最终是要开发大脑底层的功能,培养灵感思维的能力,开发人的
26、智慧,激发人体的特异功能。目前我们从锻炼身心、技击与治病的实践中,已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发扬这派拳术的最终目的。梅花桩武功的精髓就是技击,它通过抓、拿、摔打等法,使梅花桩技击在瞬间体现出灵妙莫测,威力强大的技击风格和灵魂。这部分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在梅花拳的历史上,第八代祖师张从富曾创梅花拳小架,把文场中文理的精髓,贯穿于拳法和武功训练之中,更增强了梅花桩武功以武治心的作用,使它的四大功能达到了统一,为梅花拳的流传和发扬做出了贡献。作者为此曾作碑文颂扬:张山祖创文武大道,传梅花拳无字真经,集佛、道、儒三家精义,采周易神奇妙用,立文武二场,艮背念止,行庭忘形。通三关九窍,灭地水
27、火风,绝阴阳二旡,性同虚空。里外无形无象,定中绝后再醒,光明变化无穷,拳法何处去了?八世祖张从富独得灵通。创梅花拳小架,使文武交融,动静谐和,形气神一统。无过不及,不偏不倚,太极复归,万象包容。文理拳法一体,与天地同息,范围天下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神无方而拳法无体。训弟子无思无为,无霸心薄名利,尊师谦和,行侠仗义。胸怀阔、浩然正气真性拳法化一,度众生传万世,为国争光,为民谋利。碑文现已恭立于河北省平乡县八辛庄张从富祖师墓前。从碑文内容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一方面练习梅花桩武功是需要百脉流畅,无思无虑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梅花桩功夫是修心养性的。只有练成“真性” ,才能出现“真形” 。梅花拳
28、文场、武场的存在,深刻说明了它的武术精华和优良传统。第一章 技击是梅花桩武功的灵魂自古以来梅花桩武功就擅长技击,虽然在今天武术的技击作用已随着社会的发展,退居到了次要的地位。但技击仍反映了梅花桩武功的本质,凝聚了它的精髓。因此,今天凡是要得到梅花桩武功真传的人,仍然要认真研究它的技击。要了解梅花桩武功的技击,就必须要知道它锻炼的目的。 梅拳秘谱说:“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内外合一,坚硬如铁,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若云制敌,尤其小焉者也。”所以,练成金则不坏之体,超凡入圣方为武功之上乘,至于搏击制敌都已成了区区小事。什么是超凡入圣呢?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就是通过武功的锻炼,开发大脑
29、底层的功能,得大智慧,大神通,使自身得到最大的解放,有无不为的能力。现在从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例如,人类大脑的功能到底有多大?仍然还是现代科学最大的奥秘。梅花桩武功是练神,练气,练形,内外合一,身心并练的。在练功时“神以役气” , “气以役形” ,是神支配一切的。所谓神,初始指的是思虑之神,至高层武功时指的就是元神了。但不管是什么神,说到底都是大脑的一种功能,练功就是要开发大脑的潜在功能。技击是武功在实战中的应用,由于技击的对象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技击时的条件、情况也那是难以预料的。练功者要能在任何对手面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操胜券,就必须有扎实的功底。还要把握武功
30、的精髓和实质,达到懂艺的程度,这样才能在技击中得心应手,灵活妙用,从容应付一切复杂而千变万化的局面。因此,技击这种应用,是武功的大用,或实质性的应用,是对练功者的真正考验。如易经系辞所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此处的阖辟变通就是武功的阴阳变化之理,而象器法是指武功的一切表现,练功套路和拳法理论。至于灵活应用能解决实战问题者就称之谓神,也就是武功之灵魂。技击与武功锻炼的目的有什么关系呢?上述梅花桩武功锻炼的目的,是该派武功所能达到的最高目标,反映了这门武功的特点。实际上,练功者都可以有自己不
31、同的目的。有的为了修心养性和健身;有的为了愉悦身心和美的享受;有的为了自卫防身和搏击,凡此种种。至于谁能练好功夫,这要看练功者个人的努力程度、客观条件和机缘了。但是,不论何人,把梅花桩武功练到一定层次后,自然就具有了技击的本领。且随着其功力的增长、悟性的提高,其技击本领也越来越强。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由梅花桩武功的本质决定的。与练功者愿不愿技击,或有没有技击的机会都没有关系。梅花桩武功,本来就是解决搏击制敌问题的一种功夫。因此,技击正是它实质性的应用。但梅花桩技击的特点和威力,却与该派武功的指导思想、练功方法有密切的联系。梅花桩武功的指导思想称为文理,它的拳法理论是集佛、道、儒三家学说之精义
32、,采周易之神奇妙用而溶于拳法之中。形成独具风格的梅花桩拳法,被称为文武大法。 梅拳秘谱等也是文理的一部分。在梅花桩文理中有内丹、外丹之说。内练精、气、神成内丹,外练筋、骨、皮而成外丹。且认为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梅花桩武功就是借外丹而练内丹之方法。梅花桩认为,练功者只要“动静互根,温养有法”即文练、武练双管齐下,自练功之初就练形、练气、练神,追求形气合一与神气合一,最后达精、气、神一体的浑元一气,此即梅花桩武功的最高境界。这种练功方法,就如佛教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修炼方法一样。梅花桩文理认为,拳法就是无字真经。练功就是以武治心,就是修炼文武大道。 梅拳秘谱说:“浑
33、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我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真精内藏气檠停” 。梅花桩武功的“浑元一气”和“真形” ,就是佛教禅宗所指的“本性”或“本来面目” 。所谓“见性成佛”也就是武功已现“真形” ,达最高境界的表现。梅花桩称此为武功的神化阶段。梅花桩的技击本领,是在以武治心的过程中自然而得的, 梅拳秘谱称此为“自有结胎还原之妙” 。内丹养成,则坚刚莫敌,灵妙不测,技击制敌自能操必胜之权。这也是梅花桩武功达神化阶段后自然具有的功能。第二章 梅花桩技击的特点梅花桩技击是“拳打眨眼之功,胜败在哼哈之间” ,其动作是在极短的瞬间内完成的。正如俗语说的“出手不见手” ,其动作之神速,使人尚未看清搏击的招势,已将
34、敌人击倒。由于梅花桩练功时,是“上下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精凝,精凝而神充。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 。如此练法一旦出手,则“猛勇疾快,如海倾山倒,势不可遏” ,有惊人之威力。梅花桩之出手击敌,又称内功之点气。 梅拳秘谱的点气论说:“似梦地着惊,似悟道忽醒,似寒浸腠理打战悚,似皮肤燃火星。想情景疾快猛,原来是真意泓浓,震雷迅发离火焰烘。俗学不悟元中窍丢却另寻那得醒。”练者要注意,点气时是真意摧动,而不是用意念支配。梅花桩在交手技击之时是没有意念活动的,只是猝然激发的灵感在起作用。其出手“发如炮之燃火,弩之离弦,陡然而至” ,动作神速而准确。如梅举秘谱所说:“著人肌肤坚刚莫敌者形也,而深入骨髓
35、、截断营卫则在乎气气之所著未有不疼,疼则不通理应然也。能断气血之通路使不连接,能壅塞气血之道路使不流通,可以粉骨绝筋,毙性命于顷刻。 ”为使技击有如此惊人的威力,在对敌交手之时就要明其聚,知其发,神其用。方能入壳,如射箭之中的。形体不偏不倚,如矢之端直,镞羽停匀。射时神凝气充,圆如满月,弓圆劲满。其中的之神勇,可穿杨叶彻七札,则全在乎撤放之灵不灵也。必须注意,此时内气的聚和发,都不是有意的。都是在“无思,无为”的状态下,自然而然的聚和发。内气在用时,更不能用意念来支配。由于此时动作神速无比,是他动我即动,其间不容毫发。手捷者先得,手慢者吃亏。与敌交手要“由他滑快归远路,我守安逸自粘连,若问是甚
36、元妙诀,只在行气一动间。 ”所谓行气一动间,就是灵感猝发,或灵机一动,而不是意念的摧动。若技击中的出手、用手都用意念摧动,则必然动作呆滞缓慢,撤放不灵快。而且还常使肌肉紧张,出现僵劲,或手忙脚乱、出手失误。梅拳秘谱说:“落点坚硬勇猛莫敌,赖全身之气尽集一处”。若要如此,需知人身之气发于命门,此气之源;著于四末,气之注也。而其流行之道路总要无壅滞,无牵扯。方能来去流利,便捷莫测。因此,惟疏其源,通其流。则道路滑利,自不至步步为营,有牵扯不前之患。梅花桩交手中要懂行气之法,方能忽然而动;而在练功中须明过气之理。如梅拳秘谱所说:“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如是则必刚柔得宜,方无气歉不实,涩滞不利之患
37、。 ”总之,内气必须流畅,练功不能着意、用意,要有自然之态。 梅举秘谱还说:“手似浮云步风随,随风入进,随风入化,封打封打。 ”练功者心情要高度放松,无思无为。没有任何意念活动,也没有任何欲望和要求。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要达到的“无念,无住,一切皆空”的思维境界。到此阶段,对梅拳弟子来说,才是开发了大脑底层的功能和智慧,具有了神奇的搏击应变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先天具有的原始功能,也有后天练功经验的积累。梅花他的技击是在“行气一动间” ,灵感一闪现的刹那间完成的,它是梅花桩武功达神化阶段的产物。因此,梅花桩技击没有固定的招势和套路,也不承认有所谓绝招。它的技击能力不是靠熟能生巧得来的,也不提倡进行技击
38、动作的模拟训练,如打沙袋、靶人、踢桩等。梅花桩技击能力的提高,主要靠武功达神化阶段的训练来获得。为了弄清梅花桩武功的神化阶段,就必须要对灵感产生的条件及灵感思维的特征进行研究。第三章 梅花桩武功中产生灵感的条件由上章的讨论知道,梅花桩的技击全靠灵感,那么灵感是怎样产生的呢?思维科学认为:灵感思维也叫顿悟思维,或直觉思维。人们都知道在任何思维活动中,要创造,要突破,就要有灵感。灵感思维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基石和动力,思维科学认为灵感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是人脑的高级反映形式之一。近年来脑科学研究证明,灵感是大脑神经中枢出现高度激发态的状况下产生的。只有在这种激发态松弛并达和谐程度时,受到某种
39、偶然因子的诱导而发生突变,灵感才油然产生,否则是不能产生任何灵感的。大量事实说明,这种蕴育灵感的生理环境正是大脑显意识受到抑制,潜意识活跃的瞬间。自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理论以来,在西方对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潜意识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一项重大发现,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同人类智能的进化是同步的。当代脑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已经验证,潜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人的一种自制意识,也是位于大脑阈限下的一种特异性机能。潜意识是不能被自己意识到的一种特殊反映方式,所谓“潜”字的意思就在于此。潜意识在人脑活动的范围和能量都是很大的,已经超过显意识的活动。而且当显意识活动停止时
40、,潜意识活动则更强烈。潜意识活动区域多居于大脑右半球,右半球与知觉和空间有关,它具有音乐、绘图、综合,及整体性几何空间的鉴别能力。众所周知,灵感思维也表现了综合、整体、空间性能最突出。而且是最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所以非线性特征是它的本质特征。因此,它才具有独创性的功能。灵感思维激发时,显意识和潜意识交互作用。促使潜意识蕴育的灵感达到“神思方远,万涂竞萌”状态。这正是信息在思维过程中实现跃迁的结果,是一种跨越思维程序的、非连续的质变方式。因此,灵感思维都是猝然激发、悠忽而至的,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浑元一气是梅花桩武功的最高境界,真形是在武功已达神化阶段,心旷神怡已达忘形地步时出现的。在技击的瞬间也
41、常出现真形,它是精、气、神合一的。它包含着内气的白然运行和聚散,它也是练功者无思无为的自然而然之态。练功时使大脑显意识熄灭,潜意识活跃,就是为激发灵感创造条件。易经系辞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周易就是在无思无为、心性寂然不动时用灵感思维感知和了悟天下之事。至神者就是灵感思维。易经中的神,即阴阳不测、变化万端。上述感知和了悟天下之事的本领,只有神妙莫测的灵感思维才能做到。灵感思维是不同于正常思维的,灵感思维的作用也是正常思维无法起到的。有在灵感思维的催动下,能使梅花桩武功出神入化而达到神化的阶段。 易经系辞又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
42、不行而至” 。这正是对已达神化之境的梅花桩武功中动作和行动的绝妙描述。梅花桩练功时要“势峥嵘,气泓浓,团团聚聚在中宫,隐而不发节节灵。忽然神以役气,气以役形,霹雳交,心火动,上下左右遍体行” 。静时凝神,有势峥嵘、气泓浓之象,内气自然团聚中宫(丹田) 。而不发无欲无为,节节轻灵。武功之动是在“忽然”的瞬间,以神役气,内气流畅,自然作周天运行,此时必须无思无虑。梅花桩认为练功之时无欲无为,一切动作都不要用意念去支配。松肩松胯,全身关节处处轻灵。动作自然流畅,无阻无碍,身心舒适,内气自然能团聚中宫,此又称为自然聚气。技击是在忽然的瞬间以神役气,注意不是以意领气。摒弃一切意念的活动,使大脑处于潜意识
43、活跃的状态下,用激发的灵感支配技击的动作。梅花桩练功的最大特点是以武治心的,练功之始由于拳势动作还不够正确,拳路也不熟练,尚需用意安心、定神。调息之时也要意送丹田,注意呼吸。日久,拳势正确动作熟练后,要用釜底抽薪之法减弱显意识的话动,减轻着意用意的程度,直到一切显意识的活动熄灭,达无思无住、一切皆空的境界。上述釜底抽薪的过程,也就是梅花桩练功中由安心、定神、调息,及调息时的数息和呼气意送丹田,这是以一念代万念而摒弃杂念的阶段。尔后,忘掉呼吸进而忘掉四肢。直至凝神忘形,把自己与宇宙合一,这是连一念也要熄灭的一切皆空阶段。上述这两个阶段就是气功和许多拳法中的“始而有意,终于无意”之理。佛教中坐禅意
44、守的方法也是如此,智凯说:“意守一缘本为收摄心念,如锁猿于树,禁其腾跃跳掷。若心已定则不须再修系缘止,只要微微凝心,不令散乱沉没,不必系心于一缘。”气功中的意守之法也和佛教中的系缘修止方法一样,都是以心治心的。也就是初用意守,以意念收摄心念,当念止后再逐渐熄灭意守之念。但怎样熄灭最后之念,却是个难题。空无一念的境界很多人就不能达到。梅花桩武功与气功和佛教的修炼不同,它是以武治心的。主要是通过练功中的“艮背止念”和“行庭忘形”的功夫来完成。在指导梅花桩武功锻炼的梅拳秘谱中有多篇,如各种拳势、动作的阴阳入扶论 、 论头 、 论足 、 论手及三尖到 , 三尖照等文章,都论证了练功中怎样才能不贪不歉、
45、不偏不倚、阴阳均匀,内气自然汇聚丹田。使练功者感到气血流畅,舒展松快,心神安逸,并能屏除杂念达凝神忘形的境界。 易经艮卦说:“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其实“艮背” 、 “行庭”都是梅花桩以武治心的功法,也是梅花桩武功锻炼的原则和要求。艮背之理就是,初练功者为安定心神,常将心意拘束太紧,即用意太过或着意太强,使心火上升而生烦燥之感仍不能入静。此时若将南方之心火藏于北方之肾水,水火交养,自然虑念不生,此即艮背,又叫洗心涤虑或沐浴之法。艮背功法的关键是运动时保持上身正直,即尾闾中正头顶悬,全身重心落于两脚连线上,恰立于似倒未倒之间,自然就有屏除一切杂念的效果。梅花桩之行庭功法,又叫周天运
46、行。 易经乾卦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练功者身中黄庭太极确立,内气运行如日月旋转,往来不停。 易经艮卦又说:“时止则止” ,即太极确立之意。又“时行则行” ,则周天已经运行。什么是人体的太极确立呢?性命圭旨中说;“心中之仁,安于中心之中是为太极” 。 易经系辞又说:“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此即行庭之心法也。梅花桩认为人身亦如一小天地,全身之气血如日月相推,寒暑之错行,屈信之往来,自然周天之运行,应始而有意,终于无意。初始以意引气,由内而外,由小至大。又从外而内。由大到小,复归太极,是为一周天。久之再籍艮背止念之力忘却初始引气之意念,当然也随之忘掉
47、呼吸,而成周天运行的自然而然之态,此亦自然聚气之理也。 易经坤卦文言曾说;“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 。此即练功者已进入凝神忘形之境后的乐趣和感受。梅花桩认为,心动则神不入气,应默然养心;身动则气不入神,应凝神忘形。所谓心动即练功者的意驰,或神不守舍。此时杂念丛生,心猿意马。练者应拘束心意,即“牢栓意马锁心猿” ,无思无为,练功中做到艮背;所谓身动则是动作时用意了。此时必然出现用力过猛,肌肉僵直,动作呆滞,姿势歪斜,神散气喘脚步散乱,立足不稳等弊病。练者应松肩松胯,熄灭欲念,忘掉自身,进入凝神忘形之境,练功中行行庭功法,现自然而然之态。脑科学研究知道,潜意识活动主要在右脑半球,
48、而指挥肢体运动的功能主要在左脑半球。梅花桩武功的无思无为,自然而然的练法,就是使大脑处于显意识熄灭,潜意识活跃的状态。不要忘记,这时还进行着武功的锻炼和技击,显然这时大脑两半球在同时发挥着作用。因此,梅花桩武功能更好地开发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使它们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这也为激发灵感创造了条件。所以梅花桩武功是能开发人的智慧的。第四章 梅花桩武功的神化阶段梅花桩认为,该门武功有三个阶段, “练功三易寒暑方可力顺气遍周身,能动中求静,静中求动,此身化之谓也;待气随意发,力随气使,则气化之功又达矣;再练而致神化,神色可以伤人,此达奥境也。 ”神化阶段是梅花桩武功的最高境界,技击就是这个武功阶段的一种功能。要了解梅花桩的神化阶段,就要研究灵感思维活动的特点。思维科学研究认为,灵感思维的最大特点是非逻辑的思维方式。表现为一种逻辑的中断,或思维操作的压缩式简化,它悠忽间出现成为一种智慧的闪光。对一般人来说灵感的到来多是偶然触发的,常常灵感来得突然,去得也匆匆,不易受人的意志控制。但有的人也可在一定条件下,不断触发灵感,他们被称为悟性高或心性灵透的人。灵感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常表现为智力图象式的思维方式,它常借助于抽象化、模式化的形象“智力图象”进行思维。这种抽象的图象,是包含着深刻的理性意识,蕴育着思想的闪光。如易经的卦爻符号,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太极图,河图,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