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第二章 人工物研究的思想渊源.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7528700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第二章 人工物研究的思想渊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第二章 人工物研究的思想渊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第二章 人工物研究的思想渊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第二章 人工物研究的思想渊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第二章 人工物研究的思想渊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二章 人工物研究的思想渊源内容提要:从对自然物质构成的假设,经过对实验和归纳的理性探讨,到对劳动和机器的唯物主义分析,以及当代技术哲学的兴起和技术哲学的经验性转向,再到对人工自然、工程哲学的理论成果,我们可以从哲人们的成果中找到研究人工物的思想渊源。关键词:人工物、思想渊源一、古希腊对物质构成的经验猜测二、近代对人工物研究的理性探索三、人工物的劳动内涵四、与人工论有关的哲学流派五、技术哲学的兴起与经验转向The Origin of Thoughts of the study on ArtifactsAbstract: From the hypothesis of the constitut

2、ion of natural matter to the materialistic analysis of labor and machinery, via the rational research on experience and induction, and from the beginning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its empirical turning to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bout artificial nature and philosophy of engin

3、eering, the origin of thoughts of artifacts can be found from the achievements made by philosophers.Keywords: artifacts; the origin of thought1. The Empirical Hypothesi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Matter in Ancient Greek2. The Rational Exploration on the Study of Artifacts in Modern History3. The Meanin

4、g of Labor of Artifacts4. On the Schools of Philosophy Related to Artifacts5. The Beginning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Its Empirical Turning2第二章 人工物研究的思想渊源制造床或桌子的工匠注视着理念或形式分别制造出我们使用的桌子或床,至于理念或形式本身则不是任何匠人能制造得出的。神或是自己不愿或是有某种力量迫使他不能制造超过一个的自然床,因而就制造了一个本质的床,真正的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88.也许是由于经验性和实证

5、性的显著特点以及种类繁多而无法把握,目前,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对人工物的总体性思考,并试图把握人工物的根本观点和普遍规则的思想成果并不多。2002 年在“技术知识的哲学反思”国际会议上,美国技术哲学家 J.Pitt 指出,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技术的人工物以及它们功能的技术知识的本质的系统研究。 1随着人工自然的迅速崛起,由此产生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环境的生态危机,使人们开始将认识和探求的目光逐步由自然、科学投向文化、技术,投向人工自然,特别是随着技术哲学的经验性转向,使人们开始寻求对人工物的哲学把握。这一哲学文脉可追溯到古希腊哲人对自然是由原子构成的思考。古希腊的先哲们,在“如果一种研究的对象具有本原

6、、原因或元素,并且只有认识了这些本原、原因和元素,才是知道了或者说了解了这门科学”的信念支持下,他们不为风情万种、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所迷惑,为了认识和把握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朴素而又深邃的思想去寻找自然的构成奥秘和共同属性。一、古希腊对物质构成的经验猜测公元前 624547 年,米利都学派的奠基人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万物起源于水又复归于水。他的后继者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分别认为万物的始原是“无限者”、气。赫拉克利特则主张火是一切自然现象的物质始原,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是由纯粹的数目构成。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万物是由土、水、火、空气 4 种元素构成。总之,古希腊的万物构成元素说为原

7、子说奠定了基础。 2留基伯(公元前 500-前 440 年)和德谟克利特(公元前 460-前 370)提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最小不可分、坚硬不可入、在空间的虚无中永恒运动的物质微粒。他们认为原子在性质上相同,但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大小形状不同的原子在组合时的数目和排列不同,以及原子在无限虚空中彼此吸引和排斥、分离和组合,构成了自然界的各种对象和万物的运动。 3 这便是现代科学大厦的始基原子说。那么,人工自然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它的最小单位,或者说它的最小分析单位又是什么呢?由于人工自然是技术的产物,而技术基本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当思想与技术相联系的时候,它往往只是在一种新情境中使

8、用的科学思想。在劳动没有价值的社会中,或者说在技术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问题时,古希腊哲人对技术以及3它的结果普遍持蔑视的态度。 4 因此,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是在分析如何识别模仿者时不小心提到了“床”这一人工物,才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到这位大师的技术哲学的观点。柏拉图(Plato,公元前 427347)是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信徒。在他的理想国里他指出,“制造床或桌子的工匠注视着理念或形式分别制造出我们使用的桌子或床,至于理念或形式本身则不是任何匠人能制造得出的”。 5 画家也在某种意义上制作一张床,它是制作床的影子。 5,389 “神或是自己不愿或是有某种力量迫使他不能制造超过一个的自然床,因而就

9、制造了一个本质的床,真正的床。神从未造过两个或是两个以上这样的床,他以后也永远不会再有新的了。神叫床之自然的创造者”。 5,391 而作为模仿者,画家的床则与自然隔着两层。柏拉图以床为例,提出了床的三个含义:一个是理念上的床,具有本质意义;一个是木匠造的具体特殊的床,是本质意义上的床的影像;还有一个是画家画的床,它是床的影像的模仿。 柏拉图接着指出,是神创造了具有本质意义的床,木匠只是造了一个具体的、影像的床而已,如果说,他不能制造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他不能制造实在,他只是制造了一个像实在(并不真是实在)的东西。是神创造了床,木匠制造了影像的床,画家模仿了影像的床。柏拉图对“床”的三个概念的提

10、出,无疑使他成为对人工物作哲学分析的第一人。他对床的独到分析,对我们研究人工自然以及人工物有理论启发和指导意义。然而,柏拉图的“温床”却再没有结出人工物的结果。 把人工物从自然物分离出来并给出一个含义则要归功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322 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丰产哲学家。正是亚里士多德在区分自然物与人工物中第一个说出了人工物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自然事物都有明显地在自身内有一个为运动和静止(有的是空间方面的,有的是量的增减方面的,有的是性质变化方面的)的根源。而床、衣服或其它技术制品范围内都没有这样一个内在的变化的冲动力。没有一个人工产物本身内含有它自

11、己的根源。 6 自然的事物都是实体,因为它是一个主体,而自然总是依存于一个主体之中的。就好像亚里士多德已经预见到生物基因工程一样,他指出,虽然人工产物(例如房屋和其他一切手工产物)的根源存在于该事物以外的别的事物内,但有一些人工产物自身内有这种根源,不过那不是因本性而如此的,只是由于偶然才成为该事物的原因。 6,44 这不就在说转基因食品吗?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自然物与人工物最大不同的是,自然物的主体是自然物本身,它的目的因源于自然运动的需求,而人工物的主体却是人,它的目的因源于人的需求。在探讨技术产物的质料和形式时,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技术产物里是我们人以功能为目的而制作质料,而

12、在自然产物里质料原来就存在。 6,49 这对目前国际的“技术人工物的双重性”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在分析任何自然事物产生的原因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字母是音节的原因,材料是技术产物的原因,火等是自然物的原因,部分是整体的原因,前提是结论的原因,在所有这些对偶中,前一类为基础质料(如部分),后一类为本质或为整体,或为组合,或为形式。而种子、医生、出主意者以及(一般地说)推动者,4全都是变化、静止的根源。还有一些事物是别的事物的目的或善这个意义的原因”。6,51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解释道,后三者常常可以合而为一,因为形式和目的是同一的,而运动变化的

13、根源又和这两者是同种的。虽然四因说是对自然万物构成原因的描述,但在对人工物的研究中,四因说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人工物的构成中,相对应的也有物质材料因素、结构因、设计因和功能因素等。中世纪出现了马具、蹄铁、马鞍、套具、石铺路面、四轮马车、罗盘、地图、水轮、眼镜、滑车、望远镜、大炮、纸等等技术产品,但关于技术哲学方面的著作却一本也没有。阿奎那在他的政治学前言指出:“我们的技术活动和技术产品必须适应大自然的活动和产品大自然不从事任何技术创造:它仅限于为技术创制一些规律,以及向人们提供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活动借鉴的摹本”。 4,48二、近代对人工物研究的理性回归培根( Francis Bacon,1

14、5611625 年)是英国哲学家、法理学家、政治家。培根以尊重工匠传统而著称,当时学术上的弊端,一是学者不与工匠的经验接触;另一方面是工匠没有学问。他主张学者传统要和工匠传统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经验和理性职能的真正的合法的婚配”,这将使工匠的手艺因运用科学方法变得更有效;学者们则从实际经验中获得教益,因为许多科学原理蕴藏在工匠的日常操作中,操作经验是科学的源泉;培根强调实验对科学的极端重要性,同时重视理性的作用,由此建立实验归纳法。 3,65在新工具一书的第二卷中,培根简直就是在阐述人工物的设计哲学。在培根眼里,人类有两种首要的目标,一个是要在物体上产生和添加一种或多种新的性质,另一个就是发现

15、与事物性质有关的法式。 7培根说,他的法式与柏拉图的法式即法式产生存在之说是不一样的。所谓法式,他认为是指绝对现实的法则和规定性,即那种管制着并构成任何物质中的任何单纯性质(如热、光、重量)以及能对这些性质有所感受的东西的法则和规定性。 7,146 他接着说,除非把这样一种法式揭露出来,发现出来,人类的权利便没有可能摆脱自然的一般进程而获得解放,便没有可能扩展和提高到新的效率和新的动作方式。他说,这是人类知识的工作和目标。和两个首要目标相对应的下一层次的工作也有两个,一个是要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把具体的物体转化;还有一个就是通过对一事物的能生因和质料因揭示法式的隐蔽过程,而对静止不动的物体则要发现

16、其隐蔽结构。1、添加的规则和指导条规对于要在物体上产生和添加一种或多种新的性质的指导规则应该具有三点:这个性质应当是确实的,自由的,倾向或引向行动的。这和发现真正的法式是一回事。性质在,法式就在;性质不在,法式就别无所附。在知识上求得一个真正而完善的原理,其指导条规应该是,要在一个性质之外发现与原有性质有关的另一性质,须是能和原性质相互掉转。 7,1095培根认为这两条一个属于行动方面,一个属于思辨方面,它们是一回事。因为“凡在动作方面是最有用的,在知识方面就是最真的”。2、物体转化的原理在培根看来,物体转化的原理有两种,第一是把一个物体作为若干单纯性质的队伍或集合来对待。如黄金的性质包括颜色

17、、重量、延展性、耐热性、有液体形态等,也就是对事物的性质要采取解构、解析的方法分门别类来探讨一事物的诸多性质;第二种原理是发现事物的隐蔽过程。如对黄金要探究它是从何开始,是以何方法、经过何种过程生成的,是怎样由最初的溶液状态和初形进至完全的矿物的。当然查究不只限于物体的生成,还可施于它物的运动和动作。 7,110 这里的探究很明显是对事物发展规则、规律的揭示。探究隐蔽过程包括什么失去和跑掉了,什么保留下来,什么添加上去,什么扩张了,什么缩减了、什么合起来,什么分离开,什么继续着,什么割断了,什么是推动的,什么是阻碍的,什么占优势,什么退下去等。 7,112在探究隐蔽结构时,培根告诫我们必须对物

18、体进行分析解剖,这个分析解剖不是机械地,而是要用推理和真正的归纳法,并辅以实验;要用与其它物体相比较的办法;要用把复合物体还原为聚合并混合于其中的若干单纯性质及其若干法式的办法。一言以蔽之,“必须由火之神转为工艺之神才行”。 7,115从中我们不难领会培根的思想,要想驾驭、把握和转化事物,就要了解事物的性质丛和它的运动规则。发明、设计和制造人工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三、近现代人工物的劳动内涵1、劳动内涵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德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

19、过程。其中,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它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8 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说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自始至终都在寻求最基本的生命需求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只有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才能体现。所谓物质生产活动,与创造人工物有关,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人工物已从手段成为了目的。如石刀、石斧作为人工物原本是采集、渔猎时期扩大物质生产的手段。我们可以说,劳动的目的是创造人工物。当然,这个人工物要有使用价值

20、。人工物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由人类劳动创造的;这个劳动是有目的的;而且是有意识的劳动。亨利 佩卓斯基(Henry Petroski)在器具的进化一书中,在谈到东方人的筷子时,指出:“东方人使用筷子有 5000 年历史。它相当于手指的延伸,筷子太细不适合撕裂食物,太粗又不好握,于是筷子改进成上端粗下端细,并把顶端做成6菱形,以免手握滑溜,两个问题同时解决”。 9 也就是说,并非发明者一开始便胸有成竹,而是使用者不断发现缺点后,一步一步改进的结果。其中,文化、社会、技术都是影响因素,演化过程的每一步都会影响下一步的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意识的内涵是广泛的,它含有发现原有物件缺点的、随社会

21、发展的、动态的意识。2、劳动过程既然人工物是劳动的结果,那么对劳动过程的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马克思揭示了劳动过程的三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8,202 马克思对劳动资料给与很高的地位,他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他说:“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资料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其总和可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比只是充当劳动对象的劳动资料(如管、桶、篮、罐等,其总和一般可称为生产的

22、脉管系统)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它们的绝大多数都有过去劳动的痕迹。 8,204人工物在劳动过程中是如何形成的呢?马克思认为,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它的产品是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用马克思的话说,“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8,205 这也是有意识劳动的内涵。在劳动过程中,马克思

23、进一步揭示了劳动的类别。他指出“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铁会生锈,。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 8,2083、机器在谈到机器的构成时马克思认为,所有发达的机器都有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 8,423机器是如何增加产品价值的呢?马克思指出,机器总是全部地进入劳动过程,始终部分地进入价值增殖过程。它加进的价值,绝不会

24、大于它由于磨损而平均丧失的价值。机器把价值转给产品来说,它是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 8,424马克思又指出:“如果机器转给产品的价值的比率已定,那么这个价值部分的大小就取决于机器本身价值的大小。机器本身包含的劳动越少,它加到产品上的价值也就越小。它转移的价值越小,它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服务就越接近自然力的服务。而用机器生产机器,会使机器的价值同机器的规模和作用相对而言降低下来”。 8,4277在科技发展到智能机器的时代里,“机器本身包含的劳动越少”在今天看来应该是机器本身含有自动化、智能化的知识越多,导致人在机器上所消耗的的直接活劳动含量越少,它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服务就越接近自然力的服

25、务。比如“摩尔定律”就是每 18 个月,计算机芯片中晶体管的集程度高一倍,成本降一半。从马克思对技术的历史研究可以看出,马克思首先关注的是打上人的智慧烙印的技术物化的产物,而不是技术的工艺以及工艺水平。在关注技术物化产物的层面,马克思又特别关注采用蒸汽机作为生产运动的机器,。它不是把机器看作一种独立的力量,而是把它纳入社会历史的范畴加以考察,把机器的发展看成是使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发生革命的最积极的因素之一。 10通过马克思对劳动过程的揭示和机器对产品价值的贡献,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启发。其中,在人工物中,蕴含有两类劳动信息,一类是人的劳动信息,即为具有知识的人的活劳动。这里的活劳动包括理念、设计、

26、生产和制造;另一个就是在劳动者操作下,具有生产技术知识的(过去劳动的痕迹)机器的物化劳动信息。也就是说,人工物中含有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信息。人工自然是人对自然的改造结果,它是由劳动过程实现的。“活动或劳动,这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中介”。这一思想表现出“主体在创造性地改变外界事物的活动中,对外界自然进行加工改造,使自然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从而改变事物的原有形式,创造出对人有用的新的形式。 11然而,劳动与“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不是很矛盾吗?是的,也正是由于这个矛盾,才有了在科技进步下人工自然崛起的理由,因为人工自然不仅可以缩短劳动时间,提高闲暇时间,而且还可以使劳动充满诗意。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虽然

27、说是唯心主义的,但对人工物的研究也是很有价值的。比如,黑格尔认为,对自然的占有并不是人工自然的最高境界,主体的确定性不能停留在对客体的限制上,客体也不能遮蔽固有性质。人在其环境中的自由必须表现为内在的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的统一,使人就像在自己的家一样。这种人工自然应该使人对自身所创造的事物有熟悉感、亲切感以及自由自在的家园感。在这里,物质的生产让位于精神创造,功利的意向让位于审美的理想。在黑格尔看来,人工物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切都是家常的、在一切上面都可以看出他的筋力、他的双手的灵巧、他的心灵的智慧或英勇的结果”。为此,人必须改造外界的物,使之成为“我的”、“宜于我的东西”的人工自然,使人的自由意

28、志获得最初的外在直接性。 11,4今天,人工物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是这一精神的体现。四、实用主义的哲学流派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认为形而上学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他引用皮尔士(Charles Peirce,1839-1914)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清楚一文的思想,指出我们的信念实际上就是行动的准则。要弄清楚一个思想的意义,我们只需断定这思想会引起什么行动。对我们来说,那行动是这思想的唯一意义。这就是皮尔士原则,也就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中心思想。8詹姆斯在实用主义一书中指出,实用主义的方法,不是什么特别的结果,只不过是一种确定方向的态度。这个态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

29、物、原则、范式和假定是必须的东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 12从中,我们获得了人工物检验的标准,即不是看它有多少科技含量?有多么功能?而是看它是否适用、好用、耐用。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提倡哲学从静观的转到效用的、从思辨的变成现实的主张。在如何改造自然促进人类进步,并获得真识卓见方面,杜威指出:“我们寻找利用自然力以造福人类的事业和功绩,必须从人所称美的科学转向人所鄙视的技艺去。但技艺的进步却是间歇的、无定的、偶然的。研究的真论理和真技术可以在工艺、农业和医术上获得连续的累增的和系统的进步”。也就是要重视实际的技术。 13

30、面对人工自然的崛起,杜威认为是科学的研究和工厂的实际应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杜威说:“现代的矿山、工厂、铁道、汽船、电报和一切生产运输的器具设备都表示着科学知识”。“科学的发现和工业的应用间所存不断的和普遍的交互作用是科学和工业孳生了丰富的果实,使近代人知道科学知识的主旨是在自然力的统制”。 13,22 也就是通过人工自然的崛起,知道了科学对技术的指导作用。在如何检验理论上,杜威认为:“无论什么原理,只靠年代久远已不足以被认为高尚、贵重、普遍和神圣。它必定要提出它的诞生证书,它必定要明示它是在经验的什么条件下产生,它必定要以它的功用现有的或可能的证明它自己。这就是近代以经验作价值和效用的究级标准的

31、奥义。 13,26杜威还揭示了实用主义的经验主张,就是“经验变成首先是做(doing)的事情,有机体决不徒然站着,一事不做,等着什么事情发生。他并不默守、弛懈、等候外界有什么东西逼到它身上去。它按照自己的机体构造的繁简向着环境动作。这个动作和感受(或经历)的密切关系就形成我们所谓经验。不相关的动作和不相关的感受都不成为经验”。 13,46从实用主义的以行动检验思想的原则;以结果的效用来反映实用主义理论;以实用和行动的思想来改造哲学等主张,我们不难看到,在对人工物的理论研究中,在为工程师建立技术知识体系中,实用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当代技术哲学的兴起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论述到,在技术内部

32、,通常不是技术理论是真的还是假的问题,而是技术理论行得通、行不通,以及它们所起的作用是好的或是有用的。 14然而,在科学和技术的世界里,对技术的许多哲学方面的研究是否有用?它的服务目标和目的是什么?技术哲学家米切姆认为,技术哲学并没有为技术服务,它也许甚至会阻碍技术的发展。但是,许多事实表明,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传统对技术的质疑被发现是真的、善的、美的,是正义的。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传统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恩斯特 卡普(Ernst Kapp)。他在 1877 年的技术哲学纲要一书中,在对技术作人类器官的投影的解释中,第一次提出了技术哲学的概念。 14,69他们把技术哲学理解为是“对技术的哲学分析,这种

33、分析考虑到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系统方面,给有关的问题和基本的解决办法提供一个内在有序的总观点”。他们认为技术哲学的主要任务简单地说就是引起对这种复杂性的注意,并且揭示技术世界的精确特点,它如何能产生出来,它的后果是什么。 14, 11美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芒福德(Lewis Mumford)被认为是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就任 10 余所大学的讲师、教授、高级研究员。在 1930 年的一篇短文,他论证对于机器既要考虑其实际起源又要考虑其心理起源,还要像从技术角度那样从审美和伦理角度加以评论。在对机械技术发展史研究中,他把技术划分为三个“相互重叠和渗透的阶段”,即使用水和风的直觉技术(10

34、001700 年),煤和铁的经验技术(17501900)以及电和金属合金的基于科学的技术(1900至今)。 14, 19其中,芒福德把经验技术称之为“煤的文明”。从时间上看,这个时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相吻合,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破坏性趋势,对周围人们的剥削,工业方法的非人道性和精神的匮乏而发展着。 15芒福德反对那种以秩序的支配地位、规范性、预测性和权力集中行为特征,以巨型机器为代表的单一技术。他提倡以“民主的技术”来代替巨型机器,并竭力推崇关怀有机体的、生物学和美学需要及欲求的技术。 15,56西班牙哲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奥特加(Jose Ortega Gasset)并没有就技术而讨论技术,他

35、把对技术的反思建立在人的生活与其环境相连的思想基础上。他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总要制定一定的生活计划,而技术恰恰是为这种生活计划的目的服务的。人的生存需要是第二位的,使人超越其生物存在才是重要的,技术能做到这一点,因此技术与人的自我创造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偶然技术、工匠技术和技术专家或工程师技术。 16法国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家、法律学家、社会学家埃吕尔(Jacques Ellul)认为技术主要不是物质手段,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控制事物和人的理性方法;机器技术不过是作为方法的技术结果。技术不仅被运用于生产领域,而且也在组织、商业、政治、经济、教育、医药等领域起作用。现代

36、技术具有合理性、人工性、自动性、自强性、一元论、普遍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在埃吕尔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是一种技术关系;它们被分离出生活的本质,像机器零件那样可以互相替换,没有感情。技术已成为一个有自己发展的逻辑,并且不受人控制的生命有机体。 16,257德国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对持存物概念解释道,不应该只在日常的“储存”的意义上去理解持存物,而是应该确定一切处在多种多样的限定(物质化、功能化、谋算、统治等等)的视野中的东西如何存在的方式。技术展现要求他自己那种未隐蔽状态:技术世界中的事物没有其他的存在,而无非是“要立即到位”。 17 在

37、技术的作用下,自然变成了持存物(STANDING_RESERVE),它是现代技术受到自然的挑战而对自然展现(REVEALING)的结果。作为人工自然的细胞人工物也就是自然或人工自然在现代技术世界中的展现结果。也就是说,持存物应该是人工物的哲学抽象概念。它是对人工物进行伦理分析的重要基础。10六、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1、欧美技术哲学建制化及转向德国于 1856 年就成立了工程师学会(VDI),在 1956 年百年纪念会上,建立了“人类与技术”委员会,1973 年更名为“工程师与社会”委员会,下设有哲学与科技分会。 1,1美国技术哲学建制化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自 1989 年在德国巴特洪堡

38、召开第一次技术哲学会议后,每两年召开一次,至今已召开 12 次。并于 1995 年出版电子版技术哲学期刊 Techn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1,1虽然经过 20 多年建制化发展,技术哲学有了长足进步,但 SPT 缺乏统一的研究纲领。其困境主要有:学术共同体的规模较小;学术基础较薄弱;研究视野较窄;学术共同体发展动力不强。 1,5随着对上述困境与问题的反思,由荷兰学者提出并倡导应进行对“技术人工物的双重性”研究,以此接近技术本质研究思路,从而导致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1,6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表现在各个领

39、域,如经验转向的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以及社会批判理论等。 1,62、中国技术哲学的“东北学派”东北大学陈昌曙教授在自然辩证法通讯1957 年第二期发表“要注意技术中的方法论问题” 一文,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关士续教授在 光明日报展开机床内部矛盾运动规律的讨论,表明了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我国学者主要围绕工程技术展开了技术哲学研究,以至后来形成中国的具有工程传统的技术哲学研究特色的“ 东北学派”。东北学派创始人陈昌曙教授在他的技术哲学引论一书中,将技术哲学称为自然改造论,并认为“人工自然就是自然改造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技术哲学的逻辑起点”。他接着指出了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包括,“关于天然自然

40、与人工自然的关系,人工自然的特点及其演化过程,人工自然的意义及其带来的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技术改造论和技术哲学的中心内容”。 18 工程传统特色可见一斑。应该说,开展对人工物的研究是技术哲学工程学传统研究的细化过程,同时,也是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必然结果。3、李伯聪的工程哲学李伯聪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社科教学部教授,著有人工论提纲、高科技时代的符号世界、工程哲学引论等书。李伯聪教授基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观点,即“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4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以科学、技术和工程具有不同的涵义的三元论为前提,以“我造物故我在”为中心,展开对人类改造物质自然界的完整的、全部的实践活动和过程的工程问题进行实践哲学的理论建构。 1911李伯聪的工程哲学引论主要包括计划、决策、目的、运筹、制度、操作、程序、管理、职责、标准、意志、四个世界、价值合理性、天地人合一等,构成工程哲学的范畴体系。由于该书是在他的人工论提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对人工物的理论研究有重要的价值。4、“技术人工物的双重性”研究“技术人工物的双重性”(The Dual Nature of Technical Artifacts) 研

42、究主要由荷兰代夫特理工大学科研人员(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承担。他们打开技术黑箱,组成 4 个科研项目展开研究。项目包括第一方案,将主要调查反映技术功能和物理结构之间存在的各种本体论关系的概念。第二方案,目标是对技术设计的理性重建,也就是在技术功能、物理结构和意向性使用之间建立基本关系程序。第三方案,将分析技术功能的意向性和功能归因的认识论推论;第四方案,为进一步理清意向性概念,对技术功能的、必要的社会条件进行分析。这一技术哲学的经验性转向实例是技术知识和人工物理论的重要基础。 20从对自然物质构成的经验猜测,经过对实验和归纳的理性探讨,到对劳动和机器

43、的唯物主义分析,以及当代技术哲学的兴起和技术哲学的经验性转向,再到对人工自然、工程哲学的理论成果,我们可以从哲人们的成果中找到研究人工物的思想渊源。参考文献121 陈凡,“当代欧美技术哲学建制化及其转向”,全国第九届技术哲学学术1年会论文。2 清华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室组编.科学技术史讲义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2.83 远德玉,丁云龙.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 沈阳: 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12.4 让戈菲.技术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4.5 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88.6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4.7 培根

44、.新工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6.8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2.9 亨利 佩卓斯基.器具的进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8.10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6.11王书明.人化自然与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12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1.13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8.14卡尔 米切姆. 技术哲学概论 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0.15黄欣荣.论芒福德的技术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55.16陈筠泉,殷登祥.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4217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74.18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4.19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44.20The Dual Nature of Technical Artifactshttp:/www.dualnature.tudelft.nl/programdetails/main_nwodualnature.ht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