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思维导图的形成-赴江西上饶主题阅读学习有感湖南省株洲八达小学 赵姜艳四月份在游丹组长的带领下,随同我校 9 位老师一起赴江西上饶学习主题阅读,收获很多。既欣赏了主题阅读核心专家邢淑红老师的风采与魅力,又听到了对中国汉字有 10 年研究的金文伟教授关于汉字文化的解释与传播;既观赏了来自全国各省的优秀课例,又目睹了枫头岭这所乡村学校的学生面貌;既参与了课前的思维导图设计,又投入了课后的辩课竞赛,整整三天的学习,紧锣密鼓,孜孜不倦。其中,对我冲击力最大的是一个思维导图的形成过程。上午接近吃午餐时,邢老师突然发出命令:在下午杨老师上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前,请各小组先设计好自己的思维导图。我们小组一共
2、 8 人,4 人是我校的,4 人是江西的。有人找到网上的图,我一看,设计得非常好,加上肚子正咕咕地叫,就建议照着网图改改了事,大家也同意,于是着手画。这时,邢老师走过来,看见了,笑了笑说:“有四五个小组都在画小鱼。 ”我一听,糟了,大家都在抄袭网图!于是,我马上拿起书本开始读文,找新的思路。这是一篇记叙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读懂记叙文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关键是怎么把记叙文写好。写好记叙文最怕就是平铺直叙,而怎样将一件事情写曲折呢?四年级的小学生不知道。于是我从写法入手,以“我”为主线设计了一个思维导图,通过“我”对青年的态度变化,从而把文章情节写得十分曲折。这里面藏着几个小秘密,例如开头用
3、了 4 个自然段来铺陈,这是不是啰嗦呢?平时,老师教学生写作文时,开头要写得精简,这里到底写得好不好呢?好在哪里?通过思维导图就可以看出,这是“我”情绪最低的时候,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如果没有前面的“抑” ,就不会出现后面的“扬” ;如果没有前面的“铺陈” ,就没有后面的“小女孩”和“围观的人”等多处侧面描写。再例如,为什么“我”在下午快回家时才“忍不住问” ,而不是在“挤过去”时问呢?因为那时人多,不方便问,而此时围观的人群已散去,方便问;也因为要让文章的情节再上一个台阶,引出后面的高潮。在我思考的同时,玲瑛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她说,这篇文章里面有很多处写青年的细节描写,有很多动词,
4、如站、看、画、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等。是啊,这可是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时重点抓到了学习片段,也确实是文章写得最美的一段话。况且,文章的主人公的是青年,不是“我” ,如果做思维导图,应该从主人公入手,才会切中主题。我之前的思维导图的方向偏了吗?我开始反问自己,可是吃饭的时间到了,我一边走,一边想,越想越觉得自己错了,应该从青年入手。于是,我一边吃,一边想,一张关于青年的思维导图隐隐约约出现在脑海里了。吃完饭,我问正在教学四年级的唐晓丹老师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还有哪些文章?一问才知道,其主题是培养学生专心做事的好品质。看来,从青年入手是对的!在回宾馆的车上,我还在想,能不能将“我”和青年两个思维导图
5、综合在一起,想着想着,我似乎看到了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一到宾馆,我顾不上睡觉,拿起笔,向玲瑛借了一个本子就开始画起来。画完后,我从中总结出 3 条阅读写作方法:1、慧眼找关键语句,通过抓关键的语句来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2、通过线索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把记叙文写曲折。3、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进行具体描写,从而将文章写生动。当我为自己的思维导图窃喜的时候,我又反问自己,这么复杂的图适合四年级教学吗?于是,我开始做减法。在去学校的途中,唐晓丹老师和我坐一起,当我与她分享交流时,她告诉我,讲完后,将中间的部分擦掉,就是一个简洁的板书。我觉得眼前一亮,果然简洁多了。另外我们还想到,一篇文章的解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如果想从青年的角度,那就用思维导图的下面部分;如果想从“我”的角度,那就用中间部分;就看执教老师如何取舍。这样一来,我心里也豁然开朗了,与同事在一起进行思维碰撞,真是一件刺激的事情。下午交流时,这张思维导图果然得到了组员和专家的认可。同时,我也看到了游丹小组,以及别的学校设计出来的思维导图,一个个思路新颖,非常优秀。看来,主题阅读这种课前的思维开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思考,永远是最先进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