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素材1(鲁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520907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素材1(鲁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素材1(鲁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素材1(鲁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素材1(鲁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素材1(鲁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技术革命与城市化进程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促进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时间 18 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 70 年年代 20 世纪 50 年代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 电气化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科技发展 蒸汽动力代替了水力和手工劳动内燃机和电力广泛应有于现代工业生产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城市化 农业人口到煤铁产地从事钢铁、机械、纺织等工业,在煤铁产地出现了城镇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里从事工业生产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大量的农村人口到城市从事第二、三

2、产业二、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中国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发展又走了一段曲折道路。但中国的城市化仍遵循着历史的轨道发展着。相对而言,中国相当数量的城市还很年轻,因此,它与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路不完全相同,有着自己经济的、自然的、民族的和社会的特点。(一)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城市人口绝对数大城市化水平,一般是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但也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化过程是一种多维现象,没有单个的度量能够如实地反映城市化的各个方面。除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外,还要增加三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化:一是城市的数目;二是绝对的城市人口数量;三是不同规模等级中的城市人口分布及其增长率。还有的提出要增加土地

3、利用指标,从土地性质和地域结构来反映城市化水平及其质量。中国城市化是在总人口高速增长的条件下推进的。一方面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自然增长较快,而且增长的绝对量大于转移量,必然造成城市化的速度缓慢。目前,中国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但城市人口的绝对数并不少。199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公布,城镇人口为 29651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 2615。(二)城市化进程是渐进式的发展态势建国 40 多年来,中国经历了几度经济上的冒进和政治因素的冲击,使城市化出现过几次大起大落,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城市化进程的缓慢和波折。但从总体上看,城市化是渐进式的推进。城市人口基本上是逐年有所增长

4、,其中 23 都是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机械增长) 约占 13。渐进式的发展,是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三)城市化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中国由于受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生产力布局和城市分布不均衡,城市化在各个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沿江、沿海、沿路点城市相对集中,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开发的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稠密,城市密集。西部内陆地区,地形气候比较复杂,经挤发展相对缓慢,人口密度小,城市稀疏。在建设“大三线”的指导思想下,国家一度曾计划向中西部倾斜,而实际结果并不成功。从第五个五年计划(70年代末)开始,为了发挥对外开放

5、和地区优势,建设重点有从中西部向东移动的趋势,相应地城市发展也是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较快。预计第 9 个五年计划以后,国家将重视东西部之间的协调发展,地区不平衡状态将会逐渐有所改善。(四)城市化以乡村经济发展和繁荣为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大都是以农民破产,工业化迅速发展来实现的。而中国的城市化正在走自己的路。70 年代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从而冲击着城市,促进着城市发展。这种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繁荣基础上的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的一大特点,也是城乡协调发展

6、的结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城乡关系协调与否,是城市化的关键。50 年代后半期俄国城乡发展极不协调,工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猛增,农业停滞,结果使城市发展失去稳固基础。80 年代城乡关系比较协调,当然不是没有问题,但总体上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是较好的,因而城市发展相对较快。三、城市化进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环境农村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居民就业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三产业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人口 分散、农业人口 密集、非农业人口经济开放程度 低 高信息、交通 欠发达 发达文化、观念 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低转变为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高四、

7、城市的起源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关于城市的起源,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起源学说。到目前为止,大体有这几种说法:一是防御说。认为古代城市的兴起是出于防御上的需要。在居民集中居住的地方或氏族首领、统治者居住地修筑墙垣城廓,形成要塞,以抵御和防止别的部落、氏族、国家的侵犯,保护居民的财富不受掠夺。二是社会分工说。认为随着社会大分工逐渐形成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不仅产生了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而且带来了产品剩余,创造了交换的前提。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随着金属工具制造和使用,引起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

8、产。使固定居民点脱离了农业土地的束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促使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出现,从而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并形成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三是私有制说。认为城市是私有制的产物,是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而产生的。四是阶级说。认为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奴隶主、封建主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五是集市说。认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集市贸易,促使居民和商品交换活动的集中,从而出现了城市。六是地利说。用自然地理条件解释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认为有些城市的兴起是由于地处商路交叉点、河川渡口或港湾,交通运输方便,自然资源丰富等优越条件的原因。

9、上述种种说法,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城市的起源作出了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我赞成从经济上去寻找。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某一民族的内部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所以,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当然,生产力的发展也离不开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离不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归根结底,城市的产生取决于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因素。考古资料证明,世界最早的城市是位于约旦河注入死海北岸的古里乔,距今已有 9000 年左右。考古学家发现,那里堆积有从中石器时

10、代到青铜器时代晚期厚达 17 层的文化层,遗址范围达 4 万平方米。 圣经 上称为“棕榈之城”,曾繁荣一时。从第 17 层发现围绕居住址有厚 15 米,高 9 米的围墙,并有了望塔,居住有约 2 千人。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综合体,不可能是在某一天突然出现,而是有个逐渐的演进过程,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五、城市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密度增大,加上人们活动频繁,外出增多,从而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一个可怕的隐患,即所谓的“城市病” 。其表现:一是拥挤,二是环境污染。而这些又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拥挤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当代医学研究表明,拥挤

11、环境下的生活,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由于街道马路拥挤,人们互相干扰、接触、碰撞,加上来往车辆的频繁,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极度紧张。这种紧张状态时间长了,会使人感到烦躁、头痛、头晕、血压增高、胃肠功能紊乱,有的出现全身微血管收缩,供血减少而乏困。孕妇、年老体弱者以及某些疾病患者,在拥挤时往往因碰撞、挤压造成精神上的紧张而发生意外。由于住房拥挤,人们在劳累了一天后不能得到良好的休息,引起精神疲劳,会影响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造成躯体、内脏功能失调,成为身心疾病的诱发因素。拥挤会加重环境污染。在拥挤状态中,空气中氧气含量降低而废气增加。加上人们说话、吐痰、咳嗽、吸烟以及身体汗液的蒸发,会使空气变

12、得混浊,易于疾病传播。另一方面,拥挤又增加噪音,使人处于嘈杂声中。据研究,这种噪声可以使人体内耳螺旋器发生不良影响,从而使听力衰退。再则,拥挤还可以使交通事故增多。城市的另一种病则是环境污染。20 世纪末,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废水泛滥成灾,臭氧废气无孔不入,一种被称为“环境污染综合症”的怪病,正日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及生命。比如空气中臭氧过高,就会引起呼吸困难、头痛和头晕、眼睛疼和恶心。孕妇、儿童和老年人的反应尤其严重。据墨西哥卫生部公布的数据,在墨西哥市约 1800 万人口中,三分之一的人感到眼睛不舒服,24的人抱怨头痛,12的人呼吸困难。在巴西,每年冬天,圣保罗市的不少老人和儿童因空气污

13、染致死。由于街上汽车剧增,空气污染致死的人数日益增多。肺病学专家保罗萨尔迪瓦认为,这个城市的空气中含有污染物过多,造成 5 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增加 15,65 岁以上老年人的死亡率增加 12。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哮喘和营养不良,而老年人出现的症状是肺气肿、支气管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环境污染还引起儿童先天残疾。据报道,目前出生的缺陷儿童在增加,就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此外,环境污染还给人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例如有的人头疼、头晕,就以为是污染引起的。经医生检查,其实是心理和精神的作用。拥挤也好,环境污染也好,都与气象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比如大雾,它既影响交通,造成交通拥堵、事故频发,

14、又阻止大气中污染物扩散,加剧空气污染。其他如降水、沙尘暴等天气均可影响交通和环境污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 “城市病” 的严重程度与气象的关系自然就很密切了。比如一个城市,在某一年中“蓝天 ”出现的几率,主要取决于该年的气象条件。六、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一)关于城市产生的动因关于城市产生的动因可分以下几种。1.水利文明模型。该模型认为,大规模开发灌溉系统是城市出现的动力。因为,灌溉使农业获得较高的产量,有了大量的剩余的食物,这样就能维持大量的非农业人口的生活。有些人从事手工业劳动;有的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还有的成为军人、官吏、教士、贵族等社会阶层,接着就出现维持生产、分配以及管

15、理社会的上层权力机构。在强大物力与众多人力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军事力量,不仅支持权力机构的统治,也用来向外侵略与扩张。城市的兴起是水利文明的重要标志。相应地随着某个城市的衰落,政治上的崩溃,各种水利设施也就无人维护与修整。结果,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被破坏了,于是生产下降、人口减少、文明衰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文明的兴衰、城市的兴起和衰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技术模型。技术模型是指一个集团由于利用新技术,或新资源从而获得优于其他集团的条件。例如,发明新的耕地工具(如犁)与使用河水灌溉,或驯化与培育出一种新的作物,或迁移到先前无人利用而又是十分肥沃的地区,这样该集团就因此而获得超过周围

16、集团的产量,从而为城市的出现提供了基础。例如,有人认为,原来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边缘丘陵地区的集团,由于有些人先从丘陵地区转移到平原地区,利用灌溉取得比仍在丘陵地区的农业集团高得多的产量,因而成为早期城市出现的地区。3.环境压力模型。前两个模型说明是由水利与技术带来生产的发展,从而为城市的出现创造了可能条件,但未说明必然条件。因此,环境压力模型企图为此找到答案。某些学者相信,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气候的变化是推动发展与采用灌溉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原始农业最早出现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气候,在当时比现在冷湿。但在大约一万年前,气候开始转暖,而且比较干旱。降水的不足迫使丘陵坡上的农民到河谷中去取水,取水的困

17、难,逐步地有部分农民迁移到泛滥平原上开垦农田。结果,首先适应这种环境变化转移到平原地区,并使用灌溉技术的集团获得了农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早期城市的出现。可是,当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则该城市的发展就失去基础,就可能导致城市衰落。4.资源控制模型。由于丰富的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某集团得以快速发展,但是,也必然引起其他集团为掠取这些财富而发生争夺,该集团为保护其财富而需要加强防护。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因为那时城市周围需要有城墙,城墙外挖掘壕沟,城内聚居大量的居民和军队,储存大批物资,使城市成为坚固的防御工事。这样,就可防止敌对集团的掠夺和保护本集团的利益,以及对资

18、源的控制。以上都是以单因素为根据,论述城市出现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比较合理的办法是采取多因素的综合分析法。因此,有的学者根据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从新石器时代村落生活向最初文明城市中心生活转变,所发生的四个基本文化变化作为其必要条件。农业创新:古代苏美尔人或玛雅人都是由于利用灌溉和建立人工种植园系统而使粮食增产,以供养更多的人口,结果为城市文明的出现创造条件。劳动分化: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部分人就脱离农业而转向手工业,成为工匠和手艺人。他们制造生产工具、消费品、武器。工匠们为了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料;为了生活,需要以其产品交换所需的粮食。另一方面,农民也需要用其生产的粮食交换其必需品,因此,

19、商业就为实现这种交换而出现了。交换的地区扩大就需要交通运输。城市往往出现在交通方便,商品交换活跃的地点,这正说明劳动分工促使城市的出现,而城市的产生也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劳动分工。政治组织的出现:由于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就需要一种政治组织来维持生产秩序,保证某些集团的利益和防止其他集团的侵袭。这种政治组织可以从古代城市中存在的大型建筑和宫殿、寺庙遗迹中反映出来。这些建筑物不但反映了这类政治组织的存在,也反映了这类组织的强大的组织能力。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集权政治组织去组织大量的人力,使用相当水平建筑人员,以及有效的运输队伍,是很难想像,会有如此宏伟的建筑的出现。社会阶层的

20、分化:劳动分工,政治组织的出现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也就是社会阶级的出现。最主要是有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即阶级。城市是这些社会阶级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别是统治阶级,他们控制了城市,而城市也能满足他们政治统治与社会生活的要求。(二)城市兴起区据研究,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中美洲等五处。1.埃及。城市起源于大约公元前 3200 年。据称第一王朝美尼斯所建的首都城市孟菲斯,因其土坯墙壁涂为白色,而得名为白墙,但现在大多已不复存在。第二王朝在阿拜多斯建的城堡,虽然规模很小,但为埃及最古老的城堡,城墙用粗糙土坯砌成,外侧有护墙和壕沟,内设神庙及其他

21、设施。现留下较完整的城市遗址是第十二王朝(公元前 19911786)的卡宏城,它位于开罗以南约 100 公里处。该城呈长方型,边长 380260 米,围有城墙,其内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为贵族区,西部为贫民区。房屋和街道排列整齐。它的格局在古埃及普通城镇中具有代表性。在十八王朝的阿肯那顿(前 13791362)在开罗南 287 公里,尼罗河畔建的都城阿马尔奈。该城跨河的两岸,没有城墙,东西宽 5 公里,南北长 13 公里。中心区有王宫,神庙分列左右。北头有夏宫,作为避暑用,南部为高级官员府邸。2.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出现的时期与埃及大体相同。其著名的城市遗址是乌尔。它位于伊拉克的巴格达

22、市东南约 300 公里的幼发拉底河畔。大约在距今 5000 年以前,乌尔已发展为强盛的城邦。乌尔第三王朝时(前 21132006),以其作为首都,同时它也是当时两河流域南部的宗教和商业中心。该城市建于公元前 22002100 年,呈卵形,南北长约 1000 米,东西宽约 600 米。周围筑有城墙,在北端和西端各有一码头。城中央的西北部有塔庙、庙宇与王宫组合在一起,成一城寨。此外,城中还有城堡和陵墓。塔庙是最重要的宗教建筑,分 4 层,基长 62. 5 米,宽 43 米,顶部有神庙。该塔庙是祭神和观察天象用的建筑。巴比伦城建于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约 90 公里处。公元前 19 世纪,该处即为一

23、城市,其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巴比伦王朝,以此为首都。新巴比伦王尼布加撤二世(公元前 605562)扩建该城。据记载,该城面积为 88 平方公里,人口 5060 万。城为长方形,跨幼发拉底河两岸,有三道城墙,9 个城门。城中心大道两侧是神庙,著名的塔庙在西侧,有 7 层,比乌尔的还多 3 层,高达 91 米。南北大道北端西侧有皇宫,分南、北两处。南宫东北部为有名的“空中花园”所在地。在城中与高大而又富丽堂皇的宫殿与神庙相比较,贫民的住房则由粘土和树枝、芦苇等材料建成,非常简陋。这些土房低矮,不整齐地排列在狭窄弯曲的街道两旁。土房低而无窗,室内昏暗,街道无排水设施,垃圾、污水遍地,卫生条

24、件极差。3.印度河流域。印度文明首先出现于现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两岸。早期的重要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享佐达罗。前者位于北部旁遮普省的拉维河左岸,后者位于南部,在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境内。这两座城市大约在公元前 25502000 年间建立。哈拉帕城面积有数百公顷,位于高地上,周围有高厚的城墙,呈整齐的长方形。城内街道宽直,两旁房屋排列整齐。房屋一般为 2 层,用砖砌成。城中还发现了一些大型建筑遗址,这里可能是宫庭或兵营。城中设有卫城,其北面设有谷仓遗址。摩享佐达罗,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人口估计有三四万人,城市近似长方形。城内街道排列得十分整齐,成十字交叉状。房屋用烧制过的红砖砌成,房屋是平顶,部

25、分是 2 层的。城中“卫城”位于西部地势高处,是统治阶层的住地,四周设有壕沟和城墙。其北半部中央有一大浴池,这可能是某种宗教仪式的建筑物。池西有大谷仓。卫城的南部可能是会堂和寺庙。整个城市已有良好的排水系统。4.中国黄河流域。据早期的文字反映,在夏朝时已筑有城。但迄今从考古发掘的遗迹确认,中国最早的城市在郑州市中心及北关一带的商城,据考证,商城为商王仲丁的傲都,距今已有 3500 年历史。该城的平面图形接近长方形,南北长 2000 米,东西宽 170 0 米。城墙为夯土,相当坚实。城内房屋有地上的、半地下的、甚至有完全在地下的穴。墙由板筑成,房基中加有白灰夯实。住房有大小,大房附近有储藏谷物的

26、窖穴。在南、北、西三面城墙外发现有大量的铜器、骨器、陶器以及酿造坊。由于现在只挖掘出一部分,整个面貌尚不清楚。周时,原都城在今西安市向西不远的丰、镐两地附近,后迁至今洛阳。在洛阳市涧河旁发现的夯土城墙遗迹可能即为周王城。其外形为不十分规则的方形,周长有“方九里”的记载。据周礼考工记载,当时都城的制度是城方九里,每边设 3 门,城内有 9 条直街、9 条横街(也可能有 3 条直街,3 条横街,每条街有 3 条并列的道路组成。),每条街宽为车轨的 9 倍,可并排走 3 辆车。市朝各方百步,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这种记载虽尚未被考古挖掘所证实,但对后来我国都城建设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元大都和明、

27、清两朝北京城的布局与上述记载颇相似。5.中美洲。在美洲,城市起源最早的地区在中美洲。其中,最古老的城市为代表玛雅文明的蒂卡尔,与代表托尔特克文化的特奥蒂瓦坎。蒂卡尔位于危地马拉的东部,是玛雅地区中央低地的主要古典文化中心。大约在公元初期,该地出现城邦,到 9 世纪时衰落。城区面积较大,估计约有 40000 居民。城中央是祭祀和行政管理中心。众多的金字塔式台庙,官殿和官署组成复杂的建筑群,加上道路、广场、球场等卫城十分壮观。衰落后消失在森林中,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发掘,为世人所知。特奥蒂瓦坎位于墨西哥城东北 48 公里处。公元 1 世纪,此地已有城市,5 世纪前后达到鼎盛时期,毁于 8 世纪后半叶。

28、城区建筑呈棋盘形。最盛时面积达 21 平方公里,人口约 10万。现留下的遗迹有 100 多个金字塔台庙,著名的有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在中心还有其他神殿和宫殿,外围有贵族住宅,再外围有商人和农民居住区。从世界各地初期城市来看,特别是最早出现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已具有城市的一些重要特征。城市周围有厚而坚固的城墙,它象征着城市的边界,并起着重要的防御功能。在城墙里面往往有个城堡,即卫城,它是上层阶级的所在地,在那里占有突出地位的有三种建筑,它象征着早期城市的作用,即庙宇、王宫和仓库。在庙宇方面,巴比伦城中的塔庙非常突出,它代表宗教核心,反映宗教势力的强大,以及对人民群众的精神上的控制。王宫反映

29、世俗统治阶级的作用与地位,其与庙宇彼此相距很近,反映了两者的密切关系。仓库放在城堡的内部,这样既方便平时对贵族的物资供应,也便于在受攻击时,长期坚守。此外,在城堡内还住有贵族及军队。城堡外,大多是平民居住的地方,房屋低矮、街道狭窄、卫生条件差。为了工匠们出售产品及购买食品,在城内有些空地作为市场。当然这些基本特征在各地是有差别的,如埃及与中美洲的早期城市并没有城墙,在中美洲初期城市中的庙宇的地位特别突出。说明其统治者注重实行精神统治。世界各地的初期城市出现的时期,有早有晚。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两者十分接近,印度河地区与其在时间上的差距并不大,并且从考古研究中发现,这三地当时已有贸易往来,所以它们

30、之间的相互接触与影响是存在的。很可能在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上具有文化扩散效应。但对这种特殊而又复杂的城市文化在中美洲是独立发展的?还是受了旧大陆的影响?以及何时、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影响?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学者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是有关学科注目的课题。在东半球,从四大文明发祥地,通过商业与军事活动,将城市文化带往新的地点,希腊人的商业活动对地中海沿岸地区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与其相比,军事的作用往往更大。特别是帝国的扩大,使城市生活随着军事的征服而出现在新的地区。起初,为了军队能控制新占领的土地,需要建立或征用当地资源的汇集地点,用这些物资来支持帝国和军队。随着军事时期的过去,经济生活的安定和发展,商业与政治作用的提高,各阶层的人的集聚,那些地点就上升为新的城市。帝国领土的扩大,军事活动的继续,城市也就随着这种浪潮在各地增多。在西方,亚历山大和罗马帝国的军事活动就是这方面的例证。亚历山大在其远征过程中就命令过他的建筑师至少要建立 70 个城市。罗马帝国在欧、亚、非三洲建立过许多城市,它对以后西欧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